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民族与国家何以和谐:云南沧源佤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实证研究》描述了国家与佤族的互动历程,深入分析了佤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全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导论在回顾相关学者聚焦认同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人的认同与社会秩序的生成关系,以期研究民族与国家何以和谐共生的问题。第二章从共时性的视角,分别从佤族的司岗里、信仰、界分“我群”与“他群”的身份标识、佤族民间社会的传统生活逻辑四个凝聚佤族“文化亲亲性”的元素来透视佤族的民族认同。第三章从历时性的视角,围绕“边地”对“中心”的遥远想象、边地佤族感知的国家行动、佤族的利益认知及其行动、佤族仪式在国家“舞台”上的展演四个方面来研究佤族的国家认同。第四章则从“虚线”与“实线”、“推力”与“拉力”、“价值”与“工具”几组核心概念来探讨徘徊与选择中的阿佤异域生活,深入分析佤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从而揭示“族”与“国”的复杂心理。最后结语部分提出两种认同整合以求和谐共生。
作者简介
袁娥,女,1976年生,云南文山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民族学博士。长期致力于西南边疆社会问题研究,多年来深入阿佤山区,潜心佤族文化的调查,积极进行学术探索。合著《社会学视野下的成人高等教育》(2005年),先后在《民族研究》等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等多项项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民族与国家:何以和谐?
第二节 民族一国家视野下的认同关怀
第三节 多维视野下的佤文化研究
第四节 阿佤山
第二章 从“血缘”到“拟血缘”:凝聚佤族的“文化亲亲性”
第一节 司岗里:共祖记忆
第二节 信仰:共同的精神世界
第三节 界分“我群”与“他群”的身份标识
第四节 佤族民间社会的传统生活逻辑
第三章 从想象到现实:国家建构历程中的边地佤山
第一节 “边地”对“中心”的遥远想象
第二节 边地佤族感知的国家行动
第三节 佤族的利益认知及其行动
第四节 佤族仪式在国家“舞台”上的展演
第四章 “族”与“国”:徘徊与选择中的阿佤异域生活
第一节 在“虚线”与“实线”之间
第二节 在“推力”与“拉力”之间
第三节 在“价值”与“工具”之间
结语 认同整合以求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事实上,多民族国家在把国家作为一个法律上的政治共同体进行建构的同时,也在努力建构一种能够包含国内所有族类共同体的更高层次的国家民族,即国族。国族是文化民族和政治民族的紧密结合,是现代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自然的过程,同时也是建构的过程。国家民族的发展过程是不断与其他文化互动、涵化的过程。根据费孝通教授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有过多次的外族入侵和内部纷争,都不曾使中华民族陷入长久的分裂,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主张和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感情和传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根基之所在。在这片地理上自成单元的土地上,演化出多元的民族,而当汉族形成民族实体以后,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这一自在的国族实体,在近百年来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国族实体。在此特别提出,中华民族既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又概括了中国各民族的整体认同。虽然中华民族是一个政体概念上的民族,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已经完成了民族融合过程的民族,但是中华民族与中国是同一个观念,中国是不可分割的实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进入了民族一国家的时代。佤族的国家认同对象,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包括佤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国家政权。因此,佤族的国家认同具有国族认同的内涵,包涵着对自己的国家政权的认同。故而在本书中,国家认同包含了对中国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两层含义。
……
前言/序言
民族与国家何以和谐:云南沧源佤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实证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民族与国家何以和谐:云南沧源佤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实证研究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