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注趣史

脚注趣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安东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 著,张弢,王春华 译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57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31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无可取代的小经典
  中外著名学者联袂推荐
  梳理西方学术之演进脉络,照亮思想史中的幽暗角落
  一段少为人知却趣味纷呈的旅程,充满了未可预期的人文和思想意趣

内容简介

  《脚注趣史》追溯了脚注的本质和起源,将以往零散的研究线索编织成一部历史,这是一段少为人知却又趣味纷呈的旅程,充满了未可预期的人文和思想意趣。脚注不是如一些历史学家所以为的那样一以贯之或者值得信赖;也并非是另一些历史学家所抵制的自负不凡、独裁专断的花招。脚注是由一个成分多样且又天才颖悟的人群创造出来的产物,在这个群体中既有哲学家也有史学家。脚注的发展变化历时甚久、波折重重,它的故事将一缕新的光芒照向了史学史尚未被述及的部分中很多幽暗的角落。

作者简介

  安东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Henry Putnam校级特聘历史学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师从著名史家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专研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史、书籍与阅读的历史、19世纪之前的学术史和教育史等。

精彩书评

  格拉夫敦笔下的脚注的历史确实“有趣”,他像一名出色的侦探一样,以倒叙的方式,从当代主流历史学家们的实践出发,逐步回溯前贤,直至其在中世纪的“史前”源头。他对“脚注学”(Fussnotengeschichte)的梳理,篇幅虽小,却旁征博引,妙趣横生。
  ——Donald R. Kelley(美国罗格斯大学

  安东尼·格拉夫敦以其广博的学识,将各个时期看待与运用脚注的方式的变迁,与历史写作之发展的大背景一起,编织成一个丰富而多面的故事。
  ——Ernst Breisach(美国西密歇根大学)

  脚注在西方的史学中曾经被视为一种作用令人生疑的辅助手段,现在却成了史学著作合法性的基础。格拉夫敦用不乏冷峻幽默的笔调,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判断,描绘了这一转变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关于近代西方史学重要人物和阶段最为凝练而具洞见的介绍。《脚注趣史》谈论的虽是西方近代的学术,却能引起浸润于中国学术传统的读书人的共鸣。这未必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小书,但却是一本能给人许多启示的著作,也就是说,这是一本无可取代的小经典。
  ——陆扬(北京大学)

  这部《脚注趣史》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是一片陌生的知识丛林。不过,沿着脚注演变的线索,有心的读者不时会有意外的收获,会惊艳近代早期欧洲史学的绚丽,会感佩那些学者的匠心旨趣,会反思我们使用注释的意义和方式……
  ——刘北成(清华大学)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脚注:一种文献类型的诞生
第二章 兰克:科学化史学的一则注脚
第三章 历史学家的缪斯:兰克的通向脚注之路
第四章 脚注与哲学:一段启蒙时代的插曲
第五章 返回未来(一):德图给细节提供文献证明
第六章 返回未来(二):教会史学家与古物研究者蚂蚁般的劳作
第七章 博学研究深渊中的清晰明快:现代脚注的笛卡儿源头
跋 几个总结性的脚注
名词对译表
索引
编后记

精彩书摘

再者,脚注在来源和风格方面也各不相同。有些脚注满是对档案的征引,它们记录下了一位研究生在疑难问题上艰难获取的独到知识;而另一些,例如前东德领导人瓦尔特·乌布利希(WalterUlbricht)有关德国工会史和政治史的看似博学的论著中点缀着的那些脚注,则都是集体创作的产物,它们提供了信息,却是在文章写完之后补充上去的,目的是支持已然存在的论点。这两类注释看上去相似,但是很明显,它们与下列二者的关系截然不同:一是要由它们来支撑文本,二是据称要规范其作品的历史学这门行当。
就像很多研究所显示的,科学著作中的引文远不止于认定观点的首创者和数据的来源。它们还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科学界的思想风格,呈现了不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期刊编辑在文献方面的偏好。它们不仅中规中矩地交待了科学家所用数据的精确来源,还涉及了诸多更宏观的理论和理论学派,作者们希望或者期待与它们有所关联。史学论著的引文,有一些源自人类活动中无从避免的错误和偏见,至少和科学著作中一样多。
谁若是真的跟随历史学家的脚注而回归到他们使用过的史料,相应地花时间查考它那深埋于地下的复杂根茎,很可能会在底层的酸性土壤中发现远超意料之外的人情世故。雅各布·托马修斯早在1673年就为错误的引文形式梳理了一套工整的分类法。一些作者“避而不谈最关键的问题,却在并不重要或者次要的问题上引用他人”。还有些更过分的作者“高度警惕,绝口不提(他们所采用的史料)”。而最坏的作者则“只在反对或者批评的时候才会提到人家”。除了这些恶意引用的“消极”形式之外,托马修斯也描述了“积极”的做法,即学术扒手。如果被当场拿获,扒窃老手会祈求失主拿回失物的同时不要声张;可只要失主一取回钱包,窃贼马上高喊:“小偷,有人偷钱包!”与此相似,不止一个学术扒手一边从别人那里剽窃成果,一边在相应的脚注中贼喊捉贼。很少有读者有耐性对事件一查究竟,大多数人会认为说真话的人是狡黠的扒手,而不是慌乱的失主。一个事实或者一个伪事实从档案被摘入笔记本、然后被写进脚注、再到书评这一过程,简而言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诸如上例的各种问题中,有批判头脑的读者应该很容易察觉“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脚注值得关注的原因还有:它不仅是科学和学术实践中常见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人们热忱怀旧的对象以及激烈争辩的主题。20世纪的历史学家为他们所从事学科的传统大厦增盖了一间又一间的现代房屋。当然,他们这样做有时候也会封堵很多较传统的同行们的窗户——当然还有晋升的希望。这个进程引发了很多痛苦,导致后者频频做出激烈的控诉:传统型的脚注已经被忽视了。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读完后,除了记住了几个我以前不知道的历史人名后,什么也没搞清楚!

评分

角度很新,但虽说是趣史,却不是科普的趣史。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学术基础。书的装帧让人很舒服,很值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普林斯顿的老师吧,好书

评分

 脚注和史学论著的联姻原本就只有短短的历史,因而在好多人看来,倒是没有脚注的过往才是失落的美好时代。那时的论文即便没有后世那么严谨,但却生动而流畅得多。不止一位学者反感繁琐的引证,梯也尔(他本人也是历史学家)就曾问道:“这些细致入微、装模作样的引用除了使其历史著作篇幅更长之外还有什么用吗?”在《新旧历史学》中,一位历史学家抱怨脚注是“一种拜物教,常常干涉着缜密的智力活动和沉思”,因为人们经常不得不在中断对正文的阅读而查看脚注——对此,Noel Coward有一个更为刻薄的评论,他曾将被迫去阅读脚注比喻为中断性爱而下楼去给别人开门。

评分

书很好,翻译也不错。

评分

购买时间:2015-11-24

评分

我脸上露出嘻笑的表情,故意在她翘臀上用力拍了一下,顺手捏了一把,笑道:“玛丽姐,别耍我了?阿强敢驳你面子?昨晚我可看见了,就数你手下的小妹接的活儿最多。马老板昨天不是还带着丽丽出场了么?”

评分

尽管讲的是一个“趣”史,但你阅读前,需要注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