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

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李怀印 著,岁有生,王传奇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写作
  • 想象与真实
  • 知识分子
  • 文化史
  • 历史观
  • 叙事研究
  • 重构历史
  • 中国思想史
  • 现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29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881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细致地描述了1930年代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书写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并探讨了应该是怎样的。可供研究者品评和借鉴,也能让入门者获得高一些的起点。

内容简介

  当我们津津乐道地谈论历史问题时,很少有人关注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产生的?建构这些历史进程的史学家有着怎样的现实关注和心路历程?这些历史进程是否真实无误?所有答案似乎都可从《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中去寻找。
  《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各个时期的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书写,包括1949年以前现代化史学与革命史学的平行发展和对抗、195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科化以及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激进史学”、19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引进、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史学主叙事危机和史学的“后现代转向”,并深入探讨了主叙事构建背后的复杂原因。由此得出结论:尽管史学家们努力如实还原历史,但最后总是不可避免地写出既符合现实议程,又为政冶合法性服务的历史。在解构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叙事之后,《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提出了一个在时的、开放的历史观,以期有助于辨清现今的中国在通往最终目标的漫长道路上所处的位置,从存在诸多可能性的、杂乱无章的过去找出线索,以把握中国未来社会改造的轨迹。

作者简介

  李怀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历史系副教授。198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近代史硕士学位,1993年赴美,入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历史系,师从黄宗智教授,研究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2000年获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ViIlage Governance in North China.1875-1936(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中文版《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和Village China under Socialismand Reform:A Micro—History.1948—2008(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本书获第三世界研究协会2009年度最佳图书奖及中国留美历史学会2009年度杰出学术贡献奖。目前正在从事两项课题的研究,一是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意识形态与历史叙事,初步成果发表于Modern China及History and Theory等英文学术期刊:另一项则为从全球史的角度对清代以来中国国家的现代改造和社会转型所作的比较研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关注的是20世纪中国史学家如何为应对政治、意识形态及知识界的挑战,以及为了探索制度变革和史学本身的学科化而重新认识本国近代历史所做的不懈努力。作者论说有力,旁征博引,叙事清晰。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史家们围绕近代化或革命而建构了互不相容的宏大叙事。有关重大历史问题的解读,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中国知识界话语的核心的问题。作者德州大学李怀印教授曾经以两本关于中国乡村史研究的专著(《华北村治》和《乡村中国纪事》)而享誉学界;他在本书中对诸多历史学家的作品提供了珍贵的、富有洞见的解读,并且把视角一直延伸到最近的“危机中的宏大叙事”,进而在结论中提出对中国晚近的历史展开“不含目的论的、回归时间原点的”(nonteleological within-time)探究,同时对中国当代及今后的发展作“不预设终点的”(open-ended)的研判,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宏大叙事。无论此一愿景能否实现,所有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均应阅读此书 。同时,这本书也为如何思考广义上的历史问题,提供了借鉴。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Conrad Schirokauer,摘自美国《Choice》杂志

目录

前言
中文版附记

第一章 导论
政治认同和历史表达
历史表述中的真实与虚构
1949年前的对立叙事
从学科化到激进化:毛泽东时代
从新启蒙到现代化:改革时代
在全球化时代重写历史

第二章 现代化叙事之起源:1949年前的民族主义史学
现代化话语
中国的现代化
历史和政治
1930年代的实用主义转向

第三章 革命叙事之起源:1949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现代化抑或革命?
走向毛泽东式史学
民族认同、国家建造与历史写作

第四章 制造新的正统:195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科化
阶级斗争抑或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说的胜出
新正统所含的悖论

第五章 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毛泽东时期的史学激进化
“史学革命”
捍卫历史主义
李秀成降清之争
“史学革命”的继续
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之外

第六章 挑战革命正统:1980年代的“新启蒙”史学
挑战正统史学
卖国还是爱国:重新评估洋务运动
英雄还是愚昧:重新评估义和团
黎澍与新启蒙史学
1949年后的中国自由主义

第七章 从革命到现代化:改革时期史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
从近代化到现代化
在中国发现“现代性”
改革时期的乐观主义

第八章 危机中的主叙事
革命叙事的退却
超越主叙事
中国史学的“后现代转向”?
探寻历史“真相”

第九章 结语
历史之作为实际与作为被建构的叙事
解构叙事
在时和开放的中国近代史
前瞻:全球化中的中国

注释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李和张不仅在撰写中国近代史之前即已信仰从苏联输入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而且进一步将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一般看法,直接建立在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正统”表述的基础之上。这在他们对中国社会性质、1920年代的国民革命以及后来的共产党任务的理解上,表现尤为明显。23比如,李鼎声在描写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时,追随斯大林,并驳斥托洛茨基将中国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他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化的途程,在国民经济上、阶级阵容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然而,我们却不要因此误会,以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就渐次成了资本主义的国家。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只是开了国际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榨取与掠夺,只是加深了中国民族的奴隶状况,旧有的农业经济虽是为国家资本主义的铁爪逐次抓破了,而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方法却没有支配着全国民经济,这就是说中国社会的旧的剥削制度并没有从此失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是局部地兴起来了,而它并没有占着绝对的优势,并且是受国际资本的桎梏和奴役。”(李鼎声1949:3-4)因此,1925年至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是1911年以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延续,其任务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地主”(同上264-267)。张闻天也将1925年至1927年的革命描述成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引用斯大林的观点,解释决定中国社会性质的因素,如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和帝国主义的财政经济的统治”以及“因军阀和官僚的压迫而加重的封建残余的压迫”(张闻天1987:216)。毫不奇怪,在李鼎声对革命的解释中,也可发现同样的因素(李鼎声1949:264-267)。
  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观点相呼应,李和张进一步将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的共产党革命描述为“土地革命”(李鼎声1949:263;张闻天1987:283)。托洛茨基派认为,政变象征着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合作政策的失败(张闻天1987:280);张闻天驳斥了这一观点,将那场事件看成是“转折点”,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亦即国民党)背叛革命后中国的革命运动发展到一个更高水平。他指出,这一次转变,是从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和无产阶级的联盟,变成无产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为阐明这种转变,张引用了斯大林的话:“〔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已进入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已开始从全民族联合战线的革命转变为千百万工农群众的革命,转变为土地革命,这个革命将加强和扩大反帝国主义、反土豪劣绅和封建地主、反军阀和蒋介石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同上283)然而,这场土地革命仍然属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而非托洛茨基所说的狭隘的“反关税的革命”。为说清楚这一点,张闻天再次引用斯大林的原话(同上313)。
  应当指出的是,尽管李和张在20世纪中国的社会和革命问题上持相同观点,他们的叙事方法是不同的。李鼎声在写作《中国近代史》时,已脱党六年,靠写作为生,在上海的各种报纸和杂志上发表关于政治、国际关系、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文章。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书名为《尘封的年代:晚清社会转型与文化觉醒》。 --- 书名:《尘封的年代:晚清社会转型与文化觉醒》 作者:李明远 教授 出版社:世纪文华出版社 定价:128.00元 开本:16开 页数:580页 ISBN:978-7-80599-xxxx-x --- 内容简介 《尘封的年代:晚清社会转型与文化觉醒》是一部深入剖析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历史巨变的长篇历史著作。本书聚焦于一个中国社会经历剧烈阵痛、旧秩序瓦解与新思想萌芽的复杂时期——晚清。作者李明远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考证精神,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重构一个充满张力与悖论的时代图景。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致力于探寻“为什么”与“怎么样”的深层逻辑。晚清的衰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它是一个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外部压力与内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性危机。李教授将历史的叙事锚定在“转型”这一核心概念上,探讨了中国社会如何在被动卷入全球化进程中,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唤醒,并试图在既有的儒家文明框架内寻找新的出路。 全书结构宏大,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晚清社会。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政治与军事的困境 本书开篇即描绘了晚清中央集权体制的衰朽。作者通过对光绪朝后期政治生态的细致梳理,揭示了权力核心的僵化与地方势力的崛起之间的张力。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的权力斗争,不仅是宫廷秘史,更是王朝衰亡的缩影。李教授引用大量档案文献,阐述了清廷在面临内忧(如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的余波)和外患(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时的决策失误及其深层原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洋务运动的再评估极具启发性。作者认为,洋务运动在引进技术和建立近代工业方面功不可没,但其“中体西用”的思想局限性,使得改革始终未能触及政治体制的核心,最终沦为“饮鸩止渴”式的修补。通过对北洋水师的兴衰以及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那个时代,技术现代化并不能自动导向政治现代化。 第二部分:经济的脉动与民间的挣扎 在政治动荡之下,晚清的经济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书详细考察了传统农业经济的衰败、近代工业(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起步,以及帝国主义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侵蚀。作者描绘了口岸城市与内陆省份之间日益扩大的经济差距,以及传统士绅阶层在经济地位上的挣扎与适应。 一个重要的章节专门探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与不公。在天灾人祸频发的背景下,沉重的税负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农民起义和地方叛乱的潜在火种。同时,李教授还关注了城市中新兴的工人阶级和买办阶层,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重塑。 第三部分:思想的风暴——文化觉醒与知识分子的抉择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笔触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这是晚清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作者认为,晚清的“文化觉醒”是一场痛苦而必要的洗礼。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的激荡从未停歇。 李教授重点分析了西学东渐的复杂过程。这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一个充满筛选、改造与冲突的动态过程。西方哲学、科学、政治理论如何被中国知识分子吸收、误解和本土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论,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精英群体集体焦虑的写照。 特别是对“新民”观念的探讨,本书认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国民性改造”与“民族主义”的结合,是晚清思想界最深刻的贡献。它挑战了数千年的“天下”观念,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提供了最初的精神资源。 第四部分:社会的微观景象 为了避免宏大叙事的空泛,本书还设置了专门的章节,通过微观史料,展现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生活。这包括对教会学校、新式学堂的考察,对报纸、小说的分析,以及对城市风貌和乡村生活的对比描述。作者通过对日记、书信、地方志等一手材料的运用,力求还原普通人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点上的困惑、希望与绝望。 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 《尘封的年代》不仅是严谨的历史学著作,更是一部极具可读性的叙事史诗。李明远教授的文字功力深厚,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擅长将复杂的历史事件融入生动的细节描写中。他避免了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坚持从历史语境出发,去理解那个时代人物的动机与选择,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重可能性。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高校历史专业学生、研究者以及对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的议题有深度思考的普通读者。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现代化困境的经典视角,是研究晚清社会转型的必读参考书目。 --- 作者简介: 李明远,著名历史学家,清史研究专家,现任XX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致力于晚清政治史、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著有《近代中国的制度困境》、《戊戌变法中的精英群像》等多部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其研究风格以史料扎实、论证严密、见解独到著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并没有沉溺于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巧妙地将镜头拉回到历史事件的微观层面,通过对一些看似寻常的细节的挖掘,折射出那个时代复杂而幽微的社会肌理。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作者那种近乎“考古式”的考证精神所折服,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罗列,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文字的张力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传统历史著作那种枯燥感。特别是对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理的描摹,那种细腻入微的刻画,让人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带来的思维的挑战和知识的充盈感,却是无与伦比的,它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结论,并以一种更加审慎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对待历史的“确定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敢于在既有的框架上凿开裂缝,让新的理解之光得以射入。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野心和深度的作品,它的结构组织得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章节、每一段论证,都紧密咬合,共同驱动着整体的论点向前推进。作者在梳理复杂的史料群时展现出的卓越的逻辑梳理能力令人叹服,大量的原始材料被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了有力的证据链,而非简单的堆砌。如果说一般的历史书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那么这本书更侧重于探讨“为什么我们现在以这种方式来讲述和理解它”。对于权力、话语权以及历史书写中的“缺席”部分,作者给予了相当的关注,这种对“沉默”的挖掘,往往比对显性事件的描述更能揭示深层次的历史真相。对于渴望深入理解近现代历史演变逻辑,并对史学方法论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其思想的重量和文本的厚度,都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和消化。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时间的纵深感”。它并非简单地线性叙述事件的起承转合,而是不断地在过去、现在和被构建的未来之间进行穿梭和对话。作者似乎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历史的“断裂点”与“持续性”,并将其作为核心的分析支点。阅读时,我感觉自己被置于一个三维的历史空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时代观念的叠压与摩擦。这使得原本在教科书中显得扁平化的历史人物,瞬间变得立体而充满张力,他们的决策不再是宿命论的必然,而是充满着偶然性与选择的挣扎。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审视自身处境的镜子,它提示我们,我们今日所坚信的许多“真实”,或许正是前人基于某种特定情境下的“想象”所构建的产物。这种对历史自我意识的反思,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读完此书,我脑中浮现的第一个感受是“清醒”。它像一把冰冷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那些长期以来被浪漫化或脸谱化的历史叙事。作者对于概念的辨析极为精妙,尤其是在讨论某些现代性观念是如何被“本土化”并最终扭曲其原意的过程中,展现出高超的理论驾驭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想象”这一主题的处理,它不再是空泛的理论术语,而是被具体地嵌入到制度的构建、身份的认同乃至日常的言谈举止之中。这种将宏大叙事拆解为无数微小行动单元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可读性和说服力。尽管内容涉及大量学术议题,但其文字表达却保持着一种惊人的克制和清晰,没有故作高深的晦涩感,使得即便是对专业史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维脉络,并且在跟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史学研究的复杂性与趣味性所在。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试图用单一维度解释复杂历史的论调抱持警惕,而这本著作恰恰提供了一种多声部的解读可能性。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反而在论证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诘问和修正,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学术谦逊。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和暧昧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作者采取了一种近乎“去魅”的态度,剥离了后世强加的道德标签,还原了他们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做出行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情境的理解深度。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贡献不仅仅在于补充了史料,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的范式——即历史不是一块固定不变的石头,而是一个持续被解读、被重塑的动态过程。那种穿插在严肃论证中的对史学方法论的反思,对于任何一个对历史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极具启发性的开阔视野。

评分

家人很喜欢,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好书,真真正正的是一本好书。

评分

史书的史书啊

评分

趣味盎然,经典之作,值得研读。

评分

京东非常给力!物流很快!书的质量棒棒哒!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非常好,值得思考的著作,研究较为新颖。

评分

还没细细品读 应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在京东买图书,基本上没有失望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