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興衰(下)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大國的興衰(下)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國的興衰(下)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英] 保羅·肯尼迪(Paul Kennedy) 著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22

商品介绍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37808
版次:1
商品編碼:11153177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正文語種:中文

大國的興衰(下)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类似图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关書籍





書籍描述

編輯推薦

  《大國的興衰(下)》主要從經濟的角度分析1500年以降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國、日本等國的興衰,以及在興衰過程中,對世界格局等方麵造成的影響,尤其是我國讀者更願意關注的19世紀初到新中國建立前後各國國力此消彼長的情況。《大國的興衰(下)》也分析比較瞭中國近現代曆史發展過程中,中外之間的關係,背後涉及到的相關國傢的深層次關係和問題。書中提齣的一些數字資料,還有作者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評價,對我國讀者而言,可能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會接觸到傳統史學書籍中不曾有過的資料和觀點。通過《大國的興衰》,讀者會對近代史上的西方崛起和清朝中國衰落的原因;以及20世紀初英法衰落和美國的崛起,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內容簡介

《大國的興衰》全書共分上下兩冊,對公元1500年以後各國的軍事和經濟地位作瞭綜閤比較,內容涉及瞭軍事與國力、經濟發展周期等諸多理論問題,是一部以全球性眼光綜閤分析諸大國國力此消彼長的著作,為那些渴望瞭解各大國經濟、軍事等國力對比不斷變化趨勢的當代讀者,提供瞭大量翔實的資料。
《大國的興衰》的重點仍未脫離傳統史學的領域——經濟史和軍事史,但其內涵卻有瞭質的變化。正如作者保羅·肯尼迪所言,《大國的興衰》並非一部軍事史,也不是一部經濟史。他通過追述公元1500年後世界經濟力量的變化,描繪瞭國際體係中的一流強國在勵精圖治、富國強兵過程中,經濟和軍事戰略的相互影響。
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中不光將軍事衝突同經濟變革聯係起來加以考察,而且在論述國際權力體係與全球經濟秩序的關係時,能對公元1500年以來的世界經濟、政治、軍事、思想、社會、地理、外交等方麵綜閤研究,勾勒齣這一曆史時段的總貌。這種寫法獨樹一幟,打破瞭陳陳相因的傳統,使《大國的興衰》具備瞭全球性的寬廣視野、引人思索的新穎觀點,旁徵博引翔實的曆史資料並富含邏輯嚴密的有力論證,因此《大國的興衰》在1988年齣版後引起瞭美國學術界、政界與讀書界的震動,也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大國的興衰(下)》是《大國的興衰》的下部,重點論述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至蘇聯解體前,世界各主要大國國力“此消彼長”的情況。

作者簡介

  保羅·肯尼迪,英國曆史學傢,曾獲牛津大學博士學位,任皇傢曆史學會會長。現為美國耶魯大學教授,重點研究和講授當代戰略和國際關係,是多所大學,研究機構的客座研究員和客座教授,齣版有多部有關海軍史、帝國主義、英德關係、戰略和外交等方麵的著作,在世界史學界享有頗高聲譽。

精彩書評

  

  這是一本齣色的,有新穎觀點的書……它用湯恩比式的寫作方法,為那些熱愛曆史的普通讀者齣除去瞭錯綜復雜的瑣碎信息,並引導他們關注那些有價值的曆史細節。
  ——金融時報
  
  這本極富見地的曆史書已落入每一個華盛頓政客的公文包中。它除瞭分析公元1500年以後的世界範圍內的國力變遷之外,還以這些分析為基礎,宣稱要迴答一個問題:美國的大國徵程已呈夕陽之勢瞭嗎?毋庸置疑,這是每一個觀察傢都在關注的國際發展趨勢。
  ——衛報
  

目錄

第二篇
工業時代
第六章 兩極世界的來臨
(1919~1942)
戰後國際秩序
戰爭策源地
法國與英國
幕後超級大國
無法避免的危機(1931~1942)
第三篇
當代和未來
第七章 兩極世界的穩定與變革
(1943~1980)
“超級力量的正確使用”
新的戰略態勢
“冷戰”與第三世界
兩極世界的解體
變化中的經濟格局(1950~1980)
第八章 麵對21世紀
曆史迴顧與思考
平衡發展的中國
進退維榖的日本
得失並存的西歐
矛盾重重的蘇聯
相對衰落的美國
後記








精彩書摘

  無法避免的危機(1931~1942)
  在全麵考察每一個大國的相對實力和薄弱環節,並同當時的經濟和軍事技術動力結閤起來看之後,就更容易理解20 世紀30 年代世界外交的進程瞭。這並不是說各種危機的地區性根源——無論是瀋陽、埃塞俄比亞,還是蘇颱德區——毫不相關,也不是說如果大國都協調一緻的話,就不會齣現國際問題瞭。很清楚,當地區性危機發生時,各主要國傢的領導人都不得不根據更廣闊的外交舞颱,特彆是根據迫切的內政問題來考慮這些危機。1931 年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與英鎊危機和第二屆工黨政府倒颱産生相互影響後,英國首相麥剋唐納就此對他的幕僚鮑爾溫作瞭精闢評論:
  我們都為日常的雜事而分心過多,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機會對全麵的形勢進行調查,並製定齣相應的政策,但是我們不得不經受著一個又一個焦慮的摺磨。
  這是對政治傢的一個很好的提示,他們關心問題的方式常常是從迫切而實際的方麵齣發,而不是從長遠和戰略的角度齣發。當英國政府喘過氣來後,沒有跡象錶明它想過要改變它對日本徵服中國東北行動的小心翼翼的政策。除瞭需要不斷對付經濟問題外,還要考慮到公眾極其厭惡捲入遠東事務之中,英國領導人還認識到自治領要求和平的壓力,也意識到在日本享有戰略優勢的地區裏,帝國防務所處的劣勢地位。總之,有許多英國人贊成東京對付令人不愉快的中國民族主義者這一決定,並且有更多的人希望同日本保持良好的關係,甚至在這種情緒有所減弱時,在日本發動進一步侵略行動後,白廳仍可能被迫采取的較為強硬的唯一辦法,是與國際聯盟或其他大國站在一起。
  盡管國際聯盟所倡導的原則受到廣泛的贊賞,但是除瞭動用它的幾個主要成員國的軍隊外,它沒有任何能夠有效地製止日本對中國東北進行侵略的手段。因而,它求助於調查委員會(李頓調查團)來製止日本侵略,但這隻是讓大國在日本繼續徵服中國時找到延緩行動的藉口。在幾個大國中,意大利在遠東沒有真正的利益。德國盡管一直在華享有貿易和軍事利益,但還是願意袖手旁觀,想看看日本對《凡爾賽和約》的“修正主義”能否為歐洲提供一個有用的先例。蘇聯對日本的侵略感到擔憂,但其他大國不可能邀請它一同閤作,它也不想被單獨推上第一綫,與日本大拼一場。可以預言的是,法國人陷入瞭進退維榖的境地:他們不希望看到彆人開一個先例,改變現行邊界和藐視國際聯盟的決議;另一方麵,由於他們越來越擔憂德國秘密重整軍備和維持歐洲現狀所齣現的睏境,因此他們一想到在遠東齣現的混亂就十分吃驚,害怕這會轉移對德國問題的注意力和可能的軍事行動。巴黎一方麵在公開場閤堅決地維護國際聯盟的原則,另一方麵它私下讓東京知道,它理解日本在中國碰到的問題。
  相比之下,美國政府——至少是由國務卿史汀生所代錶的——一點兒也不寬恕日本在中國的所作所為。美國直截瞭當地認為,日本的行動從理論上講是對美國生活方式所依賴的門戶開放世界的威脅。但是史汀生的有高度道義原則的譴責,既沒有引起鬍佛的重視,因為他害怕這會連纍美國,也沒有吸引住英國政府,因為它寜願見風使舵。最後的結果是,史汀生和鬍佛在他們各自的迴憶錄中互相指責。更為重要的是,華盛頓和倫敦之間留下瞭互不信任的後遺癥。所有這一切,都為一位學者提齣的“對外政策的局限性”觀點提供瞭令人沮喪而又令人信服的例證。
  日本軍隊在1931 年是否沒有讓日本政府知道就侵入瞭中國東北,這點相對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西方國傢沒有能夠采取實際行動的情況下,日軍的侵略接連不斷,並進一步擴大。更嚴重的後果是,事實證明,國際聯盟不能有效製止侵略,西方3 個民主大國不能采取聯閤行動。這點在日內瓦同時進行的有關削減陸軍和空軍的討論中10,也顯得很突齣。美國沒有參加這個討論,但英法在如何對待德國提齣的“平等”要求問題上的分歧,以及英國仍繼續避免做齣保證以減輕法國的恐懼,意味著希特勒新政權可以退齣會談,並廢除當時存在的條約而不必害怕受到任何懲罰。
  本來在1933 年時,在世界經濟會議破産之後,英、法、美3 個主要民主國傢便動手建立自己的貨幣和貿易集團。這時,德國威脅的重新抬頭,為英—法—美外交閤作設置瞭更大障礙。盡管法國更直接地受到德國的威脅,但是英國感到它的行動自由已受到實質性的侵犯。到1934 年時,英國內閣和防務需求委員會都認為,日本的危險較直接,但從長遠來看,德國是更大的威脅。由於英國不能同時強硬地對抗兩國,因此,在歐亞這兩個地區中,在一個地區達成妥協是很重要的。有些英國人士主張與日本改善關係;以便更好地抗衡德國。但外交部爭辯說,英日在遠東達成諒解,會損害英國與美國之間的微妙關係;另一方麵,對那些要求優先加強英國在東方防務的英帝國和海軍部門的人應當指齣,對於法國對德國修正主義的憂慮,不加理睬是不可能的,而且(在1935年後)忽視來自德國空軍的不斷增長的威脅,也將是緻命的錯誤。在20 世紀30 年代餘下的歲月裏,白廳的決策者們一直想逃脫這個要同時抗衡地球兩端潛在敵人的戰略上的兩難睏境。
  在1934 年和1935 年,這個睏境令人睏擾,但並不尖銳。雖然希特勒政權明顯令人不悅,但他齣人意料地錶示願意與波蘭談判,簽訂條約,不管怎麼說,在軍事上德國仍然比法國和蘇聯弱得多。而且,在1934 年奧地利總理陶爾斐斯被暗殺後,德國試圖齣兵奧地利,使得墨索裏尼陳兵於布倫納山口,以示警告。意大利有可能與維持現狀的國傢站在一起,這特彆令法國感到寬慰。法國在1935 年的“斯特雷紮陣綫”中,力圖組成一個反德聯盟。幾乎同時,斯大林暗示,他也願意與“愛好和平”的國傢聯閤在一起。到1935 年,蘇聯不僅加入瞭國際聯盟,而且還與巴黎和布拉格訂立瞭安全條約。盡管希特勒公開地大力反對“東方洛迦諾公約”,但看起來,德國在各方麵都被嚴密遏製住瞭。在遠東,日本顯得很平靜。
  然而,到瞭1935 年下半年,不需希特勒動一個指頭,這一令人鼓舞的局麵便迅速四分五裂瞭。英法對“安全問題”的不同看法,在兩件事上反映齣來。一是英國對法國與蘇聯恢復關係感到不安,二是法國對1935 年6 月的《英德海軍協定》感到震驚。兩國單方麵采取這兩個措施,以取得更多的安全。法國想把蘇聯拉入歐洲均勢,英國急於滿足它在歐洲海域和遠東方麵對海軍的需要。但是,對英法這兩個鄰國的每一方來說,對方的行動都像是給瞭柏林一個錯誤的信號。盡管如此,如果不是在阿比西尼亞齣現一係列地區性衝突後,墨索裏尼決定入侵該地,並開始他建立新羅馬帝國的徒勞無功的努力的話,上述矛盾雖具有破壞性的影響,但還不是災難性的。這又是一個地區衝突帶來極大影響的絕妙例子。法國害怕把一個新的、潛在的反德盟國變成勢不兩立的敵人,因此對於法國人來說,整個阿比西尼亞事件是一場十足的災難!聽任國際聯盟的原則遭受公然的踐踏,隻能帶來混亂,任憑墨索裏尼舒展筋骨也隻能帶來不幸(他下一步會在哪兒下手呢?);另一方麵,法國人也覺得,從嚴格的現實政治意義上說,把意大利趕到德國一邊,也是極不可取的,這樣做簡直是愚蠢——但後一個考慮不太可能左右富於理想主義的英國人的立場。然而,由於白廳不僅要對付意大利斷然破壞國際聯盟原則所引起的國內公眾的更大不滿,而且要考慮,如果西方介入地中海的糾葛,日本將會在遠東如何動作,因此,白廳所處的兩難睏境,至少與以前一樣嚴重。法國害怕與意大利爭吵會誘使希特勒齣兵萊茵區,而英國則擔憂,特彆是在日本宣布海軍條約無效,並著手無限製地製造軍艦時,與意大利吵鬧會鼓動日本進一步嚮亞洲擴張。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英法兩傢的想法都是正確的,像以往一樣,它們麵臨的睏難是,如何在眼前的問題與具有長遠意義的問題之間取得協調。
  法國的擔心首先被證明是正確的。1935 年,英法應允在東北非作對意大利有利的領土調整(《霍爾– 賴伐爾協定》),引起瞭尤其是英國公眾的義憤爆發。倫敦和巴黎政府在兩件事上疲於奔命。一方麵,它們要忙於應付公眾憤怒的情緒;另一方麵,它們在私下又得麵對他們之所以不同意大利交戰的聽起來似乎有理的戰略和經濟原因。而就在此時,希特勒做齣瞭選擇,命令德軍重新占領非軍事化的萊茵區(1936 年3 月)。從嚴格的軍事意義上講,這對英法並不是什麼打擊。在這時,法國不大可能對德國發動反攻。但這就進一步削弱瞭《凡爾賽和約》並意味著《洛迦諾公約》的完全廢棄。這就提齣瞭一個普遍性問題:哪種方式是國際社會能接受的改變現狀的方式,哪種不是?由於國際聯盟的主要會員國未能製止1935 ~1936 年墨索裏尼的侵略行為,此時的國際聯盟幾乎是威信掃地。例如,不管是在西班牙內戰期間,還是在1937 年日本對華的公開進犯期間,國際聯盟所起的作用甚微,或根本不起作用。因此,隻有當主要的“維持現狀”國傢采取果斷行動,反對“修改現狀”國傢的時候,纔能製止或至少是控製住對當時邊界秩序的進一步更改。
  然而,沒有一個“維持現狀”的大國認為,以武力相威脅是切實可行的。實際上,正當法西斯國傢走到一起時(在墨索裏尼宣布羅馬—柏林軸心形成不久,1937 年11 月,德國和日本簽訂瞭《反共産國際協定》),它們潛在的對手變得更加專注於國內事務及不和。盡管美國對日本侵華和轟炸美國船“佩奈”號錶示不滿,盡管羅斯福想采取行動,但1937 年卻不是羅斯福在海外事務上采取決定性步驟的好年份:新的經濟蕭條打擊瞭經濟,國會通過瞭更為嚴格的中立法案。由於羅斯福所能提供的隻有譴責的詞句而不是行動,他的政策隻能“增加英法對美國可靠性的懷疑”。斯大林也專注於國內事務,隻是方式大不相同而已。在這時,他的清洗活動和公開審判活動達到瞭高潮。盡管他謹慎地嚮內戰中的西班牙共和國提供幫助,但他明白,西方許多人厭惡“紅衫隊”11甚於厭惡“黑衫隊”12,而且,蘇聯被推上第一綫與軸心國公開作戰是十分危險的。日本在遠東的行動、《反共産國際協定》的簽訂,也使蘇聯變得更加謹慎。
  然而,1936~1937 年,在各大國中,受打擊最大的莫過於法國。不但它的經濟萎縮瞭,它政治上的分裂也到瞭如此程度,以緻有些觀察傢認為它已接近內戰邊緣,而且,在一連串粉碎性打擊中,它自己在歐洲精心締造的安全體係,幾乎被完全摧毀。德國對萊茵蘭的重新占領,消除瞭以前存在的法軍可采取進攻來對柏林施加壓力的所有可能性;正因為法國空軍變得越來越落後,法國此時極易受到德國空軍的攻擊;阿比西尼亞事件和羅馬—軸心的形成,使意大利從一個潛在的盟友,變成瞭一個不可預料並且具有威脅性的敵手;比利時返迴孤立狀態,打亂瞭法國當時北部邊界的防禦計劃,馬其諾防綫無法擴展(由於費用問題)來填補這段防綫上的缺口;西班牙內戰造成瞭一種可怕前景,即在法國後方,一個法西斯的親軸心國的國傢正在形成;在東歐,南斯拉夫調過頭來嚮意大利靠攏,小協約國看來行將就木。
  在這種暗淡無光、接近癱瘓的情況下,在張伯倫取代鮑爾溫成為首相(1937 年5 月)後,英國充當瞭一個關鍵性的重要角色。張伯倫關心英國經濟和戰略上的脆弱性,他本人對戰爭的前景感到驚恐,因而決心通過做齣“積極的”奉獻,來平息獨裁主義者的委屈情緒,從而防止歐洲將來發生任何危機。由於他對蘇聯持有戒心,對羅斯福的“冗詞”抱衊視態度,他感到法國外交充滿著不妥協性和被動、混亂,因而錶示不耐煩。他把國際聯盟看成完全無效的機構,因此,這位首相便著手實施他自己的以綏靖求得持久和平的個人戰略。然而,即便在他之前,倫敦就對柏林大聲鼓噪,要在貿易和殖民地問題上做齣讓步。張伯倫的“貢獻”是,願意考慮歐洲本身的領土變更,以加速對德讓步的步伐。與此同時,正因為他從德國身上看到瞭最大的危險,這位首相纔急於與意大利改善關係,以圖把意大利從軸心國中分離齣來。所有這一切注定是要引起爭論的——特彆是它導緻張伯倫的外交大臣(艾登)於1938 年初辭職,引起瞭國內雖為數尚少但不斷增多的反綏靖者的批評,還增加瞭華盛頓和莫斯科的猜疑。但另一方麵,人們可以有力地爭辯說,在以往的外交史上,許許多多的大膽舉動也都是有爭議的。一些歐洲人(但不是大多數)認識到,張伯倫戰略的真正缺陷是,希特勒根本不是綏靖主義可以對付得瞭的,他決意要建立一個新的領土秩序,小範圍的領土調整永遠不能滿足他的要求。
  雖然,到1939 年這個結論開始變得清楚瞭,而到1940~1941 年,這一結論變得更清楚,但在1938 年的危機時期,不管是對英國政府還是對法國政府來說,這個結論都還顯得不清楚。1938 年春天德國對奧地利的占領,令人不快地證明瞭,希特勒喜歡不加宣布便采取行動。但是,人們會真正反對把德國人與德國人統一起來的原則嗎?如果有人反對的話,它隻會加深張伯倫的信念,即在危機把大國逼到戰爭邊緣和進行戰爭之前,捷剋斯洛伐剋講德語的少數民族問題必須得到解決。大傢承認,蘇颱德區問題是要引起爭論的——同樣,捷剋斯洛伐剋有權維護已得到國際保證的主權,西方大國想滿足希特勒的欲望,在這時看來,更多的是為消極、自私的恐懼所驅使,而不是為積極的理想而驅動——但事實是,此時“元首”纔是唯一準備打仗的領袖。當武裝摧毀捷剋的前景已為他在慕尼黑會議上所贏得的英法的讓步而一掃而空時,他的確十分煩惱。當時的形勢是,要打一場大國戰爭,必須有兩個大國參戰;但在1938年,沒有一個國傢願意反對希特勒。
  值得指齣的是,盡管當時歐洲的軍事力量對比並不像形形色色的綏靖政策辯護者所聲稱的那樣對德國有利,但是,由於西方的政治傢和公眾都不願打仗,因此,我們在這裏加入曠日持久的辯論,爭論假如英法與捷剋一道對德作戰的話情況將會怎樣,這樣的爭論意義並不大。然而,顯而易見的是,在慕尼黑會議後,力量對比變得對希特勒更有利。雖然對倫敦和巴黎有利的因素正在增長,如英國的武器産量明顯增長,英法軍事閤作更加密切,英國和英帝國自治領的輿論轉嚮支持抗擊希特勒,但是,1939 年3 月捷剋斯洛伐剋作為一個重要的歐洲中等國傢的消亡,德國獲得捷剋的軍備、工廠和原料,連同斯大林對西方國傢猜疑的加劇,這一切不利因素超過瞭上述對英法兩國有利的因素。與此同時,縱然墨索裏尼齣於自己的迫切需要,不會立即與他的獨裁夥伴一道介入反西方國傢的大國戰爭中去,但張伯倫想把意大利從軸心國中分離齣來,防止它侵略巴爾乾國傢的努力卻失敗瞭(1939 年1 月)。
  因而,當1939 年暮春希特勒開始嚮波蘭施加壓力時,與過去幾年相比,避免衝突的可能性更小瞭,而且,一旦戰爭爆發,英法取勝的希望大大減少。1939 年3 月,德國並吞捷剋斯洛伐剋“餘下”的國土,以及一個月後意大利齣兵阿爾巴尼亞這些舉動,激起瞭民主國傢要求“製止希特勒”的強烈的輿論。在這種形勢與壓力之下,民主國傢政府不得不嚮波蘭、希臘、羅馬尼亞和土耳其提供安全保證。這樣就把東歐與西歐的命運係在一起,二者密切聯係的程度至少是英國從未料到的。但在此時,法國軍隊實行戰略防禦,英國人則把很大一部分資源用於改進國內的空中防禦,因此,波蘭不可能得到西方國傢的直接援助,而且任何間接援助也都將是小規模的。波蘭可以得到的唯一援助隻能來自東方,而且,如果張伯倫政府對與莫斯科訂立協議不熱心的話,那麼,對於波蘭人來說,他們就會堅決反對蘇聯紅軍進入他們的國傢。由於斯大林最關心的是爭取時間和避免戰爭,而希特勒所需要的則是迫使西方國傢放棄波蘭,這樣一來,不管二人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是如何之大,兩個獨裁者都對犧牲華沙、達成“交易”抱有長遠的興趣。轟動一時的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協定的公布(1939 年8 月23 日),不僅加強瞭德國的戰略地位,而且還使對波蘭的戰爭不可避免。縱然從當時經濟和軍事情況看(或許比前幾年更明顯)應防止大國衝突,但這一迴倫敦和巴黎卻不再選擇“綏靖”政策瞭。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促使英法兩國聯閤一緻,反對德國。而且,與1914年的情形相似,一方麵英法兩國海軍對德國實行海上封鎖,另一方麵,英國派遣一支遠徵軍,渡過英吉利海峽與法軍並肩戰鬥。然而,在其他許多方麵,這場戰爭的戰略輪廓與上一次世界大戰大不相同,而且對同盟國不利。在這場世界大戰中,不僅沒有東方戰綫,而且,柏林和莫斯科達成的瓜分波蘭的協議還帶來瞭兩國間的貿易協議。結果,按照兩國間的貿易安排,蘇聯對德國輸齣的原料不斷增加,這就逐漸消除瞭對德封鎖本來可以給德國經濟帶來的各種消極影響。的確,在大戰的第一年裏,德國的石油相比其他原料的貯存仍少得可憐,但代用品生産、瑞典的鐵礦石和來自俄國的不斷增加的原料供應,幫瞭德國的大忙。此外,同盟國在西綫消極應戰,意味著它們對德國石油和軍火的控製施加不瞭多大壓力。最後一點是,在1914~1918 年的世界大戰中,德國要支持奧匈帝國這個纍贅,而這一迴,德國卻無須支持一個礙手礙腳的盟國。如果意大利在1939 年9 月也加入戰爭的話,由於意大利經濟有嚴重問題,這會給第三帝國極有限的資源貯存帶來額外的負擔,而且,可以大膽地說明,如果那樣,還將破壞1940 年德國嚮西進攻的機會。誠然,如果意大利真的參戰,則可能使英法在地中海的處境變得復雜起來,但也許不會變得特彆復雜。假如意大利保持中立,則可為德國的對外貿易提供有用的渠道,這就是柏林許多決策者認為墨索裏尼應在局外旁觀,而不應加入戰爭的原因。
  “模擬戰爭”並不能考驗齣德國經濟的脆弱性,但它使德國能完善其軍隊那高齣一籌的國傢戰略中的一些要素——作戰原則、兵種協同、戰術空軍

大國的興衰(下)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國的興衰(下)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大國的興衰(下)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pdf 下載 mobi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國的興衰(下)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國的興衰(下)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讀者評價

評分

同上,思路清晰,視野開闊。

評分

好書,以史為鑒。竟然送到傢門口,很給力。小哥態度很好。

評分

書籍品質精良,運送快遞及時,值得好好學習一下

評分

幫公司買的,希望同事們能喜歡吧

評分

老師列的書單記得必讀書目,很有興趣拜讀一遍

評分

趕上活動買的,價格便宜

評分

這本書觀點較為新穎,一些細節值得細細瞭解。

評分

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值得一看

評分

非常好,幫彆人買的。京東快遞隔天就到。

大國的興衰(下)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类似图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大國的興衰(下)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关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思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