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看点:
1、演员陈坤、歌手张靓颖、媒体人杨锦麟、学者费勇、作家绿妖等转载推荐,借以呼唤社会良心回归。
2、“我必须告诉长江和长江边的不肖子孙我父亲的故事。我父亲到死对长江都是一步三回头。我希望等到人们总算懂得该向自然谢罪的那一天,会想起我的这些故事。”——袁劲梅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16篇小故事主题鲜明,不愠不火也不矫情做作,粉饰太平,有些是她自己的经历,有些时别人的经历,它们个个自有灵性,散落各处,多有人苦苦寻觅,此次集结出版,以飨读者。
当世界变得锱铢必较时,作者告诉我们:看见自己的小,人们就能心安理得地做着小事了。
袁劲梅,已故生物学家袁传宓之女,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哲学教授。近年来,在海内外各处发表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及哲学论文。作品曾获“联合文学奖新人奖”、“汉新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中篇小说《忠臣逆子》获2003年台湾“联合文学奖、 新人奖”首奖,“北京文学2004-05年中国最佳中篇小说奖”。纪实文学《一步三回头》获“2005年《侨报》五大道文学奖。小说﹑散文多有收入年度佳作文集﹐如《2005年最佳中篇小说》,《北大年选——2005散文卷》,《2005中国年度随笔》,《读库0603》,《散文精选2006》,《散文精选2007》。
序 打开我们的颜色盒
第一集 我的和你的父辈
我的和你的父辈有着不同的肤色,长着不同的脸,说着不同的语言,干着不同的事情,但他们是我们的父辈,他们爱我们。他们拼了老命,要把一个他们认为好的世界交给我们。他们做了。我们会记住的。
一步三回头
不变
希望之洞
男孩城
养女
政坛『骑士』
第二集 我的和你的文化
我和你很不同。我用象形文字思考,你用字母。我用汉语说话,你用英语。我想的、干的,你也许不会理解,你想的、干的,我也不能全懂。但是,请不要期望我会变成你,或者努力使你变成我。我们已经共属同一个『人类』。『不同』不是『不好』。世界因为『不同』才多样,才有趣。
当春
两点星
吱吱响的木桥
我们这条安赐街
拆墙
第三集 我的和你的爱情
爱情是一个好果子,让我们分享。这果子不一定每一个都甜,但每一个都新鲜。当爱情的果子落在我们之间的时候,这个果子是晶莹的。我通过它看你,却看见了我自己。
绿豆儿
蓝鸟啾啾
无边的大牧场
金草地
青春作伴
我小的时候不知道鱼会生病,鸟会中毒,小孩子会死。但是我的父亲知道。他是一个生物学家。后来我父亲死了。我父亲的学生告诉我,有的地方的鱼不能吃了;在江边白茅上飞着的鸟儿,飞着飞着就摔下来死了,是铅中毒;在有些江边出生的孩子,小小的年纪就得了肝癌。
在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为什么的时候,一些从天际流进诗里和画里的河流,突然丧失了衬托落霞孤鹜的闲情逸致;突然关闭了博览千帆万木的宽阔胸怀。有些受到严重污染的河流,突然变成了我们的“敌人”。
在我最近一次回到江南的时候,我看见长江浑黄的水闷声不响地流着,像一个固执的老人,拖着一根扭曲的桃木拐棍,怨恨地从他的子孙门前走过,再也不回头了。
这时候,我感到,我必须告诉长江和长江边的不肖子孙我父亲的故事。我父亲到死对长江都是一步三回头。我希望等到人们总算懂得该向自然谢罪的那一天,会想起我的这些故事。
鱼的故事
我父亲死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他去世之前,我和我弟弟带着他旅行了一次。这是他一生最后一次旅行。他拍了很多他感兴趣的照片。回来后,他把这些照片一一贴在他的影集上,每张照片下还写上一两句话,像是笔记。每次,我翻开他这本最后旅行的影集,看着他拍的这些照片,他写在这些照片下的那些句子,就变成了一张张褪了色的老照片插了进来,讲着一些关于父亲的故事。
譬如说,影集的第一页,贴着两张父亲在夏威夷阿拉乌玛海湾,用防水照相机在水下拍的鱼儿。那些红黄相间的热带鱼,身体扁扁的,像蒲扇,在海里煽动起一圈圈碧蓝的波纹,那波纹像一习习快活的小风,鼓动着旁边两根褐色的海草。热带鱼在水草间平静地游逸,逍遥自在。
父亲在这两张照片下写着:“鱼,鱼,长江葛洲坝的鱼是要到上游产卵的。”
父亲像很多老人一样到美国来看望他的儿女。没来之前想我和弟弟想得很热切。才到一天,就说:“我最多只能待一个月,我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回去做呢。”我和我弟弟说:“您都退休了,那些重要的事情让您的研究生做去吧。”父亲说:“研究生威信不够,没人听他们的。”我和弟弟就笑:“您威信高,谁听您的?”父亲唉声叹气。但过了一分钟,又坚决地说:“长江鱼儿回游的时候,我一定要走。”
长江鱼儿回游的时候,我父亲从来都是要走的。这个规矩从七十年代长江上建了葛洲坝开始。我记得我父亲的朋友老谷穿着一双肥大的黑棉鞋,坐在我写字时坐的小凳子上狼吞虎咽地吃一碗蛋炒饭,父亲穿一件灰色的破棉袄唉声叹气地在小客厅转来转去。
“坝上的过鱼道没有用?”父亲问。
“没用。”老谷说。
“鱼不从过鱼道走?”父亲问。
“不走。”老谷说。
“下游的鱼上不去了?”父亲又问。
“我刚从葛洲坝来。鱼都停在那里呢。”老谷说。
“造坝前,我早就跟他们说了,鱼不听人的命令的,鱼有鱼的规矩。”父亲说。
“葛洲坝的人还以为他们今年渔业大丰收呢。正抓鱼苗上坛腌呢。”老谷说。
“你快吃,吃了我们就走。”父亲说。
我当时不知道他们要到哪里去,只觉得他们惶惶不安。像两个赶着救火的救火员。后来我知道了他们带着三个研究生去了葛洲坝,在那“过鱼道”前想尽了办法,长江的鱼儿终于没能懂得人的语言,也看不明白指向“过鱼道”的路标,一条条傻乎乎地停在坝的下游,等着大坝开恩为它们让条生路。
最后,父亲和老谷这两个鱼类生物学教授只好带着研究生用最原始的水桶把那些只认本能的鱼儿一桶一桶运过坝去。并且,从此之后,年年到了鱼儿回游的时候,他们都要带着研究生去拉鱼兄弟一把,把鱼儿们运过坝去。这叫作“科研”工作。鱼儿每年都得回游,于是我父亲就得了这么一份永不能退休的“科研”工作。
我父亲死在长江三峡大坝蓄水之前。要不然,他又会再多一个永不能退休的“科研”工作。我父亲说:“面对不懂人类语言的野外生物,我们这些教授,做的只能是亡羊补牢的工作。”
我们喜欢子孙满堂,可是我们的关爱最多延及孙子辈就戛然而止。至于我们的曾孙、重孙有没有太阳和月亮、清风和蓝天,我们脚一蹬,眼睛一闭,眼不见心不烦。我们还大大咧咧地嘲笑杞人忧天。天怎么会塌下来呢?真是庸人自扰之。我们的这种好感觉来得无根无据,却理直气壮。
偏巧,我父亲就是这么一个忧天的杞人。只是比杞人还多了一个愚公移山的本领──带领徒孙一年一年移鱼不止。
鸭子的故事
父亲影集的第二页,贴的是一群鸭子的照片。那时候,我们在地图上看见有一个叫“天鹅湖”的地方。我们就带着父亲去了。我们在一片无边无际的玉米地里开了三个小时的车,然后,就钻进了这片树林。没有风,一根根老藤静静地从树枝上挂下来,像还静止在远古的时间老人多年不刮的胡须,非常祥和地垂到满地的腐叶上。我们找到了这个“天鹅湖”。湖里其实并没有天鹅,却停了满满的一湖鸭子。一个挨一个,远看密密麻麻,像一个个灰色的小跳蚤。我们的狗想到湖边去喝水,一湖的鸭子突然吼叫起来,像士兵一样朝我们的狗列队游过来,保卫它们的领域。父亲哈哈大笑,拍了这张鸭子的照片。
在这张照片底下,他写了:“鸭子,鸭子有时也是污染的证明。”
从七十年代末起,人们发现有些地方肝癌的发病率非常高。父亲有个很好的研究生,叫黄成,是孤儿。父母都得肝癌死了。父亲时常给他一些零花钱。他们家有兄妹五个,相亲相爱,住在上海浦东地区。这个研究生读书期间,大哥也死了,还是肝癌。人们不知道原因。父亲就带着几个研究生开始了调查,研究为什么上海浦东地区肝癌发病率高。
父亲选择研究在长江下游生活的鸭子。那一段时间,不停地有一些鸭子被送到我们家来。家里小小的厨房,全是鸭屎味。我和弟弟踮着脚,捏着鼻子到厨房去找零食吃,什么油球、麻糕上都带着鸭屎臭。我妈跟我父亲吵,叫他把这些鸭子弄走。我父亲说:“弄到哪里去,总不能弄到大学办公室里养吧。”
后来研究鸭子的结果出来了,鸭子活到两年以上的多半都得了肝癌。结论很明显:水质严重污染。
一九八九年我父亲带着一个黑皮箱,去美国参加“国际水资源环保大会”。我和他的研究生黄成送他上飞机。他的黑皮箱里装着一些水资源污染状况的证据和研究报告。父亲身穿着崭新的西装。那西装的裤腿高高卷到膝盖,脚下还蹬着一双解放鞋。我和黄成要求再三,要他把西装的裤腿放下来,换上皮鞋。他说:“我整天在水里泡着,就习惯这样。”他就这样上了飞机。哪里像个教授。地道一个长江上的渔民。父亲半辈子都在长江上闯荡,像武打小说里的一条江湖好汉,替那些不能保护自己的长江水资源打抱不平。
父亲从美国开会回来,并不高兴。那会是在十几年前开的。那时候环境保护还没有被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在八九十年代是挣钱。人们热衷于把自己的小家装潢得漂漂亮亮。一出小家门,门庭过道再脏也可以看不见。谁还会去管如何清理那些让鸭子得肝癌的东西。
去年,我在一个偶尔的机会碰见了父亲的研究生黄成。他到美国来短期访问。我问他:你好吗?他说:我来之前刚到上海去了一趟。我的最小的妹妹得肝癌去世了。于是,我们俩都同时怀念起我的父亲。黄成回忆起我父亲写过的许多论文,做过的许多报告。那些论文和报告早早地就把长江水生资源的污染与危机呼吁出来了。不幸的是,在父亲有生之年,中国的社会先是重视与天奋斗,与地奋斗,后来,社会又变成了向天要钱,向地要钱,把人对自然的讹诈当做是从自然得来的财富。父亲像唐吉诃德,带着他的“桑丘”──几个忠心耿耿的研究生,向社会──这个转起来就不容易停的大风车宣战,到死都一直在孤军奋战。
……
序言
打开我们的颜色盒
我写了许多散文、随笔、小故事。我以为它们就是一些漫天飘舞的叶子,一片片落下来,没有线把它们穿成饰物。因为,我一会儿写中国人,一会儿写美国人,一会儿写过去,一会儿写现在。我生活在一座桥上,我在桥上走来走去,一头是中国,一头是美国;一头是过去,一头是现在。我的这些叶子并没有预先的飘落路线,落到哪头就停在哪头。一会儿到东,一会儿到西。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原来中国和美国不过就是地球上的两个村庄,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我的这些“落叶”其实就是东邻西舍的故事。虽然不成逻辑推论,但它们有颜色,五彩缤纷的颜色。不是落在东家村,就是落在西家庄。村庄里住着的都是“人”。
人和人间的事儿,本来就是五彩缤纷的。我写的都是“人”的颜色。只不过这些人不一定都在一个村庄里待着。他们是两个村子里的人。村规、习惯、方言不一样。我发现,因为这些不一样,人们会分出:你和我,你的和我的,你们村和我们村,你的国家和我的国家,你的文化和我的文化。这是好的,世界的色彩就因为这些不同而显现出来了。但也有一些危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村规和习惯都一样好,一样文明。如果你我只认自己颜色盒子里的色彩为正色,别人的怎么看都不对,那就叫“在盒子里的思维”,狭隘了。
假设,你的手里有一盒彩色蜡笔,我的手里也有一盒彩色蜡笔。让我们打开来看一看,也许,你的和我的就是颜色不一样,但盒子里的每一根都是蜡笔。就像把两个村庄里的人叫出来,太阳底下一站,都是“人”一样。
文化,也许可以比作一些色彩,生活在不同文化里的人,用他们的故事体现着这些色彩,打开你的和我的颜色盒子,我们先看看。比较一下你和我的颜色,哪一种最好看,哪一种不好看,哪几种是不同的,哪几种是通用色。
林语堂说:“看一种文化,就是看从这种文化里走出来的男男女女。”这就是我在这本文集里要做的事。我把我见到、听到过的东邻西舍的故事,从不同文化的颜色盒子里抽出来,放在这里。这些故事有的是我的经历,有的是别人的经历。反正都是我身边人的故事。它们个个自有灵性,在一张文化的大纸上自动涂出了自己的特色。它们牵着我走,就有了这些故事。不知不觉,五彩缤纷的叶子就积多了。有些是我们村的,有些是你们村的,有些很古典,有些很现代,有些残败了,有些很完美。把东西两种文化里的故事放在一起看,比单看一个村子里的故事热闹。我什么也不用多说,读者自己就明白。
五彩缤纷的叶子原来不是做饰物用的,是东邻西舍的人们走在生活里的脚印。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古老的、近乎史诗般的质感,行文之间流淌着一种深沉的、难以言喻的宿命感。我惊叹于作者驾驭复杂时间线的能力,它不是线性推进的,而是像一个不断回旋的螺旋,将过去、现在和潜在的未来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紧密的命运之网。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关于“失去”的探讨,它并非聚焦于物质的丧失,而是更多地关于身份的消解、记忆的磨损以及情感的不可逆转的消散。作者似乎非常偏爱使用那些带着感官冲击力的意象——比如某种特定的光线、潮湿的空气,或者某种不易察觉的声音——这些意象反复出现,形成了强烈的潜意识联结。这使得阅读体验从简单的故事理解上升到了某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它不迎合读者的期待,反而会不断地提出更深刻的疑问,迫使我们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最不愿触碰的角落。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朝圣之旅,虽然疲惫,但精神上获得了某种难得的沉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拿捏,读起来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那种深深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故事里那个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做出抉择、承受代价的主角。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栩栩如生,那种光影的变幻、气味的残留,甚至人物微小的表情变化,都经过了精心雕琢。它不是那种大开大合、情节跌宕起伏的类型,而是更侧重于内在的挖掘,那种在日常琐碎中酝酿出的巨大情感张力,如同高压锅里的蒸汽,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特别是在描绘人物面对困境时的心理挣扎时,作者展现了极高的文学素养,没有使用华丽辞藻堆砌,而是用最朴实、却又最能触动人心的语言,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那种回味悠长的感觉,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关于选择的重量,关于时间不可逆转的残酷,以及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亲情纽带,在特定时刻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审视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深沉的,像老酒一样,初尝平淡,后劲十足,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场精妙的迷宫探险,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多条看似无关却最终汇聚于一点的线索,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好奇心。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叙事视角上的灵活切换,时而是冷静客观的旁观者,时而又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视角的跳跃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也让读者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人物的行为逻辑和动机。更绝妙的是,作者在关键情节的处理上极其克制,她知道什么时候该给出信息,什么时候又该留白,那些未言明的暗示和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比直接的陈述更具有穿透力。这种“少即是多”的叙事哲学,使得整部作品在保持紧凑感的同时,也充满了呼吸感。我尤其喜欢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物品和场景,它们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推动情节发展和烘托气氛的重要载体。读完后,我甚至花了好些时间在脑海中重新梳理了那些闪回的片段,试图拼凑出更完整的图景,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平庸之作所无法提供的。
评分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的哲学探讨集锦,只是披着故事的外衣。作者对于时间流逝带来的心理印记有着近乎残酷的洞察力。她没有回避那些人性中阴暗、矛盾甚至自我欺骗的部分,反而将其作为塑造人物弧光的关键材料。我感受最深的是角色之间的张力,那种欲言又止的疏离感,以及在某一瞬间迸发出的无法挽回的亲近,这些细微的波澜,远比激烈的冲突更具杀伤力。书中的对白设计极为精妙,它们往往不是用来传递信息,而是用来揭示隐藏的权力结构和情感距离。很多时候,角色真正想说的,是通过他们没有说出口的话来表达的,需要读者用同理心去填补那些空白。从文学手法上看,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那些具体的地理风貌和季节变化,仿佛也参与到了人物的命运之中,成为了另一种无声的旁白。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带着敬畏去阅读的作品,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固有认知,迫使我们直面那些难以启齿的真相。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开篇略显缓慢,节奏上并不像现代快餐文学那样追求瞬间抓人眼球,但一旦你跨过了前期的铺垫,它展现出的磅礴的内在生命力就会将你牢牢吸住。作者的笔力是极其扎实的,她构建的世界观虽然基于现实,却又在细节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提纯和放大,使得那些普通人身上的光辉与局限都被凸显出来。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为角色的某些决定感到揪心,那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遗憾感,并非是作者刻意煽情,而是角色自身成长轨迹的必然结果。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复杂的、充满缺陷但又极其真实可信的“父亲”形象,他既是权威的象征,也是脆弱的个体。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廉价的救赎或简单的答案,它只是忠实地记录了一段历程,让读者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慰藉或反思。这种不加评判的叙事态度,反而让作品的厚度大大增加。
评分父亲像很多老人一样到美国来看望他的儿女。没来之前想我和弟弟想得很热切。才到一天,就说:“我最多只能待一个月,我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回去做呢。”我和我弟弟说:“您都退休了,那些重要的事情让您的研究生做去吧。”父亲说:“研究生威信不够,没人听他们的。”我和弟弟就笑:“您威信高,谁听您的?”父亲唉声叹气。但过了一分钟,又坚决地说:“长江鱼儿回游的时候,我一定要走。”
评分她带着一颗宽厚、悲悯的心关注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带着一颗诚恳、谨慎和敬畏的心开始写作,把她的人生经验、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期待着在某一方面、某一时刻,触动某位读者,带给他(她)一点点正面的能量,被誉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评分这么“笨”的父亲与鱼、与鸭子、与船一生的缠绵纠葛,让人思之落泪。父亲出身富贵,受过高等教育,年轻时候洋派,打领带、说英文、吃牛排。而在长江边上闯荡半辈子、为水资源奔走半辈子以后,即使去国外开会,他的穿着也是“西装的裤腿高高卷到膝盖,脚下还蹬著一双解放鞋。”如此强烈的反差,背后的故事所能给予我们的想象与理解令人唏嘘。
评分“鱼不从过鱼道走?”父亲问。
评分快递速度不错,东西也很好。
评分一共十一本,实惠,包装好,就是京东快递的包装太简陋,一個破纸箱,这一点就不如卓越亚马逊了,人家一個U盘、一本书也通通都用纸箱装,还塞充气袋防摔的。
评分“鱼不从过鱼道走?”父亲问。
评分《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16篇小故事主题鲜明,不愠不火也不矫情做作,粉饰太平,有些是她自己的经历,有些时别人的经历,它们个个自有灵性,散落各处,多有人苦苦寻觅,此次集结出版,以飨读者。
评分还没有看,囤货中,待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