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祖日记(套装上中下)

朱希祖日记(套装上中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希祖 著
图书标签:
  • 明史
  • 朱希祖
  • 日记
  • 历史
  • 人物
  • 明朝
  • 史料
  • 传记
  • 古代文献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74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982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朱希祖文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铜版纸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又作遏先、迪先,浙江海鹽人,我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藏書家。1905年考取官費留學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師範科研習歷史;期間,師從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馬“章門五王”之一。1909年歸國,曾任浙江兩级師範學堂、浙江嘉興二中、嘉興中學教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長、中國史學會主席、明清史料编刊委員會委員、《廣東通志》编纂委員會委員、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國史館籌備委員會總幹事、考試院考選委員會考選委員等職。
朱希祖治學一生,筆耕不輟,著述豐赡,在國語運動、提倡白話文、倡導新文化、建構史學教育體系、建立學術團體、歷史檔案整理、歷史遺蹟調查及史館修史、南明史研究等方面,貢獻巨大。

目录

整理說明
1906生
小叙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9月
11月
12月
1908生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
1913年
1929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而不涉及您提及的《朱希祖日记(套装上中下)》。 --- 《清代士人生活与学术:兼论乾嘉学派的兴衰》 书籍简介 本书深度剖析了清代中叶至晚期,一个特定知识群体——士人阶层——的日常生活图景、思想演变轨迹及其与时代政治、社会变迁的复杂互动。它并非一部宏大的通史,而是聚焦于一个特定切面,旨在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和史料爬梳,重构彼时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 第一部分:士人阶层的日常与仪式 清代的士人,其身份远非仅仅是读书人。他们是科举制度下的潜在精英,是地方社会的文化中坚,也是朝廷官僚体系的储备力量。本书的开篇部分,着力描绘了这些士人在不同生命阶段所经历的仪式化生活。 一、乡土中的学问与交游: 详述了士人从童年启蒙到中晚年应试或抱负不得志的各个阶段。重点考察了“乡试”的文化影响,以及围绕科举而形成的复杂人际网络——“座师”、“座元”之间的师承关系,以及同榜进士间的终身联结。不同于以往仅关注科举结果的研究,本书细致描绘了赴考途中士人的食宿安排、携带的书卷、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维护其“士人”的体面。 二、物质生活与精神自律: 通过对私人书信、族谱、地方志中零星记载的梳理,重建了清代中上层士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他们如何置办书房、收藏碑帖、经营园林?这些物质投入如何服务于其精神追求?书中探讨了士人如何通过对古物的鉴赏和对居室环境的布置,来表达其“雅”与“正”的价值取向。同时,本书也关注到,在特定历史时期,例如地方动乱或财政枯竭时,士人阶层在经济上面临的实际困境,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典当、教授私塾等方式维持生计,体现出一种强韧的自我约束与身份维护。 三、闺阁之学与女性角色: 鉴于清代女性教育的兴起,本书辟出专章讨论了士人家庭中女性的学问地位。她们是否参与到家族藏书的整理与辨识中?在士人男性外出应试或为官期间,这些内眷如何管理家族文化事务?通过对少数名媛的诗文集、以及男性对妻妾才学的记录,勾勒出清代士人家庭内部的文化生态。 第二部分:乾嘉学派的理论构建与学术转向 本书的第二大脉络,紧密围绕乾嘉时期(乾隆、嘉庆年间)学术思潮的形成与鼎盛,特别是其核心——朴学(考据学)的特征。 一、从义理到考据的转变: 深入分析了乾嘉学派兴起背后的思想动因。清初对明末遗民思潮的压制,使得直接的“义理”探讨变得敏感。士人们将学术热情转向对“汗牛充栋”的文献的细密考证,这种“避实击虚”的策略,不仅是一种学术方法,更是一种政治态度的间接表达。本书详细梳理了戴震、惠栋、段玉裁、王引之等大家在训诂、音韵、目录、版本学上的具体成就,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重回经典源头,试图重建一种被认为更为“纯正”的儒学传统。 二、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与传播: 考据学并非孤立的个人行为。本书揭示了乾嘉学派如何通过书信网络、校勘合作、以及私家刻书项目,形成一个松散但高效的学术共同体。例如,不同学者间如何分工合作,完成对《十三经注疏》的重新校订,或如何通过互赠墨宝和出版物来确立彼此的学术地位。这种“群体智慧”的运作模式,是理解乾嘉学术繁荣的关键。 三、朴学与社会功能的张力: 考据学常被批评为“无用之学”,脱离时弊。本书对此观点进行了辩证分析。一方面,承认其在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强调了朴学在重塑知识分子道德认同和维护文化连续性方面的巨大作用。在国家权力相对弱化(相较于宋明理学鼎盛期)的背景下,这种对“实证”的执着,构成了士人对自身专业性和独立性的最后捍卫。 第三部分:学派的内部分化与衰落的预兆 进入嘉庆末年及道光年间,乾嘉学派的光芒开始显现疲态,内部张力逐渐显现。 一、学风的僵化与“代圣人立言”的困境: 随着考据学的理论体系日趋成熟,学术研究开始面临“穷尽”的危险。大量的精力被消耗在对前人校勘成果的二次确认上,使得创新性研究空间受限。本书分析了部分学者如何将考据的严谨性推向极致,反而导致学术趣味的减弱,陷入琐碎的争论。 二、由内向外的转向: 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日益严峻,士人们开始感到仅仅通过考据古籍无法应对现实的挑战。本书追踪了如魏源、龚自珍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如何从乾嘉朴学的扎实基础中汲取方法论的严谨性,同时将其转向对经世致用之学的关注。这种由“治经”向“治世”的艰难转型,标志着传统士人学术范式的瓦解,为晚清思想的革新埋下了伏笔。 结论:一个时代的文化遗产 《清代士人生活与学术》最终总结道,乾嘉学派及其所代表的清代士人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史上的一个高峰。它以其对文献的非凡耐心和对学术规范的严格坚守,为后世留下了无可替代的文献学遗产。通过对他们生活细节和学术旨趣的重构,我们可以更立体地理解一个在特定历史重压下,努力保持文化尊严与知识独立性的群体形象。本书旨在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个充满书卷气、且饱含时代忧思的清代知识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对于非专业研究者而言,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去适应其独特的文风和对古代典籍的频繁引用,但正是这种看似繁复的叙事,构建了一个无比坚实的研究基础。我试着将其与同时期的其他私人记录进行比对阅读,从中发现了不少有趣的互证与补充。它为我们理解特定学派的形成、思想的传播路径,提供了一张异常细致的地图。更令人欣慰的是,编者在注释和校勘方面的工作,也做得极为扎实,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理解原文的难度。这套书无疑是图书馆里不可或缺的“重器”,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深入挖掘和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其学术价值和历史参考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更在于其史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所带来的历史纵深感。不像零散的文章或回忆录,日记这种体裁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间刻度感,它记录了思绪的自然流淌,见证了观点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中被修正、深化甚至颠覆的。每一次记录,都像是一个时间胶囊,封存了某个特定瞬间的思考结晶。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学术争鸣与个人际遇的交织部分,看到一位学者如何在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压力下,坚守自己的治学底线,那种内心的挣扎与外部环境的逼迫,形成了极具张力的文本。它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个人命运之间的永恒困境,读起来令人动容,深感责任之重。

评分

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初次接触这类深度文献或许会感到门槛略高,但只要沉下心来,一旦进入那种特定的语境和节奏,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信息密度和思想的穿透力。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拍案叫绝的通俗故事,而更像是一场漫长而耐心的对话。你需要在字里行间去捕捉那些未曾言明的暗示、那些反复出现的意象背后隐藏的时代情绪。它要求的不只是“看”,更是“思”与“辨”。比如,对于某些社会现象的记录和评价,放在今天的语境下重新审视,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时空错位感,让你不禁反思,我们所认为的“进步”,是否真的彻底抛弃了过去的影子?这种深刻的自我诘问,才是阅读此类经典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到手里就感觉像是捧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墨色印染得清晰而沉稳,即便是长久的翻阅,也不会轻易感到视觉疲劳。尤其是那些插图和手稿的复刻,简直是神来之笔,仿佛能透过泛黄的纸页,触摸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和温度。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所下的功夫,那种疏朗而不失庄重的布局,让原本可能晦涩的文字变得易于阅读,让人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能找到一个安静的落脚点去细细品味。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编者对原著的敬畏与用心,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复制品可比拟。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值得置于书架的显眼位置,时常把玩。

评分

我一直对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群像抱有浓厚的兴趣,试图从那些亲历者的笔触中,去拼凑出那个剧烈变革年代的真实面貌。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它摒弃了后世宏大的叙事和刻板的标签,而是聚焦于日常的琐碎、细微的情感波动以及面对时代洪流时的内心挣扎。读进去之后,你会发现那些平日里被神化的历史人物,其实有着极其鲜活、甚至有些笨拙的烟火气。他们的忧虑、他们的坚持、他们对旧学和新知的交织体验,都以最赤诚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近距离的观察,远比教科书上的理论分析来得震撼人心。它强迫你跳出既有的认知框架,重新审视“进步”与“守旧”之间的复杂张力,体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与崇高。

评分

每一个接受正规教育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个能脱离阅读的。阅读的对象既可以是美好的,又可以是丑恶的;既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霉变的,既可能是艰深的,又可能是肤浅的。但是无论如何,通过阅读,自己的心灵和外部世界、和古典先贤、和社会各个层面、和知识各个层次产生了联系。这种联系,将雕刻出不同的灵魂塑像。

评分

搞活动时候买的,还没怎么看呢。

评分

读书挺多年,自己是否真的知道如何读书呢?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包括:昏昏欲睡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棰问题,记忆问题,横向掌握问题等等。“伟大的作者经常也是伟大的读者,但这并不是说他们阅读所有的书。只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在许多例子中,他们所阅读的书比我们在大学念的书还要少,但是他们读得很精。因为他们精通自己所阅读的书,他们的程度就可以跟作者相匹敌。他们有权被称作权威人士。在这种状况下,很自然地,一个好学生通常会变成老师,而一位好的读者也会变成作者。”

评分

如果你嗤之以鼻这样的休闲阅读法,也可以专业的自找乐子。比如《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的书评《对“全球变暖”说的质疑》。文章引用了自己的研究观点与结论,并且批判了翻译者对书名的篡改(这基本上是很平常的事),最后作者深深怀疑在这个理论往往被财团控制的时代中,这本书的作者是否值得可信。

评分

特别提醒:这份文字以下部分属于读书笔记,摘录的东西比较多,因此,如果没有兴趣读下去的兄弟姐妹们,请到此为止。

评分

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是人生之必需。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停地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以便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 读书就如同一个科学家去读当代文学作品,一个诗人去读某个考古学家的记录一样,读是因为喜欢,读是源于兴趣,有一句话说的好:“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正是这种兴趣的阅读,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 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小学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看各种各样的“闲书”,从爸爸妈妈给订阅的儿童杂志,到一些文学名著,我都照单全收。即使是上中学以后,也是依然爱读书,也要在繁忙间隙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些许的休憩。拿起一本喜爱的书籍,就好像随手推开一扇窗户,欣赏窗外美丽的风景。这风景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委婉,或雄伟磅礴,或感人肺腑,令我浑然忘却了学习中的烦恼与不快,仿佛排徊在青山绿水之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挥着思想的翅膀,感受着生命的美好。 捧一帧书册,看史事五千;品一壶清茗,行通途八百。无须走马塞上,你便可看楚汉交兵;无须程门立雪,你便可听师长之谆谆教诲。莘莘学子,自幼苦读经书,不惜为此头悬梁,锥刺骨,为的是什么,就是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开卷”。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红楼巨著”;纪晓岚“饱览群书,徜徉书海”,方得“天下第一才子”称号……他们都是从“开卷”那里得到了最大的益处。 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书,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书,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书,可以使我们变得有修养。书,还可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其实读书的好处有很多,就等着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同书一样,报纸上形形色色的消息,五花八门的知识,都像磁铁般吸引着人们。世界天天在变化,社会天天在发展,新人新事新科技层出不穷。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启发,新的感受。忠实的读者因经常读报,不仅乐趣无穷,而且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有的人因此而走上了成功之路。毫无疑问,报纸是千百万人终身的良师和益友。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勤读报,会读报,你就会和大千世界息息相通。这样的好机会,我们从小就因该抓住;这样的好习惯,我们从小就因该养成。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

评分

读书挺多年,自己是否真的知道如何读书呢?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包括:昏昏欲睡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棰问题,记忆问题,横向掌握问题等等。“伟大的作者经常也是伟大的读者,但这并不是说他们阅读所有的书。只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在许多例子中,他们所阅读的书比我们在大学念的书还要少,但是他们读得很精。因为他们精通自己所阅读的书,他们的程度就可以跟作者相匹敌。他们有权被称作权威人士。在这种状况下,很自然地,一个好学生通常会变成老师,而一位好的读者也会变成作者。”

评分

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又作逷先、迪先,浙江海盐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藏书家。早年师从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为“章门五王”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物馆筹备处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长、中国史学会主席、国史馆筹备委员会总干事、考试院考选委员会考选委员等职。朱希祖治学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赡,在国语运动、提倡白话文、倡导新文化、建构史学教育体系、建立学术团体、历史档案整理、历史遗迹调查及史馆修史、南明史研究等方面,贡献巨大。《朱希祖日记》现存有:1906年、1908年留学日本日记, 1913年2月5日至4月15日、1929年1月1日至3月25日、1932年10月5日至1933年9月23日、1934年2月21日至1937年5月8日、1937年6月9日至12月30日、1938年1月1日至1943年8月4日等日记,内容丰富,记载详细,是我国现代学术史上重要的史料。书后附录朱希祖之女朱倩、朱倓的日记,这些资料正好补朱希祖日记之缺。《朱希祖书信集》内以“与张元济论学尺牍”为最多,共156通(包括张元济来函);其次是“致罗香林、朱倓信札”,共123通;其余致师友、机构等信函47通,如有致陈独秀、周作人、胡适、蔡元培、陈垣、钱玄同、陈百年、傅斯年、许寿裳、潘承弼、汪东、沙孟海、孙世扬、罗家伦、常任侠、张继、康心如、戴伯瑚等。《郦亭诗稿》是朱希祖生平所作诗歌的诗集,凡五卷,共131首,此次增补30馀首;其诗因时而作,有感而发,体现了一位历史学者对诗的理解。这些信件与诗歌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为研究朱希祖及那个时代,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书末附录朱偰《先君逖先先生年谱》及元一所编的《朱希祖哀挽录》,以见朱希祖一生行谊。《中国史学通论》原名《中国史学概论》,是我国最早的史学史讲义,作于民国八九年间,为北京大学史学系讲稿。末附八篇文章:《太史公解》、《汉十二世著纪考》、《臣瓒姓氏考》、《汉唐宋起居注考》、《萧梁旧史考》、《十六国旧史考》、《蜀王本纪考》、《西夏史籍考》。《史馆论议》为著者全面系统阐明对国史编纂体例之见解文章及新修《广东通志》的数篇文章的汇集。《明季史料题跋》所收是朱希祖先生关于南明史籍详加校勘、考订的研究文章,共八十二篇,大部分曾发表于《北大图书部月刊》、重庆版《图书月刊》、《文史杂志》等学术期刊,一小部分是未刊稿。《明季史料题跋》涉及历史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不仅梳理史籍作者、版本、存佚、资料来源,而且通过不同史籍之不同记载,甄别歧异,考订史实,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此次收入《朱希祖文集》,我们对原书进行了增订,共收文131篇。凭着这种不懈的精神,先生的藏书日见其多。然而,先生又不同于一般的藏书家。苏精在他的《近代藏书三十家》中说:“朱希祖是史学家,因此郦亭藏书既非供鉴赏,也不徒供校雠,而是取以读书治学用的,从他的题跋中可以看出一个读书的藏书家,与其它欣赏的、校雠的藏书家不同之处,后两者往往只娓娓于一书的递藏授受源流、与自己收藏的经过,或是龂龂于字词同异的争辩、与版本甲乙的校勘;而读书的藏书家所注重的,则是一书内容的考订论证,本旨要义的发明阐述,以近代学人而言,王国维、胡玉缙等人如此,朱希祖同样是如此。”[11]先生生前已撰成《明季史籍题跋》六卷,《郦亭藏书题跋记》四卷,还准备编撰周史、秦史和南明史 [12]。台湾东海大学教授蓝孟博先生回忆当年的情况时说:抗战时,大家都跑防空警报,朱希祖先生每次跑警报,总带着他的南明史稿本。(据东海大学陈以爱告知)可是这本可期其成的千秋史业却被战争给毁灭了。1961年其子朱偰先生搜集他发表于杂志、以及日记、未刊稿中的文章八十二篇,编印成《明季史料题跋》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13],同时还由朱偰整理出版了《汲冢书考》。可惜,因为当时朱偰正顶着一顶右派的帽子,出版时连“整理者朱偰”几个字都不准留下。希祖先生仍有许多未刊手稿现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

评分

学术类的书籍兴趣点,对于大众来说,可能就是初级玩家在游戏里找“彩蛋”,刮掉鱼子酱吃面包,专挑围盆的黄瓜下筷子的自娱自乐境界,也称休闲阅读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