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帶吳鈎,仗寶劍,行天下,重然諾,輕死生,身手不凡的俠客;武功高超,追星趕月,走險韆裏,“叫得響,踢得開”的鏢頭;通十八般武藝,熟悉各種套路,精技擊,懂暗器,帶齣大批武林高手的武師……武林豪傑精英曆來為人們所推崇。但是,讓人眼花繚亂的武俠小說和武打影視,卻給武林和武功濛上瞭神秘的麵紗,使人們的認識與真實的武林漸行漸遠。
《武林掌故》收錄瞭二十幾篇武林名人掌故,記述瞭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一百多年間武術界部分知名人物的生平事跡,記述瞭當時聞名全國而今已很少被人提及的武術傢和他們的技藝,以及如今還活躍於武壇的武術大傢。這其中既有俠士、鏢頭、拳師、教習,也有作傢、演員、商人、民族英雄,還有紮根底層的民間高手。這些武林名人特點鮮明的習武生涯、成長過程、不凡事跡,可以幫助讀者認識一個真實的武林。
作者簡介
張大為,1943年12月生於河北唐山市,曾任開明文教音像齣版社社長、總編輯,中國音像協會副秘書長兼北京匯宇國際版權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退休後受聘於國傢新聞齣版總署進口音像製品專傢審查委員會。他於1957年拜程全寶為師學習“少林拳”,1959年拜吳斌樓為師學“戳腳翻子”。1964年參加北京大學生運動會武術比賽獲得優異成績,曾協助吳斌樓老師整理過大量拳譜。自20世紀80年代始,陸續在《體育報》、《中華武術》、《武術健身》、《武魂》、《武林》、《精武》等報刊上發錶各類文章數十萬字,論文《試論武術流派的産生、繁衍與發展》獲首屆全國武術論文研討會榮譽奬。齣版《武術諺語釋義》(獨著)、《吳斌樓戳腳翻子全書》(閤著)等書,編導拍攝武術音像製品一百多集。當選北京武術協會第五屆委員;北京武術協會第六屆委員、理事、副秘書長;首屆中國民間武術傢聯閤會副主席。
目錄
序
自序
說說武狀元
練武的人都崇拜武狀元,其實唐朝開始的武科考並沒有武狀元之稱。中國曆史上首名武狀元齣自明末,他叫王來聘,是崇禎皇帝親選的。此後齣的武狀元,多有故事。
大儒顔習齋、李恕榖與武術
顔習齋(1635-1704),河北博野人,名元,號習齋,雖為大儒,卻武功高超,因倡導習武而在武林頗有影響。李恕榖(1659-1733)是顔習齋的徒弟,於康熙庚午中舉,隨即歸隱練武,獨創兩趟劍術,對習武者影響很大。
解讀《大刀王五歌》
王五(1844-1900),原名王正誼,字子斌,河北滄州人,精通“披掛門”、“六閤門”武藝,因善使一口超乎尋常的大刀,並且刀法純熟、德義高尚而被武林人稱為“大刀王五”。他的相貌、性格少有人知,卻在一首詩中得到解讀。
“魏氏一門”行俠仗義
武林所稱“魏氏一門”,指著名武師魏昌義、魏贊魁、吳斌樓,三人均為河北蠡縣齊莊人。魏昌義(約1840-1920)是清末民初的名鏢師,以“戳腳翻子”見長,武林人稱“賽毛遂”,曾是北京福源鏢局的大鏢頭。魏贊魁(1854-1951)是魏昌義的徒弟,也是清末民初的名鏢師,精通“戳腳翻子”,善使“牛頭钂”,武林人稱“鐵腿”。吳斌樓(1898-1977)是魏贊魁的徒弟,精“戳腳翻子”,以“花鞭”、“快槍”見長,武林人稱“花鞭吳”。“魏氏一門”三人多行俠仗義,僅每人舉其一例。
“勇士”馬永貞遭暗算
馬永貞(?-1879),山東臨清人,迴族,是清末武林高手,精“彈腿”、“查拳”。武林人稱“勇士”。然而,他恃勇托大,遭到上海流氓暗算而亡。
“鼻子李”功兼內外
“鼻子李”原名李瑞東(1851-1917),京東武清人,由於鼻孔外翻,武林送其綽號“鼻子李”。他精通六門武功,以內功外功兼長而聲名遠揚。他的高超武功曾受到慈禧的贊賞。
“醉鬼張三”的三個謎
“醉鬼張三”原名張長禎(1862-1945),河北束鹿人,久居京城,保過鏢,護過院,當過把總和武師,護送清朝欽差赴過藏,精“內傢拳”,尤善輕功。因其善飲,腰間掛一酒壺,走路搖搖晃晃而得武林綽號“醉鬼張三”。他的一生,有三個待解之謎。
“末代鏢師”李堯臣
李堯臣(1876-1973),河北冀縣人,精“三皇炮錘”,尤善躥房越脊、飛鏢暗器,以及“春點”隱語,他在清末民初活躍於鏢局,以保鏢從未失手而名揚武林,武林人稱“末代鏢師”。
“沱南俠”韓其昌
韓其昌(1895-1988),河北深縣人,精“翻子”、“彈腿”、“連環套刀”,尤以“梅花樁”拳法見長。他為人慷慨,行俠仗義,被武林人稱為“沱南俠”,又因其獨臂墊大車而得“鐵胳膊”綽號。
“查拳大傢”張英振
張英振(1896-1977),山東冠縣人,齣生於“查拳”世傢,精“查拳”、“查槍”,其“鐵砂掌”、“彈腿”功夫高超,被武林人士稱為“查拳大傢”。1928年在南京第一屆全國“國術國考”中榮獲“道德劍”。
“花鞭”吳斌樓
吳斌樓(1898-1977),河北蠡縣人,精“戳腳翻子”,“九節鞭”和“鞭裏加刀”功夫高超。青年時落腳北京,當過鏢局副鏢頭。在一次走鏢中,憑“九節鞭”和“鞭裏加刀”摺服劫匪,從此獲“花鞭吳”綽號。
“螳螂高手”單香陵
單香陵(1905-1983),山東黃縣人,少年時學成“六閤螳螂拳”,成年後“螳螂拳”武藝越發精湛,武林人稱“螳螂高手”,曾以一掌擊碎九塊方磚為廣和樓戲園解圍而名動京城。
“武當獨傳”金子弢
金子弢(1906-1986),生於北京,年輕時以施主身份入武當山嚮道士李閤林學得密不傳人的“武當拳”。1980年作為浙江選手參加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錶演“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使失傳的武當絕技重現於世,被武林稱為“武當獨傳”。
抗日英雄節振國
節振國(1910-1940),山東武城人,少年時學得少林拳術,精於棍棒,善於縱跳翻跌,練就“躥缸”輕功,抗日戰爭時期刀劈日寇,後參加共産黨的遊擊隊,1940年在與日寇作戰中犧牲,是聞名冀東的“抗日英雄”。
“陳式太極名傢”雷慕尼
雷慕尼(1911-1986),湖北武昌人,年輕時因體弱拜師學“大紅拳”,後學“楊式太極”,再學“陳式太極”,頗得“陳式太極”真傳,是德高望重的“陳式太極名傢”。
“格格拳師”愛新覺羅 · 受之
愛新覺羅·受之(1914- ),生於北京皇親傢族,為皇太極之後。少年習武,善使“花槍”、“春鞦大刀”、“雁翅”,13歲參加國術聯歡遊藝大會,成為北京武術界女武童,中年辦武術社培養武林弟子,人稱“格格拳師”。
“神彈子”瀋輔臣
瀋輔臣(約1870-?),迴族,河北滄州人,精“查拳”、“通臂”、“太極”、“八卦”,尤其善使彈弓,百發百中,武林人稱“神彈子”。
“武林姐妹”楊沫、白楊
著名作傢楊沫(1914-1995)、電影明星白楊(1920-1996)為親姐妹,祖籍湖南,生長於北京,姐妹二人先後入四民武術社習武,均精“形意拳”和“太極”。在文學和電影界著名的姐妹倆因在武林中也有名,被人稱為“武林姐妹”。
“八極高手”陳彥齡
陳彥齡(1924- ),河北棗強人,精“三皇炮錘”,兼習“羅漢”、“二郎”、“洪拳”,後專門拜師學習“八極拳”,師父邊教邊打,將其練成“八極高手”。
“三門四藝熔一爐”的馬全福
馬全福(1929-1994),北京人,8歲拜師練習“如意通臂”,又拜求多師,習得三傢門派四種拳術,後在實踐中將三傢門派四種拳術熔於一爐,隨意而發,自名“自然拳”,武林人稱“三門四藝熔一爐”的馬全福。
“高傢八卦掌”傳四代
北京高傢“八卦掌”的第一代為高文成(1873-1920),傳其子高子英(1908-1996),高子英傳其子高繼武(1942- ),高繼武傳其子高強。高傢武功因四代傳習,在武林享有盛譽,稱為“高傢八卦掌”。
“武林奇人”硃鶴亭
硃鶴亭,道號玄鶴子(道不言壽,故不宜寫其年齡),山東青島人,少年時在父親督促下習練武術和各種道傢養生功法,因他學識見解超凡、道傢武功神秘莫測而有“武林奇人”之稱。
“嶽氏散手”稱武林
“嶽氏散手”是清末民初名拳之一,相傳為宋時嶽飛所創,傳於世後,經劉仕俊、劉成有、劉德寬、紀德、陳子正、郭成堯等著名武術傢繼承創新而發揚光大,今已演變為四支而著稱於武林。
武人從藝 藝人習武
中國武林,曆來多有武人從藝、藝人習武的現象。齣生於武林世傢的楊小樓武功高強,成為京劇名傢;京劇大師譚鑫培武功超凡,曾作為武師護過院;京劇“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精通“劍術”和“太極”……
天橋名把式
北京老天橋曾是武林名把式聚集之地,武林名人“中幡”寶三、“神彈子”張玉山、“跤王”瀋三、“大刀”張寶忠……一個個武林高手,都在這裏留下瞭足跡。
火神廟內四民社
清末北京火神廟內曾辦起四民武術社(簡稱“四民社”),一百多年來,從這裏走齣多少武林高手,已不可數。
隆福寺中“通背拳”
曾是北京香火聖地的隆福寺也曾是武林精英集中的地方,“北方大俠”曾居於寺中,武林中的王氏絕技,也從這裏流傳下來。
精彩書摘
匪首氣得嗷嗷大叫,手揮鋼刀,一個“開山劈石”直奔魏昌義的腦門劈來。魏昌義趁其舉刀之時,進右腿伏身而入,以右手刁住他的右腕,隨進左腿,閃其背後,以左掌對準他的後頸便是一剁,匪首登時口吐白沫昏倒在地。
雙方數次打鬥,顧、白等皆敗北。於是他們便策劃使用流氓手段,實施盯梢、偷襲、暗殺、群毆。馬永貞卻恃勇托大,不加防範。一日,顧、白等潛入馬永貞住宿的客棧,趁其早晨洗臉之時,拋石灰迷其眼,隨後眾人齊上,亂斧砍下,緻使馬永貞傷重而亡。
那後生躍步上前一把抓住韓其昌的手指便撅,誰料沒有撅動。於是兩隻手扳住手指屏住氣一齊用力,臉憋得通紅仍是撅不動,這纔知道韓其昌的功力非同小可,忙跪下叩頭謝罪。
院裏的鬼子發現齣瞭事,正要往屋裏衝,節振國如同瘋瞭一般,幾步躥到院北丈把高的石牆前,施展騰挪,縱身一躍,跳瞭齣去。等鬼子的子彈射到牆頭時,節振國已經無影無蹤瞭。
1915年夏天,陳子正在軍中獻藝空手奪手槍:由一少將軍官持手槍於十丈外嚮他射擊,他則要躲避槍彈,奪迴手槍。隻聽號令一響,他疾馳近前,那少將一槍不中,未及二槍,他已將其手中短槍奪走。
大刀王五不是個簡單的赳赳武夫、綠林豪傑、草莽英雄、江湖鏢客,而是個有頭腦有見識的奇士英纔,是個不同於一般武林高手的傑齣人物。所以他纔能成為譚嗣同的好朋友,纔能成為譚嗣同絕命詩中“去留肝膽兩昆侖”中的一昆侖。
他的豪爽氣概更是活靈活現。他絲毫不掩飾自己殺貪官除惡霸的往事,而是得意地“自言少年事,談笑殺人夥”。“天下多奸吏,安得盡授首”。他認為這種行俠仗義的事是自己應該做的,所以“男兒貴坦白,為盜何足醜?”
……
前言/序言
我結識斯亮是先睹其文,再聞其聲,後見其人。那一首《荒原夜祭》,對親人生離死彆的哀痛,感人至深,無法不使人泣下多,青衫濕。敉平內亂之後,經曆瞭大動亂、大劫難齣現的“傷痕文學”,實際上是批判法西斯主義的先鋒文學。像錢江鞦潮,奔湧而來。“憶悼散文”是其中最早一支,是散文復蘇的序幕。在思想解放、文藝自由的大背景下,悼亡者,批四凶,奠英雄,懷故人,這是全民族長期壓抑、沉默、徹悟後的情感大爆發,大宣泄。這些散文訴真情、去虛飾,不雕鑿,有力地召喚散文中真情實感,摒棄“瞞和騙”,令人耳目一新。在這一類散文中佼佼者,已經躍過政治層麵,進入審美層麵,執著追求鮮明個人性和醇美人性,激活瞭五四散文的心。陶斯亮的《一封終於發齣的信》,是憶悼散文名篇,也是五四散文的人和心潛入當代散文的先聲。斯亮通過曾誌伯母之筆寫齣的《韆裏尋親》,道齣她與“楊叔叔”之間的樸素、純真、善良的人性之愛的感情,蕩滌人魂。
迴憶錄、史傳之類紀實性文字,真實是它的生命。在我國曆來有著正負兩種傳統。既有太史公的“不虛美,不隱惡”的正傳統,也有著儒傢“為尊者諱”、“為賢者諱”以至為“親者諱”的負傳統。斯亮的書,寫雙親真摯樸實,親切自然。文品齣自人品。她曾有著“紅色公主”之稱,但她隻認為她是一名操手術刀的外科大夫,懸壺濟世的醫生,低調為人,內心平和。難以從她身上找到令人側目的“官二代”、“太子黨”的種種陋習。後來雖然做瞭“官”,但登龍乏術,無袖可舞,如此而已。略說一點,斯亮曾擔任兩屆全國政協委員,在上韆份提案中,我在網上發現她有一份極有價值和重大意義的提案;選擇某些中小城市,進行公民直選的試驗。這是一份政改提案,二韆多年的專製主義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痼疾,自由、民主是現代化的唯一齣路,提案有理論深意焉。
斯亮書成,囑餘作序,略陳讀後點滴所得,遵命為文,就教於斯亮並海內方傢,時在癸巳初春。
顧驤
武林掌故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武林掌故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