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采用台湾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精校精编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最终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对每个读者具有特别的启示作用。
萧一山是清史研究领域,《曾国藩传:近代激烈转型期的精英突围》对于增多其人其事都有客观而独到的介绍。曾国藩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让人叹服,而他在思想和人格修养方面更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读者去学习。
内容简介
曾国藩是个深受程朱理学熏陶的典型士大夫,一无雄厚家世,二无过人天资,在那个纠结的年代,他坚守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在不丢失士大夫优秀品质的前提下,率先革新思想,带领一批社会精英,向老朽的理念和体制开刀,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门。
140年后的今天,社会文明了许多,也繁盛了许多,但却缺少了这种顶立天地之间成就不朽事业的浩然之气。重读曾国藩,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体味一位完人的人格品质,体味一位精英的社会担当!
作者简介
萧一山(1902-1978), 中国清史研究奠基人。江苏铜山人。原名桂森,号非宇。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教授、院长。
萧一山著史,大有司马迁、班固的风范,且讲求经世致用,代表作有《曾国藩传》《清代通史》《清史大纲》《中国通史大纲》《太平天国丛书》《太平天国诏谕》《太平天国书翰》《近代秘密社会史料》等。
目录
第一编 曾国藩传
引 子
第一章 家庭环境
第二章 经世之礼学
第三章 学术背景
第四章 思想体系
第五章 天才与志气
第六章 京官时代的政治
第七章 编练湘军及其特点
第八章 太平天国的平定
第九章 改造旧社会与建设新事业
第十章 湘淮军代兴的关系
第二编 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
引 论
第一章 曾国藩之造就人才
第二章 幕府人物总表
第三章 入幕前之活动
第四章 入幕经过及在幕府之活动
第五章 曾国藩之影响
第六章 曾国藩受幕宾之影响
余 论
第三编 曾国藩智慧通鉴
第一章 修身养心
第二章 勤敬治家
第三章 恒心为学
第四章 至诚为官
第五章 治军机变
第六章 识人察才
附录 曾国藩年表
精彩书摘
引 子
上相南征策众材,
军容十万转风雷。
书生却进安民策,
盗弄潢池事可哀!
这是我国近代一位伟大的人物——曾国藩送别唐镜海先生时作的诗,其实不啻为他自己的写照,唐镜海哪有这样的功业呢?说起曾国藩来,一般人总要联想到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洪秀全承袭天地会的余绪,启发民族革命的伟业,为社会主义做先导,当然不能算“盗弄潢池”,但是清朝人都称他作“长毛贼”。 而十五年的天国,居然被一个书生打平了,这不是很可哀的事吗?清末民初的革命党人,继洪、杨而倡排满运动,建民国而复皇汉声威,不免就要唾骂曾文正公了。章炳麟是当时激烈派的代表,他曾经说过:“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要其天资,亟功名善变人也。始在翰林,艳举声律书法以歆诸弟,稍游诸公名卿间,而慕声誉,沾沾以文词蔽道真。金陵之举,功成于历试,亦有群率张其羽翮,非深根宁极,举而措之为事业也。所志不过封彻侯,图紫光。既振旅,始为王而农行遗书,可谓知悔过矣。其功实方诸唐世王铎、郑畋之伦。世传曾国藩生时,其大父梦蛟龙绕柱,故终身癣疥如蛇附,其征也。凡有成勋长誉者,流俗必传之神怪。庸人谓郑畋之生,妊于死母,其夸诬盖相似。死三十年,其家人犹曰:‘吾祖民贼。’悲夫,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见《检论》杂志)。以民族罪人加诸曾国藩而托之于其子孙之口,真是他的“魂魄独有余羞”吗?可是章炳麟又以英雄许之,说:“曾、左之伦,起儒衣韦带间,驱乡里服耒之民,以破强敌。宗棠又能将率南旅,西封天山,置其叛逆,则上度皇甫规嵩,下不失为王铎、郑畋,命以英雄诚不虚。”(《检论对二宋》)更推论他的为人治迹,说道:“湘军之夷洪氏,名言非正也。洪氏以夏人挞建夷,不修德政,而暴戮是闻,又横张神教,以轶干之。曾国藩、左宗棠之起,其始不过卫保乡邑,非敢赞清也。当是时,骆秉章、向荣独知名义……湘人虽蔑易秉章,又甚恶向荣为人,卒不能干正义。故其檄书不称讨叛,独以异教愆礼数之。洪氏已弊,不乘方伯四岳之威,以除孱虏,而流大汉之豈弟,是以没世不免恶名。然其行事,犹足以惬人心者,盖亦多矣。……曾、左知失民不可与共危难,又自以拔起田舍,始出治戎,即数为长吏牵掣,是以所至延进耆秀,与共地治,而杀官司之威。民之得伸,自曾、左始也。……终身衣不过大�r,食不过一肉,时时与人围棋宴游,或具酒肴,杂以茶,言谈时及载籍,文辞恢啁间之,其山泽之仪不替也。故其下吏化之,不至于奸。初政十年,吏道为清矣。……夫此诸将帅者,倨让不同,宽猛亦从其性也,而皆体任自然,不好苛礼,不扰四民,不徇污吏,不畏强死。群校所推,以曾、左为其主。虽上未齿王导、谢安之流,诚令监视一国,辅以知远,而轨以法程,亦可以垂统矣!”(《检论近思》)可见就是怪僻的章炳麟除民族大义一点外,也不能不佩服曾文正公,“行事足惬人心”,共治伸张民权,“体任自然”,“吏道为清”。是一个“可以垂统”的人物哩!要说他“不乘方伯四岳之威,以除孱虏,而流大汉之豈弟”,就是他“没世不免恶名”的原因,那更有点冤枉!章先生既知道他“不敢赞清”,而以“异教愆礼”数洪、杨,足征国藩是为文化而战争,为宗教而战争,自不能以民族大义责之!据传说:彭玉麟始终不愿做清朝的官,即有羞事异族之义,并曾劝国藩自主东南,英人戈登也劝过李鸿章,他们为什么都不敢做呢?我们试一看左宗棠的性格,那样豪迈不羁,他曾见过洪秀全,劝以仍用孔孟学说,秀全不听。后来他立功边徼,气凌朝右,尚不免懔殿陛之森严,以天威为可畏,就可以知道在几千年君主专制政体下,一般人的忠君思想是如何牢不可破了。曾国藩又怎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轻举妄动呢?后来剿捻军、办教案二事,均为盛名所累,不得国人谅解。一转眼间,钟铭世勋,圣相威严,却变为谤议纷纷,举国欲杀,可见旧社会的潜势力之大。如果他做些狐埋狐搰的勾当,难道就能成功吗?事后论人,自己不免忘掉时代环境了!他们在实际上确把满人的政权转移于汉人,无形中又增加了会党的势力,替民族革命隐隐做下驱艰除难的工作,就在这一点来讲,也算功可补过吧!况且他们的眼光,已着重在全世界上,帝国主义者乘方张之势,压迫欺凌我们,汉满的畛域,究竟是可有可无的,为整个中华民族谋出路,计划出一种复兴的方案,守旧维新,安内攘外,虽然没有达到救国救世的目的,毕竟是个不世出的哲人,值得我们称赞啊!
梁任公以史学家的眼光,批评曾国藩说:“曾文正公,近日排满家所最唾骂者也。而吾则愈更事而愈崇拜其人。吾以为使曾文正公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彼惟以天性之极纯厚也,故虽行破坏焉可也;惟以修行之极谨严也,故虽用权变焉可也。彼其事业之成,有所以自养者在也,彼其能率厉群贤,以共图事业之成,有所以字于人且善导人者在也。吾党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见《饮冰室文集论私德》)又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最称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卓绝艰苦,如斯而已,如斯而已!”(《曾文正公嘉言钞序》)这把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而为“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的由来说得很明白,见解非常平允,可谓曾文正公一个知己。但梁先生还不晓得曾文正公之所以伟大,因为他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曾公同时之新学家容闳,及今人郭斌龢氏对于此点颇有所见。容氏说:“曾文正公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人物,同辈莫不奉为泰山北斗。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可谓完全之真君子,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旧教育中之特产人物。”(见《西学东渐记》)郭氏说:“我国过去被教育目的,不在养成狭隘之专门人才,而在养成有高尚品格多方发展之完人。求之西方,以英国牛津、剑桥两大学之教育理想,与此为最近似。曾文正公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最良之果之一。故能才德俱备、文武兼资。有宗教家之信仰,而无其迷妄;有道德家之笃实,而无其迂腐;有艺术家之文采,而无其浮华;有哲学家之深思,而无其凿空;有科学家之条理,而无其支离;有政治家之手腕,而无其权诈;有军事家之韬略,而无其残忍。西洋历史上之人物中,造诣偏至者固甚多,然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者之成就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而文正之在中国,则虽极伟大,要不过为中国正统人物中之一人。呜呼!斯真中国教育之特色,中国文化之特色也。”(见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七日《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曾文正公与中国文化》一文)容、郭二氏均以曾国藩的“道德、文章、事功三者之成就”为我国教育文化之特色,较之梁先生的评论深刻多了。然而他们仍未能说明我国的教育理想,就是“内圣外王”“明体达用”的经世之学,曾国藩所谓“经世一礼”也。不错,礼学是孔子的教人之道,也是中国文化的正统,但如曾国藩其人者,在中国历史上,依然“不数数觏”,非仅其中之一人而已。为什么呢?因孔子没后,二千年来,《春秋》经世之义甚少解人,有成就的更不用说了。考据、词章、义理三种学问的发展,致陷人于“狭隘之专门人才”一途,如荀子所讥为俗儒陋儒者。故曾国藩对他们均有所菲薄,而欲以深与博之功力。兼综三者之长,以恢复固有文化的特色。其成就之恢弘,远非一般号称“正统人物”者所能相比。倘不了解这种境界,则曾国藩岂不变成一个万能的天神了吗?
“恩怨尽时方论定,封疆危日见才难。”昔人之所以咏张江陵者,亦可以此诗来论定曾国藩。当时他的朋僚歌功诵德的话,我们不需一一征引,只看一个朋友而兼“政敌”的左宗棠,对他如何论定吧!宗棠寄其子孝威书云:“念曾侯之丧,吾甚悲之,不但时局可虑,且交游情谊,亦难恝然也。挽联云:‘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盖亦道实语。见何小宋(璟)代恳恩恤一疏,于侯心事,颇道得着,阐发不遗余力,知劼刚亦能言父实际,可谓无忝矣。君臣友朋之间,居心宜直,用情宜厚,后前彼此争论,每拜疏后,即录稿咨送,可谓去陵谷,绝无城府。至兹感伤不暇之时,乃复负气耶。‘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两语亦久见章奏,非始毁今誉。儿当知吾心也。吾与侯有争者国事兵略,非争权竞势比。同时纤儒,妄生揣疑之词,何直一哂耶。”曾国藩对左宗棠始终有扬揄,无贬词,甚至说:“横览七十二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宗棠之进用,由国藩所荐,乃二人性情不同,“有争者国事兵略”,不是私人的权力之争,故皆能持大体。以“撰语自夸,务压二公”(指曾、胡)的左宗棠,早写“曾侯觥觥,当世所宗,公与上下,如云如龙”(《祭胡文忠公文》)之言,又不仅俟盖棺以后始云“自愧不如元辅”了。即此可知曾国藩为一代冠冕,绝不是偶然的。
曾国藩的事业之成就,完全由学而来,无关乎命运,今昔人的议论都是一致的。就是撰《湘军志》的王闿运,对曾公时露不满之意,也说:“湘军兵威之盛,岂天数耶?一二人谋力之所致也。”国藩自己也说过:“山县寒儒守一经,出山姓氏各芳馨。要令天下销兵气,争说湘中聚德星。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书生自有平成量,地脉何曾独效灵?”(《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诗》)这是老实话,至于他在《金陵军营官军昭忠祠记》里说:“时未可为,虽圣哲亦终无成;时可为,则事半而功倍也;皆天也。”所谓“天”“时”是指太平军初起“代兴迭盛,横行一时”的朝气;或指将衰“权分势散,广封竖”的暮气。其家书亦尝当功于天,乃谦让不矜之意,万不可体会有失。最有趣味的是他告诉门人俞樾的话说:“李少荃(鸿章)拼命做官,俞荫甫(樾)拼命著书,吾皆不为也。”(见《春在堂随笔》)究竟他拼命干些什么事呢?岂仅“上相南征策众材,军容十万转见雷”吗?也不是的。假如读者要知道这位“书生自有平成量”的“圣相”是如何造成的。请让我把他的生平一一仔细道来!
……
前言/序言
《古之明镜:近代中国精英的艰难抉择与时代洪流》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代,变革的浪潮席卷一切,旧的秩序摇摇欲坠,新的世界尚未清晰成形。这样的时期,是挑战,更是机遇,对于身处其中的精英而言,是考验智慧、勇气与担当的熔炉。他们如同屹立于风暴之眼的舵手,既要驾驭滚滚而来的历史巨轮,又要引领国家驶向未知的前方。本书《古之明镜》便试图深入探究,在近代中国那段风云激荡、充满剧烈转型的关键时期,一群杰出的灵魂如何面对时代赋予的重任,如何在混沌与激进中寻求突围之路,又为后世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启示。 我们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具体的人物,而是尝试勾勒出一幅更为宏观的画卷。书中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那个古老帝国在西方文明冲击下,被迫打开国门、审视自我的年代。这是一个从“天朝上国”的自我认知,到被迫承认与世界存在巨大差距的痛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他们赖以生存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以及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的理想、抱负,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又如此顽强。 本书的叙事将从几个关键的侧面展开。 一、思想的困境与嬗变:在传统与西学之间徘徊 近代中国的精英,首先面临的是思想上的巨大挑战。数千年的儒家文化,构筑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基石,塑造了他们的道德准则和治国理念。然而,当西方坚船利炮敲开国门,当西方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源源不断涌入,他们不得不开始反思:我们错在哪里?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是否已经落后? 书中将深入剖析,在面对这些困境时,不同层级的精英是如何做出反应的。一部分人,他们固守传统,试图在旧有的框架内寻找解决方案,但往往力不从心,最终被时代的车轮碾过。另一部分人,则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尝试将西方的知识和制度“为我所用”,他们被称为“洋务派”。他们学习西方的器物制造,引进西方的技术,建立新式学堂,但对西方更深层次的政治和思想文化,却抱有天然的警惕。他们的努力,如同一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尝试,在物质层面带来了一些改变,却未能触及根本。 更激进的知识分子,则进一步走向西方思想的深处。他们开始接触进化论、民主、共和等观念,并将其视为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本书将描绘他们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撒下革命的种子,又如何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思想的解放,往往伴随着观念的颠覆,而观念的颠覆,又必然引发社会层面的剧烈震荡。 二、实践的迷茫与探索:在改革与革命的十字路口 在思想困境的背后,是更为严峻的实践挑战。精英们不仅要思考,更要行动。他们尝试各种改革的路径,希望能够挽救摇摇欲坠的帝国。从洋务运动的器物改革,到戊戌变法的制度革新,再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每一个阶段都凝聚了无数精英的心血与智慧,也充满了挫折与血泪。 书中将重点探讨,为什么那些看似合理的改革,最终都未能奏效。是触及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是缺乏民众的支持?还是改革的步伐太慢,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我们将审视这些改革的局限性,以及它们如何为后来的激进变革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革命的思潮也在悄然兴起。本书将呈现,那些将革命视为唯一出路的精英,他们是如何组织力量,如何传播思想,又如何在一系列起义与反抗中,最终推翻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它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带来了新的混乱。革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痛苦的结束,反而开启了更为复杂和艰巨的国家建构之路。 三、个人命运的沉浮与抉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超越 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精英的命运,则是构成历史的重要细节。《古之明镜》将通过对不同类型精英的描绘,展现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有的精英,他们是体制内的改革者,如一些开明的官员,他们试图在有限的权力范围内,推行一些有益的改革,但往往被保守势力所阻挠,最终要么被边缘化,要么被迫辞官。他们的无奈与彷徨,折射出那个时代改革的艰难。 有的精英,他们是体制外的革命者,他们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甚至生命。他们的坚定与献身精神,感召了无数追随者,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本书将呈现他们如何在革命的道路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最终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还有的精英,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试图找到一条折衷的道路。他们既不完全否定传统,也不完全拥抱西方,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那个时代复杂性的体现。他们的命运,往往充满了悲剧色彩,他们是时代的弃儿,也是时代的见证者。 本书并非以英雄主义的视角来描绘这些精英,而是试图以更为客观和深刻的态度,去理解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局限,以及他们在那个特殊时代所扮演的角色。我们看到的是,在历史巨变的关头,任何一个精英,都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他们必须在时代的洪流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 四、历史的回响与启示:从过去眺望未来 《古之明镜》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回溯近代中国精英的艰难突围之路,为当下和未来提供深刻的启示。那个时代的挑战,如同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我们今天可能面临的困境。 无论是思想的解放,还是制度的变革,抑或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精英的智慧与担当。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精英的努力,如果脱离了民众的支持,如果未能深刻理解民族的根基,那么其成效往往是有限的。 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 如何理解并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近代中国精英面对的是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而今天的中国,同样需要处理好与全球其他文明的互动关系。 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但固步自封只会导致落后。如何在保留优秀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和融合外来文明的精华,是永恒的课题。 改革与革命的逻辑是什么? 什么时候需要温和的改革,什么时候又需要激进的变革?如何避免改革走向僵化,又如何避免革命走向失控? 精英的责任与使命何在?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精英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他们的决策,将对国家和民族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古之明镜》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对历史的深度解读,引发读者更广泛的思考。它旨在展现,在那个激烈的转型期,中国的精英们如何用他们的智慧、血泪、甚至是生命,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时代史诗。他们的探索,他们的困境,他们的突围,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读懂了他们的艰难抉择,或许我们更能理解今天的中国,更能把握未来的方向。这本书,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对历史深意的追寻,更是一面照鉴当下的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