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
孔子是儒傢思想的開創者,在他之後,“儒分為八”,但各派彆都以孔子作為宗師。到瞭宋代,孟子逐漸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儒傢先賢,被稱為“亞聖”。所以,儒傢又稱“孔孟之道”。
儒之始祖——周公
“周公”是周朝時期的一個爵位,受封該爵位的人負責輔佐周天子治理天下。但通常來講,周公特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他是西周初期傑齣的政治傢和思想傢,被認為是儒傢學說的始祖,是孔子最為推崇的古代聖賢之一,有“元聖”之稱。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弟,因為被分封在周地,故稱之周公。殷商末年,興起於今陝西的周部落壯大起來,周文王在薑子牙等賢臣的輔佐下把周部落治理得很好,並且具備瞭嚮商朝發起挑戰的實力。當時商紂王昏庸無道,天下離叛,周有望取代。文王死後,武王即位,周公旦成為其得力助手。公元前1046年2月甲子的淩晨時分,周武王召集各路諸侯,聯閤齣兵討伐商紂王,在商郊牧野舉行瞭誓師儀式,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牧誓》為周公所作,全文分兩段。第一段痛斥商紂王隻聽婦人(妲己)的話,不僅不祭祀祖先及天地之神,甚至連自己同祖兄弟都不任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讓他們魚肉百姓,導緻天怒人怨,招緻殷紂王滅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罰,宣布作戰紀律,鼓勵各路戰士勇猛殺敵。在《牧誓》的鼓舞下,各路諸侯士氣振奮,再加上由奴隸組成的殷商軍隊臨陣倒戈,強大的商王朝終於崩潰瞭。武王伐紂之後建立瞭新的王朝——周朝,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
武王在周朝建立後不久便去世,即位的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輔政。周朝初建時期,政局不穩,被武王封於邶國的紂王之子武庚發動叛亂,企圖恢復商朝。與此同時,武王的三個負責監視商朝遺民的弟弟也以周公旦攝政並大權獨攬為由傳播流言蜚語,並言:“公將不利於王。”周公聞言,便對薑子牙和召公臾說:“我所以不顧個人得失而承擔攝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穩。如果江山變亂,生民塗炭,我怎麼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對我的重托呢?”周公旦又對將要襲其爵,而到魯國封地居住的兒子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論身份地位,在國中是很高的瞭。但是我時刻注意勤奮儉樸,謙誠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賢人。你到魯國去,韆萬不要驕狂無忌。”不久,武王的三個弟弟舉兵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幾乎在同一時間,武庚也發動瞭叛亂。在這韆鈞一發之時,周公齣兵平定瞭叛亂,殺死瞭武庚。雖然國傢恢復瞭先前的平靜,但周公旦卻認為這次叛亂是製度上的漏洞造成的。
為瞭使國傢長治久安,周公旦製定瞭規範君臣關係的禮樂製度,並且大封諸侯,重新安置商朝遺民。周公旦又被封於魯國,為瞭輔佐成王,他把自己的兒子伯禽派往封地。作為孔子故鄉的魯國就這樣在周公的影Ⅱ嚮下逐漸發展起來。
聖人——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鞦末期魯國人,故居在現在的山東麯阜。他是儒傢學派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世界十大曆史名人之一。
根據《史記·孔子世傢》記載,孔子祖先是宋國貴族,屬於商朝遺民後裔。從六世祖孔父嘉開始,孔子傢族以孔為姓。孔子的曾祖父為避宋國內亂,來到魯國。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姓孔名紇,字叔梁),是魯國著名的勇士,孔子是他的次子。據說孔子齣生時,頭部的形狀很像傢附近的尼丘山,故取名為丘,字仲尼。孔子在三歲時父親就過世瞭,從此傢道中落。然而孔子並沒有畏懼睏難,艱苦的生存環境反而激發瞭他積極進取的精神。孔子聰明好學,二十歲時知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贊為“博學好禮”。
……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純粹是衝著那個“全知道”的標題去的,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結果,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齣乎意料地接地氣,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把那些原本深奧的哲學概念講得像鄰傢大爺拉傢常一樣透徹。比如,書中闡述“天人閤一”思想時,不是直接引用晦澀的古籍原文,而是結閤瞭古代農耕社會的生存狀態,解釋瞭古人如何觀察自然節律,並將之融入日常生活和價值判斷之中。這種敘述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瞭一些生動的曆史小故事作為佐證,這些故事往往能讓人瞬間理解某個概念的來龍去脈。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很多傳統節日、習俗的理解都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麵,不再是錶麵的“知道”,而是深入到文化根源的“理解”。
評分我是一個對古代文學的審美和格律要求比較高的人。市麵上很多號稱講“國學常識”的書,在涉及到詩詞歌賦的介紹時,往往流於錶麵,隻給齣一首詩和作者生平,缺乏對藝術手法的剖析。然而,這本讓我頗為滿意的地方在於,它在介紹不同朝代的文學流派時,會深入到具體的篇章結構和韻律變化上。例如,在討論唐詩的“盛唐氣象”時,它會細緻地對比不同詩人對仗的工整程度,以及用典的精妙。我特彆欣賞它對“意境”這個概念的解構,它不是空泛地描述“意境優美”,而是從聲、色、形、神四個維度,分析瞭詩人是如何通過遣詞造句來營造特定情境的。這種對藝術細節的把控,讓這本書在眾多同類讀物中脫穎而齣,它真正觸及到瞭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敗筆,如果不是內容實在太紮實,我可能早就把它束之高閣瞭。紙張的厚度明顯偏薄,印製上略顯粗糙,尤其是插圖的清晰度,有些古籍拓片的細節都有些模糊,看著費勁。我本來期待它能有那種古樸典雅的視覺體驗,結果卻像是匆忙趕工的産物。不過,當我不得不承認,內容上的硬核程度是毋庸置疑的。書中的曆史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從上古的傳說時代一直講到近代的文化轉型,時間軸的處理非常流暢,讓你能清晰地看到知識點是如何隨著曆史發展而演變的,而不是零散地堆砌知識碎片。雖然我很想批評它的外在包裝,但一想到其中關於古代官署製度的對比分析,那種嚴謹細緻的程度,我又不得不把對裝幀的抱怨咽迴去,畢竟,皮囊不美,內涵卻是真金白銀的乾貨。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梳理古代哲學思想,特彆是儒釋道三傢思想如何在社會結構中相互製衡與影響的書籍。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論述,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它沒有簡單地將三傢思想割裂開來,而是巧妙地將它們置於同一個曆史背景下進行比較分析。例如,書中有一章節專門探討瞭宋明理學是如何吸收佛教的“心性論”並將其融入儒傢倫理框架的,這種跨學派的比較分析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我以往讀相關書籍時,總覺得這些思想體係之間界限分明,但這本書卻展示瞭它們之間復雜的“對話”過程。尤其是在探討古代法律與道德規範的邊界時,書中引用的判例和當時的士大夫評論,都顯得非常具有參考價值,讓我對中國古代的社會治理邏輯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這本厚重的精裝書一拿到手,就給人一種沉甸甸的儀式感。我原以為它會像市麵上那些速食讀物一樣,隻挑幾個大傢耳熟能詳的典故草草帶過,但翻開之後纔發現,編者對國學的理解之深遠,遠超我的預期。特彆是其中對於古代禮儀、服飾形製的考證,簡直可以用“百科全書”來形容。比如,書中對周代不同等級貴族在祭祀場閤所穿戴的玉器的形製、佩戴的位置,都有詳盡的圖文解析,甚至連不同紋樣的含義都一一剖析。我記得有一次和朋友討論古代官員的品級劃分,我隨口引用瞭書中的一個細節——關於“補子”上的禽獸圖案所代錶的官階,那講解之細緻,連大學裏教古代史的老師都錶示贊嘆。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教你背誦多少條“常識”,而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可供深入探究的知識體係框架,讓你明白每一個文化符號背後,都承載著曆史的重量和古人的智慧。它不是一本讓你快速炫耀的工具書,而是一份需要沉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文化地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