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几本都是关于“作品”和“技法”的,那么这本关于“清代宫廷御用木作匠人的管理制度与材料采购”的专著,则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观察角度——制度的视角。它极少描绘具体的雕刻画面,而是深入到明清两代内务府的档案记录中,重构了一个庞大的皇家供需系统。书中详细记录了不同等级的工匠的俸禄、考核标准,以及用于皇帝赏赐或陈设的珍稀木材(如黄花梨、紫檀)是如何从遥远的西南边陲被层层转运、验收和登记入库的。这让人们意识到,那些精美绝伦的宫廷家具或建筑构件,背后是一个极其庞大且严密的官僚体系在支撑。作者对数字和流程的梳理极其严谨,揭示了材料的稀缺性如何直接影响了设计风格的趋向——例如,对珍贵木材的节约使用,反而促成了明式家具的“简约”风格的形成。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精细的“古代供应链管理史”,其严谨性和信息密度之高,令人叹服,它让我们从“艺术品”的维度跳脱出来,看到了“国家工程”的一面。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这本关于“岭南荔枝木雕的历史脉络与宗教题材表现”的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因为它打破了地域限制的刻板印象。它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湿热多雨的地区,探究了当地特有的木材——荔枝木——如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载体。这本书的重点并不在于木雕的“技巧”,而在于它所承载的民间信仰与世俗叙事。作者花费了极大的气力去整理那些在庙宇和神龛中发现的雕刻作品,揭示了如何通过程式化的神祇形象、吉祥纹样,来表达岭南民众对风调雨顺、驱邪避灾的朴素愿望。阅读中,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对“神像面部表情”的分析,那种介于威严与慈悲之间的微妙平衡,是通过极其高超的刀法控制来实现的。此外,书中还穿插介绍了荔枝木材本身的特性——其纹理的致密与色泽的变化,如何影响了雕刻完成后的视觉效果,使得每一个作品都带有强烈的地域烙印。这是一部充满生命力和烟火气的作品,让人真切感受到艺术是如何扎根于一方水土之中的。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关于地域性传统手工艺的书籍,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并没有聚焦于某一种具体的木雕技法,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剖析了徽派建筑的演变与木构件的象征意义。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追溯徽州地区独特的宗族制度如何反作用于其建筑风格的定型,特别是那些精美绝伦的“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祠堂和民居中的布局逻辑。书中详尽地梳理了从宋代到清末,不同历史时期徽州商人的财富积累如何推动了雕刻艺术的繁荣与风格的迭代,从早期的古朴写意,逐渐过渡到后期的繁复精细,每一刀的转折都似乎藏着时代的叹息和家族的荣耀。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口述访谈,重建了古代工匠的学徒制度和技术传承路径,揭示了这些精湛技艺得以延续的社会基础,使得我们理解这项工艺时,不再仅仅是欣赏表面的花纹,而是触摸到了它背后坚实的文化肌理。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图片资料丰富而富有洞察力,即便是对建筑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其叙事张力所吸引。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本关注江南园林艺术与文人审美的著作会略显枯燥,毕竟园林中的木作构件往往是配角。然而,这本书却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由“借景”、“对景”和“框景”构筑的微观世界。它不是一本工具书,而更像是一部关于空间哲学的散文集。书中精彩地阐述了苏式园林中,那些看似随意的窗棂、花格以及廊道的木制结构,如何被赋予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象征意义。作者巧妙地结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论证了木材这种温润的天然材料,如何成为连接自然与居所的桥梁。特别是对“漏景”艺术的剖析,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教我们如何通过木构架的疏密变化,去控制光线的进入和视线的延伸,使有限的空间产生无限的想象。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老宅院里木头被岁月打磨后散发出的特有清香,完全沉浸在那种含蓄而富有韵味的美学境界之中。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日常居住环境的感知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极其新颖,它聚焦于明清时期家具设计中的“结构美学与力学原理”,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家具的固有认知。以往,我们赞叹明式家具的造型简洁,多半归功于文人雅士的品味,但这本书却从榫卯结构的精妙入手,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工程学智慧。作者通过大量的透视图和分解图,详细解析了枨、枨子、圈椅腿等关键部件的受力分析,解释了为何在不使用钉子的情况下,一件家具能承受百年的使用而不朽。书中特别对比了不同地域的家具结构差异,例如,北方家具的厚重与南方家具的灵巧,如何对应了当地的木材特性和生活习惯。更具启发性的是,作者还将这些古代的结构智慧与现代的材料科学进行了跨界对话,探讨了传统连接技术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潜力。它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或“赞美历史”,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形式追随功能的严肃探讨,文字简练有力,图解清晰易懂,对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站内信不错啊 啊的的
评分图片多,传统题材丰富
评分快又好!快又好!快又好!快又好!快又好!
评分站内信不错啊 啊的的
评分很好
评分很喜欢元丰,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汪永泉授杨氏太极拳内劲核心的感悟(附光盘1张)很不错,作者多年来在崇尚武德,独善自身的主导思想下,把太极拳当成事业来做,经过长时间对武功的磨合,感触到了很多的东西,带着不断出现的问题及时到先贤的经典论著中去寻求答案,从中汲取精华品嚼哲理,在遗留的文字间感悟心声、聆听教诲,再将感悟融合到现实中进行体认查证,静心潜悟汪授杨氏太极拳内中的玄妙,并结合平时引发出的诸多心灵感触与好友交流分享,致使许多问题在基点上达成了共识,把这部分内容随笔记述小有成文,这些文稿也就成为了本书的主体内容。这次整理编著中又经揣摩再三,详加推敲使其逻辑缜密,文理通畅,易于理解,完弘扬共享之心愿。书中的文字并非专为出书而著,完全是自身修炼对太极拳艺术有感而言。也有堪称理论大师的老师,理论背得滚瓜烂熟道来滔滔如流。然自身所练与太极拳理大相径庭,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在教学过程中将系统的太极拳理论搞得支离破碎,使追随的徒弟不能悟解其理,弄得一团雾水,茫茫然而不解言之所及,导致从学者不知所措,最终不能与太极拳艺结缘。另外,有一种老师虽具备一定的水平,但武德不高,唯我独尊,自以为是,整天论及他人之非,视旁人均不如己,闭门授徒传管中之技。要知道武德不高的人是不会有高深功夫的,因为武德与功夫是成正比的,所以德行不高的师父教出的徒弟肯定缩水。结论择师不可不重视武德,武德高尚的师父才能带出高水平的徒弟。挽救太极拳教师队伍的关键是整合。这项工作既艰巨又复杂。到处可见随意教拳的人,只要有人教,肯定会有人学。这种极不负责的行为只能力口速太极拳文化的流失,面对这种情况实在无奈。同时,也应看到功夫达到一定层次后修养随之增高,自然也会变得讳莫如深。不遇同道知音不会轻易谈论涉及功夫的话题,避免无知之人在茶余饭后作为笑柄无稽之谈。所以,历代明师大多苦于寻觅不到可造就之材,宁可技艺随逝而去也绝不乱传于人。遵守武门尚德之规,无可厚非。但对于求学之人,则应呼吁切勿盲目草率行事,投师学艺要潜心观察,寻觅一位好师父是当务之首。好的师父会时时处处指出你的毛病,促使你改掉不良的习惯,培育良好的道德习尚,传授精湛拳艺,初萌的师父一定是能正确指导你步入太极拳艺术神秘之门的人。(三)承师授徒慎须辩证学拳之始,忌讳同时求教于几位师父,因为每位师父的人手肯定不同,不在同一个基点,就会在徒弟面前形成多条路,相互干扰造成最终哪条路也走不通。
评分要写本书才有积分,呵呵 那我直接出版好了
评分不错的东西。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