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铁路史话:图说晚清民国铁路车票

图说中国铁路史话:图说晚清民国铁路车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万智 著
图书标签:
  • 铁路史
  • 中国铁路
  • 晚清铁路
  • 民国铁路
  • 铁路车票
  • 历史文化
  • 图说
  • 收藏
  • 交通史
  • 老物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1711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18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图说中国铁路史话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9
字数:2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图说中国铁路史话:图说晚清民国铁路车票》作者金万智,现任中国铁道博物馆副馆长。他从1973年进入铁路,已在铁路工作整整40年。十余年前老金尚未从事铁路文博专业工作,但他痴迷于铁路文物的收藏与研究。在漫长的岁月里,他寻寻觅觅自掏腰包,收藏了五花八门的铁路老物件2万多件。他的收藏入手早、种类全、数量多、研究深,在铁路收藏领域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人称“金铁路”。火车票是金万智收藏的重点领域,他收藏的火车票,从晚清的硬板票到今天的高铁票,种类数百种,多达万余张,令人目不暇接。很多火车票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精品,也有不少孤品。

作者简介

  金万智,1954年生于北京,15岁参军,19岁当铁路信号工。23岁保送清华大学,26岁进铁科院,39岁到中铁外服企管部创办中铁快运公司,46岁任职中铁广告公司,49岁创立中铁纪念票证公司。52岁调中国铁道博物馆,专业从事铁路历史研究、铁路文物征集工作,现任中国铁道博物馆副馆长。2012年发起成立中国铁道学会铁路文化与博物馆工作委员会。早在1990年(36岁)就开始铁路文化的研究和铁路文物的收藏工作,成就颇深。尤其对铁路票证有相当数量的收藏和深层次的研究,许多藏品系孤本或珍本多次转让首都博物馆等单位展出。人称“金铁路”,被誉为“铁路个人收藏第一人”。以极大的热忱长期致力于铁路文化传播和铁路知识普及的工作,从2005年开始连续8届在北京交通大学组织举办铁路文化收藏展。2006年帮助北京市海淀区京铁家园社区成立全国首家社区铁路博物馆,并捐助了展出的半数展品。2007年发起在北京市报国寺举办的全国首届铁路文物收藏展。2008年以来在铁道部有线电视台作铁路文物知识讲座8期。

内页插图

目录

跨越百年的中国铁路车票
“埃多蒙桑”式车票(硬板车票)
“埃多蒙桑”式车票的颜色规定
清末五花八门的铁路车票
1921年铁路车票统一章程
1923年铁路车票运辖通则
1945年铁路车票格式编号
1949年后中国铁路车票变迁简述
最后的硬板车票
最后的硬板车票印刷机
唐胥一北洋官一京奉一北宁铁路演变背后的车票
北洋官铁路车票
关内外铁路车票
京奉铁路车票
北宁铁路车票
台湾铁路车票
中东铁路车票
呼海铁路车票
伪满洲国铁路车票
南满铁路株式会社车票
卢汉(京汉、平汉)铁路车票
沪宁铁路车票
京(南京)沪铁路车票
京张铁路车票
津浦铁路车票
粤汉铁路车票
浙赣铁路车票
“华北铁道株式会社”车票
民国定期乘车票
民国回数乘车票
民国来回游览票
民国国内周游票
民国星期来回票
民国团体减价票
民国学生旅行减价票
民国优待移民票
民国小孩票
民国快车票
民国睡车(卧铺)票
民国铁路免票
民国国内联运车票
民国国际联运车票
民国“首都车站”车票
中国国际旅行社发售的车票
1949年10月1日之后沿用的民国车票
中国铁路第一部铁路章程
孙中山《实业计划》
民国《旅客须知》
民国时期各等车票的颜色规定
“华北交通株式会社”的颜色规定
铁路车票轧印日期顺序和印刷规定
铁路剪票漫话
附录 民国车票与车厢等级漫话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铁路历史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侧重于铁路建设、技术演变和社会影响,不涉及您提到的具体书名内容: --- 《铁轨上的中国:百年兴衰与社会变迁》 导言:钢铁之躯,民族之魂 自十九世纪中叶西风东渐,一条条钢铁的脉络便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悄然铺设,它们不仅是运输的工具,更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强大引擎。本书《铁轨上的中国:百年兴衰与社会变迁》旨在梳理自晚清萌芽至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铁路发展所经历的曲折道路、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以及铁路网络构建如何深刻地重塑了中国的地理格局、经济命脉与社会结构。 我们不再关注某一时期的票证细节,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铁路作为一种宏大叙事载体所承载的历史重量。本书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图像资料(地图、工程图纸、历史照片等),力图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铁路发展全景图。 第一篇:萌芽与挣扎——帝国主义的渗透与民族工业的抗争(约1860-1911年) 本篇详述中国铁路事业的开端。初期,铁路的引入充满了屈辱与不平等条约的阴影。我们细致考察了早期的“试探性”线路,如吴淞铁路的坎坷命运,以及盛宣怀等实业家如何顶住内外压力,推动“借款筑路”与“商办铁路”的尝试。 重点分析了清政府在“自主权”与“资金短缺”之间的艰难抉择。通过对几条重要干线——如京张铁路、沪宁铁路的建设过程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人在极度匮乏技术和资金的条件下,所展现出的工程智慧与民族精神。京张铁路的建成,标志着中国首次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设计和建造的干线铁路,其技术突破和管理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本篇也探讨了铁路修建初期对传统交通方式(如漕运、马帮)的冲击,以及引发的社会动荡与“保路运动”的复杂性。 第二篇:动荡中的骨架——军阀混战与抗战时期的坚守(约1912-1945年) 民国肇建,中央集权的削弱使得铁路管理权一度分散,各派系军阀将铁路视为争夺地盘和资源的重要工具。本篇聚焦于这一时期的铁路运营特点:安全性的下降、维护标准的松弛,以及铁路路权在不同势力间的争夺。 然而,即便在战乱频仍的年代,铁路建设的努力并未完全停歇。国民政府时期,在有限的资源下,致力于打通东西部通道的规划与建设,如川湘铁路的艰难进展,这些努力为未来国家统一的交通网络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铁路的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本篇将重点描述铁路员工在日军的轰炸和侵占下,如何执行“焦土政策”,破坏重要枢纽以阻碍敌军推进;以及在沦陷区,铁路如何被日军强行用于掠夺资源。对于滇缅公路与中国远征军的生命线——滇越铁路、驼峰航线(作为铁路的补充佐证)的描写,将凸显出铁路在国家存亡之际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三篇:新生与重塑——建国初期的重建与初步发展(约1949-1960年代初)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铁路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线路年久失修、设备陈旧、管理混乱。本篇详细阐述了共和国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铁路进行“收回、修复、整合”。 重点描述了“五年计划”期间,在苏联援助和自主创新的结合下,中国铁路技术水平的飞跃。例如,对长江、黄河上重要铁路桥梁的抢建工程,这些工程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国家向世界展示其建设能力的标志。 本篇还将分析铁路网络在国民经济布局中的核心作用,如将西部资源运往东部沿海,以及支援工业基地的建设。这一时期,铁路运输的标准化、列车时刻表的优化,以及铁路职工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后续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还将探讨铁路建设如何成为“向北方学习”和“自力更生”两条路线斗争的缩影。 结语:钢铁印记下的社会变迁 《铁轨上的中国》不仅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更是一部社会变迁史。铁路的延伸,带来了人口流动、商品流通的加速,城市格局的改变,甚至影响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通过对铁路沿线城镇的兴衰、不同社会阶层对铁路的不同态度和影响的探讨,本书试图揭示,这条条钢铁轨道,是如何在无形中重塑了现代中国的面貌。 本书适合对中国近现代史、经济史、交通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以及工程技术专业人士进行历史参照和研究。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一个古老国度如何通过拥抱现代工业的象征——铁路,迈向未来。 ---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在历史资料的引用和交叉验证方面做得非常扎实,这使得它的可信度极高,是值得信赖的参考资料。我留意到,作者不仅仅依赖于官方档案,还大量参考了当时的报刊杂志、私人信件乃至西方传教士的记录,形成了多维度的叙事视角。例如,在讨论某条铁路的修建争议时,书中同时引用了清廷官员的奏折和当地士绅的反对信函,这使得事件的复杂性和各方立场得以充分展现,避免了单向度的历史解读。这种“多方求证”的态度,让读者能够建立起更全面、更立体的历史认知,而不是被单一的叙事所引导。对于热衷于“刨根问底”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又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这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是相当罕见的品质。

评分

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本书中对“失败”与“未竟之业”的记录态度。很多历史读物倾向于歌颂成功者和已完成的工程,但这本书却花了相当的篇幅去探讨那些胎死腹中或半途而废的铁路计划。这种对“遗憾”的关注,反而更能体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充满了曲折、妥协与资源限制。书中对那些因资金链断裂、军阀混战或技术瓶颈而停工的铁路段的描述,充满了唏嘘感,也让人对历史进程的偶然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巨大困境,而是坦然地将其展示出来,这种坦诚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思想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再仅仅停留在工程学或经济史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民族命运和时代局限性的深刻反思。

评分

书中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描摹,简直细致入微,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或事件记录范畴。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梳理铁路的建设历程,更是在用铁路这条“钢筋铁骨”的主线,串联起整个晚清到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民俗风情。我记得有几章专门讲了早期铁路沿线城镇的兴衰,那描述真是生动,仿佛能听到火车汽笛声在小镇上回荡,看到行人和货物如何在月台上匆忙交错。特别是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乘客在火车上的互动描写,非常具有画面感,展现了现代化交通工具是如何悄然改变人们的交往模式和生活节奏的。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叙事变得鲜活有趣,让人在了解铁路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那一代中国人面对新事物时的迷茫、兴奋与适应。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了解了一段交通史,更是参与了一场无声的历史大戏。

评分

语言风格上,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成熟老练,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事流畅,绝非那种堆砌术语的教条式写作。即便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工程技术或政治博弈,作者也能用清晰的比喻和简洁的语言进行阐释,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更难得的是,书中偶尔会穿插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或民间传说,这些“野史”性的内容,如同调味剂一般,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人在严肃的历史学习之余会心一笑。整体的文风是沉稳中带着一丝浪漫的怀旧,并没有陷入过度煽情或盲目美化的陷阱,而是保持了一种冷静的观察视角,这种克制而有力的叙述,反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让人愿意一口气读完,并且读完后还能留下深刻的回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复古的油画质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蒸汽轰鸣的年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厚实且带有微微的哑光效果,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反光刺眼的感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版式上的用心,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使得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字介绍能够和谐地共存,不至于显得拥挤或杂乱。比如,在介绍某条早期修建的铁路线时,旁边会配上一幅当时站台的照片,那种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配合着旁边细致的文字解读,简直是沉浸式的体验。装帧的细节处理上也看得出出版方的诚意,比如书脊的装订方式,即使经常翻阅,也感觉非常牢固,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或者历史读物来说至关重要。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光是放在书架上,就散发着一种低调而厚重的历史气息,让人忍不住想随时拿起它,触摸那份跨越时空的记忆。

评分

常年在京东购物,东西都不错,好评。

评分

书不错,很值得好好学习!内容介绍的很全面。

评分

好书好书 讲铁路的故事

评分

快递很快,书很好!!!

评分

书不错,很值得好好学习!内容介绍的很全面。

评分

这书很不错,编的比较专业。《图说中国铁路史话:图说晚清民国铁路车票》作者金万智,现任中国铁道博物馆副馆长。他从1973年进入铁路,已在铁路工作整整40年。十余年前老金尚未从事铁路文博专业工作,但他痴迷于铁路文物的收藏与研究。在漫这书很不错,编的比较专业长的岁月里,他寻寻觅觅自掏腰包,收藏了五花八门的铁路老物件2万多件。他的收藏入手早、种类全、数量多、研究深,在铁路收藏领域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人称“金铁路”。火车票是金万智收藏的重点领域,他收藏的火车票,从晚清的硬板票到今天的高铁票,种类数百种,多达万余张,令人目不暇接。很多火车票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精品,也有不少孤品

评分

评分

支持支持,这个书还可以,哈哈

评分

书不错,很值得好好学习!内容介绍的很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