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学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国外社会学理论
:43.50元
作者:刘少杰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040189827
字数:
页码:6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40kg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介绍了19世纪以来国外社会学各种理论流派,不仅对经典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实证论、社会有机论、社会行动论、社会实践论、社会形式论和结构功能论等理论派别作出了清楚概括,而且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由加芬克尔、丹尼尔·贝尔、福柯、布迪厄、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西亚等人为代表的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也作出了丰富的介绍。
本书是高等院校社会学专业主干课教材,也适合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从事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的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介绍了19世纪以来国外社会学各种理论流派,不仅对经典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实证论、社会有机论、社会行动论、社会实践论、社会形式论和结构功能论等理论派别作出了清楚概括,而且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由加芬克尔、丹尼尔·贝尔、福柯、布迪厄、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西亚等人为代表的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也作出了丰富的介绍。本书是高等院校社会学专业主干课教材,也适合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从事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的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阅读。
目录
章 导论
节 西方社会学的兴起
第二节 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现代化、后现代化和重建现代化
第四节 理解、选择与创造
第二章 孔德的社会实证论
节 社会实证论概况
第二节 孔德的学术背景
第三节 实证方法
第四节 社会发展三阶段
第五节 秩序与进步
第六节 人道教
第三章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节 学术背景
第二节 寻求真正的客观性
第三节 社会有机体的分化与整合
第四节 社会有机体的进化类型
第四章 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
节 学术背景
第二节 社会事实的性质与解释
第三节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第四节 社会团结的威胁与维持
第五章 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论
节 学术背景
第二节 实践的观点
第三节 社会实践的展开结构
第四节 社会结构的矛盾运动
第五节 社会实践的异化与批判
第六章 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
节 学术背景
第二节 社会互动形式
第三节 社会互动矛盾
第四节 社会互动规模
第五节 文化悲剧的困惑
第七章 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节 学术背景
第二节 社会行动的理解方式
第三节 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
第四节 类型与科层制
第五节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现代化
第八章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节 学术背景
第二节 社会行为主义
第三节 主观定义与符号世界
第四节 自我意识的分化与发展
第五节 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第九章 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
节 学术背景
第二节 小群体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 社会交换的基本形式
第四节 群体凝聚力与交换权力
第十章 布劳的交换结构论
节 学术背景
第二节 社会交换的结构
第三节 社会交换中的权力结构
第四节 社会交换与社会宏观结构
第十一章 帕累托的非理性实证论
节 学术背景
第二节 非逻辑的社会行为
第三节 支配社会行为的剩余物与派生物
第四节 精英统治循环论
第十二章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
节 学术背景
第二节 社会行动理论
第三节 社会系统理论
第四节 A—G—I—L框架
第五节 结构分化与社会发展
第十三章 默顿的中程功能主义
节 学术背景
第二节 中程功能分析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社会功能的复杂性
第四节 越轨、角色和人格
第十四章 科塞等人的社会冲突理论
节 社会冲突理论的思想源流
第二节 科塞的功能冲突理论
第三节 达伦道夫的辩证冲突理论
第四节 柯林斯的综合冲突理论
第十五章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节 学术背景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演化
第三节 政治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
第四节 知识社会学
第五节 计划重建论
第十六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节 现象学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与理论渊源
第二节 现象学社会学理论概要
第三节 现象学社会学的影响与评价
第十七章 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
节 常人方法学的代表人物与理论渊源
第二节 常人方法学理论概要
第三节 常人方法学的影响与评价
第十八章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节 展开社会学新视野
第二节 “中轴原理”方法论
第三节 后工业社会的变革
第四节 后工业知识社会学
第五节 后工业社会文化矛盾
第十九章 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节 恐惧与扭曲中的
第二节 知识考古方法论
第三节 理性的疯狂
第四节 话语的深层结构
第五节 权力的构成与施行
第二十章 利奥塔的知识社会学
节 从否定现存到批判传统
第二节 叙事知识的意义
第三节 知识的立法原则
第四节 宏大叙事的非法化
第五节 后现代知识分子
第六节 重写现代性
第二十一章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节 社会学的新境界
第二节 关系主义方法论
第三节 场域的结构
第四节 实践的逻辑
第五节 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
第六节 语言、权力与反思社会学
第二十二章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节 社会理性的追求
第二节 认识的批判与批判的解释学
第三节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第四节 言语行为的理性基础
第五节 交往行动与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第六节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
第二十三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节 重建社会结构理论
第二节 结构化理论的方法原则
第三节 行动、意识与能动性
第四节 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
第五节 社会结构转型的动力、形式与后果
第六节 高度现代性的社会与自我
第二十四章 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
节 直面当代社会
第二节 消费社会中的物体系
第三节 符号消费与符号价值
第四节 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
第五节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六节 符号交换的死亡与拟象的增加
第二十五章 社会信任理论
节 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信任的社会资本论
第三节 社会信任的运作功能论
第四节 社会信任的制度基础论
第五节 社会信任的展开机制论
第六节 信任理论研究的趋势及问题
第二十六章 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节 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研究的拒斥与认同
第二节 理性选择研究在社会学中的视角转换
第三节 实质理性、形式理性与过程理性
第四节 过程理性的内容与形式缺失
第二十七章 社会学的制度理论
节 制度主义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制度理论
第三节 社会学制度理论的历史演化
第四节 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制度理论
第五节 关于中国制度变迁的研究
第二十八章 组织社会学理论
节 组织行为理论
第二节 组织结构理论
第三节 组织系统理论
第二十九章 性别社会学理论
节 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对性别问题的探讨
第三节 性别的形成及其理论
第四节 性别制度——对父权制的探讨与批判
第五节 性别不平等与性别分层理论
第三十章 社会公正理论
节 社会公正的丰富内涵
第二节 宏观的正义、公正理论
第三节 微观的公平理论
第四节 与公平相关的一些讨论
第五节 实现公正的能力与道路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章 导论
节西方社会学的兴起
1838年孔德提出社会学(sociology)概念至今,仅仅170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它不仅满腔热忱地关注和回答了各种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提出种种具有操作性的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推动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而且还深邃冷静地从对各种现实问题的思考中概括出各种学说和理论,既为当代世界思想宝库增添了华光闪烁的学术篇章,又对当代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学和法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向其他学科渗透的交叉学科,如文化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等。因此,社会学无疑是当代年轻、有生命力的一门新兴科学。
社会学能够获得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和朝气蓬勃地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社会学是关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学问。社会学在社会变迁中诞生,在思考社会转型中发展。孔德在19世纪30年代提出社会学概念之际,正是法国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旧的封建秩序被无情的暴力革命摧毁,新的资本主义秩序尚未确立,资产阶级政权不断更迭,劳资冲突此起彼伏,各种经济问题困扰着资产阶级巩固政权、发展工业的强烈愿望。如何摆脱秩序混乱的社会困境,在资产阶级政治大革命胜利基础上,取得资本主义工业和文化的胜利,是摆在思想家面前的紧迫任务。孔德把社会秩序作为其社会学核心概念之一,充分地说明社会学形成之初就是对社会危机的反应。
不仅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社会学(positivistic sociology)是对社会危机的反应,而且以韦伯为代表的解释社会学(interpretive sociology)和马克思创立的批判社会学也是如此。实证社会学把社会现象作为客观对象,试图用物理学方法描述社会整合与进化的规律;解释社会学把社会现象看作人的主体活动结果,试图用人文学科的理解与评价方法阐释社会行动的根据与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社会学(critical sociology)把社会现象看作实践过程,试图用唯物的辩证思维方式,批判地揭示社会异化原因和人类自由解放道路。然而,不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采用何种方法,得出何种结论,社会学都是一种直面现实、参与现实、力求把现实从困境中解脱,让人类从危机中,寻求幸福、和平、自由的实践性学科。
序言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严谨的学术气息,但并不冰冷。作为一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它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非常出色。 作者在梳理国外社会学理论时,展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不仅对每一个理论的源流、核心观点、代表人物进行了清晰的介绍,还深入探讨了这些理论的局限性和发展脉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理论学派之间相互联系和区别的阐释,这有助于我理解社会学思想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碰撞、融合和发展的。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比如,在探讨结构功能主义的时候,作者不仅仅解释了“社会系统”、“功能”、“结构”等概念,更通过大量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案例,展示了这些概念是如何在解释社会秩序、社会整合等方面发挥作用的。 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引用了大量国外一手文献和一手研究资料,这使得内容的可靠性和前沿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原貌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有机会直接接触到那些奠基性的著作和思想,而不是仅仅通过二手资料来了解。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内容详实、逻辑严谨、学术价值极高的著作。它不仅是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也是任何对西方社会学理论有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的选择。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强大思想武器。
评分这本书的书页触感很好,拿在手里很舒服,整体的印刷质量也相当高。打开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大气和专业。 在内容呈现上,这本书展现了一种非常清晰而有条理的逻辑。作者将浩瀚的国外社会学理论,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仿佛为我们搭建了一座通往理解社会学的桥梁。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梳理理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大局观”。它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单一的学派或理论,而是将这些理论置于整个社会学思想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这种宏观的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书中对一些核心概念的解释,非常到位。它们不只是简单的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例证和深入的分析,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某个理论时,会引用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我能够瞬间抓住理论的精髓。 此外,这本书还包含了对一些当代社会学理论前沿的介绍,这让我在学习经典理论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最新的学术动态。这对于拓宽视野,保持对学科发展的敏感度非常有帮助。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社会学理论教材。它内容翔实,逻辑严谨,语言流畅,案例丰富,非常适合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和对社会学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复杂社会世界的大门。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又并非令人望而却步的艰深。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以一种非常直观和有条理的方式,将繁杂的国外社会学理论梳理得清晰明了。 作者对于每一个理论的介绍,都力求做到全面而深入。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理论家和他们的代表作,更是深入剖析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论点、逻辑推演,以及在后世学界引发的讨论和争议。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每一个理论的精髓和价值。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理论视角之间比较和批判的篇幅。它没有回避那些学派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反而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去辨析不同理论的优劣以及适用范围。这对于培养一个严谨的学术态度非常重要,让我明白理论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是思维的训练。 这本书在理论的阐释上,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很多抽象的社会学概念,通过生动的现实生活场景得以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的解释力。例如,在讲解冲突论的时候,作者引用了很多关于阶级斗争、权力结构等方面的例子,让我对这些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一本教材,它在系统性上做得非常出色,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国外社会学理论知识体系。这本书就像一张地图,清晰地指引我探索这个广阔而迷人的学科领域。它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的工具,更是一种引导,让我学会如何用社会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设计非常考究,从书本的尺寸到字体的大小,再到章节的划分,都透着一股认真和严谨。拿到手里,就有一种知识的厚重感。 内容方面,它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将国外的社会学理论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河流的起点是那些经典的老派理论,它们如同源头活水,滋养了后来的无数思想。河流逐渐蜿蜒,汇聚了各种流派,它们的交汇、碰撞,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理论景观。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每一个理论时,都非常注重追溯其思想的根源,并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这让我明白,理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回应着现实的呼唤。比如,在介绍某个早期理论时,作者会详细描述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以及该理论是如何试图解释这些问题的。 书中对于不同理论的联系与区别的分析,非常到位。它不像简单的文献综述,而是深入到了理论构建的逻辑层面。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为什么某个理论会从另一个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或者某个理论又对另一个理论提出了怎样的挑战。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此外,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研究实例和数据支持,让理论的阐释更加扎实和可信。这不仅仅是学术的严谨,更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看到理论的生命力,它能够真正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世界的运行。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社会学理论并非象牙塔里的空谈,而是贴近生活、解释现实的有力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和印刷质量都相当不错,书页纸张厚实,文字清晰,排版也很舒展,阅读起来非常舒服。作为一本理论性的教材,它在内容呈现上非常系统和严谨,逻辑清晰,循序渐进。作者在梳纳国外社会学理论时,力求全面,从古典时期的一些奠基性理论,一直讲到现代的一些前沿视角,覆盖面相当广。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阐释这些抽象的理论概念,这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很多时候,我们看理论会觉得枯燥,但通过鲜活的例子,就能瞬间理解理论的精髓和现实意义。比如,在讲解符号互动论的时候,作者引用了日常生活中非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个体如何在互动中建构意义,进而影响社会结构。 此外,这本书在语言上也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过度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对于非社会学专业但对社会学理论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相当友好。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门窗口,让我能够对这个学科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书中对于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了比较和辨析,这让我能够看到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争鸣和演进,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某一个单一的理论框架。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多角度看问题”的处理方式,它让我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理论的思维定势,而是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棒,无论是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还是作为想要了解社会学理论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它不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探索社会学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