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

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雄义 著
图书标签:
  • 粟裕
  • 军事家
  • 传记
  • 历史
  • 红色将领
  • 解放战争
  • 抗日战争
  • 军事人物
  • 回忆录
  • 政治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亚运村图书大厦
出版社: 东方人民录入到人民二科
ISBN:9787506091664
商品编码:11093903622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01
作者:张雄义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48.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06091664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阅读本书,您可以知道或明确:

张灵甫不可一世何以败给粟裕?
林彪、粟裕谁更强?杜聿明成了试金石。
攻占南京“总统府”,无上荣光为何一直隐而不显?
战神是怎样炼成的?粟裕的大战略为何那么多?
为什么毛泽东说粟裕是解放军将领中会打仗的?
抗美援朝谁挂帅?毛泽东粟裕,其次是林彪。
粟裕奉彭德怀之命行事,为何被批判为擅权?
指挥淮海战役,《粟裕战争回忆录》为何只字不提?
蒙冤三十六年,粟裕的平反之路为何如此曲折?
…………

内容提要

本书是知名学者张雄文十几年来粟裕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主要针对时下关于粟裕生平的一些争论而写就。作者以大量史料性的**著述为参考,攫取粟裕人生的精彩传奇片段,从战争岁月的金戈铁马、谈兵论战,到和平年代的人事纠葛、含冤忍辱;分战事、人事、威望、战绩、蒙冤、战史、战友、部下八个部分,篇章独立又互相呼应,爬梳辨伪,探幽发微,回顾了粟裕大将无比辉煌的功绩,揭开了战史军史上的诸多未解之谜,揭露了他跌宕起伏人生背后的历史隐情,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的粟裕。

作者简介

张雄文,湖南冷水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株洲市作协副主席。在《名人传记》《新民晚报》《湖南日报》《羊城晚报》《江西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万字,被《作家文摘》《现代快报》《文汇读书周报》《领导文萃》《特别关注》等数十家报刊转载。著有《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名将粟裕珍闻录》《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蒋介石的枪杆子》《战场上的粟裕》《踏雪泥集》等作品。曾获全国侗族文学“风雨桥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北方十三省市文艺图书一等奖、《人民文学》杂志社全国征文奖等奖项。

目录

引 子
**篇 战事
抗战后粟裕因何被留华中任军区司令?
谁是内战罪人?粟裕曾为制止内战而呼吁国人
被蒋介石改派攻打粟裕的“中国驻日占领军”
粟裕与74军两任军长王耀武、张灵甫
华东野战军发明“飞行炸药包”
天下英雄谁敌手——杜聿明与林彪、粟裕
土木不及一粟:名将胡琏迟到的悲鸣
粟裕攻碾庄为何将陈士榘换为谭震林、王建安?
辽沈战役为何不是小车推出来的?
粟裕的战略思想从何而来?
1949年攻占南京的究竟是哪一支部队?
粟裕为何无法挂帅出兵朝鲜?
毛岸英之死与毛泽东屡屡告诫防空的电报
毛泽东:粟裕同志是将来解放台湾的**指挥员

第二篇 人事
粟裕早期的政工搭档高自立
粟裕:南阳事件“我是受害者又是执行者”
粟裕为何没有得过红星奖章?
红军时期粟裕官衔为何低于后来的部下许世友?
陈毅:我很多情况只发挥一个政委的作用
陈毅为何不负责华野的战役指挥?
……
粟裕一个建议让许世友连升两级
刘伯承、邓小平为何给陈毅、彭真安排职务?
中原军区能否指挥华东野战军?
济南战役后粟裕为何重组山东兵团?
陈毅为何对毛泽东说愿意三野去西南?
1949年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人选之谜
粟裕授衔时的级别与野战军司令员一样属大军区级
元帅授衔仅有的两个条件

第三篇 威望
袁也烈:资历老职衔低的老部下
贺龙的威望比彭德怀高?
粟裕之严格治左右
毛泽东晚年信任的纪登奎军事上借重粟裕

第四篇 战绩
哪几个中共将领有常胜将军之称?
金一南:战绩*辉煌的将领——东北林彪与华东粟裕
五百个林彪和百把十个粟裕
……
开国大典前夜,粟裕一生*荣光的时刻
毛泽东说“粟裕*会打仗”从何而来?

第五篇 蒙冤
粟裕挨批
粟裕与聂荣臻元帅之间的两次误会
刘伯承、粟裕都请彭德怀转信毛泽东遭遇不同
粟裕挨批,麾下名将“叶王陶”是如何表现的?
叶飞、陶勇、王必成“炮轰”粟裕的谣言从何而来?
粟裕的严厉与“骄傲”
粟裕蒙冤36年为何1994年得以平反?
所谓粟裕三次“擅权”其实是奉彭德怀之命行事

第六篇 战史
艰难问世的《粟裕战争回忆录》
许世友和他的回忆录
粟裕为何过去成不了华东战史的核心?

第七篇 战友
林彪与许世友之间的“恩怨”
刘伯承、粟裕、彭德怀与“英雄泪”
1984年黄克诚因何为林彪说话?
平原造山:粟裕与林彪的一个战略分歧
刘伯承真正的遗嘱是什么?与华国锋无关

第八篇 部下
王希先回忆粟裕往事
陈锐霆:粟裕是相当老练成熟的领导者
华野后勤司令部部长刘瑞龙眼里的粟裕

附 录
粟裕与毛泽东和林彪——纪录片《粟裕珍闻录》访谈录
粟裕与七战七捷——纪录片《微观战场——七战七捷》访谈录
后 记

精彩书摘

天下英雄谁敌手——杜聿明与林彪、粟裕

战场上的粟裕、林彪和杜聿明都是才为世出的一时人杰。他们在国共两党兵戎相见、争夺天下之际,各以其军事奇才担负一个战区方面军的军事指挥重任,深受双方*高统帅的倚重。
杜聿明还有一个经历上的独特之处是,国共三大巅峰对决的决战中,他与中共一南一北两位*杰出的中共将领粟裕和林彪都交过手。
杜聿明,字光亭,1904年11月生于陕西米脂,比林彪和粟裕大3岁。他算是一个世家子弟,还是后来毛泽东笔下大名鼎鼎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的表弟。
1924年6月,因陕西籍老乡、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推荐,他与结伴同行的关麟征等人一同考入黄埔军校,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又是书法大家的于老先生还曾亲笔赠送他一副墨宝:“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表达了对这位同乡后辈的殷殷期许之意。
如果说胡宗南是他的黄埔同学里升官*快的人(曾是黄埔学生中**个军长、**个兵团总指挥、**个集团军总司令、**个战区司令长官),那么杜聿明则是国民党军黄埔学生中*会带兵打仗的人。
1939年12月,杜聿明率赫赫有名的机械化新军第5军(后成为粟裕和刘伯承的劲敌、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血战广西昆仑关,大败侵华日军有“钢军”之称的第5师团第12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取得“昆仑关大捷”。一时举国欢腾,振奋了国人抗日的决心。
1942年初,杜聿明就任中国远征军**路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卫立煌、罗卓英),率部远赴缅甸抗日战场。期间转战1500余公里,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给同一个战壕的英缅盟军以有力支援。
1945年10月,从抗日战场磨砺而出,成为一代杰出将才的杜聿明,被蒋介石委任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协助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负责实际军事指挥,开始与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争夺辽阔的白山黑水大地。
林彪虽与杜聿明是黄埔先后同学,同为方面军级的统军大将,但在各自*高统帅面前的际遇有些差别。
前者是毛泽东自1929年6月红4军“七大”以来的**嫡系爱将,被称为除了“副统帅”与兼职的“副总理”外从未做过副职的中共将领。1937年8月抗战开始不久,他便一直担任一个方面军的*高军事指挥职务。
林彪的地位和作用与国民党军的陈诚颇为相似,两人都是军中晚辈,资历不是很老,但都受到*高统帅的格外信任。
1929年12月红4军“九大”后,


《剑啸长风:三国风云中的谋略与忠诚》 书籍简介 引子:乱世的序曲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余烬尚未散尽,军阀割据的烽烟已然燃起,中原大地陷入前所未有的混战。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时代,也是一个权谋诡谲、忠义难全的年代。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盖世人杰的生平,而是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性谋略、军事部署,以及在权力漩涡中挣扎与坚守的个体命运。我们将穿行于洛阳的朱雀阙下,曹魏的屯田之野,东吴的长江之畔,以及蜀汉的巴蜀深处,去触摸历史的脉搏,探寻“三分天下”格局是如何在无数次的博弈中最终定型。 第一部:群雄并起与早期博弈 本书开篇,将重点描摹汉末的政治生态——董卓乱政如何催生了地方豪强的崛起。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罗列人物事迹,而是着重分析了早期诸侯的战略选择:如袁绍的“四世三公”背景下其集团内部的权力结构及其在继承权上的致命缺陷;陶谦治下徐州所代表的“仁政”在乱世中的脆弱性;以及公孙瓒与刘虞在幽州不同治边方略的冲突与后果。 尤其深入探讨了曹操集团的早期发展路径。从兖州的艰难立足,到迎汉献帝于许昌,这并非一帆风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建立在一系列高超的外交手腕和军事压力之上的复杂平衡。我们会详细解析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在人才选拔、后勤保障以及信息战方面对袁绍的细致准备。这不是简单的兵力对比,而是对战略资源调度艺术的呈现。例如,曹军如何通过对粮道的精准控制和对袁绍内部矛盾的有效渗透,将一场看似势均力敌的决战,转化为一场注定胜利的局部消耗战。 第二部:赤壁之战:决策与变数的交织 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役。本书将集中笔墨分析这场战役中,决策层的心理状态与信息传递的效率。刘备集团的“依附”策略,周瑜的“抗曹必战”决心,以及孙权集团内部“主和派”与“主战派”的激烈辩论,共同构成了战役爆发前的复杂氛围。 我们不将此简化为“火攻”的胜利,而是细致剖析了联军在战术执行层面的准备:甘宁水军的尖刀作用、黄盖“苦肉计”的心理学意义,以及诸葛亮在外交层面(无论是“舌战群儒”还是对曹营的间谍活动)所发挥的支撑作用。同时,我们也审视了曹操决策中的傲慢与疏忽,例如,在初战告捷后对水土不服和瘟疫的轻视,以及对江面气候判断的失误。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多种因素在特定时间点上完美耦合的结果。 第三部:荆州角逐与战略僵局的形成 赤壁之后,荆州成为三国争夺的焦点,也是战略态势由流动性转向僵持的关键。本书重点分析了“荆州模式”的复杂性。刘备集团如何从暂时的占据者,转变为对荆州的深度整合,以及孙权对“借荆州”问题的长期焦虑。 详尽描绘了关羽镇守荆州时期的军事部署和外交策略。关羽的“威震华夏”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突破,更是一种对盟友与对手心理预期的极限施压。然而,这种高压态势也孕育了其最终的悲剧。我们深入剖析了孙刘联盟在吕蒙“白衣渡江”行动中,从内部的默契到外部的突然爆发,这种战略欺骗的艺术如何打破了原有的均势。 同时,本书也回顾了曹丕篡汉到魏蜀吴三国正式建立的过渡时期。魏国在曹丕和曹叡时期的“守成战略”,如何通过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外的精准打击(如对东吴的濡须口之战),稳定了北方的优势地位,但也为日后司马家族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三国后期:蜀汉的遗憾与魏晋的暗流 进入三国中后期,蜀汉的北伐成为其主要的战略输出。我们聚焦于诸葛亮“隆中对”的长期执行与中期调整。北伐的艰辛,不仅在于粮道与地形的限制,更在于蜀汉集团在人才结构上的不可逆的短板。详尽分析了诸葛亮在后勤管理、士气维持以及对新兴将领培养上的努力与局限。 在魏国方面,本书将笔触转向了司马家族的隐忍与布局。重点分析了曹魏后期君主与权臣之间的权力制衡艺术。通过对“高平陵之变”前夕的政治气氛、曹爽集团的决策失误以及司马懿集团的长期蛰伏的细致描摹,揭示了权力更迭往往发生在最不可预测的“和平”时期。这场政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制度漏洞和人际关系的精确利用。 结语:历史的余音 全书最后,将对三国鼎立的最终格局——“魏强蜀弱吴守”——进行总结性分析。它不是任何一方的失败,而是三国各自的战略逻辑在特定历史资源约束下所能达到的最佳或最差结果的体现。从谋略的精妙到人性的幽微,从江山社稷的宏大叙事到基层军士的默默奉献,本书试图展现一个立体、多维、充满张力的三国世界,一个关于抉择、忠诚与兴衰的永恒主题。读者将看到,历史的走向,往往系于一念之差,一笔之误,或一声长叹。

用户评价

评分

书评五: 最近我沉浸在了《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的世界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复杂而又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位军事家的传奇一生,更是在展示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粟裕将军“不争”之道的解读。在那个充满斗争和变革的年代,他能够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一心一意为革命事业奋斗。这种“不争”,并非是消极避让,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一种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格局。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写,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不易。在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粟裕将军和他的战友们是如何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最终走向胜利的。这种精神,是激励我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财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伟大,往往是朴实无华的,是内蕴深厚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关于信仰、关于担当、关于人生价值的深刻启迪。

评分

书评四: 《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一本对军事智慧和人生哲学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对军事史颇感兴趣,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在梳理粟裕将军的军事生涯时,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战役过程,更重要的是挖掘了粟裕将军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战略思想。他如何能在劣势下寻找突破口,如何能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军事指挥的艺术性。书中对一些战略决策的分析,让我对“以弱胜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除了军事层面,书中对粟裕将军的人格魅力也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他那种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那种对工作的极端负责,那种淡泊名利的品格,都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留给历史的记录,更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应有的风骨和担当。

评分

书评三: 阅读《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场心灵的震撼之旅。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粟裕将军的生平和事业。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粟裕将军在战争年代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孤独的描绘。在那些生死攸关的时刻,他需要做出无数艰难的决策,而这些决策往往关系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书中的细节,如他夜不能寐地思考战局,如他默默承受外界的误解,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凡人身上所爆发出的伟大力量。这不是教科书式的枯燥叙述,而是充满情感的、触动人心的故事。特别是关于一些关键战役的部署和执行过程,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粟裕将军的智慧和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那种“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严谨态度,那种“胜不骄,败不馁”的坚韧品格,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历史,更是在讲述一种精神,一种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的精神。

评分

书评二: 《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种“不动声色”的讲述方式。没有过多的煽情和夸张,只是将史料娓娓道来,但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粟裕将军“不居功自傲”精神的挖掘。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许多人都渴望获得荣誉和肯定,但粟裕将军却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清醒和谦逊。书中通过大量事例,展现了他如何将个人荣耀置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如何默默无闻地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这种精神,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也让我反思了许多。同时,书中对战役的解读,也非一味地罗列数字和战果,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军事指挥的道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考证也非常严谨,很多细节的描写都经得起推敲,这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可信度都大大提升。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对“忠诚”、“担当”、“智慧”这些词汇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书评一: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粟裕将军的书,名字叫《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虽然我不是历史研究者,但读完后,心里却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让我看到了一个战功赫赫却又格外低调的军事家。书中的许多战役描写,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听着炮火的轰鸣,感受着硝烟弥漫的气息。尤其是关于一些经典战役的分析,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让我对粟裕将军的军事才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打仗”的将军,更是深刻理解战争规律,善于以巧胜拙的战略家。书中对一些历史细节的还原,也让我对当时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不仅仅是战役,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粟裕将军个人生活和思想的片段,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一面。这种立体化的呈现,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读这本书,不单单是在回顾历史,更像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悟那份家国情怀,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