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入选英、美、德、法多国中学生必读书目。被一部分读书人视为死前必读图书之一。
★被译为60多种文字风靡100多个国家,全球销量超过5千万册。
★《时代周刊》评为“百部佳英语小说” ,入选兰登书屋“20世纪百部英语小说”。
★具收藏品鉴价值的版本。台湾远流经典新译No.2,2012新译本,汲取诸经典译本精华;
★新国家插画师作品首次收入,60多幅珍贵资料图片精彩呈现;
★陆建德作序,李银河、何怀宏解读,不一样的角度,具纵深度的剖析。
★书中的术语和小说作者已经成为讨论隐私和国家安全问题时的常用语。书中的一些词语,如“思想罪”、“新语”、“双重思想”、“老大哥”、“犯罪停止”等已收进英语词典。
内容简介
2013年夏天,“棱镜门事件”引爆的不仅是民众对隐私泄露的忧患,更多的是触及了人骨子里对自由、尊严与爱的敏感和尊崇!正如《发条橙》的作者所言:“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因此《纽约客》说《一九八四》“值得我们再读一读”。
《爱经典·反乌托邦三部曲:一九八四》讲述了一个爱情与自由在极权政治下异化的故事:
相爱的时候,女主人公说:彼此揭发告密,都不算背叛,只有彼此不再相爱,才是背叛;被试探时,牺牲生命、背叛国家、无辜杀戮、硫酸泼儿童,都可以去做,唯独两人分开做不到,因为“他们不能影响你的内心”。从“101”房间出来后,男女主人公偶然相遇,言及爱与背叛,轻描淡写,毫无情谊——“他们真的可以影响人的内心” ……这个爱情悲剧只是这部小说的表象,震撼人心的其实是关于专制面目的揭示,以及跨越时空和文化背景传达给读者的前世今生相识感。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1903年生于印度,在英国成长。少年时入读著名的伊顿公学,毕业后因成绩一般、家境不富裕无力攻读大学,考取了公务员,被派到缅甸任警察。1927年辞去公职回到伦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6年,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因伤回国后又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宣传工作。后来又从事专栏书评写作。1950年死于肺病,年仅46岁。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 “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代表作有《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等。
译者:
徐立妍,台湾新锐译者,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译有《污点》《以色列:新创企业之国》《泰丝家的女儿们》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是否注定要屈,否则就要忍受再教育,并面对令人生畏的101房间?奥威尔勾连了通信、隐私和安全的问题,他具影响力的小说的确值得我们再读一读。
——《纽约客》在“棱镜门”事件后的评论
这是一部能够点燃自由与人性温暖的书,一部足以唤起对社会不义的记忆、反思和控告的书,一部对人类的力量抱有信心的书,一部失败之书同时也是希望之书!
——当代诗人学者林贤治
《一九八四》的伟大是不用任何废话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
——书评人老白
专业书评:
自由与专制
——我读《一九八四》
李银河
这部出版于一九四九年的小说与扎米亚金的《我们》、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一起,被并称为“反面乌托邦三部曲”。所谓“反面乌托邦三部曲”是与“正面乌托邦三部曲”(它们包括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安德里亚的《基督城》)相对而言的。小说问世之后,其中所用词语“老大哥”、“双重思想”等被列入现代英语新词之中;“奥威尔式的社会”亦成为常用词语。
首次接触的这本书不是公开发行的,而是内部发行的黄皮书。因为我们所处的“文革”时期的社会状况跟书中所描绘的社会简直太像了,阅读时的心情只能用“心惊肉跳”、“惊心动魄”这样的词来形容。书里的每句话、每个情节都像泄露天机,让人看了浑身起鸡皮疙瘩,因为其中每句话单拿出来都是足以导致受批判甚至进监狱的“反动言论”。在当时那种极度恐怖、极度高压的社会氛围中阅读这本书,是全世界的人读全世界所有的书都不会有的一种感觉,而且也是时过境迁之后自己也不会再有的一种感觉。
我不认为这是一本艺术上特别出色的小说,但是它的确是在政治上令人震惊的一本小说。它对专制社会的描写使我们这些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人看了感到惊心动魄,作者的描写简直像鬼使神差一样:老大哥、青年反性联盟、电屏、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他虽然生活在另一种社会中,但他写的事情就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地发生。
——因为这些女人,尤其年轻女人,都是对党忠心不贰的拥护者,对所有口号都照单全收,就算不是职业间谍,她们也随时在窥探,揪出不遵守党纲的家伙。
女人好像比较“没脑”。这看法有点男权,但是恐怕也是长期以来男权阻止妇女受教育的结果。
——他已经犯了严重的罪,这个罪行包括了其他所有的罪,就算他从来没有提笔写下来,他也还是犯了罪,他们称之为思想罪。思想罪可没办法掩盖一辈子,你或许能成功躲避一阵子,甚至躲好几年,但是他们迟早会逮到你。
——思想犯罪不会导致死亡,因为思想犯罪就是死亡。
思想罪这个词是不是从这本书开始被发明、使用和传播的?一个制度只要思想能够入罪,就是绝对的非正义,因为连人们的思想都能获罪,可见权力对基本人权的侵犯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他是一缕孤独的鬼魂,说出永远没人会听到的真相,但只要他说出口了,就某个意义而言,这件事就能一直持续下去。重点不在于让自己的话被听见,而是维持理智,知道自己能传承身为人类的特质。
在专制统治之下,保持清醒的理智,以继承人类的传统。不要让人类的传统和良知在我们身上中断。
——我身处的是统一的时代、是孤独的时代、是老大哥的时代、是双重思想的时代,向各位问好!
思想自由、多元,不文过饰非,这是一个合理社会的特征,是我们改造专制传统的目标。
——如果党可以插手干预过去,说这件事或那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肯定比单纯的酷刑或死亡还要可怕。
按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篡改历史,是专制制度的大罪恶和典型特征。中国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做的,所以大家都知道,只能治前朝史,治当朝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绝对不要面露沮丧!绝对不要面露厌恶!眼神一个闪烁都可能出卖你
如果监视达到神色目光都不可以随心所欲的程度,就是专制统治的登峰造极了。“文革”中,中国人一度体验过这种统治,所以王小波将“文革”后的中国社会戏称为“后乌托邦社会”,所谓乌托邦正是《一九八四》这样的反面乌托邦。莫言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也谈到过“不哭”的自由和这个权利受到侵害的经历。
——所有的历史都像是写在可刮除旧文的羊皮纸上,只要有必要,就会经常刮除干净,之后再重写,就算经过篡改,也不可能找到证据证明这件事发生过。
这种“羊皮纸历史”是专制的虚弱和虚伪造成的。一个有信心的有合法性的权力,不应当害怕历史事实,即使是对自己不利的事实。
——进行复杂的交叉比对过程,最后被选中的谎言就会成为永远的记录,成为真相。
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但是这个真理不像一个实心的石头,而像一个空心的气球,只要一个小小的针尖——比如说一个小人物的一条微博——就会一下泄气,还原真相。可惜的是,奥威尔时代没有微博,传播手段匮乏,只要封锁报纸,就封锁了一切信息来源。
——温斯顿不知道为什么魏勒会身败名裂,或许是因为贪污或者无能;或许老大哥只是想除掉太受欢迎的下属;或许是魏勒或他身边的人被怀疑起了异心;又或许——有可能如此——因为政府的机制就是必须定期净化或蒸发某人。
专制制度中的人事斗争和权力之争诡异、险恶,政敌之间的争斗常常是你死我活的。这也是历史上所有专制制度最终让位于通过公开表达不同政见和施政方针来竞争获取权力的制度的原因之一。
——新语的全部目的就是要缩小思想的范围,最后使大家实际上不可能犯任何思想罪。因为他们将没有词汇来进行思考和向别人表达,词汇逐年减少,意识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小,语言完善之时即革命完成之日,从此就不会再有异端的思想,而正统的含义就是没有意识。
专制的话语体系趋向于极端的狭窄、无趣、枯燥和简陋。有无独立思想是专制与民主的分界线。
——党努力要抹杀性欲,或者,如果性欲没办法抹杀的话,就要扭曲玷污性欲的本质……顺利结束的性行为是反叛;欲望是思想犯罪。
这是全书有趣的一个立论:性是造反。性本来是一个出自本能的个人隐私行为,它为什么在专制的眼中是“造反”呢?难道它真能对权力构成威胁吗?我想,作者的想法是,由于性欲是权力无法控制的一种人性冲动,由于性欲来自权力之外的个人,更由于性欲直接指向个人的快乐感觉,所以权力会对它的存在感到一种隐隐的异己力量的威胁,所以权力希望人们没有性本能,希望尽力压抑人们的性本能,至少希望能把这一冲动控制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只有按照这个逻辑,才能解释聚众淫乱罪和淫秽品违法的存在理由,否则完全无法解释对于这种出于人的性本能的没有受害人的行为被刑法处罚的原因。
——党是没办法从内部推翻的,如果真的有人想与党为敌,他们根本没办法聚在一起,或者甚至知道彼此的心意。就算传说中的兄弟会真的存在,如果这种组织可能存在的话,也很难让人相信他们每次的聚会人数能超过两三人。只要眼神稍有不对、声音音调有变,或者多是偶尔低声说出的话,都会被视为反叛。
因为结社自由是被严格限制无法实现的一项宪法权利。
——现代生活真正的独特之处并非其残酷和危险,而是其空虚、肮脏,以及百无聊赖。如果你看看四周,你的生活和电屏里传达出的谎言毫不相符,甚至也达不到党努力想达到的理想目标。甚至以一个党员来说,生活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模糊且无关政治的,就只是要熬过无聊的工作、在地铁车厢里抢位子、缝补破旧的袜子、跟人乞讨一块糖片、保存香烟屁股。党所设定的理想目标宏大雄伟,闪闪发光,那是一个钢筋水泥建构的世界,拥有巨大的机器和吓人的武器,属于战士和狂热分子的国度,人民组成完美的团队往前迈进,拥有相同的思想,呼喊相同的口号,一辈子不断工作、战斗、胜利、迫害,三亿人民都是一个模样。
专制社会中,沉默的大多数过的是中性的、非政治性的生活,就像几亿人除了劳作,业余时间只是打麻将看电视剧。权力的性质和形式只要不到饿死人的程度,一般人不会关心。就连知识分子认为十分惨烈的“文化大革命”,在一般民众中也没有什么特别惨烈之处,只不过是简单枯燥而已。
——如同噩梦一般不断折磨他的是,他从来就无法完全了解为什么要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欺骗,他很清楚捏造不实的过去会有什么立即的好处,但却不明白其最终的动机是什么。
伪造大多出于虚荣:自己没做的好事,说是自己做的;自己做过的坏事,说自己没有做过。可是做过就是做过,没做过就是没做过。掩耳盗铃;纸里包不住火;没有不透风的墙;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些俗语都是讽刺伪造的。
——那种感觉就好像有股巨大的力量从你头上压下来,钻进你的脑壳,不断敲击你的大脑,让你吓得舍弃信念,几乎是逼着你否认自己意识到的证据。到最后,党会告诉大家二加二等于五,而你也得相信。
这种力量首先是直指生存的:让人进监狱或者饿死。为了生存,就只得暂时承认二加二等于五了。
——自由就是有说出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如果能得到这样的自由,一切都没问题了。
知晓事实,自由地说出事实,是人的基本的权利。有了这个权利,才可以谈到其他权利;有了这个权利,其他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只要是老旧的东西,尤其是美丽的古物,总是带点让人疑心的成分。
专制的特点是平庸和丑陋,是抹杀个性的。只要是有个性的、美的,就会被视为一种挑战。因为人性是无限丰富多彩的,而专制讨厌差异和多元,要求相同和一元。
——在过去的日子,一个男人看着女孩子的身体,觉得自己想要,然后故事就可以结束了。不过现在已经没有纯粹的爱或纯粹的欲望了,没有一种情绪是单纯的,因为所有一切都掺杂了恐惧与憎恨。他们相拥在一起就是一种战斗,达到高潮的瞬间则代表了胜利,对党挥出重重一击。这是政治行动。
拥抱是战斗,高潮是胜利,做爱是对党的打击。真是经典!
——只要是反抗党的组织都一定会失败……年轻一代当中不知道有多少像她这样的人,他们在革命后的世界长大,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党就像上天一样是不可撼动,他们不会反抗党的权力,只会像兔子躲避猎狗一样逃开。
这就是武装夺取政权而非民选出来的政权必定会达到的统治程度。但是,并不是没有改变的可能,只是要等到人们意识到有改变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缺乏性爱会引发人的歇斯底里,这是党希望的,因为这股力量可以转化成对战争的狂热及领袖崇拜。她的说法是:“做爱的时候会消耗力气,做完之后又会觉得快乐,什么都不想管了。他们可不能让你有这种感觉。他们希望你随时随地都充满能量,这些游行来游行去的、欢呼和摇旗呐喊,都只是因为烂透的性生活。如果你心里充满欢乐,怎么会对老大哥、三年计划、两分钟憎恨,还有其他那些破烂玩意儿感兴趣?”
虽然听上去似乎有点夸张,但是的确是洞见。“文革”中大量的欢呼、游行、仇恨和疯狂,这样来解释是有道理的。那个时期,性的的确确是非常受压抑的,许多过火行动用变质的性欲来解释是十分贴切的。
——她不知道的是,世界上并没有幸福这种东西,胜利的机会只存在于遥远的未来,到那时候你已经死了很久很久,从你跟党宣战的那一刻起,你就等于是死了。
个人的反抗只能是以卵击石。当然,很多人会像村上春树那样,站在鸡蛋一边,或者是在心里站在鸡蛋一边。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会去做鸡蛋。
——终于,国家有可能逼迫人民完全服从国家意志,更有可能让所有人民的意见完全一致。
行为上的顺从和舆论上的一致,是专制的基本特征。
——老大哥绝对可靠,无所不能,每一次成功、每一项成就、每一次胜利、每一项科学发现、所有知识、所有智能、所有幸福、所有优点,都是多亏了有他的领导和启发……他的功用就是一个聚焦的目标,让人民投射爱慕、畏惧和崇敬。
个人崇拜使绝对权力有了人情味,伟大领袖是权力的拟人化处理。
——和平部掌管战争、真相部处理谎言、仁爱部实行酷刑、丰隆部对付饥荒,这样的矛盾并非无意形成,也不是普通的伪善才演变成这样的结果,而是刻意运用双重思想的技巧,因为只有让矛盾走向一致,才能永远留住权力。
双重思想就是指鹿为马,鹿和马还有相像处,而双重思想有时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东西。
——你一定要爱老大哥才行,不只是服从他,要爱他。
坏的权力不是仅仅要求服从,它还要求你的爱。而当你并不爱它时,它让你的心感到内疚。
目录
奥威尔和《一九八四》/陆建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附录 新语原则
大家读
自由与专制
思想的权力
前言/序言
奥威尔和《一九八四》
陆建德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似乎总是和政治关联着,关于它的种种标签无不折射出政治色彩。这部小说是冷战时期的宣传品,受到最高程度的评价,自然会在某些国家遭禁。奥威尔于一九五○年一月病逝,亦即《一九八四》初版后半年,如果他自己能对小说的传播和接受稍加影响,那么《一九八四》的知名度可能就不一样了。比如奥威尔是由盟军占领军总部首先介绍到日本的,他的特殊价值因《一九八四》而被发现。奥威尔本人未必乐见这样推广的方式。作者之死在罗兰·巴特那篇著名文章问世之前就与人方便。
《一九八四》很早就来到了中国。英国著名诗人、文学批评家威廉·燕卜荪曾是奥威尔在伦敦英国广播公司(BBC)工作时的同事,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在北大任教。《一九八四》出版后,他在北京收到了一本。据考,小说是奥威尔本人通过经纪人转告出版商寄往中国的,他还特意嘱咐,不要在书上留下“作者赠阅”的字样,以免给燕卜荪带来麻烦。 显然,作者知道这本书在政治上高度敏感。燕卜荪并不欣赏《一九八四》,他评价说:“(小说)像烙铁一样在想象力上留下永久的疤痕。”这本书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微乎其微,一则说明冷战宣传发生效力,如果它属于“反共”的范畴,当然连读也不读就坚决拒之门外了。二则进入五十年代,英美文学在国内的传播受到极大限制,这一状况一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彻底改观。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外语风的兴起,奥威尔和《一九八四》的名声就响起来了。一九八二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上收有奥威尔的条目,是巫宁坤先生写的。那时奥威尔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界已经大名鼎鼎,《一九八四》被列入“反乌托邦小说”类,也有人研究。我在一九八○年左右读了《一九八四》的原版,与《动物农场》一起读,书是从复旦外文系的一位美国老师那里借的,也许她以为让学生读奥威尔会收到启蒙的神效吧。是不是有这样的神效,我是有点怀疑的。当时的外教初到中国时也带了自己头脑里关于中国的刻板形象,与学生接触多了就对中国有了更具体深入的认识。比如说,学生外国文学方面的知识远远超过他们的预期,写起英文作文来毫无顾忌,一点不像洗过脑。
联系奥威尔参加西班牙内战和接触“其他变种的社会主义者”的经历,以及他自己所说的“想用一个故事来揭露苏联神话”,《一九八四》一度被视为反苏作品(前苏联直到一九八八年才首次出版《一九八四》)和反极权的象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言之成理的。但是仅仅从反苏、反极权来理解这部小说,对奥威尔不大公平,可能他自己要为此承担一点责任。奥威尔认为好几位最杰出的当代作家都有极权倾向,他的打击面过宽了。假如我们对庞德和意大利历史读得多些,我们就不会把“法西斯”变成一个使用方便但毫无意义的符号。奥威尔写作《一九八四》的时候已经病重,他全身心投入斗争,听凭恐惧感主导他的想象,也付出了代价,这就是为什么燕卜荪感到难以欣赏《一九八四》的原因。米兰·昆德拉曾非常敏锐地指出,《一九八四》是“伪装成小说的政治思想”,它自身变成了专制精神和宣传的象征,不能照亮“社会学与政治学都无法进入的神秘之地”。英国著名小说家、《发条橙》作者安东尼·伯杰斯的一句话十分有名:“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 燕卜荪和昆德拉大概都不会同意。伯杰斯自己读奥威尔,也未见得多一份自由。《发条橙》发表于一九六二年,也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一九七一年由库布里克拍成电影,当时是引起不少争议的。书里的主人公阿历克斯是个问题少年,有严重的暴力倾向,不以恶为恶,为此受到严厉的惩罚。小说中绝对的、带有反社会意味的个人自由与高科技主导下不容一点独立个性的社会规训机制形成尖锐的冲突。奥威尔的自由礼物并没有使伯杰斯对人类的未来乐观,伯杰斯无法在《发条橙》所呈现的两个极端之间作出选择,也不希望读者站队。真正的反乌托邦小说并不是站在善的一边谴责恶,它必定包含一种恐惧的意识,而引起恐惧的现象带有极大的普遍性,或具有四处弥漫的潜能。如果这样理解,《一九八四》指涉的范围恐怕就不限于一时一地。至于它是否将政治的目的与艺术的目的融为一体,那是另话。
奥威尔所担心的极权主义要比美军驻日总部所描绘的极权主义要复杂得多。他要是看到二十一世纪的超强帝国可以随意在经受过殖民之苦的地方发动战争,摧毁国家机器,导致无穷无尽的灾难,肯定是不会让自己的笔闲下来的。现在真正在全世界掌权的是市场上的技术精英和金融大鳄,奥威尔会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可以从他几篇有名的书评推知。美国新自由主义的开山学者哈耶克因反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曾经享有教主一般的神圣地位,但是他的《通往奴役之路》在一九四四年的伦敦出版时,奥威尔的评论基本上是负面的。他警告说,不加干预的市场可以比暴君或专制的国家机器为害更甚。一九四一年,一位叫詹姆斯·伯南的美国政治思想家在《经营者的革命》一书中说,重视效率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将来世界的主人是“managers”(一般译为经理们)。两年后他又写了《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主张实行精英统治,但保留一些民主的外观。也就是说,统治世界的最终还是《动物农场》里的猪——不择手段的拿破仑们。这位伯南先生原是美国左派,一九四○年转向,二战时在中情局前身战略服务办(OSS)工作,是心理战专家。他在战后是典型的右翼,堪称知识界自由派的劲敌,一九八三年得过里根总统的“自由勋章”。奥威尔在一九四六年写过很有名的批驳伯南的文章,他认为伯南版本的新社会本质上还
爱经典·反乌托邦三部曲:一九八四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爱经典·反乌托邦三部曲:一九八四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