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科学丛书·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理解科学丛书·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理解科学丛书·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卢昌海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0

商品介绍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382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2622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理解科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0
正文语种:中文

理解科学丛书·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编辑推荐

  

  关于太阳系及其行星的故事的书不少,《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绝对是质量的一本。作者文笔清新活泼,语言生动,让人看得欲罢不能。另一方面内容前沿,即便是老故事也含有新进展。剪裁合理,描述正确,太阳系的探险历史长久,研究枝杈极多,作者能择重点而讲,有极高的科学见解。是科学和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比如,天王星早在1690年就被记录过,为何直到1781年才被发现?“海王星档案”隐藏了重大秘密吗?冥王星缘何会被降级?遥远的奥托云天体有可能被观测到吗?太阳会有伴星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很精彩的解读。
  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太阳系探索的武侠大片。相信每个读者都会爱上《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吴大猷科普奖”金签奖获得者卢昌海的新作,荣获中宣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央视“2014中国好书”榜科普生活类一名,入围《环球科学》2014美科学阅读。

内容简介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主要介绍人类探索太阳系疆界的历史,并对一些常被人以讹传讹或误解、夸张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与澄清。《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共分32章。其中第1章简单回顾近代之前人类对行星的了解,第2~4章介绍天王星的发现,第5~7章介绍小行星带的发现,第8~10章介绍天王星出轨之谜及天文学家们为解决该谜团所作的早期努力,第11~16章介绍亚当斯与勒维耶对海王星的预言及海王星的发现,第17~19章介绍英法两国有关海王星预言的优先权之争,第20~21章介绍并分析由海王星档案所引发的新争论,第22章介绍寻找火神星的失败努力,第 23~27 章介绍冥王星的发现,第28~30章介绍柯伊伯带及其发现,第31章介绍行星新定义及冥王星的降级,第32章介绍奥托云及有关太阳伴星的猜测。
  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风趣,考据严谨深入,适合广大天文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

作者简介

  卢昌海,出生于杭州,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美留学,于200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旅居纽约。著有《从奇点到虫洞:广义相对论专题选讲》、《太阳的故事》、《黎曼猜想漫谈》,并曾在《中国青年报》、《数学文化》、《科幻世界》、《现代物理知识》、《中学生天地》、《科学画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几十篇科普及专业科普作品。

精彩书评

  

  一口气读完了卢昌海先生的这本书,感觉好像是在与读者面对面座谈,又好像牵着读者的手,在科学和历史的领域内为读者导游,娓娓道来,用的是口语,大白话,调皮的网络语言,甚至现实的政治术语。作者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物理学史和天文学史的细节,介绍得比我读过的任何其他天文学史书籍都更详细。作者在行文中,还经常穿插一些小问题,要求读者思考一些具体问题,做一些推导,或估计一些参数的值,使读者能够与作者同步前行。这也是很好的做法。
  ——北京大学教授 秦克诚
  
  此书介绍了太阳系外围行星的发现,昌海将其历史过程娓娓道来,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 实际科学过程与哲学教科书上的理想化处理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更深刻地领悟科学发现的过程。这其中,还包括90年代因为意外地重新发现丢失多年的 “海王星文件” 而引发的人们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反思。同时也介绍了近年来人们在太阳系外围发现大量柯伊伯带天体 (KBO),以及冥王星因此丢掉 “行星” 称号的故事。从中学生到专业的天文学家,读这本书都不会觉得乏味,也都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不少知识。我向一切对天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推荐这本书。
  ——北京天文台研究员 陈学雷
  

目录


自序
引言

1. 远古苍穹
2. 乐师星匠
3. 巡天偶得
4. 命运弄人
5. 虚席以待
6. 失而复得
7. 名份之争
8. 轨道拉锯
9. 众说纷纭
10. 数学难题
11. 星探出击
12. 三访艾里
13. 殊途同归
14. 剑桥梦碎
15. 欲迎还拒
16. 生日之夜
17. 名动天下
18. 轩然大波
19. 握手言和
20. 秘密档案
21. 先入之见
22. 火神疑踪
23. 无中生有
24. 歧途苦旅
25. 农家少年
26. 寒夜暗影
27. 大小之谜
28. 深空隐秘
29. 巅峰之战
30. 玄冰世界
31. 冥王退位
32. 疆界何方
附录 冥王星沉浮记








精彩书摘

  记得念小学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叫做 “数星星的孩子”,讲述汉朝天文学家张衡的童年故事。时隔这么多年,小学的很多课文我已经忘记了,但那篇数星星的课文却依然历历在目。那时候,我住在杭州的郊外,家门口有一个池塘,在许多个晴朗的夏夜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坐在池塘边仰望星空。那时候,郊外的天空还没有被都市的灯光所污染,在广袤的天幕下,那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星星显得格外的晶莹和美丽。自远古以来,这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就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追随者,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探索星空奥秘的科学事业。人类寻找太阳系疆界的故事只是科学史上的几朵小小浪花,但在那些故事中,有浪漫,也有艰辛;有情理之中,也有意料之外;有功成名就的兴奋,也有错失良机的遗憾。它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美丽动人……
  28、深空隐秘
  发现冥王星之后,汤博并未离开寻找太阳系疆界的孤独事业,他投入了另外13年的漫长时光,继续搜索更遥远的行星。他的搜索范围超过了整个夜空的2/3,他所涵盖的最低亮度达到了17等,他对比过的天体多达九千万个。在那13年里,他发现了6个星团、14颗小行星及一颗彗星,但却没能发现任何冥王星以外的新行星。
  那么,冥王星轨道是否就是太阳系的疆界呢?既然观测一时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天文学家们便展开了理论上的探讨。不过那探讨不再是像亚当斯与勒维耶那样的精密计算。由于冥王星的发现已属巧合,在那之后的天文学家们即使在做梦的时候,恐怕也很少会再幻想重演一次笔尖上预言新行星的奇迹了。但是,精密的预言虽不可能,粗略猜测一下太阳系的疆界在哪里却还是可以的。
  那样的猜测几乎立刻就出现了。冥王星发现之初,美国加州大学的天文学家利奥纳德(Frederick C. Leonard)就猜测冥王星的发现有可能意味着一系列海外天体(trans�睳eptunian object,TNO)将被陆续发现。应该说,在经历了天王星、海王星及冥王星的发现之后,单纯作出这样一个猜测已无需太高级的想象力了。不过,比单纯猜测更有价值的是,1943年爱尔兰天文学家埃奇沃斯(Kenneth Edgeworth)提出的稍具系统性的观点。
  在介绍埃奇沃斯的观点之前,让我们稍稍介绍一下太阳系的起源学说。在科学上,几乎任何东西——人类、生命、地球乃至宇宙——的起源都是值得探究的课题,太阳系的起源也不例外。自18世纪康德(Immanuel Kant)和拉普拉斯(Pierre�睸imon Laplace)彼此独立地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假说以来,天文学家们关于太阳系起源的主流观点是,太阳系是由一个星云演化而来的。这其中行星的形成,乃是来自于星云盘上的物质彼此碰撞吸积的过程。
  按照这种理论,行星形成过程的顺利与否与星云物质的密度有很大的关系。星云物质的密度越低,则引力相互作用越弱,星云盘上物质相互碰撞的几率越小,从而吸积过程就越缓慢,行星的形成也就越困难。当星云物质的密度低到一定程度时,行星的形成过程有可能缓慢到在太阳系迄今50亿年的整个演化过程中都无法完成,而只能造就一些“半成品”:小天体。埃奇沃斯认为,海王星以外的情形便是如此。那里的星云物质分布是如此稀疏,以至于行星的形成过程无法进行到底,而只能形成为数众多的小天体。由此他提出,人们将会在海王星之外不断地发现小天体,且那些小天体中的某一些会偶尔进入内太阳系,成为彗星。
  无独有偶,1951年,美籍荷兰裔天文学家柯伊伯(Gerard Kuiper)也注意到了太阳系物质分布在海王星之外的急剧减少。与利奥纳德类似,他也认为那样的物质分布会形成一系列小天体而非大行星柯伊伯并未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及埃奇沃斯的工作,这一点使得后来有历史学家对他是真的不知道埃奇沃斯的工作,还是暗中“借用”了对方的想法产生了疑问。。但与利奥纳德以及后来的天文学家们不同的是,柯伊伯认为那些曾经存在过的小天体早已被冥王星的引力作用甩到了更遥远的区域,不会再存在于距太阳30~50天文单位的区域中了。换句话说,他认为在冥王星轨道的附近曾经有过大量的小天体,但目前已不复存在。在这点上,柯伊伯犯了一个可以原谅的错误,他以为冥王星的质量接近于地球质量(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有可能的),从而有足够的引力来做到这一点。而事实上,如我们在上章中介绍的,冥王星的质量只有地球质量的0.21%。
  埃奇沃斯与柯伊伯的想法在接下来的十年间并未引起重视。但常言道: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个合理的想法纵然一时沉寂,终究还是会复活的。1962年,在美国工作的加拿大天文学家卡梅伦(Alastair Cameron)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两年后,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尔(Fred Whipple)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惠普尔的研究比前面几位更加深入,除了猜测在海王星之外存在类似于小行星带的结构外,他还试图研究那些小天体对天王星和海王星轨道的摄动,但没能得到可靠的结果。1967年,惠普尔及其合作者又研究了七颗轨道延伸到天王星之外的彗星,试图寻找来自海外天体的引力干扰,结果也未发现任何可察觉的干扰。由此他们估计出那些小天体——如果存在的话——的总质量必定远小于地球质量。他们的这一估计在如今看来是颇有前瞻性的,但在当时却是一个有点令人沮丧的结果,因为它意味着观测那些小天体将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除了这些从太阳系起源角度所做的分析外,天文学家们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出发,也殊途同归地提出了海王星以外存在大量小天体的假说。这个不同的角度便是彗星的来源。彗星是太阳系中最令人瞩目的天体,当它们拖着美丽的尾巴(彗发)出现在天空中时,常常是万人争睹的天象。天文学家们注意到,太阳系中的彗星按轨道周期的长短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长周期彗星,它们的轨道周期在两百年以上,长的可达几千、几万、甚至几百万年。另一类则是短周期彗星,它们的轨道周期在两百年以下,短的只有几年。短周期彗星的存在给天文学家们带来了一个难题。因为这些彗星上能够形成彗发的挥发性物质会因频繁接近太阳而被迅速耗尽,而且它们的轨道也会因反复受到行星引力的干扰而变得极不稳定。计算表明,短周期彗星的存在时间应该很短,相对于太阳系的年龄来说简直就是弹指一瞬。但我们却在直到太阳系诞生50亿年之后的今天仍能观测到不少命如蜉蝣般的短周期彗星,这是为什么呢?天文学家们认为,唯一的可能是太阳系中存在一个短周期彗星的补充基地。
  这个短周期彗星的补充基地究竟在哪里呢?1980年,乌拉圭天文学家费尔南德斯(Julio Fern�~ndez) 提出了一个后来被普遍接受的假说,即短周期彗星来自海王星之外的一个小天体带。他并且推测那些小天体的视星等约在17~18之间(比汤博曾经搜索过的天体更暗,但这个亮度后来被证实为仍是显著的高估)。在他颇具影响力的论文中,费尔南德斯援引了柯伊伯的文章,却忽略了埃奇沃斯的工作。费尔南德斯的这一粗心大意导致的后果是,人们多少有点乌龙地用柯伊伯的名字命名了那个小天体带。而事实上,如我们在上面提到的,在所有曾经猜测过那个小天体带的天文学家中,柯伊伯几乎是唯一一个认为它目前已不复存在——从而与费尔南德斯的假说及后来的观测结果截然相反——的人。费尔南德斯的假说提出之后,1988年,几位在美国加州大学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作的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段,对这一假说进行了检验。他们的检验表明,由那样一个小天体带所产生的短周期彗星无论在数量还是轨道分布上都与实际观测有着不错的吻合。
  因此,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不同角度的理论分析均表明,在海王星的轨道之外很可能存在一个小天体带,它是行星演化过程中的半成品,同时也是短周期彗星的大本营。但到那时为止,那个遥远的天区除了一颗孤零零的冥王星外,在观测意义上还是一片虚空。
  距离给了外太阳系神秘的面纱,天文学家们却要揭开面纱来寻找隐秘。
  ……

前言/序言

  我与本书的作者是熟悉的。当年,我为复旦物理系高年级少数优秀学生开了一个讨论班,学习量子理论初期发展的历史,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就是在这个讨论班上,当时还是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卢昌海,主动请求作个报告,要介绍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可以想象,我当然是带着极其怀疑的眼光答应了他的请求,主要还是不想伤害一个年轻人的热情和自尊。但结果着实让我和他的学长大吃一惊,他真的已经完全掌握这部分内容了!一年之后,他又提出要免修物理系最重头的全部“四大力学”, 即《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和《电动力学》。为此,系里专门为他组成阵容超豪华的名教授团队, 一门门笔试加口试地进行。全部结束之后,每一位参加测试的教授都真的被这个年轻人的才华折服了。就我所知,一位低年级学生能免修全部的“四大力学”,在复旦物理系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而且成绩还是无可争辨的全优。或许这一“光辉记录”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吧。
  就是这样一位当年的才子,今天已成为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除了这本新版的《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清华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另外二部科普著作《太阳的故事》和《黎曼猜想漫谈》,都很精彩。其中,后一本书还得到了大数学家王元的褒奖和推荐。另外,昌海目前还在努力地写作,相信会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回想当年,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几乎成为我们这代人青少年时期科普作品的代名词。所幸的是,这种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情景已完全不同了,书店里的科普作品可谓琳琅满目。多是多矣,然而拿起来翻阅几页后,还能不让人失望的却不多见。归纳起来可以说,一些作者对什么是真正好的科普作品还缺乏认识。第一,科普作品绝非“浅”知识的堆积,更不是一堆知识,知识一堆。第二,科普作品需要将深奥的道理和知识用浅显的语言讲出来,道明白,但它不应该被庸俗化,更不允许被误导。第三,如果科普作品的文字(包括翻译的文字),读起来比作品内容本身还难懂的话,怎能不让人沮丧而无语呢?
  事实上,若非才、学、识皆备,很难写出好的科普作品。昌海的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难得的佳作,这是一次从地球出发的太空“深度游”。作者的“才”就在于他能将那些重要“景点”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如数家珍,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太阳系的结构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物理图象。有别于一般专业作品,一部好的科普作品,要求作者有好的文字。昌海的文字表达不仅简洁,干净,而且还能在一些节骨眼上展现幽默和诙谐,读起来赏心悦目。作者的“学”体现在那些常被人认讹传或误解,夸张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澄清,证据确凿,令人信服。在逐字逐句地通读完这本书之后,最令我佩服的是作者的“识”,也就是他对物理或说对科学的品味。对于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空间上如此遥远而又神秘莫测的有关太阳系边界的探索之路,在这样一本小书中得到如此惊心动魄而又深入浅出的刻画,如果没有好的品味,完全没有可能做到。
  俗话说,好东西应该与好朋友分享。昌海的这本书,在我身边的朋友中已有相当大的“知名度”了,但那只不过是几个人而已。正是考虑到这一因素,当清华大学出版社邀请我为新版的该书作序时,我欣然答应,而且可以很肯定地说,每个拿起这本书翻阅的人一定不会失望。
  金晓峰 复旦大学教授
  自序
  卢昌海
  在我为自己的第三本书《黎曼猜想漫谈》撰写后记时,曾对前两本书没有前言或后记的原因作过这样的解释:
  并不是不想写,而是因为那两本书的写作及出版过程都很平淡(或曰顺利),没什么值得叙述的。若生添一篇前言或后记,不免有灌水之嫌。
  现在,我却要为那两本书中的第一本——《寻找太阳系的疆界》——的修订版“生添”一篇自序了,其“灌水之嫌”且容我辩白几句(希望不会越辩越黑)。
  之所以要写这篇自序,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距离本书初版的问世已经过了三年多,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算是一段不太短的时间了。而且对于本书来说,这三年多的时间颇具代表性,甚至可以说是走过了一个生死轮回,从而多少有了一点谈“历史”的资历——就像久历了岁月的人多少可以谈点往事一样。
  其次是因为修订版——或许是出于促销方面的考虑——对书名作了变更。我虽由衷地希望出版社不要因出版我的作品而亏损,心底里却更害怕读者因书名变更而将修订版当成新书误买以致血压升高,因此想在尽可能靠前的文字——即这篇自序——中提个醒。不过,这一提醒是否真有效力却殊难预料,因为读者买书前未必都会看自序,网购的读者则是想看也未必看得到。倘若哪位读者不幸仍中了书名变更之“招”,致使足可购买若干个汉堡包的私款流失,可到我的网站来留言解恨。
  好了,现在言归正传,谈点与本书有关的往事吧。本书的撰写始于2007年3月,一开始只是作为系列文章在我的网站上连载。连载了几篇之后,恰逢杭州《中学生天地》杂志的一位编辑来信约稿,我便提及了该系列,编辑看后表示有兴趣。于是自2007年9月起,本书的内容开始在《中学生天地》杂志上连载。不过,由于杂志方面对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刊出的往往是删节版,尤其是到了后期,杂志方面希望在一年之内完成连载,比我自己对内容的规划少了好几个月,因此最后几期刊出的内容存在大幅度的删节。但另一方面,杂志的连载虽有诸多欠缺,却正是由于要向杂志供稿,使那个系列成为我撰写的篇幅相近的所有系列中最先完成的。从这点上讲,杂志的连载功不可没。《寻找太阳系的疆界》的单行本于2009年11月出版,成为我的第一本书,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此。
  不过,《寻找太阳系的疆界》的写作及出版过程虽然顺利,出版后的命运却不无曲折。初版的问世才不过三年,就陷入了极大的窘境,其结果用我网站上一位网友的话说,是成为了“绝版名著”。当然,那是戏言——确切地说,后两个字(“名著”)是戏言(虽然我很希望不是戏言),前两个字(“绝版”)却是事实(虽然我很希望不是事实),因为本书的初版确实已无处购买了(除非是购买旧书)。只不过那并非因为卖得太好以致脱销,而恰恰相反,乃是因为卖得太不好,以致于未及卖完,就被清了库存。对图书来说,可以说是“死”了一回。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本书的零售虽十分失败,却“东边不亮西边亮”地中标了若干个省份的中小学图书的馆配,从而成为了一些中小学生的“钦定”课外读物之一。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出版社决定为本书再冒一次险,出一个修订版。本书因此而有了如今这个“死而复生”的机会。
  那么,这个所谓修订版究竟在何处作了修订呢?从正文上讲,只是更正了几处笔误,并扩充了一个注释,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是托“历史题材”之福,因为科学史不像科学前沿那样日新月异)。不过,图书的修订并不限于正文,本书的真正修订是以下三类内容:
  1. 插图——修订版添加了许多新插图,而且是手工绘制的,不同于初版中那些来自互联网的现成图片。
  2. 索引——包括人名和术语两部分,索引在国外科普图书中几乎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国内科普图书中却还不太普遍,在我自己的作品中则是首次添加。
  3. 文字——包括序言(由复旦大学物理系的金晓峰老师所撰)、附录(由我2009年10月以删节版形式发表在《科学画报》上的“冥王星沉浮记”一文的完整版整理而成)及自序(即本文)。
  以上就是对本书及修订版的简单介绍。说实话,对于出版社此次的“冒险行动”我是暗暗捏一把汗的。作为作者,我对自己作品的水准是有信心的,但作为有几十年读书、买书经验的资深书迷,我却深知那绝不等于能卖得好。玩过博客的朋友们大都知道,非著名作者在非热门话题上哪怕写上十篇“沥血之作”,也赶不上知名人士贴一张宠物相片更有点击数。这是大众行为的鲜明特点,非独博文如此。不过,在捏汗的同时,我还是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冒险”,并且特别感谢为本书及修订版的出版付出巨大心力的邹开颜编辑(她也是我其它几本书的编辑)。另外,我也要感谢为本书修订版撰写序言的金晓峰老师,在平面媒体或博客上为本书撰写过书评的秦克诚、陈学雷等先生,为本书绘制插图的李璟小姐,以及本书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所有读者。


理解科学丛书·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理解科学丛书·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

理解科学丛书·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理解科学丛书·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理解科学丛书·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双11活动买的,快递很给力,书的质量还是一贯的好,买书现在只上京东

评分

还不错,比较平实易懂

评分

一直在京东购物,这本书挺好的。

评分

还不错,比较平实易懂

评分

卢昌海的科普书是我最喜欢的中文科普书籍,而且内容也是我喜欢的数学物理天文等。书很好快递也很给力,给个赞。

评分

非常好,值得拥有,值得期待,值得购买,内涵丰富!

评分

还不错,比较平实易懂

评分

还没有看,应该还不错...

评分

印刷质量,嗯就不说了,这种书费什么话,买买买。

理解科学丛书·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理解科学丛书·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