编辑推荐
一部批判性的著作,对于当下的媒介文化有深刻的反思,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技术高度繁荣的时代,每天的生活都被网络、手机、影视媒体包围。媒介成为我们生活的现实环境,信息或数据则成为我们呼吸的空气,须臾难以缺失。
面对数字时代的媒介文化转型,一直以来我们的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却很少有人在意它所造成的损失。然而,现代传媒的另一幅面孔很可能是面带微笑、态度友善的敌人,它为我们欲望的满足提供想象的空间,用麻醉的方式减轻我们因反思而带来的痛苦,并且利用我们诸多的弱点,占用我们的时间,控制我们的行为方式,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彻底丧失批判和反省的能力……
《媒介的暗面:数字时代的媒介文化批评》尝试着描述当代媒介文化的另一面,为数字媒介时代的狂热赞歌增添一些微弱却冷静的反思,使人们注意到媒介技术繁荣之下所潜藏的那些真正的危险。
作者简介
王颖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高级访问学者,塞北书画院副院长兼多家书画院院士。
已出版专著两部,合著五部,发表学术论文约50篇。
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研究领域包括:媒介与文化研究、传播哲学与方法、传统艺术与美学、舆论学等,近年较多关注新媒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理解文化和媒介
一、文化及其内涵
二、理解媒介:媒介作为中介、讯息、环境、机构和文本
三、文化研究的范式: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与媒介文化
第二章 新媒介症候
一、新媒介症候:福祸相依的辩证法
二、便利与麻烦,高效与低效
三、沟通与隔绝
四、自由与控制:身处全景式监狱
第三章 数字时代的信息及其对思维的影响
一、满面笑容的媒介及其批评
二、信息泛滥与信息饥渴
三、信息超载与记忆改变
四、超文本链接与心不在焉
结论
第四章 网络时代的舆论政治:理性的困惑
一、媒介变迁与权力结构变化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困局
第五章 从图像理论到奇观理论
一、奇观文化问题的由来
二、视觉中心与图像理论的探索
三、从现代到后现代:图像理论谱系
四、奇观理论的当代发展
第六章 奇观文化的艺术与社会效应
一、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
二、媒体奇观的社会效应
第七章 奇观时代的电视文化批判
一、视觉媒介的文化隐喻与娱乐至死的精神
二、电视文化的社会影响
三、电视媒体神话的解魅:以世界杯足球赛为例的分析
第八章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批判与再批判
一、文化分析的批判性指向及其民粹主义倾向
二、闪客文化的性质及其意义解读
三、“李雷和韩梅梅”现象的文化解读
四、自由的不自由:电子游戏的原罪分析
精彩书摘
(二)作为技术垄断社会燃料的信息
事实上,对于人的生存来说,信息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明摆着的事情,自不必多言。但对于人的生存需要来说,我们究竟需要多少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信息是不是越多越好呢?这些问题恐怕就需要仔细讨论一番了。西方的主流传播学家们总是毫不吝惜地赞美信息社会的到来,似乎信息越多就越好,因为我们过去曾经为了争取信息的透明和自由传播权利而奋斗,如今我们拥有了这些权利,因而应该毫不吝惜地赞美信息盛宴的时代,而且应该更进一步去追求更多的信息。对此,波斯曼满怀疑虑地指出,信息之所以在当今世界中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其实是因为它是技术统治文化的燃料。“逃出魔瓶的精灵声称,信息是新的文化神祗,但那是骗人的。技术统治文化解决了信息的稀缺问题,信息稀缺的不利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信息泛滥的危险,它却不给人警示……由此产生的文化仿佛是打乱了顺序的一副牌。奇怪的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苦恼的根源,或者说即使注意到了,他们也不承认。若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只需要自问:中东、南非、北爱尔兰的问题是什么?这些冲突达到狂热的高度是由于信息稀缺吗?生产的粮食未能使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摆脱饥饿,难道这是信息不足引起的吗?我们的城市犯罪率飞涨、破败不堪,其原因是信息不足吗?离婚率居高不下、精神病院爆满,这也是信息不足的结果吗?事实上,政治、社会问题尤其是个人问题,很少是由于信息不足,然而……技术垄断论者坚定不移地相信,世界需要的是更多的信息。
……在任何一个关于通讯或计算机技术的讨论会上,你参加的都是创新机器的庆贺会,这些机器生产、储存、分配更多的信息,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运行速度更快,是史无前例的技术成就。人们总是会问'这样的信息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把信息拔高到形而上的地位;信息既是人创新活动的手段,也是其目的。在技术垄断时期,我们受生活的驱使,渴望'获取'信息。至于目的何在、有何局限,那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①显然,在技术垄断社会中,我们已经陷入为了繁殖信息而繁殖信息的怪圈,至于这些信息究竟有什么用途、将会产生什么后果我们都不加以关注,反正是信息越多越好,但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总在面临信息泛滥的局面时不禁产生内心的恐惧:面对这么多的信息,我们真的无力对付了。
由于书写工具的改进,人们现在很轻易就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活动。信息开始变得极为烦琐而冗长。反映在薪闻写作模式的变化上,新闻不再像电报时代那样惜字如金,也不再追求客观性、普遍性和标准化,而是在趋向于细节、煽情和个性化,因为我们现在有了便利而毫无成本的电子撰写和传输工具,为什么还要像过去那样为了节约纸张、传播时间或者传播成本而精打细算?网络面临着来自电视和报纸的竞争压力,既然网络新闻在图像上不能具备电视的图像优势,为何不将标题制作得耸人听闻一些?为什么不利用毫无成本的文字尽可能地展现新闻的细节?为什么不用网络所独有的链接优势将新闻拓展成为一组而不是单独的一条新闻?这样岂不就可以将网民牢牢地钉死在电脑屏幕前,而不至于抽身看电视读报纸了吗?为了与电视争夺受众,网络新媒介正在使新闻业的标准发生改变,其实这样的变化在电视兴盛的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只是现在新闻在感性、冗长和煽情方面要远甚于过去。反过来,电视为了在争夺战中保持自己昔日的光辉也在不断模仿网络的特长,总的改变趋势也是像网络那样播出更多、更具体的内容。
……
前言/序言
《媒介的暗面:数字时代的媒介文化批评》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数字时代媒介现象的力作,它不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那些潜藏在光鲜亮丽技术表象之下的深层问题,更提供了理解媒介与我们生活之间复杂关系的全新视角。本书不落俗套,不回避争议,以锐利的笔触和宏大的视野,挑战着我们对信息、传播、以及“真实”的固有认知。 在信息洪流席卷全球的数字时代,媒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社交媒体的即时互动到算法推荐的精准推送,从虚拟现实的沉浸体验到大数据驱动的决策,我们似乎沐浴在科技带来的无限便利与丰富资源之中。然而,在这片看似繁荣的景象之下,是否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阴影?《媒介的暗面》正是这样一本,它带领读者穿越信息时代的迷雾,去审视那些被日常所掩盖的媒介运作逻辑及其对个体与社会产生的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的核心在于其对“暗面”的深刻洞察。作者并非简单地批判技术本身,而是着重于技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所产生的非预期后果,以及那些常常被忽视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我们之所以离不开媒介,是因为它连接了我们,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甚至重塑了我们的身份认同。然而,正是这种不可或缺性,使得媒介的“暗面”具有了更为强大的影响力。 例如,社交媒体在连接世界的便利性背后,可能隐藏着算法操纵下的信息茧房效应,将用户推向同质化的观点,加剧社会的分裂。算法的“个性化推荐”在为用户提供“精准”内容的同时,也可能暗中塑造用户的偏好,甚至影响其价值观和消费习惯。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模式,在提升传播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信息的浅层化和娱乐化,使得深度思考和批判性分析变得愈发困难。而“后真相”时代的兴起,更是将媒介的“暗面”推向了极端,虚假信息与真实信息界限模糊,信任危机在社会中蔓延。 《媒介的暗面》将这些现象置于一个更为宏观的文化批评框架下进行审视。作者认为,理解媒介的“暗面”需要我们跳出技术的二元对立思维,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心理动因。本书将媒介的暗面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维度,并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一、 算法的无形之手:信息茧房与认知偏见 在数字时代,算法已经成为信息流动的核心驱动力。我们看到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由算法精心挑选和推送的。本书深入探讨了算法如何通过用户行为数据,构建所谓的“信息茧房”,将用户固定在狭窄的兴趣范围内,从而强化既有认知,阻碍接触多元观点。这种“个性化”的推送,表面上是为了用户体验,实则可能潜移默化地限制了用户的认知边界,加剧了社会群体的隔阂与对立。作者以生动的案例,揭示了算法背后隐藏的经济利益驱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舆论的形成,乃至政治格局的演变。这种对算法的批判,并非否定其技术价值,而是强调其作为一种社会力量,需要被审视和规范。 二、 “注意力经济”的逻辑:信息过载与意义稀释 数字媒介以其无限的连接性和互动性,吸引了我们宝贵的注意力。本书深刻批判了“注意力经济”的运作逻辑,指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的稀缺性不再是信息本身,而是用户的注意力。为了争夺有限的注意力,媒介内容往往走向极端化、娱乐化和煽情化,以求在短时间内抓住用户的眼球。这种对注意力的争夺,导致信息的意义被不断稀释,深度阅读和理性思考的空间被挤压。我们可能沉溺于信息的海洋,却难以抓住真正重要的东西。本书探讨了这种模式对个人心智的影响,以及它如何导致社会整体的浅薄化和情感的过度刺激。 三、 虚拟现实与真实边界的模糊 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式技术的兴起,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本书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并对其潜在的“暗面”进行了深刻反思。当虚拟体验变得与真实体验高度相似,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加“完美”时,人们是否会选择逃离现实,沉溺于虚拟世界?虚拟空间中的身份构建与现实身份之间又会产生怎样的张力?本书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在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可能模糊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对个体的主体性和社会关系的维系构成挑战。它呼吁我们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保持对“真实”的警惕和反思。 四、 数据隐私与权力的新形态 在数字时代,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被记录和分析。本书高度关注数据隐私问题,并将其置于权力运作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解读。个人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石油”,在数字经济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然而,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隐私保护问题,却长期处于模糊地带。本书揭示了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权力如何被少数科技巨头和政府机构所掌控,从而可能对个体构成前所未有的监控和操纵。它拷问了在数据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捍卫个人隐私,如何才能避免成为被无形力量所摆布的对象。 五、 媒介的社会化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媒介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它们正在深刻地重塑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本书探讨了数字媒介如何改变我们的交往方式、社群构建以及政治参与模式。一方面,社交媒体赋予了普通人发声的平台,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兴起;另一方面,网络暴力、群体极化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对社会和谐造成威胁。本书认为,媒介的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媒介在影响社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被社会所塑造。理解媒介的“暗面”,就是理解其如何参与到社会结构的重塑过程中,以及这种重塑对我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媒介的暗面》并非一本悲观主义的书籍。相反,作者在揭示问题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应对之策。本书倡导的是一种审慎的媒介素养,一种批判性的观察视角,一种对技术理性之外的价值追求。作者鼓励读者成为媒介的积极使用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成为媒介的审慎批评者,而非盲目的拥护者。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超越技术论述的视角,将媒介现象置于更广阔的文化、政治和经济背景下进行审视。它挑战了我们对数字时代的乐观主义叙事,提醒我们关注那些潜藏在技术进步背后的挑战与风险。无论是媒体研究者、社会学者,还是每一位关心数字时代发展的普通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有价值的思考。 通过对“媒介的暗面”进行系统而深刻的剖析,《媒介的暗面:数字时代的媒介文化批评》将引领我们走向一种更为成熟、更为警觉的媒介生存状态。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身处其中的数字时代的复杂性;它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理解媒介、认识自我、并塑造更美好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