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港孩,照字麵意義,就是指“香港的小孩”;但不知不覺問,“港孩”一詞變成瞭一個帶負麵意思的詞匯,解作自理能力、抗逆解難能力和競爭力均低的孩子。他們生於信息網絡發達的年代,傢境豐足,父母寵愛,傭人侍候,衣食無憂,自然養尊處優。
《港孩有話對您說》是由孩子寫給大人的書,作者林澤銘16歲,在香港就讀中四,已齣版長篇小說8本。
內容簡介
常說做老師難、做傢長難,在這種情況下,子女、學生隻能處於被動的位置,任人評說,根本沒有發言的機會。孩子的心聲,到底有多少大人真正瞭解?到底有多少大人真的願意靜心細聽?難道大人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對的?
《港孩有話對您說》是由孩子寫給大人的書,作者林澤銘16歲,在香港就讀中四,已齣版長篇小說8本。
由港孩親自上陣,現身細說一些孩子真正的想法,讓大人們真正瞭解孩子,聽到孩子的真心話。
《港孩有話對您說》可視為孩子寫給大人的信,主題分彆是:你以為我想這樣嗎?傢長們,我想對你們說;老師們,聽聽我的心裏話;我們並非一文不值;誰來救我……
本書與作者爸爸寫的《港爸大戰虎媽媽》一書配套,與爸爸就共同的話題各自抒發所思所感,各自成書。港孩港爸的兩本書相互呼應,構思非常新穎、獨到。
這本《港孩有話對您說》中提到的孩子對大人們的心裏話、所舉的事例,十分值得各位大人深思,同樣值得內地的傢長們、教師們及所有教育工作者關注和反思。
目錄
話題一
你以為我想這樣嗎
一、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港爸港媽所為
三、教育製度的環境影響
話題二
傢長們,我有話對你們說
一、嘮叨+緊張+八卦+揮之不去=煩!
二、高壓專製
三、您做得,我做不得?
四、妄下判斷,自以為可以完全代錶子女
五、拿子女作比較
六、港孩心中的“完美父母”
話題三
老師們,聽聽我的心裏話
一、煩的老師
二、老師永遠是對的
三、發泄個人情緒的老師
四、港孩喜歡什麼類型的老師
話題四
我們並非一文不值
一、精通計算機、科技
二、崇尚個人主義
三、樂於學習
話題五
誰來救我
一、“我也不想做隱青,但我真是覺得自己一個人獨處舒服點嘍……”
二、“我也有夢想,不過……我沒有勇氣講罷瞭……”
三、“低能!如果我真吸毒,就不會給你驗啦!”
四、“說真的,其實我寜願看書,都比做project好……”
五、“通識通通識?有可能通通都不識……”
六、“計OLE?報呀!……呀?隻有兩個小時?……不報啦!”
八、“高分低能,總好過其他人低分低能呀……”
話題六
港孩絮語
結語
精彩書摘
那麼,他們為什麼不“放過”S呢?為什麼不讓S來參加聚會呢?
S能夠逃齣父母魔掌的時候,多是因為要做實踐課作業,“迫不得已”要離傢約會朋友。可是,就算每次有類似活動要齣門相約朋友,s也得與父母斡鏇——在前一天完成所有功課、溫習和樂器練習;有些時候,更無法不與父母發生摩擦。
踏入青春期的孩子,雖然性格會反叛一點,但也不會因為父母不許可,而刻意處處作對, “你不準許我偏要做”,其實我們不是這樣的。假如父母的限製是有道理的,孩子絕對能夠接受。但同一時間,青少年總愛追求自由,不欲受父母拘束。孩子所希望的,不過是父母給予適當的空間和寬容。
有些時候,傢長的高壓專製,委實令孩子大感不滿。不僅不讓子女和朋友外齣,更不準他們上網(尤其MSN和Facebook等社交網站更被父母列為“黑名單”),有時甚至連計算機也不許使用。
為什麼港爸港媽要這樣做呢?為什麼要專製到這種地步呢?
港爸港媽的迴答是: “希望子女專心讀書。”
但是,要子女專心溫習,不代錶就要封鎖計算機吧?孩子希望父母明白,我們有自主能力,可以控製自己的專注力,以及管理自己的時間。港爸港媽多此一舉的行徑,在孩子眼中不但會視為束縛,更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信任自己,不相信自己有自主能力。
不準我上網,即錶示認定我一定不會專心讀書,偷懶跑去上網嗎?
少年人心靈脆弱,反應過敏,雞毛蒜皮的事,也可以無限延伸、擴展他的聯想。所謂官逼民反,港爸港媽的鉗製,在孩子小時候應用,或者仍會産生有效的警戒作用;但當孩子長大瞭,這些措施隻會弄巧成拙,父母愈不準,子女愈要刻意犯禁,除瞭令親子關係緊張,更助長孩子因為反叛而做齣過激的行為,嚮父母“宣戰”。
此外,有些父母所不允許的事情,實在是有點“無厘頭”。
身邊有朋友年屆十六,其母很少準許他看電影。即使看電影,也隻能觀看I級和IIA級的電影,“青少年及兒童不宜”的IIB級更不予準許,絕不能看。我首次聽到有父母頒下如此離奇的禁令。說實話,十六歲,接觸到含有成人情節及不當行為的電視、電影或其他傳播媒介,實不足為奇吧。難道你以為,他甫踏入十八歲生日那天,就會立時“夠資格看”?以往是問題,在十八歲那一刻就會變成沒有問題嗎?
其他朋友都看過IIB級的奧斯卡大熱影片,自己卻因為港爸港媽的製止,與時代脫節,更無法融人朋友的對話。對於喜愛與朋輩相處的青少年來說,無法融人朋輩是個極大極嚴重的問題。而且,當知道朋友圈子當中,隻有自己受這道由父母頒下的禁令約束,自卑心悄悄作祟,感到自己和同齡的朋友之問,有一道無形而寬闊的鴻溝。
有傢長不準許孩子外齣的理由是不想孩子經常上街。
務必留意“不想”一詞。我同意,如果父母背後動機齣於愛,而孩子遵從是為瞭不讓父母不快,那麼父母就不算專製瞭。可是,孩子無法明白,為什麼經常上街就會令父母擔心?既不是夜歸,又不是前往龍蛇混雜的地方,也不是第一次齣門與朋友相聚,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為何有不準之意。
港爸港媽會否濫用瞭自己對孩子的操控權, 認為自己的說話,孩子務必臣服,因此索性不講什麼理由,直接道齣是因為自己“不想”孩子上街就算?
這也難怪有人說現今連父母教訓子女都要講求理性和民主瞭。因為在港孩心目中,父母變得蠻不講理,所以港孩就要開始與父母“講理”,討迴公道,恰如談條件似的。這是沒人想看到的局麵。孩子隻希望父母能夠給予空間,把自己當成獨立個體,並非是永遠藏在父母掌心中的物品。 社會上普遍認為港孩自理能力低,十多歲的年輕人,也錶現得像個幼兒園學生。但作為孩子,我要說的是,其實踏人青春期的少年人都嚮往“成為大人”。尤其是當父母時常替孩子安排日常生活,就愈驅使孩子想成為大人,因為這樣就代錶可以(重新)掌控自己的一切。
所以,當傢長幫孩子安排一切大小事務時,彆以為這樣會令孩子很安心、很快樂,其實這樣隻是本末倒置,令孩子感到大大不爽。
“您做得,我做不得?”這絕對是無數港孩的心聲。由於他們渴望成為大人,欲從父母手中奪過自主權。當發現父母能做的事,自己卻受到製止,他們便認為父母仍然把自己當作三歲小孩。港孩最不喜歡的,正是這種感覺。
港爸港媽認為,自己是成年人,不準孩子做某些事,是為他們設想,自是理所當然。當孩子還年幼,孩子和大人之間的界綫,清晰分明,對於父母的命令、規則,孩子較容易接受。不過,當孩子日漸成長,他們開始質疑中間那模糊不清的界綫,因為在青少年心目中,他們距離長大成人隻有那小小的一段距離,自然想要追求獨立和自由,渴望脫離父母的掣肘。當父母搬齣“你們還小”的大道理,孩子追求自主不遂,既否定瞭他們追求獨立的自我認知,也讓他們認定父母完全沒有理會自己的成長及心理狀態。若情況惡化下去,孩子自然會覺得父母霸道專橫。
“你們還小”,到底當中的“小”,由誰來決定?
少年的港孩,十多歲,青春年少。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在父母眼裏,他們還是小朋友;在他們心中,自己卻早早自覺已是成年。
……
前言/序言
港孩,照字麵意義,就是指“香港的小孩”;但不知不覺問,“港孩”一詞變成瞭一個帶負麵意思的詞匯,解作自理能力、抗逆解難能力和競爭力均低的孩子。他們生於信息網絡發達的年代,傢境豐足,父母寵愛,傭人侍候,衣食無憂,自然養尊處優。
如今,人們對香港年輕一代的評價,不是過分依賴、不夠獨立,就是自我中心、情緒智商低,或是又懶又“hea”(注:香港流行語,有懶散、無所事事等意思。下同)。“一竹篙打一船人”,難免殃及池魚。其實獨立自主的“港孩”,大有人在。至於符閤各種“港孩”條件的港孩,則欲辯無從,想反駁,但眼見自己到瞭中三仍未懂得綁鞋帶,也隻好忍氣把駁斥的話吞迴肚子裏去。
我1995年齣生,今年16歲,就讀中四,乃獨生子(不過沒有傭人),完全符閤“港孩”條件。父母親戚有時也會說我自理能力偏低,雙親不在身旁,就大叫救命;不懂這、不懂那;父母問問題,我通常都迴答“不知道”;最討厭PE堂,要動身跑步做運動,我寜願留在課室伏在桌上……驟眼看來,本書作者確是一名典型港孩。
由港孩寫“港孩”,最好不過。
我想說的是,我們並非嬌生慣養如許。
常說做老師難、做傢長難,在這種情況下,身為子女、學生的我們,隻能處於被動的位置,好比傀儡,根本沒有發言的機會。港孩的心聲,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瞭解?到底有多少人真的願意靜心細聽?
《港孩告白》這本書,並非指責老師傢長,推諉身為港孩的我們全無責任,而是希望透過文字,能促進港孩與父母、老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港孩明白老師的循循善誘、父母的含辛茹苦的同時,也能使父母和老師對港孩的心事多一分關注和瞭解,欣賞港孩在這個年齡的獨有特性。
即使我未能代錶全港的年輕一代,至少也可以代錶某部分港孩的意見。
港孩有話對您說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港孩有話對您說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