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外交史新著(套装共3卷)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A New Perspective]

中华民国外交史新著(套装共3卷)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A New Perspectiv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源华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民国史
  • 外交史
  • 历史
  • 政治
  • 近代史
  • 两岸关系
  • 国际关系
  • 史学
  • 新著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57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246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A New Perspectiv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72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民国外交史新著》是2010年笔者获准立项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010DCJ001),后又人列2011年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IFZS013)。
  撰写《中华民国外交史新著》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新著”将努力对中华民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问题、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富有创见的阐释和评价,纠正以往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偏见,科学地评价历届政府和重要外交人物在民国外交事务中的历史功过,推进对中华民国外交史的深入研究,将其提升到时代的新水平。
  第二,“新著”将努力适应当今中国面临的世界新形势和新特点,服务中国外交的新环境和新需求,着重关注和研究对当今外交依然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内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丰富当今中国实施“和平发展”和“和谐世界”的外交新思维,确定新时期中国外交新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新著”将以翔实的史料,全方位地、科学地反映中华民国外交史的全貌,为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官和日益增多的涉外人员提供一部深度介绍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外交的指导性读物,为解读和认识当今各类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问题提供历史的借鉴和参考。
  第四,“新著”也将为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一部较有理论深度的、观点新颖的教学研究参考书,为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提供一部了解和学习中国外交史的通史性著作,推动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升。

作者简介

  石源华,江苏无锡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日本东京大学、一桥大学、立教大学和韩国极东问题研究所访问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副会长、韩国韩中文化协会名誉理事等。出版多部专著,五次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主要研究方向:中华民国外交史、中国周边外交、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国际关系、韩国独立运动与中韩关系史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晚清外交局面的勉力维持和对日外交比重的上升(1912年1月~1918年12月)
第一章 民国初创维持晚清外交局面
第二章 烽火四起中外边疆危机交涉
第三章 欧战爆发对日外交比重上升
第四章 中国参战列强在华“均势”被打破

第二编 各国在华“均势”的重定和中国政府的外交(1919年1月~1931年9月)
第五章 列强集会重定各国在华——“均势”
第六章 初融世界中国国际地位有限提升
第七章 五卅震荡北京政府的“修约”外交
第八章 国共合作广州、武汉政府的革命外交
第九章 南京奠基国民政府初期的外交
第十章 反帝反殖国民政府的周边外交

第三编 日本再破列强在华“均势”和国民政府逐步走向抗日(1931年9月~1937年7月)
第十一章 东北战火对日外交比重再次上升
第十二章 战略调整国民政府组建国际反日战线
第十三章 华北事变国民政府变换对日方针

第四编 战时抗日外交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1937年7月~1945年8月)
第十四章 中日大战推行全面抗日外交
第十五章 苦撑待变国民政府的抗日求援外交
第十六章 加盟盟国中国国际地位的跃升
第十七章 并肩战斗援助周边被压迫民族独立运动
第十八章 风云变幻中国与同盟国的分歧
第十九章 迎接胜利抗日战争后期的外交
第二十章 穷途末日日本对华新政策与日汪关系

第五编 对美外交比重上升和民国外交的终结(1945年8月~1949年9月)
第二十一章 日本投降国民政府的善后外交
第二十二章 以德报怨对日处置问题交涉
第二十三章 国共内战对美外交上升主要地位
第二十四章 独立潮涌战后中国的周边外交
第二十五章 改朝换代民国外交的终结
主要参考文献
重要人名索引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一 中华民国外交史事日志(1911-1949)
附录二 中华民国历届政府外交部职官年表(1912-1949)
附录三 中华民国历任驻外使馆馆长衔名表(1912-1949)
附录四 各国历任驻中华民国使馆馆长衔名表(1912-1949)

精彩书摘

  首先是南亚大国印度,接着是菲律宾、日本、朝鲜、越南、缅甸、泰国等中国周边国家均成为列强染指的范围。16世纪末开始,俄国越过乌拉尔山,东进西伯利亚。1649年,俄国修筑鄂霍次克城,成为横跨波罗的海至太平洋的欧亚大国。17世纪中叶,俄国向中国的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扩展,向以大中华帝国为中心的远东国际关系秩序发起挑战,虽然曾遭到明、清两朝统治者步步为营的抵抗,但总的趋势是中国人节节败退,俄国人逐步将其领域推进至黑龙江边。
  以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为标志,列强开始大举进军中国。英、法、美、俄等国打开中国大门后,逐渐将中国原有的朝贡国家或周边邻国一一占据为其殖民地。1858年,印度在经历了无数次流血反抗之后,沦陷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国王冠上的一颗宝石”。在此前后,英国以印度为基地,向东、北、西北3个方向扩张,分别于1846年、1864年、1887年侵占和控制了尼泊尔、不丹和锡金,使中国在南亚的3个朝贡国先后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1826年和1852年,英国通过两次侵略战争,占据中国的朝贡国缅甸为其殖民地。1862年,法国开始进攻越南,1884年,通过中法战争占据越南为其殖民地。同时,法国还入侵柬埔寨和老挝,并于1863年和1893年控制了这两个王国。1898年,美国战胜西班牙,占据曾为中国朝贡国、后为西班牙占据的菲律宾为其殖民地。日本也加入了列强国家进攻中国周边国家或掠取中国领土的行列,进攻台湾,吞并琉球,并通过中日甲午战争,迫使中国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最终侵占朝鲜为其殖民地。1854年,沙俄进入中亚锡尔河畔,花了30年时间,占领了当时中亚3个伊斯兰国家——浩罕、布哈拉、希瓦,入侵土库曼地区,并开始在中国东北与清政府频频发生冲突。中国在南洋的邻国印尼为荷兰占据,中国在南亚的重要邻邦暹罗(泰国)、阿富汗成为英法、英俄势力争夺的国家,丧失了独立的地位。
  20世纪来临之时,巡视中国周边,原先与中国友好的朝贡国和周边邻国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虎视眈眈的列强国家包围着中国,而且列强继续不怀好意地企图染指中国的边地,不断挑起各种争端,中国的疆域面临被肢解的危险。正如康有为所指出的:“俄北瞰,英西啖,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
  ……

前言/序言


近代中国与世界:转型期的外交风云 图书简介 本书系一套深入剖析近代中国在剧烈社会转型期,如何应对西方列强崛起、传统秩序崩塌以及国内民族主义兴起等复杂挑战的史学巨著。全书聚焦于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进程,旨在重构一部立体的中国外交史,展示其内在逻辑、关键转折点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 本套书共分为三卷,系统梳理了从晚清“开眼看世界”到民国初期国际地位重塑的艰辛历程。其叙事视角超越了传统的单纯记录条约签订与战争爆发,而是着重于国家行为体(State Actor)的决策过程、外交思想的演变,以及社会思潮与民间舆论对外交政策的制约与推动作用。 --- 第一卷:帝国黄昏与被迫开放(约1840s – 1895) 本卷立足于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历史断裂点,详细考察了清朝廷在面对空前物质与制度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应激反应”与“认知滞后”。 核心议题: 1. “天朝体系”的瓦解与夷务的兴起: 深入分析了传统以“德化”为核心的外交观如何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彻底动摇。重点考察了广州十三行体系的局限性,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构成的根本性侵蚀。探讨了清政府内部对于“夷务”的认识差异,从最初的武力抵抗到后来的“以夷制夷”策略的被动形成。 2. 早期外交人才的培养与困境: 考察了第一批“留学生”群体的产生及其在外交实践中的角色。尽管他们带来了西方知识,但在僵化的官僚体系中,其专业性往往难以发挥,甚至成为体制矛盾的牺牲品。分析了总理衙门的设立及其在中央权力结构中的边缘化倾向,揭示了清政府在体制层面缺乏有效处理涉外事务的准备。 3. 地缘政治的压力与边界的重塑: 详尽描绘了中俄、中法在西南和西北边陲的激烈博弈。重点分析了西南地区,特别是中法战争的爆发及其对越南主权的影响,这不仅是军事冲突,更是清廷对“属国”体系维护能力的最后一次重大考验。本卷着力展现,在列强环伺之下,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崩溃,及其如何一步步被现代主权国家体系的概念所取代。 --- 第二卷:自救的尝试与国际体系的接轨(约1895 – 1911) 第二卷聚焦于甲午战争的惨败所带来的空前危机,以及知识精英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推行的自强运动与体制改革。 核心议题: 1. 甲午的冲击与“瓜分狂潮”: 详尽剖析了甲午战争的政治与外交后果,特别是《马关条约》对中国财政主权的打击,以及随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实质性行动。本卷强调,甲午战后,中国的外交困境从单纯的“不平等条约”问题,升级为被纳入帝国主义全球竞争棋局的结构性危机。 2. 维新与立宪的外交诉求: 考察了戊戌变法期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革派如何将“变法图强”与改善外交地位紧密挂钩。分析了他们在借款外交、争取列强“默许”变法等策略上的努力与失败,突显了改革的内在困境——如何在不触动列强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强。 3. 晚清“新政”下的外交机构重塑: 探讨了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外务部的权力加强和外交人才的专业化趋势。重点研究了清政府试图通过参与国际公法体系、派遣常驻使节等方式,争取“文明国家”地位的努力。然而,这种努力始终被国内革命力量的崛起与列强日益增长的干预所抵消,最终未能阻止帝国的覆灭。本卷揭示了近代中国外交转型期中,“救亡图存”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 第三卷:共和初立与地缘政治的重组(约1912 – 1928) 本卷考察了中华民国建立后面临的初始外交困境,即如何在继承旧有债务与条约体系的同时,在国内军阀割据的背景下,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与支持。 核心议题: 1. 共和政体的国际承认危机: 详细记录了民国初期,各国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态度分歧。分析了外交上承认的“迟疑”背后,列强对中国政治稳定性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旧有经济利益维护的考量。本卷着重分析了“债务外交”如何成为制约新生政权独立性的重要砝码。 2. “二十一条”与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 深度解读了袁世凯政府与日本之间围绕《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交涉过程。通过对比政府的妥协与民间舆论的强烈反弹,本卷展现了民族主义思潮如何从知识分子阶层渗透至社会大众,成为影响外交政策走向的关键力量。 3.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联动效应: 详尽梳理了民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及其面对战胜国“大国共谋”格局的无力感。重点分析了山东问题的处理,如何直接催生了五四运动,并将中国的外交诉求从政府层面推向了人民层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成熟。本卷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总结了民国初期外交的基调:在争取国家独立与实现民族解放的道路上,现代外交话语权开始由民间精英和青年群体共同塑造。 --- 结语: 本套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框架,用以理解近代中国如何从一个封闭的传统帝国,艰难地蜕变为一个在国际关系中寻求立足之地的现代国家。它不仅关乎条约和战争,更关乎中国人在面对世界剧变时,对自身身份、国家主权和未来道路的深刻反思与不懈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第二卷时,那种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但每条线索都指向一个清晰的出口。战时外交的描述尤其令人震撼,作者没有将焦点仅仅集中在那些著名的国际会议上,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国民政府在不同战区、与不同国家之间微妙的利益交换与平衡艺术。我记得有一段写到,为了争取物资援助,某位外交官如何巧妙地利用了国际联盟内部派系斗争,这种近乎“精算师”般的外交手腕,展现了在极端弱势地位下,如何用智慧去撬动力量对比。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从对内阁会议的紧张描述,到对海外游说团的疲惫奔波,场景切换自然流畅,让人屏息凝神。尤其是在处理与特定大国关系时,作者对“潜台词”的解读非常到位,揭示了外交辞令背后真实的政治考量和权力消长,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深感历史的复杂性远超我们想象。

评分

这本书的第三卷,内容跨度更长,视角也更为宏大,它成功地将个体命运融入到时代洪流之中。作者在论述战后国际秩序重构时,表现出一种冷静的、近乎超然的历史观。我欣赏的是,作者并未陷入“成败论”的窠臼,而是客观呈现了民国政府在参与建立新国际体系过程中的努力、局限与挣扎。其中关于在联合国席位问题上,各国复杂的心态博弈,被描述得层次分明,各种势力交织,像一场高水平的棋局对弈。叙事风格在这里变得更加凝练和哲学化,不再过多纠缠于具体的外交事件细节,而是上升到对国家主权、国际法与大国政治之间永恒张力的探讨。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回顾了一段历史,更像是进行了一次关于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生存哲学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也值得称赞,它散发着一种久经风霜的厚重感,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沉浸其中。从内容上看,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它挑战了许多既有的、被过度简化的历史定论。例如,作者对某些传统“败笔”的重新解读,侧重于环境的不可控性而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这种辩证的分析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书中对不同外交流派之间的思想路线图的梳理,也极为详尽,让人能清晰看到各方势力是如何在理念的战场上争夺话语权的。总而言之,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思考,但所获得的回报是丰厚的——一种更立体、更接近真实面貌的民国外交图景。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现代中国外交史抱有严肃探究兴趣的人。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这段历史的业余爱好者,我必须指出,这套书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行文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的逻辑递进都如同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层层推进,引人入胜。我尤其喜爱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那些时代侧写——比如对使馆人员日常生活的描写,对外交翻译的语言障碍与文化冲突的刻画。这些“人性化”的细节,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质感,使得那些高高在上的外交决策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由有血有肉的人做出的艰难抉择。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对个体经验的挖掘,使得整套书充满了温度,避免了陷入空洞的宏大叙事陷阱,阅读体验极佳,非常适合希望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普通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和繁复的排版,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尘埃。我翻开第一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晚清外交困境的深入剖析,作者没有简单地重复那些教科书式的论调,而是着力于挖掘那些被忽略的幕后博弈。特别是关于条约体系下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于“新外交”路径的争论,描述得尤为细致入微。那种在内外交困中,精英阶层思想碰撞的火花,被作者描绘得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故事的张力。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档案资料的运用,那些引用的电报和信函片段,让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仿佛亲耳聆听着历史人物的真实声音,而不是经过后人加工的二手信息。整体来看,这部分的叙述风格严谨而不失灵动,为理解中华民国初期外交思想的源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