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朱镕基素以讲真话、讲实话、讲直话、敢讲话著称,《朱镕基讲话实录》收录了朱镕基同志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和在境外发表的部分演讲,以及在各大电台,新闻发布,各地视察工作中的讲话。《朱镕基讲话实录》分为四卷。
内容简介
《朱镕基讲话实录》繁体字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向大陆和海外(除香港)公开发行。
《朱镕基讲话实录》收入朱镕基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总理期间的讲话、谈话、批语、信件等348篇,内容涉及中国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治理通货膨胀等,从各个方面翔实记录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据悉,《朱镕基讲话实录》(简体字版)2011年出版后,至今已发行130万套,陆续输出了英文、韩文、日文版权和香港地区繁体字版权,并出版了线装本
《朱镕基讲话实录》选入的是朱镕基同志担任国务院副总理(1991年4月至1998年3月)、国务院总理(1998年3月至2009年3月)期间的总要讲话、谈话、文章、信件、批语等348篇,照片272幅,批语、书信及题词影印件30件。
《朱镕基讲话实录》分为四卷,其中,前两卷为朱镕基同志担任副总理期间的文稿,后两卷为他担任总理期间的文稿。各卷文稿均按时间顺序编排:第一卷为1991年5月至1994年7月,第二卷为1994年8月至1997年12月,第三卷为1998年3月至2000年6月,第四卷为2000年7月至2003年2月。
编入《朱镕基讲话实录》的文稿,均根据音像资料、文字记录稿和手迹编辑而成,绝大部分是空开发表。有些曾经公开发表过的文稿,编入时为突出重点或避免重复,做了删节。有些过去曾经公开发表过的书面讲话稿,此次未编入本书,编入的是当时即席讲话的录音整理稿,其中内容是对书面讲话稿的重点阐释和补充。编者对正文中涉及的部分任务、时间和专有名词等,作了简要注释。对专有名词在每卷首次出现时作注释,再次出现时只注明首次注释的页码。对担任党和国家爱领导职务的同志不再注释。《朱镕基讲话实录》文稿的多处标题为编者所加。
朱镕基同志逐篇审定了编入《朱镕基讲话实录》的全部文稿。
内页插图
目录
《朱鎔基讲话实录 第1卷》:
关于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工作
(1991年5月15日)
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要强调内因为主
(1991年6月2日、3日)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1991年6月18日)
地方政府是地方煤矿的安全责任者
(1991年6月28日)
振兴阜新首先要振奋精神
(1991年8月1日)
做好棉花的产供销工作
(1991年8月18日)
清理三角债要抓住固定资产投资拖欠这个源头
(1991年9月3日)
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见
(1991年10月1日)
大力发展船舶工业
(1991年10月5日)
“正点”是民航服务质量的中心
(1991年10月7日)
加快技术进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
(1991年10月10日)
对江西发展的几点意见
(1991年10月16日一22日)
控制重复建设的关键在银行
(1991年10月29日)
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最重要的是质量
(1991年10月30日)
机关要为基层办实事
(1991年11月13日)
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几个问题
(1991年12月20日)
关于组织“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的批语
(1991年12月21日)
……
《朱鎔基讲话实录 第2卷》
《朱鎔基讲话实录 第3卷》
《朱鎔基讲话实录 第4卷》
精彩书摘
在一九九四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江泽民同志、李鹏同志对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对需要统一认识的几个重大问题,也都讲得很清楚了,我现在根据会议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做一点补充。
一
当前经济形势总的是好的,特别是在改革方面,我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跨出了重大的步伐。现在看起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尽管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不完善的问题,但是总的说来,预定的改革目标已经达到了,而碰到的风险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大。生产没有大起大落,保持了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社会发展方面的进步很快,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正如同志们所讲的,我们在今年干了多年想干而没有干的事情。各方面的成绩大家都看得见,国际也公认,是谁也不能抹杀的,必须充分肯定。
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觉得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前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经过了几个过程:去年11月份粮食价格全面放开,带来粮食价格猛涨,棉花价格也猛涨,今年1、2月份物价在去年11、12月份猛涨的基础上,环比连续两个月上涨3%。在国务院采取平抑粮价的措施以后,3、4、5、6、7五个月,物价涨势明显趋缓,这五个月环比的增长指数在0.5%到1%之间,没有再猛涨了。但是8、9两个月涨势又猛了,8月份增长3%,9月份比8月份又增长3%。我想,这与我们各个地方过早地放开一些价格、减少补贴,特别是提高城市的服务业价格有关系。
10月份好一点,比9月份增长1.7%,但还是很高。现在,11月份的物价指数还没出来,我估计还是相当高。我们过去算过账,如果物价维持在9月份的水平,不再往上涨,那今年全年的物价指数就是20.7%。现在10月份又涨了1.7%,11、12月份如果稍微再往上涨一点,那今年零售物价指数就超过20.7%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达到25%以上。所以说,今年物价的增长水平是改革开放16年来最高的一年,这一定会对明年的物价和经济发展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内陆地区物价涨幅高于沿海地区。当然,这与原来沿海地区的基数比较高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种形势也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地区的感受不一样,各阶层人民群众的感受也不一样,但是确实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民群众反应很强烈。物价大幅上涨,使整个的宏观经济环境绷得很紧,对改革和发展都不利,对吸引外资、扩大开放也不利。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只有害没有利。江泽民同志形象地说,靠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是“饮鸩止渴”,我认为是非常确切的。骑上了虎背以后,就很难下来了。所以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和明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我认为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统一认识。
二
今年物价这么大幅度上涨,原因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交错形成的,要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加以分析。价格的调整和改革是引起这一次价格总水平上升这么快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价格的结构性改革,是我们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进程中所不能避免的。也可以说,这是一个阵痛的过程,你不经过这个阵痛,就不可能建立起市场经济的秩序。这几年,我们对能源、交通、原材料的价格连续地作了调整,往上提,提价的金额总体上相当于两千几百亿元。特别是去年农产品价格的放开,对物价的上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价格的调整和改革,对于理顺价格关系、加快基础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对于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不这样调整,我们会更困难。现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有了提高,从去年化肥的滞销到今年的供不应求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所以,价格调整和改革所引起的物价上涨是难以避免的,是必经的过程。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次物价大幅上涨,有比这个更复杂、更深刻的原因。这次农产品价格的涨幅,已经超过价格补偿性、结构性调整的范畴,不是都按我们原来的设想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这个问题要引起注意。有一个数字讲今年的粮食价格比去年上涨47.4%,我觉得这个数字不可靠,低估了当前的通货膨胀。现在主要粮食品种--大米、玉米、小麦的价格都上涨一倍以上,绝对不会是47.4%。那为什么出现这个数字呢?我找国家统计局的同志查了一下,发现现在形势变了,但统计方法还没有变。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统计局对价格取样点的选择,有85%从国有粮店里取样,只有15%从集市贸易取样。这是过去的做法,国有粮店是粮食销售的主渠道嘛。现在可不是这样了,我在北京市调查过,北京市国有粮店的销量只占30%,70%的销量是在集贸市场和私有粮店。蔬菜销售只有10%在国有菜市场,90%是在自由市场。国有粮店经常是有价无货的,它的价格不能代表市民的真正感受。另外,大米只统计标二籼米,这也是过去的做法。现在大家不吃标二米,都吃粳米了,现在是1元5角、1元6角钱1斤;但现在不统计粳米,只统计标二米,而标二米是从仓库里拉出来的、国家补贴的米。今年决定标二米不涨价,你拿不涨价的米来作为抽样,它就不能代表大米的真实价格,米价其实是涨了一倍。面粉统计取样65%是标准粉,富强粉只取35%,现在多数人都吃富强粉了,富强粉的价格涨得多,标准粉有国家补贴,涨得少。所以,粮食价格的上涨实际上不是47.4%,而是100%。也就是说,这一次物价上涨里面,粮食涨价是主要原因,但是粮食涨价没有按我们原来的设想调价,而是超过了预定调价的一倍,这个价格已经超过了上半年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已经不是结构性、补偿性的调整了。
现在粮食的涨价,不光是我们去进行结构调整的问题,这里面已经出现了一个供求矛盾扩大的问题。这几年,粮食没有怎么增产,今年是减产,内贸部说减产350亿斤,国家统计局说大概减产200亿斤,总之是减产。粮食消费又在增加,一年全国净增人口1500万,跨区流动的人口有2500万,这些人都到城市里来买粮食,也都增加了粮食需求,推动了城市的粮价上涨。现在的粮食库存下降了,去年10月底粮食库存是2250亿斤,现在只有1950亿斤,少了300亿斤,调控能力大大地减弱了,特别是中央的调控能力下降了,国家825亿斤的专储粮,现在只剩下600多亿斤了。到哪儿去了呢?一个是救灾,一个是平抑粮价,又扩大以工代赈,今年前后拿出了200多亿斤。所以现在不能够很有效地吞吐粮食来平抑粮价,缺乏这种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又扩大了粮食出口,减少了粮食进口。我们历史上是一个粮食净进口的国家,但是从1992年开始变成了一个粮食净出口的国家,特别是今年,到10月份为止,已经出口了1070万吨粮食,而进口的粮食只有720万吨,净出口了350万吨粮食。所以最近国务院采取措施,一律停止粮食出口。这是指新签合同,原来签的合同还得履约,实际上也出口不了,因为国内的粮食收购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你卖到国外去不是赔本吗?所以我再一次地呼吁各地区的同志,你那个大米、玉米都不要出口了,再出口你自己得赔本啊。国内的调控能力已经减弱,不仅粮食不能再出口,棉花也不能出口了。
市场管理放松、流通秩序混乱,也是推动当前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建立,国有商业和合作社怎么样去适应新的形势,发挥它们主渠道的作用,出现了脱节。新的渠道还没有建立,原有的运行了几十年的那一套做法,又在相当大的地区过早地放弃了。粮店都变为国有民营,供销社都变成个体承包,没有国有商业了,结果就变成哪个地方价格往上抬,东西就往它那儿流。企业定价的行为也不规范,想怎么涨就怎么涨。某些地区、部门为了局部的利益,趁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税制改革之机,提高商品价格和公用事业收费,也推动了价格的上涨。因此,分析物价大幅上涨的原因,不能光看粮食调价的结构性、补偿性这一面,也要看到供求平衡失调,以及市场管理混乱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不能忽视的,现在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基建规模过大,是当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去年增长58%,今年现在说是增长百分之四十几,实际上不止。我为什么说它不止呢?利用外资这一部分按照统计的口径是不计入投资规模的,而这一部分今年增加得相当猛。1992年、1993年,我们签了大量的利用外资的合同,现在钱都进来了,今年1到9月份进来了230亿美元,全年估计要超过3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800亿元。这2800亿元大多是往基本建设里投,虽然不计入投资规模,但是用它买材料、开工资、发奖金,最后都是推动购买力的扩大,拉动物价的上涨。今年总的贷款规模是5200亿元,再加上这2800亿元,大家可以想象,社会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是多么厉害。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票子多了、货币供应量多了嘛。当然,我们要充分看到利用外资的积极、正面的意义。特别是外资进来以后,我们的外汇储备从年初的212亿美元,到11月中旬增加到460亿美元,增强了我们的支付能力,提高了我们国家的信用等级,有利于扩大开放。但另一方面,大量的人民币出来以后,投向也不合理,相当大的一部分投向高级房地产,动不动就是几十亿美元,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资金跟不上,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紧张得不得了。同时,一部分投资又变成了个人购买力,推动了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所以,对外资投向还是要引导,不能去搞重复建设。重复建设搞到谁都不能发挥规模效益的时候,投
资就都收不回来了。我认为,现在的投资规模大了,各方面都承受不了,市场承受不了,生产资料供给也承受不了。
……
朱鎔基讲话实录(第1-4卷)(套装全4卷)(繁体)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朱鎔基讲话实录(第1-4卷)(套装全4卷)(繁体)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评分
☆☆☆☆☆
《朱镕基讲话实录》分为四卷,其中,前两卷为朱镕基同志担任副总理期
评分
☆☆☆☆☆
据悉,《朱镕基讲话实录》(简体字版)2011年出版后,至今已发行130万套,陆续输出了英文、韩文、日文版权和香港地区繁体字版权,并出版了线装本
评分
☆☆☆☆☆
《朱镕基讲话实录》分为四卷,其中,前两卷为朱镕基同志担任副总理期
评分
☆☆☆☆☆
据悉,《朱镕基讲话实录》(简体字版)2011年出版后,至今已发行130万套,陆续输出了英文、韩文、日文版权和香港地区繁体字版权,并出版了线装本
评分
☆☆☆☆☆
hao !~~~~~~hao !~~~~~~hao !~~~~~~
评分
☆☆☆☆☆
挺好的,就是贵。。。。。
评分
☆☆☆☆☆
《朱镕基讲话实录》收入朱镕基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总理期间的讲话、谈话、批语、信件等348篇,内容涉及中国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治理通货膨胀等,从各个方面翔实记录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评分
☆☆☆☆☆
据悉,《朱镕基讲话实录》(简体字版)2011年出版后,至今已发行130万套,陆续输出了英文、韩文、日文版权和香港地区繁体字版权,并出版了线装本
评分
☆☆☆☆☆
《朱镕基讲话实录》收入朱镕基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总理期间的讲话、谈话、批语、信件等348篇,内容涉及中国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治理通货膨胀等,从各个方面翔实记录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