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旧五代史(平装全6册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定价:280.00元
作者:【宋】薛居正 等撰、陈尚君 主持修订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01119985
字数:1370000
页码:24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旧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中*的辑佚书,以纪传体形式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十三年的历史。
与通行近四十年的点校本《旧五代史》相比,本次修订,增校了当年限于客观条件未能利用的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孔荭谷旧藏钞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邵晋涵旧藏钞本;较全面网罗了宋元明文献存录五代实录或《旧五代史》的遗文,以资参校,尤其是系统而彻底地梳理比对了《册府元龟》近万则五代文献,收获颇丰;对出土墓志也有充分掌握和适当利用。与原点校本相比,修订本无论是对资料占有的广度还是对文献认识的深度,都大幅进步。修订本校勘记的数量约是原点校本的三倍,标点调整约2000余处。此外新增6幅宋元版本彩色书影,新增5篇序跋,并新撰前言、凡例和主要参考文献。内容提要
《旧五代史》150卷,是宋初由薛居正主持的官修史书,原名《五代史》。后世为与欧阳修所撰《五代史记》相区别,称薛史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南宋后流传渐微,约在明清之际亡佚,今所见者为清代学者邵晋涵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出,是“二十四史”中的辑佚书。《旧五代史》主要删削五代各朝实录而成,由于五代实录今均已失传,《旧五代史》因大量保存了实录遗文而具有重要价值。
点校本《旧五代史》整理工作初由陈垣、刘迺龢承担,中转至上海,由复旦大学完成,以1921年南昌熊罗宿影印四库馆缮写进呈本(简称影库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本、刘氏嘉业堂本及其他三种抄本,并吸收了一些前人校勘成果,是“上海五史”中质量较高的一种。
本次修订仍以影库本为底本,通校了殿本、刘本以及原点校本当年限于客观条件未能利用的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孔荭谷旧藏钞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邵晋涵旧藏钞本,又据《永乐大典》残卷、《册府元龟》、《太平御览》、《五代会要》等传世文献作了充分他校,碑碣墓志可资校订者,亦多有参酌。分段、标点力求更为妥善。修订中还广泛吸收了陈垣、郭武雄、朱玉龙、陈尚君诸家校订成果,以及其他或见诸专书、或散在期刊的点校意见。
修订本校勘记的数量约是原点校本的三倍,标点调整约2000余处。目录
书影彩页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组织机构
《旧五代史》整理人员名录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缘起
点校本《旧五代史》修订前言
点校本《旧五代史》修订凡例
册分目录
第二册分目录
第三册分目录
第四册分目录
第五册分目录
第六册分目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主持人: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献学家,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于唐代文学文献的搜集和考订、唐宋作家生平和著作研究,用力尤深,先后以个人之力完成《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辑会证》等重要文献整理工作,发表论文数百篇。
成员:
唐雯,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唐代的文献与历史,于唐宋类书、笔记、墓志等方面皆有建树,出版专著《晏殊〈类要〉研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石刻文献等,出版专著《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阅读历史书籍习惯的“老读者”,我必须说,这套“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的质量,绝对是站在当前古籍整理前沿的。光是那个“修订本”的字样,就意味着它比市面上很多旧版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我特意对比了几个关键的历史事件的记载,发现这次修订确实弥补了旧版的一些小疏漏和文字模糊之处。这套书不仅是历史爱好者的大福利,对于古典文献研究者来说,也是一套可靠的参照资料。六册的厚度,让它在案头显得气势十足,每当需要查阅某个具体史料时,那种指引明确、定位准确的感觉非常棒。它让你感觉自己掌握的是一套权威而可靠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二手信息。那种对文字精准性的执着,是值得点赞的。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犹豫,毕竟是全六册,工程浩大。但一旦开始翻阅,那种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感觉就无法自拔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全景式”记录,它不回避那些复杂的权力斗争、血腥的屠杀,也不美化那些篡位者和权臣的形象。它提供的是一个尽可能客观的平台,让你自己去判断和思考历史的走向。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的论述特别感兴趣,它为理解后世的藩镇问题提供了深厚的背景知识。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细节丰富的历史沙盘前,你可以俯瞰整个五代时期的兴衰荣辱。它不是让你轻松阅读,而是邀请你参与一场深刻的历史对话,这份厚重和严谨,是现代快餐文化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套《旧五代史》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它展现了历史的“原生态”。我不是说文字有多么晦涩难懂,而是它忠实地保留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语言风格和官方叙事模式。对比现在流行的快餐式历史解读,这套书需要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心力去咀嚼和消化,但回报也是巨大的。每当我翻开新的一卷,就像打开了一个通往千年之前的时空隧道。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时局的忧虑,以及普通人在战乱中的挣扎。特别是对一些军事行动和官僚体制的描述,细节丰富到让人惊叹。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在叙事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历史的悲凉感,这比单纯罗列日期和人名要深刻得多。这套书,与其说是用来“读完”,不如说是用来“品味”和“常备”。
评分初读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信达雅”的完美平衡。它不同于一些通俗读物那种过于煽情或简单化的叙事,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史家笔法,记录着五代十国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每一册的篇幅都恰到好处,文字的编排疏密有致,即便是初次接触五代史的读者,也能很快找到阅读的节奏感。我花了一整个周末,沉浸在唐末藩镇割据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一个破碎帝国的过程中,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令人叹服。尤其是人物传记部分,刻画得入木三分,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格和他的历史命运,比小说家写得还要精彩。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历史事实,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历史演变的重要视角和标准文本,是学术研究和深度阅读的基石。我甚至会对比着看一些其他朝代的史书,来理解这种朝代更迭的内在逻辑。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那种厚重感可不是随便什么书都能比拟的。我一直对历史,尤其是咱们国家这几段不太平的时期特别着迷,这本《旧五代史》正好戳中了我的兴趣点。装帧很扎实,精装的质感摸起来就很舒服,拿在手里感觉自己好像真的握住了历史的重量。虽然是平装全六册,但纸张的质量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让人没话说,排版布局也相当讲究,读起来非常流畅,不会让人觉得枯燥。点校本的修订,这可是个大工程,看得出来校对的人是下了真功夫的,比我以前看过的某些版本,简直是清晰度和准确性上的巨大飞跃。我特别欣赏那种细微的校勘,能看出古籍整理的严谨态度。虽然有些历史事件的记载会让人心情沉重,但正是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才让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情冷暖。对于真正想深入研究那个年代政治、军事和社会变迁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良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