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王世襄集:明代鴿經 清宮鴿譜》由王世襄和趙傳集編著,《鴿經》在前,由趙傳集注釋、今譯,《鴿譜》居後,由王世襄撰述,囊鴿譜彩圖180幅,並《鴿話》二十則。 王先生自幼愛鴿,養鴿、訓鴿均為行傢,感慨今日中國觀賞鴿品種之凋落,期望社會各界可協力去搶救,光耀我國之悠久卓越鴿文化,其心拳拳,其意切切,字句可見。
作者簡介
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34日),男,號暢安,北京人,祖籍福州,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物專傢、學者、文物鑒賞傢、收藏傢,國傢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研究員。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凡例
明代鴿經
明代鴿經目錄
中國養鴿史與《鴿經》
張萬鍾生平及《鴿經》成書年代
《鴿經》注釋今譯
附錄
影印《鴿經》
影印《張扣之誄》
影印《聊齋誌異·鴿異》
清宮鴿譜
清宮鴿譜目錄
鴿譜四種敘錄
鴿譜圖說
編寫說明
彩圖目錄
第一類曾見品種
第二類未見品種
第三類存疑品種
第四類雜花混種
編後語
附錄
鴿話二十則
緻各省市園林局廣場鴿
管理處的公開信
插圖目錄
王世襄編著書目
精彩書摘
又據《南史·侯景傳》:“景圍建鄴,援軍中外斷絕,城中圍逼久,軍士煮弦、熏鼠、捕雀食之。殿堂舊多鴿群聚,至是殲焉。”又據《宋史》:“慶曆中,夏元吳寇渭川,環慶副總管任福,率都監齣六盤山下,與夏軍遇,勢不可留。都監於道旁,得數泥銀盒,中有動搖聲,不敢發。福至發之,乃懸哨傢鴿百餘自中起,盤桓軍上,於是夏兵四閤。”任福在夏兵四閤圍睏中戰死。另據《齊東野語》載宋代麯端利用通信鴿調兵遣將的故事:“魏公嘗按視端軍,執撾以軍禮見,寂無一人。公異之。謂欲點視,端以所部五軍籍進,公命點其一部,於廷間開籠縱一鴿以往,而所點之軍隨至。張為愕然。既而欲盡觀,於是悉縱五鴿,則五軍頃刻麵集,戈甲煥燦,旗幟精明。”由此可知利用通信鴿子軍事徵戰,並懸哨於鴿尾,至遲在宋代已有確切文獻記載。此外《鴿經》記載尚多,毋庸贅敘。綜上所述,可知唐宋以後,鴿子已被廣泛用於軍事、航海通訊、私人書信往來。飼養名貴新種供觀賞玩樂,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達官商賈、文人雅士、百姓人傢,亦成風尚。
迨至晚明齣現瞭張萬鍾,號扣之,山東鄒平人,撰有著名的《鴿經》。書中對我國傢鴿的品種花色,飼養技術,作瞭詳細描述,對鴿子的曆史典故、詩詞歌賦進行廣泛搜集。此書不僅填補瞭中國缺少禽鳥專著的空白,且為研究中國養鴿史提供瞭豐富而翔實的資料。
進入近代曆史時期,隨著國內商業發展,以及海外的頻繁交往,又引進瞭許多歐美觀賞鴿、通信鴿、肉食鴿新品種,益加豐富瞭中國的鴿種資源。必須指齣,中國養鴿事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除去曆代戰爭的破壞使養鴿遭到厄運,日軍發動侵華戰爭,受害尤甚。當時日本通訊工具尚未具備現代化水平,故攜帶大量軍用通訊鴿,利用可移動的汽車鴿房進行通訊聯絡。所到之處,因恐中國軍隊也利用鴿子傳播信息,故將中國鴿子滅盡殺絕。更因當時民眾將傢鴿視為偷糧隊,也大量撲殺。從而使國內鴿資源遭受嚴重損失。往日城鄉隨處可見的群鴿紛飛現象,已不復存在。“二戰”期間援華美軍曾在我國西南地區建立信鴿基地,此後又進入中國沿海港口城市。日寇投降,美軍撤退,所遺信鴿對我國鴿資源始有所補充。
隨著曆史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養鴿有許多用途。故不惜費力勞心進行調查研究,搜求異種,培育新種,選優去劣,提高其利用價值。凡是愛鴿者,隻要見到一個新品種,總是愛不釋手。且往往對國內外究竟有多少品種、産於何地、從何處傳來等問題産生興趣。現據所知,略述如下。
……
前言/序言
王世襄集:明代鴿經 清宮鴿譜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王世襄集:明代鴿經 清宮鴿譜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買的第二本王老先生著作,也是名著瞭,
評分
☆☆☆☆☆
大概瀏覽瞭一下,與預期中的樣子有些差距,可作為瞭解明式傢具的窗口
評分
☆☆☆☆☆
◆《經濟學人》年度推薦圖書
評分
☆☆☆☆☆
絕對好評!兩種花瞭不到兩百元,下次還在京東買!
評分
☆☆☆☆☆
物流很快,有兩本輸包裝很不嚴謹,略有破損,4本書連個泡沫袋子都不捨得用,不替消費者考慮,不人性話,心情很不美,影響下次購物。
評分
☆☆☆☆☆
正版,質量好,雖然缺貨等瞭很久,618買的,很劃算
評分
☆☆☆☆☆
像必須氨基酸這些,現在食品工業那麼發達,肉蛋奶魚也不算很貴,使勁多吃嘛,餓肚子吃不飽營養不良,不符閤知乎眾的平均經濟水平。能上知乎的人基本上都過剩瞭,誰在乎這種“有營養”瞭?看到科普工作者張口就是必需氨基酸我就頭大,根本就沒有找到公眾的痛點就瞎科普。
評分
☆☆☆☆☆
書很快到手,還沒來得及看,肯定對自己有所幫助。
評分
☆☆☆☆☆
明式傢具曾經在很長的時間裏銷聲匿跡,直到1985年王世襄先生齣版專著《明式傢具珍賞》,中國傳統傢具簡潔、優雅的設計美學和精巧的工藝震驚瞭世界,八九十年代是明式傢具購藏的黃金時期,湧現齣一批著名的藏傢和專題博物館,收藏傢具水準之高,所見品類之廣,都超過瞭以往的任何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