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注趣史》追溯了脚注的本质和起源,将以往零散的研究线索编织成一部历史,这是一段少为人知却又趣味纷呈的旅程,充满了未可预期的人文和思想意趣。脚注不是如一些历史学家所以为的那样一以贯之或者值得信赖;也并非是另一些历史学家所抵制的自负不凡、独裁专断的花招。脚注是由一个成分多样且又天才颖悟的人群创造出来的产物,在这个群体中既有哲学家也有史学家。脚注的发展变化历时甚久、波折重重,它的故事将一缕新的光芒照向了史学史尚未被述及的部分中很多幽暗的角落。
安东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Henry Putnam校级特聘历史学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师从著名史家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专研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史、书籍与阅读的历史、19世纪之前的学术史和教育史等。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脚注:一种文献类型的诞生
第二章 兰克:科学化史学的一则注脚
第三章 历史学家的缪斯:兰克的通向脚注之路
第四章 脚注与哲学:一段启蒙时代的插曲
第五章 返回未来(一):德图给细节提供文献证明
第六章 返回未来(二):教会史学家与古物研究者蚂蚁般的劳作
第七章 博学研究深渊中的清晰明快:现代脚注的笛卡儿源头
跋 几个总结性的脚注
名词对译表
索引
编后记
我读完后,除了记住了几个我以前不知道的历史人名后,什么也没搞清楚!
评分角度很新,但虽说是趣史,却不是科普的趣史。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学术基础。书的装帧让人很舒服,很值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普林斯顿的老师吧,好书
评分脚注和史学论著的联姻原本就只有短短的历史,因而在好多人看来,倒是没有脚注的过往才是失落的美好时代。那时的论文即便没有后世那么严谨,但却生动而流畅得多。不止一位学者反感繁琐的引证,梯也尔(他本人也是历史学家)就曾问道:“这些细致入微、装模作样的引用除了使其历史著作篇幅更长之外还有什么用吗?”在《新旧历史学》中,一位历史学家抱怨脚注是“一种拜物教,常常干涉着缜密的智力活动和沉思”,因为人们经常不得不在中断对正文的阅读而查看脚注——对此,Noel Coward有一个更为刻薄的评论,他曾将被迫去阅读脚注比喻为中断性爱而下楼去给别人开门。
评分书很好,翻译也不错。
评分购买时间:2015-11-24
评分我脸上露出嘻笑的表情,故意在她翘臀上用力拍了一下,顺手捏了一把,笑道:“玛丽姐,别耍我了?阿强敢驳你面子?昨晚我可看见了,就数你手下的小妹接的活儿最多。马老板昨天不是还带着丽丽出场了么?”
评分尽管讲的是一个“趣”史,但你阅读前,需要注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