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型汇编(2006-2011)

中国船型汇编(2006-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康 著
图书标签:
  • 船舶
  • 船型设计
  • 中国船舶
  • 船舶工程
  • 造船
  • 船舶技术
  • 船舶历史
  • 工程技术
  • 工业设计
  • 船舶图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0845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4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船型汇编(2006-2011)》按照集装箱、液货船、散货船等进行分类,介绍了2006-2011年中国设计的200余艘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的最新成果,绝大部分船型代表了我国造船业的最高水平,技术含量高,制造难度大。其中有些产品达到了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

目录

第Ⅰ类 液货船(共17型)

第Ⅱ类 散货船(共38型)

第Ⅲ类 集装箱船(共12型)

第Ⅳ类 客船及滚装船(共11型)

第Ⅴ类 工程船(共57型)

第Ⅵ类 海洋工程(共19型)

第Ⅶ类 其他(共27型)

附录1 实船彩照或效果图

附录2 《十年民用开发船型选集》(1982-1991)目次

附录3 《“八五”民船开发新船型选集》(1992-1996)目次

附录4 《中国船型汇编》(1997-2005)目次

附录5 国内部分船舶设计、建造单位

前言/序言


中国船型汇编(2006-2011) 本书并非详尽的中国船舶工业全景扫描,而是聚焦于2006年至2011年这六年间,中国造船业在船型研发、建造和市场应用方面所展现出的显著特征与发展脉络。在此期间,中国造船业经历了从追赶到逐步引领的转型,尤其在特定船型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 散货船市场的稳健发展与技术升级 2006-2011年,散货船依然是中国造船业的支柱性船型。在此背景下,本书重点关注了不同载重吨级散货船的发展趋势。除了占主导地位的灵便型(Handysize)和超灵便型(Supramax)散货船外,中国船厂在大型散货船,如卡姆萨尔型(Capesize)的建造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一时期,中国船厂在设计和建造不同尺寸散货船时所采用的先进技术,例如更优化的船体线型设计以降低燃油消耗,以及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改进措施,如压载水处理系统、低硫燃料油适应性设计等。同时,也探讨了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船舶排放标准日益提高,中国船厂在散货船设计中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为未来绿色船舶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集装箱船市场的崛起与专业化需求 在此五年间,全球集装箱运输业迅猛发展,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其集装箱船建造量也随之激增。本书将着重分析中国船厂在这一时期建造的各类集装箱船,包括从小型支线集装箱船到大型巴拿马型(Panamax)和后巴拿马型(Post-Panamax)集装箱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航运公司对运力、效率和燃油经济性的不断追求,一些新型、大载箱量集装箱船的设计和建造成为亮点。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国船厂如何在新一代集装箱船设计中,融合最新的船舶技术,例如优化舱口盖设计以提高装卸效率,采用节能主机和优化的螺旋桨设计来降低运营成本,以及在安全性方面的考量,如考虑了更强的船体结构以应对恶劣海况。 三、 油轮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技术创新 油轮作为另一大类重要船舶,在此期间也展现出其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本书将覆盖不同类型的油轮,从成品油轮(Product Tanker)到原油轮(Crude Oil Tanker),再到化学品船(Chemical Tanker)。重点分析中国船厂在建造这些船舶时,在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和安全标准方面的努力。例如,针对化学品船,书中会涉及其特殊结构、管路系统和货物围堵措施的设计特点。对于原油轮,则会探讨其在尺寸、载重和装卸效率上的提升。此外,本书还将关注中国船厂在建造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方面所取得的初步突破,虽然LNG船在2006-2011年期间的建造量可能不如前述船型,但其代表着中国造船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的方向。 四、 特种船舶的崭露头角与多元化应用 除了三大主流船型,2006-2011年期间,中国造船业在特种船舶领域也逐渐崭露头角,开始满足更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本书将涉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种船舶,例如海上工程船(Offshore Engineering Vessels),这包括了为满足海上油气勘探开发需求而建造的各类辅助船和工作船。此外,也可能包括了一些专业化的船舶,如滚装船(Ro-Ro Vessel)、客滚船(Ro-Pax Vessel)等。这些船舶的设计和建造往往需要更高的技术集成能力和更精细的建造工艺,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造船业在拓展业务范围、提升技术能力方面所做的努力。 五、 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的洞察 贯穿本书的另一条主线是中国船型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从船体设计优化、动力系统升级,到环保技术的应用,本书将努力呈现中国船厂在该时期对于提高船舶性能、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所进行的探索。例如,书中可能会提及一些新型材料的应用,或者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初步实践,如优化主机燃烧效率、应用高效螺旋桨、改进船体涂层等。同时,本书也将基于当时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对中国船型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初步的展望。 本书的价值在于: 记录发展轨迹: 它记录了中国造船业在2006-2011年这一关键时期,在不同船型领域所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和技术突破。 聚焦技术细节: 它不仅仅列举船型名称,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船型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技术特点和创新之处。 体现市场适应性: 它反映了中国船厂如何根据全球航运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其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 展现行业实力: 它展示了中国造船业在该时期作为全球造船强国之一的实力和潜力。 本书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行业概览,而是希望通过对具体船型的深入剖析,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具体、更真实、更具技术含量的中国造船业发展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和造船工艺充满兴趣,这次偶然间翻阅到这本《中国船型汇编(2006-2011)》,实在是大开眼界。虽然我不是专业的造船工程师或历史学家,但书中详尽的图文资料和严谨的考证,让我得以窥见那个辉煌时代的造船智慧。从那些静静躺在纸上的各种船型,我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感受到海风吹拂帆布的力度。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船型的分类和介绍,让我对中国漫长而丰富的航海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书中关于福船的详细描述,其独特的结构和强大的抗风浪能力,无不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代船只的木材选择、榫卯结构以及帆装设计等方面的介绍印象深刻。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关乎船只的安全性,更影响着其航行效率和载重量。书中还涉及到了不同船型在战争、贸易、渔业等不同领域的应用,让我了解到这些船只是如何支撑起古代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发展,以及如何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造船工匠和勇敢的航海家进行对话。书中大量的插图和模型照片,为我提供了直观的感受,即使我从未亲眼见过这些古老的船只,也能通过这些图像大致了解其形制和构造。此外,作者在介绍每种船型时,都会追溯其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这种历史脉络的梳理,让整个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和易于理解。对于想要了解中国航海史,特别是古代造船技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仅是一本船型的汇编,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史书。

评分

我对历史一直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尤其对那些能够展现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载体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当我在书店偶然间发现《中国船型汇编(2006-2011)》这本书时,内心涌起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船型的书,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航海史的百科全书。书中对中国古代各种船型的介绍,严谨而全面,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河,从远古到近代,几乎覆盖了所有重要的船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福船”的详尽描述所吸引,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它能够在大风大浪中稳健航行,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书中提供的丰富插图、船体结构图和复原图,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古代的造船厂,亲眼见证着一艘艘巨舶的诞生。我能清晰地看到船体的龙骨是如何搭建,肋骨是如何固定,甲板是如何铺设,以及各种帆装是如何安装。这些专业的技术细节,虽然对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却让我对古代工匠们的辛勤付出和高超技艺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不仅仅是在罗列船型,更是将每一款船型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书中关于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论述,以及与之相关的船型特点,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船只在推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份冰冷的船型数据汇编,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海洋史诗,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勇气、智慧和对海洋的探索精神。

评分

每次翻阅《中国船型汇编(2006-2011)》,我都会被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历史厚重感所深深震撼。我并非专业学者,但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好奇心,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详实而又引人入胜的方式,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寻中国古代船只的奥秘。书中对不同船型的分类,细致入微,从沿海到内河,从渔船到商船,再到战船,几乎涵盖了古代中国航海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款船型的深度剖析,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展示,更包含了对其起源、发展、结构特点、材料运用、建造工艺,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等全方位的解读。例如,书中关于“广船”的详细介绍,让我了解到其独特的船尾设计,使其在复杂的内河航运中表现出色,而宽大的船身则为载货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书中提供的丰富图文资料,包括精美的船体结构图、船模照片以及历史画作中的船只细节,为我提供了极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它们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船只的内部构造,感受到古代工匠们在木材加工、结构连接以及抗风浪设计方面的匠心独运。此外,作者在论述中,并没有回避任何细节,从船体的龙骨、肋骨、到船帆的种类、桅杆的设置,甚至到船上的舱室布局、锚的类型,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满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份“汇编”,更是一份对中国古代航海文明的深度梳理和致敬。

评分

对于热爱历史,特别是对古代中国海洋文明感兴趣的我来说,《中国船型汇编(2006-2011)》这本书简直是一座宝库。我一直对古代中国为何能在茫茫大海上开辟出广阔的贸易航线,以及如何建造出能够远航的巨舶感到好奇,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严谨而生动的笔触,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书中对中国古代各种船型的分类和介绍,详尽而系统,让我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造船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我被书中关于“福船”的详细描述所深深吸引,其独特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抵御恶劣的海况,这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肃然起敬。书中不仅提供了精美的船体结构图和复原图,还深入探讨了船只的建造材料、工艺流程以及所使用的工具。这些专业的技术细节,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虽然有些晦涩,但却足以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精湛和复杂。我尤其欣赏书中将船型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的叙述方式。例如,书中关于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论述,以及与之相关的船型特点,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船只在推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听到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感受到海风吹拂帆布的力度,甚至能想象出那些古代商人在船上忙碌的身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份冰冷的船型数据汇编,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海洋史诗,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勇气、智慧和对海洋的探索精神。

评分

作为一个对海洋文学和航海故事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那些承载着无数传奇故事的“海上巨兽”。《中国船型汇编(2006-2011)》这本书,就像一本开启我新世界的大门。我被书中对各种船型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从历史悠久的“福船”到威震四海的“郑和宝船”,再到那些在惊涛骇浪中捕鱼的渔船,每一种船型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和故事。书中不仅列举了它们的名称和基本形制,更深入地挖掘了其背后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代航海工具和导航技术的论述感到兴奋,这些都是支撑起伟大航海壮举的关键。读到关于那些远洋巨舶的记载时,我仿佛能想象到它们在茫茫大海上乘风破浪的壮丽景象,以及船上水手们不畏艰险、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书中对于船体结构、龙骨设计、甲板布局、船帆种类和操纵方式的讲解,都让我感到既专业又fascinating。这些技术细节的披露,让我明白古代中国造船工艺的精湛和复杂,绝非简单的木板拼接。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不同船型所代表的社会文化意义。比如,一些用于海上贸易的商船,它们不仅仅是运输货物的工具,更是连接不同文明、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而那些用于军事的战船,则在维护国家安全、拓展疆土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枯燥的技术细节与生动的人文故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即使我不是学造船的,也能从书中感受到那种对海洋的敬畏和探索精神。

评分

读完《中国船型汇编(2006-2011)》,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古代的造船工艺,绝不仅仅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了沉睡历史的钥匙,让我看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支撑起中国航海事业的伟大造船智慧。我不是一个技术宅,也不是一个历史发烧友,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体现民族智慧的独特技术。这本书以极其详实的内容,向我展示了在2006年至2011年这个时间段内,对中国各种船型的研究成果。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船型的分类极其细致,并且在介绍每一款船型时,都力求做到面面俱到。例如,对于“广船”的描述,不仅有其外形特征,更有其适航范围、载重能力、以及在当时海上贸易中的重要作用。这些信息让我能够将船只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书中提供的各种船体结构图、剖面图,以及历史画作中的船只细节,都极具参考价值。它们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船只的内部构造,比如龙骨的承重方式,船舱的划分,甚至是用什么方式来抵御风浪。这些技术细节,虽然对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精髓,但却足以让我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匠心独运。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船只在历史事件中的应用案例,比如某某船型在某次战役中的表现,或者在某次远洋航行中发挥的作用。这些故事性的内容,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船型介绍,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展示船型,更是在讲述中国古代航海史,讲述中国人民利用海洋、征服海洋的伟大历程。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历史类书籍,应该能够带读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中国船型汇编(2006-2011)》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不是一个专业的船模爱好者,也不是航海史的研究者,但我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和历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好奇心。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清晰的方式,将2006年至2011年间,关于中国各类船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编。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一类船型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展示,更包含了对其起源、发展、结构特点、材料运用、建造工艺、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等全方位的解读。比如,书中关于“沙船”的介绍,其独特的平底设计,在内河航运和近海运输中的优势被讲得非常透彻。我之前对这些船型只有模糊的概念,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了解到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航运需求下,演变出如此多样的形态。书中丰富的历史图片、精美的船模照片,以及专业的线图,为我提供了极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我能看到古代工匠们是如何利用有限的工具,建造出如此精巧复杂的船只。这种对古代智慧的赞叹,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而且,作者在论述中,并没有回避任何细节,从船体的龙骨、肋骨、到船帆的种类、桅杆的设置,甚至到船上的舱室布局、锚的类型,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满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份“汇编”,更是一份对中国古代航海文明的深度梳理和致敬。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中国古代海洋世界,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科技史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介绍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书籍。《中国船型汇编(2006-2011)》这本书,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期待。它提供了一个相当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来了解中国古代船型的演变和发展。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不同船型的分类逻辑,清晰而有序,从沿海到内河,从渔船到商船,再到战船,几乎涵盖了古代中国航海的各个方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描述每种船型时,都会深入到其技术细节,比如船体的曲线设计、木材的拼接方式、帆的类型和升降机制,甚至是船上的排水系统。这些细节的披露,让我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关于“广船”的描述,我了解到其独特的船尾结构,能够有效地应对内河航运的复杂水域,而其宽大的船身则提供了稳定的载货平台。书中附带的精美插图和历史照片,为我提供了直观的感受,即使我从未亲眼见过这些古老的船只,也能通过这些图像大致了解其形制和构造。此外,作者在介绍每种船型时,都会追溯其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这种历史脉络的梳理,让整个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和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船只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角色的论述,例如,某一种船型如何支撑了古代的海上贸易,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古代的军事战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船型的“图鉴”,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航海史,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中国古代海洋世界,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着深厚兴趣的读者,《中国船型汇编(2006-2011)》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窗口。我一直对古代中国在航海领域的成就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详实和专业的方式,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古代船型的多样性和精湛工艺。书中对各种船型的分类,从沿海到内河,从渔船到商船,再到战船,都做到了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郑和宝船”的介绍所吸引,其宏伟的规模和精密的结构,无不彰显着古代中国强大的造船能力和组织能力。书中提供的丰富插图、模型照片和结构图,为我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体验,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一款船型的外形特征、内部构造以及关键技术。例如,关于船体结构的讲解,从龙骨的支撑到肋骨的连接,再到甲板的设置,都让我感受到古代工匠们在力学原理和材料运用方面的深刻理解。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船只在历史事件中的应用案例,比如某一种船型如何帮助中国古代海军取得胜利,或者在促进海上贸易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些故事性的内容,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船型介绍,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在展示船型的形制,更是在讲述中国古代航海史,讲述中国人民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征服海洋,拓展疆域。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辉煌的中国古代海洋世界,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之后,就感觉沉甸甸的,不仅仅是书本身的重量,更是其中承载的历史和智慧。作为一个业余的航海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充满敬意,而《中国船型汇编(2006-2011)》这本书,则将这种敬意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撰的百科全书,将2006年至2011年间,关于中国各种船型的研究成果,以一种系统而详尽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船型的分类极其精细,从大类的区分到具体船型的细分,都做得非常到位。例如,对于“沙船”的介绍,书中不仅仅描述了它的基本外形,更深入地分析了其平底设计的优势,以及它在古代内河和沿海运输中的重要地位。此外,书中提供的丰富图文资料,包括详细的船体结构图、船模照片以及历史绘画中的船只细节,都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每一款船型的特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材料选择、建造工艺以及船只结构细节的描述,这些都体现了古代工匠们卓越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例如,关于船体木材的加工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榫卯结构将船体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些知识都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更将其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进行关联。书中对于不同船型在古代贸易、战争、渔业等不同领域的作用的论述,让我看到了这些船只如何支撑起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它让我感受到,每一艘船,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人民智慧的“活的”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