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细致地描述了1930年代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书写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并探讨了应该是怎样的。可供研究者品评和借鉴,也能让入门者获得高一些的起点。
内容简介
当我们津津乐道地谈论历史问题时,很少有人关注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产生的?建构这些历史进程的史学家有着怎样的现实关注和心路历程?这些历史进程是否真实无误?所有答案似乎都可从《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中去寻找。
《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各个时期的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书写,包括1949年以前现代化史学与革命史学的平行发展和对抗、195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科化以及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激进史学”、19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引进、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史学主叙事危机和史学的“后现代转向”,并深入探讨了主叙事构建背后的复杂原因。由此得出结论:尽管史学家们努力如实还原历史,但最后总是不可避免地写出既符合现实议程,又为政冶合法性服务的历史。在解构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叙事之后,《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提出了一个在时的、开放的历史观,以期有助于辨清现今的中国在通往最终目标的漫长道路上所处的位置,从存在诸多可能性的、杂乱无章的过去找出线索,以把握中国未来社会改造的轨迹。
作者简介
李怀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历史系副教授。198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近代史硕士学位,1993年赴美,入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历史系,师从黄宗智教授,研究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2000年获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ViIlage Governance in North China.1875-1936(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中文版《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和Village China under Socialismand Reform:A Micro—History.1948—2008(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本书获第三世界研究协会2009年度最佳图书奖及中国留美历史学会2009年度杰出学术贡献奖。目前正在从事两项课题的研究,一是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意识形态与历史叙事,初步成果发表于Modern China及History and Theory等英文学术期刊:另一项则为从全球史的角度对清代以来中国国家的现代改造和社会转型所作的比较研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关注的是20世纪中国史学家如何为应对政治、意识形态及知识界的挑战,以及为了探索制度变革和史学本身的学科化而重新认识本国近代历史所做的不懈努力。作者论说有力,旁征博引,叙事清晰。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史家们围绕近代化或革命而建构了互不相容的宏大叙事。有关重大历史问题的解读,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中国知识界话语的核心的问题。作者德州大学李怀印教授曾经以两本关于中国乡村史研究的专著(《华北村治》和《乡村中国纪事》)而享誉学界;他在本书中对诸多历史学家的作品提供了珍贵的、富有洞见的解读,并且把视角一直延伸到最近的“危机中的宏大叙事”,进而在结论中提出对中国晚近的历史展开“不含目的论的、回归时间原点的”(nonteleological within-time)探究,同时对中国当代及今后的发展作“不预设终点的”(open-ended)的研判,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宏大叙事。无论此一愿景能否实现,所有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均应阅读此书 。同时,这本书也为如何思考广义上的历史问题,提供了借鉴。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Conrad Schirokauer,摘自美国《Choice》杂志
目录
前言
中文版附记
第一章 导论
政治认同和历史表达
历史表述中的真实与虚构
1949年前的对立叙事
从学科化到激进化:毛泽东时代
从新启蒙到现代化:改革时代
在全球化时代重写历史
第二章 现代化叙事之起源:1949年前的民族主义史学
现代化话语
中国的现代化
历史和政治
1930年代的实用主义转向
第三章 革命叙事之起源:1949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现代化抑或革命?
走向毛泽东式史学
民族认同、国家建造与历史写作
第四章 制造新的正统:195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科化
阶级斗争抑或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说的胜出
新正统所含的悖论
第五章 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毛泽东时期的史学激进化
“史学革命”
捍卫历史主义
李秀成降清之争
“史学革命”的继续
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之外
第六章 挑战革命正统:1980年代的“新启蒙”史学
挑战正统史学
卖国还是爱国:重新评估洋务运动
英雄还是愚昧:重新评估义和团
黎澍与新启蒙史学
1949年后的中国自由主义
第七章 从革命到现代化:改革时期史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
从近代化到现代化
在中国发现“现代性”
改革时期的乐观主义
第八章 危机中的主叙事
革命叙事的退却
超越主叙事
中国史学的“后现代转向”?
探寻历史“真相”
第九章 结语
历史之作为实际与作为被建构的叙事
解构叙事
在时和开放的中国近代史
前瞻:全球化中的中国
注释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李和张不仅在撰写中国近代史之前即已信仰从苏联输入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而且进一步将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一般看法,直接建立在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正统”表述的基础之上。这在他们对中国社会性质、1920年代的国民革命以及后来的共产党任务的理解上,表现尤为明显。23比如,李鼎声在描写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时,追随斯大林,并驳斥托洛茨基将中国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他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化的途程,在国民经济上、阶级阵容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然而,我们却不要因此误会,以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就渐次成了资本主义的国家。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只是开了国际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榨取与掠夺,只是加深了中国民族的奴隶状况,旧有的农业经济虽是为国家资本主义的铁爪逐次抓破了,而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方法却没有支配着全国民经济,这就是说中国社会的旧的剥削制度并没有从此失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是局部地兴起来了,而它并没有占着绝对的优势,并且是受国际资本的桎梏和奴役。”(李鼎声1949:3-4)因此,1925年至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是1911年以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延续,其任务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地主”(同上264-267)。张闻天也将1925年至1927年的革命描述成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引用斯大林的观点,解释决定中国社会性质的因素,如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和帝国主义的财政经济的统治”以及“因军阀和官僚的压迫而加重的封建残余的压迫”(张闻天1987:216)。毫不奇怪,在李鼎声对革命的解释中,也可发现同样的因素(李鼎声1949:264-267)。
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观点相呼应,李和张进一步将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的共产党革命描述为“土地革命”(李鼎声1949:263;张闻天1987:283)。托洛茨基派认为,政变象征着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合作政策的失败(张闻天1987:280);张闻天驳斥了这一观点,将那场事件看成是“转折点”,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亦即国民党)背叛革命后中国的革命运动发展到一个更高水平。他指出,这一次转变,是从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和无产阶级的联盟,变成无产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为阐明这种转变,张引用了斯大林的话:“〔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已进入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已开始从全民族联合战线的革命转变为千百万工农群众的革命,转变为土地革命,这个革命将加强和扩大反帝国主义、反土豪劣绅和封建地主、反军阀和蒋介石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同上283)然而,这场土地革命仍然属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而非托洛茨基所说的狭隘的“反关税的革命”。为说清楚这一点,张闻天再次引用斯大林的原话(同上313)。
应当指出的是,尽管李和张在20世纪中国的社会和革命问题上持相同观点,他们的叙事方法是不同的。李鼎声在写作《中国近代史》时,已脱党六年,靠写作为生,在上海的各种报纸和杂志上发表关于政治、国际关系、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文章。
……
前言/序言
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