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这是一本随笔集,不如说它是一本“戏痴的日记”。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对艺术的痴迷与执着,是任何公式化的批评都无法比拟的。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他不是在用笔书写,而是在用镜头记录。比如他描述某位名家的眼神处理,那种层次感和情绪的流动,读起来简直就像在看慢镜头回放。这种描述,对于提升普通观众的审美阈值非常有帮助,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看”戏,而不是仅仅“听”戏或“看热闹”。我感觉作者对传统戏曲的每一个细节都抱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之心,但这种敬畏并非僵硬的保守,而是内化于心后的一种自然流露,让读者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创作者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评分深入品读后,我发觉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评论集。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匠人精神”的侧写。作者对吴小如先生的文字的品鉴,从侧面反映出一种对艺术本体的坚守。文字中流露出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粗制滥造的毫不留情的批判,让人肃然起敬。这种对艺术纯粹性的捍卫,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虽然我无法描述书中的具体戏段或具体观点,但我能明确感受到,读完这本书,我对传统艺术的敬畏感被极大地强化了,它促使我反思自己对待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不仅是欣赏,更应是保护和理解其内在逻辑的努力。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滋养,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返璞归真的阅读体验,笔调极其朴实,却蕴含着不容小觑的内力。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语言简练而精准,直击戏曲艺术的核心要害。我原以为戏曲评论大多会陷入对剧目历史渊源的考据,然而这本书的焦点显然更偏向于“当下性”和“实践性”。它关注的是戏曲如何在现代环境中保持其生命力,关注的是那些老艺术家们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如何创造出无限的意境。这种“就事论事、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人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作者多年积累的专业见解。特别是书中提及的一些关于剧目改编的讨论,观点独到,既尊重传统的神圣性,又展现出对艺术革新勇气的赞赏,读起来让人深思:传统艺术的传承,究竟应该如何把握“守”与“破”的微妙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有趣,它没有严格的时间线或流派划分,更像是一组散落的珍珠,随意拾起一颗,都能闪耀出动人的光芒。我尤其喜欢那种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片段,它们没有太多理论包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在某个特定时刻、面对某个特定演出时的真实触动。这种真诚是极具感染力的,它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感觉像是与一位老友围炉夜话,听他分享那些珍贵的剧场记忆。阅读过程非常流畅,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阅读障碍,即便是对某些专业术语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上下文的语境自然领会其意。它成功地做到了普及性与专业性的完美结合,拓展了戏曲审美的边界。
评分翻开这本《看戏一得:吴小如戏曲随笔》,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醇厚气息所吸引。它不像那些堆砌理论的学术专著,倒更像一位资深戏曲家的私房话,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舞台艺术的真挚热爱与深刻洞察。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什么高屋建瓴的结论,而是娓娓道来那些舞台内外的人生况味。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手眼身法步”的细致描摹,那种对演员表演细节的捕捉,精微到令人拍案叫绝。读着读着,我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光影交错的戏台上,能清晰地感受到旦角水袖的起落、生角的亮相的沉稳。这种描述的功力,绝非纸上谈兵可得,其中必然浸润着无数个夜晚在剧场角落默默观摩、反复揣摩的时光。读完之后,对戏曲表演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是多了一层对“为什么好看”的探究,收获甚丰,非常值得戏迷和专业人士共同品味。
评分风流儒雅最堪师/
评分王长林的衣钵传人叶盛章/
评分何时希先生论姜妙香事订补/
评分小生巨擘叶盛兰/
评分孙盛文和裘盛戎/
评分补遗/
评分在先出的第一本《莎斋闲览-吴小如八十后随笔》中,看到吴小如先生两个月前写的自序(二0一二年八月二日),有点伤感。
评分小柬代序/
评分二、鸟瞰富连成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