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博识文库:40堂哲学公开课》是一部生动的西方哲学小史。作者选取了50多位重要的思想家——从“提问的人”苏格拉底到“现代牛虻”彼得·辛格,介绍了他们对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并由此概括出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与探讨的主要问题,如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上帝是否存在,我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德等。这里没有抽象的哲学概念、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是充满了思想家们那妙趣横生甚至离奇古怪的人生故事,但并没有失去哲学的本质,那就是引导我们像哲学家们那样思考、争论、论证和质疑。
奈杰尔·沃伯顿(Nigel Warburton),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哲学教授。他从不同角度介绍西方哲学的多部入门著作一直畅销不衰:阐释西方哲学主要问题的《哲学的门槛:写给所有人的简明西方哲学》(Philosophy: The Basics)出版近20年来,不断再版重印;讲解27部西方哲学名著的《从(理想国)到(正义论)》(Philosophy: The Classics)一书已出版至第四版;介绍哲学思维方法的《从芦想到Z》(Thinking from A-Z)一书已出版第三版。他还编写了多部哲学教材:《哲学:基本读本》(Philosophy: Basic Readings),《政治哲学读本》(Reading Political Philosophy),《哲学:学习指南》(Philosophy: The Essential Study Guide。
奥古斯丁年轻时,曾设法不去相信上帝想要罪恶发生。奥古斯丁曾是摩尼教徒(Manichaean)。摩尼教是起源于古代波斯(今天的伊朗)的宗教。摩尼教徒相信上帝不是全能的。相反,善与恶两种力量势均力敌,其间的斗争永不停止。按照这种观点,上帝和魔鬼撒旦不断地较量,以争得控制权。两者都强大无比,但都未强大到足以战胜对方。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恶占了上风。但为时从不长久。善会返回来,再次战胜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可怕的事情。恶来自黑暗的力量;善来自光明的力量。
摩尼教徒相信:人们内心的善来自灵魂;人们内心的恶来自肉体,伴随着肉体的全部弱点和欲望,伴随着肉体将我们引入歧途的种种倾向。这就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有时想干坏事。对摩尼教徒来说,恶的难题并不是个问题,因为他们并不认为上帝有能力控制现实的一切方面。倘若上帝并非全能,他就不该对恶的存在负责,任何人也不该埋怨上帝没有制止罪恶。摩尼教徒会如此解释杀人行为:凶手内心的黑暗力量使他犯了罪。个人内心的黑暗力量非常强大,光明力量无法战胜它们。
奥古斯丁在后来的生活中放弃了摩尼教的理论。他不明白善恶之间的斗争何以会永不停息。他不明白:既然善的力量一定强过恶的力量,为什么上帝在那场战斗中没有取胜?虽然基督教徒承认存在着恶的力量,但那些力量却永远强不过上帝的力量。奥古斯丁越来越相信:哪怕上帝真是全能的,仍会存在恶这个难题。上帝为什么允许恶的存在?世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恶?这些问题很不好回答。对这些问题,奥古斯丁进行了长久的苦思。他的主要答案的依据是自由意志(freewill)的存在:所谓自由意志,就是人类选择下一步做什么的能力。它常被叫做“自由意志答辩”(FreeWillDefence)。这就是神正论——它力图解释仁慈的上帝为什么允许苦难存在并为之辩解。
……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差点以为是本大学教材,那种厚重感和封面设计,透着一股子“严肃”的味道。但真正翻开后,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亲切得多。作者的叙事方式特别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梭在哲学的历史长廊里。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怎么想都想不明白”的问题入手,比如“我们到底什么是真实?”或者“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这种接地气的切入点,一下子就把我的好奇心勾起来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那些复杂的理论时,总能找到非常贴切的现代案例来佐证,比如他谈到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时,竟然联想到了我们现在沉迷的各种网络信息茧房,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学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观点深深触动,需要时间消化。比如,当我读到关于“存在先于本质”的论述时,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态度都有了新的审视。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健行,而不是一次枯燥的知识灌输,非常适合想要对世界有更深层次理解的普通读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像是作者在为我们这些“哲学门外汉”搭建了一座坚固的桥梁,通往一个宏大而神秘的知识殿堂。它最令人惊喜的地方在于其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很多时候我们被动接受知识,却很少被引导去质疑知识本身。这本书则始终在问:“你确定你所相信的是你深思熟虑的结果吗?”它不厌其烦地展示了思想的演变过程,强调了概念是如何在不同时代被重新定义和修正的。这种对思维过程的关注,比单纯记住结论重要得多。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入新的哲学概念时,总是会先描绘出前一个理论留下的“知识真空”,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后一个理论如何填补这个真空,逻辑链条衔接得天衣无缝,让人不由自主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悬念和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点罗列。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提问的方式,而非答案本身。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种“公开课”形式的书是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公开课”往往意味着内容的稀释和肤浅化,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深度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最大的魅力在于那种“去魅”的过程,把那些包裹在学术光环下的哲学巨匠们拉回到了凡人中间。作者非常擅长捕捉这些思想家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挣扎与突破,让你看到苏格拉底的固执、康德的严谨,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画像,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在时代洪流中努力思辨的鲜活个体。这种叙事上的立体感,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可记忆性和代入感。我发现,当我理解了某个哲学家所处的困境时,他的理论逻辑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我接受了。此外,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它清晰地区分了核心论点、历史背景和延伸阅读,视觉上的友好度非常高,即便是在睡前,随便翻开一页也能有所收获,不会有那种强烈的压迫感。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条既有学术底色又不失趣味性的学习路径。
评分我很少会为一本书写下如此详尽的感言,但《新华博识文库:40堂哲学公开课》确实值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在于它重塑了我对“复杂性”的认知。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习惯于追求简洁明了的答案,但这本书却勇敢地拥抱了思想的复杂性、模糊性和多义性。它没有提供任何“速成秘籍”,而是鼓励读者去忍受思考过程中的那种不适感和无解感。举个例子,书中对“真理”的探讨,从早期的对应论到后来的融贯论,再到批判性的建构论,每一种观点的提出都伴随着对前一种观点的深刻反思,这种螺旋上升式的思想探索,让人感到非常过瘾。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新闻事件、人际冲突甚至艺术创作时,都会下意识地调动起书中提到的几种分析框架。它不是教会了我“应该相信什么”,而是教会了我“如何更深入地思考我所相信的一切”。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工具箱”,实用价值极高,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妙。我通常对需要系统性阅读的书籍容易失去耐心,但这本书的每一“堂课”都像是一个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模块。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读者的心理节奏,他不会让任何一个知识点停留太久而显得拖沓,总是在你感觉快要迷失方向的时候,及时抛出一个总结性的金句或者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不同哲学流派的对比处理得极为平衡和客观。我读过一些介绍哲学的书,往往会不自觉地偏向某一种学说,但在这里,无论是古希腊的理性主义,还是近代的经验主义,亦或是后现代的解构思潮,都被赋予了同等的尊重和清晰的阐释。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伦理学的探讨,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构建自己的道德框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辩论训练,学会了如何更严谨地审视自己的价值判断。那些穿插在正文中的“思考练习”,更是绝妙的点睛之笔,它们逼迫你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有效性。
评分自己要多读书,特别是要培养孩子多读书,做对社会有用之人,让儿童喜悦读书对于家长们来说,现在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孩子们更喜欢看电视、电影,既有对话又有画面。一些家人认为,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获取全部知识,不读书也行。这是非常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读书和电影、电视绝不可互相替代!孩子们的特长是什么?精力饱满,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无拘无束。电影、电视的确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扼杀或者限制孩子们最需要激活和成长的想象力,因为,画面中已经给了孩子们一切,不需要去想象了。而想象是孩子培养思考能力的关键前提!电影、电视应该作为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途径,而非全部\N记得小时候,去外地做工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收音机。那台收音机为我打开了一个丰富的世界。收音机中播出的故事、评书等,没有电视中的画面,但在听的时候,脑海里会自然浮现出相对应的画面和场景。比如,收听《岳飞传》的时候,甚至连那些激烈地战争场面都能浮现出来。听到的信息,对孩子们的想象、思维等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小学的时候作文就比较好,跟我听书、读书的习惯不无关系。(左岸:我们最丰富的阅读感官除了显性的眼、耳、手……还有隐性的想像,神奇的思维,电视跳跃太快,常常没来得及思考,画面就过去了。)孩子在画画,或者玩的时候,或者睡前,打开音响,播放故事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取营养。孩子的想象力会弥补文字和声音的缺陷。等听几次,孩子甚至能够完整地把听到的故事讲下来,连语气都很惟妙惟肖。这种听书的方式,对于孩子语言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和记忆力的培养都是极其有益的。当然,当孩子完美复述听来的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给予足够的赞美。赞美不能太虚伪,一定要真诚。读书也一样。书 \N不一定非常华丽才好,只要有注音,孩子能够慢慢读下来就行了。对于孩子而言,再美的画面也没有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完美啊!对于孩子们读的书,家长绝不可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应该非常重视,至少在孩子觉得你非常重要。你应该在孩子读书以前提前通读一遍,以便与孩子交流心得。这种对话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对家长而言也是一种快乐啊。孩子们的一些观点由于不受任何限而常常语出惊人,令人感叹!现在想想,我多么感恩我的父母亲和爷爷奶奶,他们无论多忙,都不会忽略我的问题,尽管他们的知识有限,但他们朴实的思想和平和、善良的为人之道,让我受益终生。(左岸:再次证明言传不如身教。)千万不要买几本书丢给孩子,给孩子布置任务,要求他在多少天内读完。这种对待成人的方式,除了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感外,没有任何益处。孩子的学习效率完全源于兴趣。家长如果希望孩子读什么书,应该在买书以前,就多次在孩子面前“意外”谈到那本书,当孩子的好奇心被吊起来,剩下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现在的儿童非常可怜,分数老早就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童年、快乐和前途。在孩子面前谈论分数是毁灭孩子的最快方式!永远不要在孩子面谈谈分数。这会严重扭曲孩子的内心,使其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孩子们都很好强,不谈论分数他们一般也会很努力,他们厌学往往是不堪压力的结果。家长们更应该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我翻阅了20多本外国专家写的儿童教育方的著作,无不强调快乐学习的重要性。甚至,他们认为孩子的专职就是快乐,如何玩得开心、快乐,才是教育的根本。这一点国人很难理解。国外初中的教材(比如 \N数学)还没有我们小学五年级的难,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培养出大量的世界顶级人才,而我们这些善于考试的人才在走向世界的时候是那么的无所适从。应试教育让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越来越受局限,越来越僵化,加之“唯物”论到“唯钱唯权”观的主流思想的过渡,在房地产为核心的投机体系的助推下,彻底毁灭 \N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孩子们是非常可怜的。智慧的家长不应继续给孩子增加压力,与外力合伙戕害孩子的成长,而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 \N孩子们会慢慢对读书产生兴趣的。另外,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暑假带孩子出去走走,开阔眼界,也是非常有益的。旅游的时候也不要仅仅是照相而已,要注意感受美景,开阔眼界,多与孩子交流心得。美国人JOSHUA曾写过一篇文章让我非
评分10
评分《西湖梦寻》是一部风格清新的小品散文,作者系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张岱。全书共五卷,通过追记往日西湖之胜,以寄亡明遗老故国哀思。其中虽有袭用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旧文处,但作者在记录西湖胜景上自具 西湖梦寻 西湖梦寻 慧眼,远远超过了《西湖游览志》,对杭州一带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贤祭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按照总记、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空间顺序依次写来,把杭州的古与今展现在读者面前。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在每则记事之后选录先贤时人的诗文若干首(篇),更使山水增辉。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就是一部西湖诗文选。在七十二则记事中,有不少有关寺院兴废之事,可以给研究佛教者提供丰富的资料。 全书目录 自序 卷一 西湖总记 明圣二湖 西湖北路 玉莲亭 昭庆寺 哇哇宕 大佛头 保俶塔 玛瑙寺 智果寺 六贤祠 西泠桥 岳王坟 紫云洞 卷二 西湖西路 玉泉寺 集庆寺 飞来峰 冷泉亭 灵隐寺 北高峰 韬光庵 岣嵝山房 青莲山房 呼猿洞 三生石 上天竺 卷三 西湖中路 秦楼 片石居 十锦塘 孤山 关王庙 苏小小墓 陆宣公祠 六一泉 葛岭 苏公堤 湖心亭 放生池 醉白楼 小青佛舍 卷四 西湖南路 卷五 西湖外景 编辑本段 内容摘录 原文 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余友江道暗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注释 周回:一圈,即周长。 步:古代六尺为一步。 格:枝条 大是:真是 厌:满目 译文 粟山高六十二丈,绕一周共十八里二百步。山下面有个岭叫石人岭,(石人岭)陡峭挺拔十分稳固地矗立着,形状和人的形状相似,(旁边)类似于发髻的两座山峰也是一副耸立的样子。过了(石人岭)就是西溪,(这里)居住着几百户村民,(村民)聚集起来成为村落和集市。相传在北宋南度的时候,宋高宗第一次到武林,因为这个地方物产丰富,想在这里建立都城。后来得凤凰山作为都城,便说:“西溪暂且留下(供定都选用)。”后人于是便用这个名字来给(西溪)命名。 (西溪)处地十分偏僻幽静,有很多古梅,梅花树枝条短小,枝条弯曲并密集交错,很像黄山的松树。喜欢游玩的人到这个地方,买了些和小的(梅花),栽种在花池或树盆里,来作为精致景观。这个地方有间秋雪庵,(里面)一片芦花,在明月的照映之下,白得像堆积的雪一样,真是奇妙的景观。我说西湖确实是江南美丽的地方,深入它中间的时候,眼睛就会看厌色彩绚烂的景色,耳朵就会听厌笙笛奏出的乐曲,想寻找深幽的溪流和迂回曲绕的山谷,可以像桃源、菊花那样避让尘世的地方,应当把西溪当作最好的地方。我的朋友江道暗在西溪有精巧的房子,邀请我一同归隐。 我因为留恋于奢靡的尘世,未能赶到那里,到现在还深感遗憾悔恨。[1]
评分40堂公开课,值得细细品尝。
评分9 狐狸和狮子
评分很好看的书,推荐大家买。
评分深得朕意亲跪安吧
评分菲利帕·福特和朱迪丝·贾维斯-汤普森
评分37 失控的火车和不受欢迎的小提琴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