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辑宋金元人词(套装上下册)

校辑宋金元人词(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万里<辑> 著
图书标签:
  • 宋词
  • 金词
  • 元曲
  • 词学
  • 文学
  • 古籍
  • 校注
  • 宋金元
  • 中华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15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509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28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校辑宋金元人词(套装上下册)》是赵先生在词曲校勘方面的重大成果,共收录七十家词人的一千五百余首词作,辑自《永乐大典》等一百二十多种书。全书收录当时颇有名气、词集却亡佚或部分散佚的词人词作。如李清照的《易安词》已散佚,后人将她流传下来的词辑为《漱玉诃》,但多寡不一,真赝杂出。赵万里在《校辑宋金元人词》中就辑录了六十首李清照《漱玉诃》的散佚词作,对真伪也做了考订,这对后来学者校订《漱玉词》产生了重大影响。再如宋代潘枋的《紫岩词》已佚,赵万里辑录了七首,使后人能够一窥潘枋词的特色。

内页插图

目录

赵万里序
胡适序
例言
引用书目
赵万里跋
总目
宋景文公长短句一卷 宋,宋祁撰
柯山诗余一卷 宋·张未撰
李元膺词一卷 宋,李元膺撰
舒学士词一卷 宋·舒直撰
王晋卿词一卷 宋·王诜撰
聊复集一卷 宋,赵令畤撰
晁叔用词一卷 宋,晁冲之撰
冠柳集一卷 宋,王观撰
宝月集一卷 宋·僧挥撰
洋呕集一卷 宋·田为撰
大声集一卷 宋·万俟咏撰
箕颖词一卷 宋·曹组撰
浩歌集一卷 宋,蔡椅撰
赤城词一卷 宋,陈克撰
沈文伯词一卷 宋·沈会宗撰
了斋词一卷 宋·陈瓘撰
赵子发词一卷 宋·赵君举撰
庐溪诃一卷 宋·王庭珪撰
紫微词一卷 宋,吕本中撰
漱玉诃一卷 宋·李清照撰
冲虚词一卷 宋·孙道绚撰
顺庵乐府一卷 宋,康与之撰
稼轩词丁集一卷 宋,辛弃疾撰
招山乐章一卷 宋,刘仙伦撰
静寄居士乐章一卷 宋·谢懋撰
随如百咏一卷 宋·刘镇撰
顺受老人词一卷 宋·吴礼之撰
鹤林词一卷 宋·刘光祖撰
古洲词一卷 宋,马子严撰
李氏花萼集一卷 宋·李洪等撰
松窻词一卷 宋,郑域撰
紫岩词一卷 宋·潘枋撰
江湖长翁词一卷 宋·陈造撰
橘山乐府一卷 宋·李廷忠撰

下册
渔樵笛谱一卷 宋,宋自逊撰
篁(山粟)诃一卷 宋·刘子寰撰
腥轩诗余一卷 宋·王迈撰
拙轩词一卷 宋·张儡撰
可轩曲林一卷 宋·黄人杰撰
花翁词一卷 宋·孙惟信撰
萧闲词一卷 宋,韩嘐撰
郢庄词一卷 宋,万俟绍之撰
碧梧玩芳诗余一卷 宋·马廷鸾撰
五峰词一卷 宋·翁孟寅撰
退斋词一卷 宋,赵汝晃撰
嫔洲词一卷 宋·李肩吾撰
处静词一卷 宋,翁元龙撰
在庵诃一卷 宋·谭宣子撰
秋崖词一卷 宋·奚(氵或火)撰
……

前言/序言



宋金元词曲精粹,一代风流人物尽收囊中 中国词史,源远流长,流派纷呈。宋代,词作为一种独立而成熟的文学体裁,达到鼎盛,婉约豪放,各有千秋。金元之际,词风再变,承袭宋韵,又融入北方民族的奔放热情,别具一格。本书《校辑宋金元人词(套装上下册)》,即是汇集这一时期词坛精英之作,涵盖了宋、金、元三代重要词人,以精校细辑之功,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词海画卷。 一、宋词:盛世风华,百家争鸣 本书的上册,重点辑录了宋代的词作。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艺术成就与唐诗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宋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描绘儿女情长的细腻婉约,也有抒发家国情怀的慷慨激昂;既有寄情山水的闲适自得,也有描绘市井生活的生动写实。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柳永: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以其铺陈叙事的笔法,将市民生活的场景、男女相思的细腻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词,如《雨霖铃》、《蝶恋花》,节奏明快,语言通俗,流传甚广,深受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喜爱。本书精心收录了柳永传世的百余首词作,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校勘,确保文本的准确性。 李清照: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其词以“凄婉”著称。她善于捕捉生活中最细微的情感变化,用极其精炼优美的语言,将个人悲欢离合,特别是国破家亡后的深沉哀痛,表现得感人至深。《声声慢》、《一剪梅》等名篇,字字泣血,句句含珠,成为后人学习婉约词的典范。本书收录了李清照数量众多的词作,并着重梳理了其不同时期词风的变化,展现了她从少女的明快到晚年的凄凉心路历程。 秦观: 欧阳修、苏轼都对秦观的词评价甚高。他的词风清丽,情真意切,尤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句,道尽了相思的真谛。本书收录了秦观的代表作,如《鹊桥仙》、《满庭芳》,展现了他温婉细腻的词风。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集大成者,其词风雄浑旷达,意境开阔,充满哲理思考。他将诗的意境和韵味融入词中,突破了词的狭隘题材,将政治抱负、人生哲理、自然风光等纳入词境。《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气势磅礴,笔力雄健,成为千古绝唱。本书对苏轼的词作进行了严谨的校辑,并收录了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呈现苏轼词风的丰富性。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其词以“豪放”见长,笔力雄健,感情充沛,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战斗激情。他的词,既有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也有乡村田园的闲适生活,但无论何种题材,都饱含着他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作品,掷地有声,慷慨激昂,激励着后人。本书对辛弃疾的词作进行了深入的校辑,并特别关注其词中透露出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抱负。 其他重要词人: 晏殊、欧阳修: 作为北宋的婉约派鼻祖,他们的词风雅致,语言清丽,多抒发人生感慨和闲适情怀。 周邦彦: 以“集大成”的词风著称,其词工于词律,变化多端,风格严谨。 姜夔: “孤馆微灯,孤馆残梦。”姜夔的词风清空,善于描绘凄清的意境,尤以咏物小令见长。 吴文英: “何人月下吹笛?何人又解杨花。”他的词风以“沉郁”见长,词意晦涩,意境幽深,为词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本书在上册中,不仅收录了上述名家名篇,还兼顾了宋代其他重要的词人,如张先、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力求全面展现宋词的辉煌成就。对于每一首词,本书都经过仔细的校对,参考了多种版本,力求呈现最准确、最权威的文本。 二、金元词曲:民族融合,风格嬗变 本书的下册,聚焦于金元时期。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也促使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词在这一时期,仍然是重要的文学体裁,同时,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曲,开始兴盛,并逐渐取代了词的地位。金元词人既继承了宋词的优良传统,又融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金代词人: 海陵王完颜亮: “万里车书尽是一家。”其词作豪迈奔放,充满雄心壮志,反映了金朝的强盛。 李纯甫: 他的词作风格较为平实,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 王之涣、刘迎: 他们的词作风格多样,既有抒发个人情怀的,也有描绘山水风光的。 元好问: 金末元初的重要词人,其词作情感真挚,风格浑厚,尤以悼念故国之思的作品为代表。《摸鱼儿·鲁山节度使厅前作》便是其中杰出代表,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已成为千古名句,将亡国之痛、人生之慨推向极致。本书对元好问的词作进行了深入的辑录和校订,力求展现其词作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元代词人与曲: 元代词风: 元代词人继承了宋词的婉约和豪放,但总体上趋于俚俗化和通俗化。一些词人如张养浩、马致远等,在词的创作中融入了更加鲜活的市井气息和民俗风情。 元曲的兴起: 伴随着词的衰落,元杂剧和散曲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在元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元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其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表演性。《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元代剧作家和曲作家,以其杰出的才华,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曲目。本书虽然以“词”为主要辑录对象,但考虑到金元时期词曲一体的发展脉络,对部分重要的元代曲作进行了收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金元文学图景。特别是那些在词风影响下形成的曲子,以及与词作风格相近的曲子,都进行了精选。 张养浩: 他的词作,如《山坡羊·潼关怀古》,悲壮苍凉,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马致远: 他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浓郁的秋日羁旅愁思,成为元代散曲的代表作。 本书在下册中,力求全面收录金元时期的代表性词作,并对其进行严谨的校辑。同时,也兼顾了元曲的发展,选取了一些与词风相近或具有代表性的散曲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辑录和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宋词如何在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的冲击下,逐渐演变,并最终孕育出元曲这一新的文学瑰宝。 三、校辑精审,传承经典 《校辑宋金元人词(套装上下册)》的编纂,绝非简单的汇集。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其“校辑”二字。编者团队穷尽数年心血,搜集了海量的宋金元词籍善本,包括传世的手抄本、刻本、活字本等,对每一首词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校勘。 文本的准确性: 传统的宋金元词籍,由于年代久远,流传过程中难免出现错字、漏字、衍文等问题。本书通过多版本参照,力求还原词作最原始、最准确的面貌,为读者提供可靠的文本依据。 考据的严谨性: 对于一些存疑的词作,编者在注释和校注中,也会进行必要的考证,力求解释清楚词作的背景、作者、以及文本的讹变之处,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词作。 版本的多样性: 本书收录的作品,力求涵盖作者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代表作,并尽可能收录其较完整的作品集,以便读者对其进行系统性的了解。 注释的精当性: 对于词作中的生僻字、典故、以及一些不易理解的词句,本书都进行了精当的注释,以帮助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更好地欣赏词作的艺术魅力。 结语 《校辑宋金元人词(套装上下册)》是一部集宋金元词曲之大成,集校辑研究之严谨的学术性与收藏性兼具的力作。它不仅是研究宋金元文学的珍贵资料,更是广大文学爱好者品味中华古典诗词、领略一代风流人物的绝佳读物。翻开此书,您将与苏轼一同“把酒问青天”,感受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愁,聆听辛弃疾“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情,也将在元好问的笔下,体会家国破碎的沉痛。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一次感悟古人情怀的深度对话。本书的出版,无疑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自从拥有了这套《校辑宋金元人词》,我的书桌上就多了一份安宁与充实。我不再像以往那样,匆匆浏览,而是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段一段地品。我发现,原来很多耳熟能详的词,在不同的版本中,竟然有如此细微的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词作背后复杂的生命轨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宋金元时期词人生活细节的考据,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非常生动,仿佛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词人的身影,听到了他们吟唱词章时的情景。这套书让我体会到,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时代信息和文化基因。我尤其想提到的是,书中的金代词作,我之前接触得比较少,这套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让我得以领略金代词坛别具一格的风貌,以及它与宋词之间微妙的联系与区别。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地阅读词,而是身处一个巨大的、流动的文化长河之中。

评分

在阅读《校辑宋金元人词》的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校辑”二字的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对文本的整理,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梳理和对艺术的尊重。我注意到,编校者在处理元代词作时,非常注重它们与前代词风的承续与演变。比如,一些元代的词人,虽然在题材和风格上有了新的拓展,但他们对宋词的继承依然清晰可见。这种梳理,让我对词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对元代词坛的一些“异军突起”的现象感到好奇,比如一些看似突然兴盛的词派,在这套书中,我似乎看到了更详尽的解释。此外,书中对词人身世背景的补充,也为理解词作增添了维度。有时候,读一首词,若能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经历的事件,或者他的个人情感,那么这首词的意境就会更加鲜活,也更能触动人心。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背景,让我能更深入地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

评分

读了这套《校辑宋金元人词》的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惊喜”。原本以为会是一部相对枯燥的学术性校注,但实际上,它的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编校者在校勘上的严谨态度,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之中。比如,同一首词在不同版本中出现的差异,都得到了细致的辨析,并且附有详细的校记,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要深入研究词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更让我惊喜的是,虽然是“校辑”,但它并没有牺牲文学性。每篇词作的选录都显得十分精当,既有耳熟能详的经典,也有不少曾经错过的佳品。尤其是对一些生僻词语、典故的注释,非常到位,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词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心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一些地方性词风的介绍,这让我意识到,词的创作并非仅仅局限于几个中心城市,在更广阔的土地上,也涌现出了无数的民间才情。这套书让我感觉,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参与者,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与古人对话的旅人。

评分

拿到这套《校辑宋金元人词》的时候,我首先被它厚重的装帧吸引了。精美的封面设计,纸张也很有质感,翻开来,那种扑面而来的墨香,就已经让人心生欢喜。作为一名宋词爱好者,我一直很苦恼于市面上词集版本众多,良莠不齐,常常在阅读时遇到错字、漏字,或者注释不够详尽的问题。所以,当我看到这套“校辑”的字样时,心中就燃起了希望。虽然我还没有细读其中的内容,但我从它严谨的出版态度和考究的编校方式上,已经能预见到它将为我带来一次怎样的阅读体验。书中的宋词,我接触过不少,也读过不少选本,但总觉得意犹未尽,很多名家名篇之外的佳作,也常常隐藏在各种不易得见的文献中。期待这套书能为我打开新的视野,让我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领略宋词的魅力,尤其是宋代词坛那些璀璨的星辰,还有被历史洪流掩埋的许多才情横溢的词人,他们的声音,是否能在这套书中被重新发掘和呈现,我充满了好奇。

评分

我不得不说,《校辑宋金元人词》是一部非常“耐读”的书。我经常会在同一个地方停留很久,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其中某一句词,或者某一段校记所打动。它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你翻阅时,不时地低语,为你讲述一段尘封的往事,或者指点迷津。我发现,很多我曾经以为已经理解透彻的词作,在这套书中,通过不同的校注和解析,竟然展现出新的层次和意义。有几次,我反复琢磨一处校勘,才猛然意识到,原来之前我一直误解了某个字,或者忽略了某个细节。这种“拨开迷雾见月明”的体验,是我在阅读其他版本时很少能得到的。它让我明白,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这套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品鉴平台,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辉煌的词章,去挖掘它们更深层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