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部承载着“友好”、恬淡和对立等不同内容的中日古代关系史,给近代前夜日本传统的中国观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东亚的太平梦后,日本的中国观怎样从“文化遥想”变成了“现实殷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观如何形成和固化?二战以后,日本的中国观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史为证,知古方可达今。历史这面镜子,既可认知对手,也可检点自身。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1卷(总论)》依据后五卷展开的基本实证资料,从日本、中国和世界的共时性三维约束环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中国观的演变,分析了其不同时期中国观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其中国观的变化规律及其本质。
目录
序论
第一章 近代以前的中日关系及其“思想遗产”
一、隋以前的中日“宗属”关系
二、隋唐时期中日“对等”关系的涵义
三、五代、两宋“无邦交”时期的中日民间交流
四、元明时期中日关系的“恩怨”
五、封建晚期中日两国的“隔离”
第二章 从质疑到蔑视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观(1840-1895)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殷鉴”论
1.日本朝野的鸦片战争观
2.“千岁丸”上海行的实地感受
二、中国对策论的主张和较量
1.中日“连横论”
2.“脱亚”与告别“恶友”论
3.“早期亚洲主义”辨
三、蔑视型中国观的泛化
1.日本各界对甲午战争的态度
2.媒体对中国的丑化
3.蔑视型中国论的泛滥
4.“中国亡国论”与“日本盟主论”
第三章 从蔑视到无视
一、复交初期的中国认知与实践
1.“亲华派”与“亲台派”的论争
2.围绕反霸条款的战略之争
3.福田内阁的缔约认识及决断
4.经济界对中日缔约的推动
二、“友好”时期的中国知行
1.大平正芳的中国观
2.中曾根康弘的国际观与中国观
3.稻山嘉宽的中国知行
4.围绕天皇访华的争执
三、冷战后中国认知的演进
1.对华合作思想的发展
2.“中国威胁论”的出现
3.桥本龙太郎的“新对华外交”
四、新世纪中国认知的考验
1.新生代政治家的中国观
2.小泉纯一郎的中国观及靖国史观
3.后小泉时代的中国知行
4.民主党政府的中国知行
——甲午战后至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观(1895-1924)
一、蔑视型中国观的发展
1.“东洋盟主论”的受挫
2.“保全中国论”的浮出
3.“戊戌变法”过激论
4.蔑视型中国观的固化
二、日俄战争前后的中国观
1.“卧薪尝胆”的对俄一战
2.战时蔑华观诸态与传播
3.战后的“世界一等国”意识及使命观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观
1.政界的判断与对策
2.大陆浪人的认知与行动
3.酒卷贞一郎的《支那分割论》
四、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观
1.一战期间的对华政策
2.内藤湖南的中国论
3.吉野作造的中国观
第四章 从无视到敌视
——国民革命至二战结束时期的中国观(1924-1945)
一、对中国国民革命的知行
1.政界的国民革命观
2.“协调派”的“不干涉”对策
3.“强硬派”的蛮横干涉
二、占领中国东北的得逞
1.甚嚣尘上的“满蒙占有论”
2.石原莞尔的战争论与“满蒙”策
3.民众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4.橘扑的“满洲国建设”论
三、走向全面侵华的知行
1.国际“孤儿”的执拗
2.得陇望蜀的“分离华北”
3.国内政治的“转向”
4.无视型中国观的躁动
四、鲸吞中国的孤注一掷
1.全面侵华的妄断
2.“以华制华”的“东亚新秩序”梦
3.侵华时期的“支那抗战力调查”
4.走向战败的挣扎
第五章 从敌视到正视
——二战战败至复交时期的中国观(1945-1972)
一、战后初期中国认知环境的变化
1.对中国“以德报怨”的感恩
2.“冷战”下对华行动选择的约束
二、敌视型对华知行的表与里
1.吉田茂政府选择“台湾”的心路
2.自民党政权敌视中国的共识
3.“政经分离”的盘算
三、社会团体的中国认知
1.日本社会党的中国知行
2.日本共产党的中国知行
3.“日本中国友好协会”的对华文化交流
四、经济界的中国知行
1.经济界代表人物的中国认知
2.经济团体“以民促官”的经贸活动
五、民众中国观的嬗变
1.普通民众的中国认知
2.媒体的中国认识
3.右翼势力的对华动向
六、正视中国的复交
1.自民党“知华派”的知行
2.田中角荣的“决断”
3.社会各界对中日复交的反响
第六章 从正视到“竞合”
——复交以来的中国知行(1972-2011)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幕府“千岁丸”上海之行的主要任务是考察,但是考察的内容相当广泛。高杉晋作在《游清五录》中记载的此行目的和意义是:“盖此行,幕府欲渡支那为贸易,宽永以前朱章船以来未尝有之事。官吏皆拙于商法,因使英人及兰人为其介,官吏惟观商法形势,为他日之谋而已。”又说:“我奉君命随从幕吏至支那上海港,且探索彼地之形势及北京之风说,如果我日本不速为攘夷之策,亦难料终将蹈支那之覆辙。”长崎奉行(相当于市长)高桥美作守记录的出访背景则是:幕府官吏认为“本邦与唐国的关系是唇齿关系,通商不用说,双方能否实现通信(即邦交关系),也须通过某种方式调查一下他们官员的规章”。“近来唐国与英法两国发生战事,加上贼乱(指太平军起义)并起,国内一派衰乱,此种状况下能否开通信之端,关键是要向唐国官吏询问情况。”再就是了解五个通商口岸的租税状况等。由于当时日本和中国尚无邦交和通商关系,因此中国官方同意以荷兰为中介,委托荷兰领事居间安排考察。冯天瑜通过详密的研究,归纳出此次考察的26项要点,即:(1)中国的金银铜货币的种类;(2)其通用交易场所和兑换比率;(3)鸦片及烟草输入量;(4)耶稣教取缔情况及中国政府的态度;(5)西洋人雇用中国人到外国工作,中国政府如何处置;(6)西洋人墓地买卖及借贷关系;(7)西洋人纳中国女性为妾及所生子女,中国政府如何处置对待;(8)从上海到出海口的江水深浅标数;(9)西洋人在上海近郊狩猎,政府如何处置,是否取缔;(10)中国商人输入日本产的铜,需向政府支付的金额;(11)公用的驿站所能提供的人马数量;(12)国内的主要港口名称;(13)西洋军队担负国内警备,中国政府是否依赖于此;(14)运输所的银价与市中交易银价有差异的理由;(15)官秤与市中通用秤有差异的理由;(16)道台与各国领事之间交换文书的格式;(17)上海城内的户数和人口数;(18)是否向条约缔结国派遣使臣;(19)没有签订条约国家的人为了商务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有何具体规定;(20)关于在西洋人的租界里居住,有无规定;(21)对外国人租赁土地、卖土地有无规定;(22)除日本、朝鲜、琉球、香港以外,中国船是否还有发送地;(23)朝鲜、琉球对中国的朝贡关系;(24)西洋炮术的传习状况;(25)中国妇人从事的产业;(26)道台与西洋各国领事的交涉场所及翻译关系。由此可见,“千岁丸”上海行的目的,一是了解中国的政情民风,探讨两国邦交(“通信”)的可能性;二是考察经贸状况,探讨中日通商的可能性;三是考察租借地的实态和关税制度等,为日本处理居留地贸易的有关事务提供参考。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1卷(总论)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1卷(总论)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
评分
☆☆☆☆☆
由我国知名日本研究学者、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杨栋梁教授主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六卷),2012年9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学界第一部对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全书。
评分
☆☆☆☆☆
好好学学人家的治学方法。
评分
☆☆☆☆☆
这段历史有待细读~
评分
☆☆☆☆☆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依据的日本文献,绝大部分国内没有翻译出版,一般读者难得一见,更体现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评分
☆☆☆☆☆
评分
☆☆☆☆☆
好好学学人家的治学方法。
评分
☆☆☆☆☆
很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
☆☆☆☆☆
了解一下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