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

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星群 著
图书标签:
  • 乐记
  • 儒学
  • 音乐思想
  • 文化研究
  • 中国古典文献
  • 传统美学
  • 哲学史
  • 文学史
  • 思想史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137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62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以社会政治、文化为背景,从音乐学、美学、文学、哲学、史学、礼学、社会学、训诂学、国学等方面多视角地深入阐述了《乐记》的诸多内容,它实则包容着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交融,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研究《乐记》的同类著作中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一部。

内容简介

  《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虽然前人和今人对它做过一些研究,但真正要读懂它也还并非易事。本书作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立志研究《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到80年代后期已初见成效,发表了不少有关《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的单篇论文。在此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完成了这部著作。因此,《研究与解读》是作者几十年呕心沥血、潜心研究的结晶。本书以社会政治、文化为背景,从音乐学、美学、文学、哲学、史学、礼学、社会学、训诂学、国学等方面多视角地深入阐述了《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的诸多内容,它实则包容着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交融,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研究《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的同类著作中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一部。

作者简介

  孙星群,福州人,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1 996年国际音乐艺术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聘为顾问,2004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收入《国际音乐名人传》以奖励他“为传统音乐做出的杰出贡献”,2011年6月英格兰皇家艺术基金会学术顾问委员会聘为永久学术顾问。在音乐史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领域出版的主要专著有:《福建南音探究》(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获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音乐美学之始祖(乐记)与(诗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西夏辽金音乐史稿》(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获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福建音乐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 8年版,获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人民音乐》《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及中央、上海、中国、天津、西安、沈阳、四川、星海等八所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的理论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

目录

序言
前言——我研究《乐记》的思考
第一章 《乐记》与六经
一、何谓“经”
二、“六经
三、何谓“六经”
四、“六经”的功用
五、为何“六经”缺“乐”
六、何谓“三礼”

第二章 《乐记》研究
一、《乐记》历史文化背景
二、《乐记》版本与篇目
三、《礼记乐记》《史记乐书》注疏本
四、《乐记》影响
五、《乐记》著者
六、《乐记》成书年代
七、《乐记》与楚简《性自命出》的比照
八、《乐记》诸问题的讨论

第三章 《乐记》解读
一、乐本
二、乐论
三、乐礼
四、乐施
五、乐言
六、乐象
七、乐情
八、魏文侯
九、宾牟贾
十、乐化
十一、师乙

附录一:陈呖《乐书》中的《乐记》
附录二:李光地《榕村全集》中的《乐记》片段
附录三:儒家《乐记》与释家佛经音乐思想的几点比照——儒释道音乐思想思考之一
附录四:无声之乐孤掌之声大音希声——儒释道音乐思想思考之二
附录五:20世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回顾
附录六:《乐记》研究百年回顾
参考文献
作者发表的论著目录
后记——我音乐学研究的历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包含《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内容的图书简介: --- 《天工开物:明代社会生产与技术革新研究》 作者: 钱德明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ISBN: 978-7-5001-5876-3 --- 内容简介 《天工开物:明代社会生产与技术革新研究》是一部深入剖析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4年)社会经济结构、手工业技术演进及其对整个王朝命运产生深远影响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单一艺术形式或哲学思辨的探讨,而是聚焦于支撑明代社会运转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矿冶技术、纺织印染、陶瓷烧制以及水利工程等一系列实用科学与技术体系的全面梳理与深度解读。 本书的撰写秉持扎实的文献考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原则。作者钱德明教授穷尽数十年心力,细致查阅了包括《明实录》、《万历会典》、地方志、士绅家集以及大量的技术图谱和实物资料,力求重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明代生产世界。 第一部分:立国之本——农业生产体系的精细化 明代的农业生产经历了从元末的凋敝到永乐盛世的恢复,再到中后期商品化和区域专业化的深化过程。本部分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耕作技术的改良与推广: 详细分析了牛耕、犁具的结构改进,以及“二牛抬杠”、“曲辕犁”在不同地域的适应性变化。特别关注了“苏湖熟,天下足”背景下,南方水稻密植技术和浙赣地区圩田的改造工程。 2. 经济作物的区域化种植: 论述了棉花种植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的扩张历程,以及制棉技术(如弹棉、纺纱、织布)的进步对服装业的革命性影响。同时,考察了茶叶的精制工艺(炒青、烘焙)如何催生了新的贸易链条。 3. 水利与气候适应性: 深入研究了明代大规模的河道治理工程,如黄河的改道与漕运体系的维系,以及江南地区复杂的排灌系统(水车、龙骨水车)。通过气候记录与农业收成对比,揭示了技术应对自然风险的努力与局限。 第二部分:铸冶之术——矿产开发与金属加工的飞跃 明代是中国冶金技术走向成熟和应用多元化的重要阶段。本书对金属的开采、冶炼和铸造工艺进行了细致的还原和分析。 1. 铁的冶炼与工具制造: 考察了传统鼓风技术(水排、脚踏风箱)在提高炉温和铁水质量方面的应用。重点分析了优质农具、兵器(如火铳的铸造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支撑作用。 2. 铜钱的铸造与白银的地位: 论述了明代中央铸币体系的运作,以及白银(“银本位”)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后,对矿山开采和走私贸易的影响。对徽州商帮的白银输入渠道进行了考察。 3. 铅、锡、锌的初步利用: 探讨了在特种合金制造(如制作乐器或科学仪器)中,对其他有色金属的初步综合利用,尽管其规模远不及铁和铜,但代表了技术探索的方向。 第三部分:巧夺天工——手工业的专业化与市场化 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部门出现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和作坊制的萌芽。 1. 陶瓷业的巅峰: 详细分析了景德镇御窑与民窑体系的并存与互动。重点解析了永乐、宣德青花瓷的颜料提纯、釉料配方(苏麻离青的运用)以及高超的烧制温度控制技术,如何使其成为享誉世界的商品。 2. 纺织业的区域集群: 比较了南京、苏州、松江在丝织业中的不同分工。以松江为核心的棉布生产,如何通过“包揽”、“伙计”等经济模式,将农村手工业者纳入资本主义萌芽的早期阶段。 3. 造船与航海技术: 结合郑和下西洋的历史遗存,解析了当时木船的榫卯结构、多隔舱技术以及指南针在航海中的精确应用,展现了中国古代工程学的最高成就。 第四部分:技术传承与知识体系的断裂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明代技术知识的传播方式与面临的困境。不同于西方中世纪末期的知识集中化,明代技术知识更多依附于师徒传承和行业秘诀。作者批判性地考察了官方对实用技术的记录(如《农政全书》)与民间实践之间的张力,并探讨了清代技术发展停滞的深层历史原因。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历史学、技术史、经济人类学、明清史研究人员以及对中国古代科技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政治史和思想史的视角,深入明代社会肌理,理解支撑帝国运转的物质力量。 ---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见《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就被其深邃的书名所吸引,仿佛能从中窥见一曲古老而悠扬的旋律。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浮躁的声音所裹挟,而《乐记》所代表的,恰恰是那种沉静的力量,是对内心世界的细致探寻。这本书的名字——“言志·咏声·冶情”,每一部分都像是一扇窗,引领读者走进《乐记》的智慧殿堂。“言志”,让我联想到音乐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是心灵最直接的倾诉;“咏声”,则勾勒出音乐在吟唱与回响中的生命力,是古人留下的宝贵听觉遗产;而“冶情”,更是点睛之笔,它揭示了音乐超越感官愉悦的深层意义——塑造品格,净化心灵。《乐记》本身就是一部关于音乐的哲学著作,我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挖掘和阐释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乐记》与儒家思想体系的关联,以及它对于后世文学、艺术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的理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迪,一种精神品格的培养。

评分

《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仿佛听到古琴低沉而悠扬的琴声在耳边响起。我对《乐记》这本古籍一直心存向往,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朴的语言风格,常常让我感到一丝畏惧。然而,“言志·咏声·冶情”这几个字,却以一种极具诗意和哲理的方式,概括了《乐记》的核心内容。“言志”二字,让我想到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是情感的寄托;“咏声”则唤起了我对音乐旋律和节奏的美妙联想,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呈现;而“冶情”,更是直接触及了音乐最深层次的功用,即通过音乐来净化、升华我们的情感,塑造高尚的人格。这三个词语的组合,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乐记》的深度探寻,一次对音乐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细致解读。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阻隔,去理解古人对音乐的深刻洞见,去感受音乐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是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世界,又是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的。

评分

当我看到《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这本书时,立刻被它所传递出的浓厚文化气息所吸引。我一直相信,音乐不仅仅是耳朵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升华。《乐记》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音乐哲学典籍,其思想价值毋庸置疑。而这本书的书名——“言志·咏声·冶情”,就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乐记》思想殿堂的大门。“言志”,点明了音乐作为表达内心世界,抒发情怀的载体;“咏声”,则突出了音乐的声音之美,以及它在传承与表现中的生命力;“冶情”,更是切中了音乐最核心的社会功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引导人们走向更为高尚的精神境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乐记》中那些古老而智慧的论述,以一种现代读者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乐记》文本的研究,更是一次关于音乐与人生、音乐与社会的深刻探讨。它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当下被物质和喧嚣所充斥的生活,重新发现音乐能够给予我们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

看到《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温润如玉”、“古韵悠长”这样的词汇。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乐记》这本重要的经典一直心怀敬意,但碍于其古奥的文本,往往望而却步。《乐记》被誉为“乐论之祖”,其内容涵盖了音乐的本质、功用、以及与社会、政治、伦理的紧密联系,其思想之深邃,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而这本书的名字——“言志·咏声·冶情”,恰恰提炼了《乐记》的核心精髓。“言志”,说明音乐是内心情感的抒发;“咏声”,强调的是音乐的声音之美与韵律感;“冶情”,则更是点出了音乐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想要深入了解《乐记》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以现代的学术视角,拨开历史的迷雾,将《乐记》中那些精妙的论述,那些关于音乐如何影响人心的智慧,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重新认识音乐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所扮演的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角色。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和音乐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那些能够触及心灵深处,引发深刻思考的经典。最近在书店里无意间翻阅到这本书——《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言志”二字,点出了音乐的表达功能,它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个体内心世界的投射;“咏声”则强调了音乐的咏唱与吟诵之美,仿佛能听到古人悠扬的歌喉在字里行间回荡;而“冶情”,更是触及了音乐最核心的功用——陶冶情操,塑造品格。这三个词语的组合,犹如为《乐记》这本古籍勾勒出了一幅精妙的画卷,预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枯燥的学术考证,更是一场关于音乐与人性的深度对话。我特别期待作者是如何将《乐记》中关于音乐与礼仪、政治、教育、以及个体情感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通过现代的视角进行梳理和解读的。究竟古人是如何看待音乐的“正声”、“淫声”,又是如何运用音乐来“移风易俗”的?这本书或许会给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音乐所占据的独特地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