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嚴重的問題,就是你的孩子被人說“沒傢教”。
教育不止是學校的事情,一對好父母勝過百個好老師。
西方人對兒童的態度被片麵地總結為“愛的教育”,很多人誤以為,對子女隻要一味地愛就行瞭,忽視瞭嚴格管教的一麵,教育越早開始越好: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慈”是天性,是不需要教的,而“孝”卻不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沒有對錯,而方法卻有。
我主張“父慈母嚴”。因為母親嚴一點,孩子一般不會因此疏遠母親,父親太嚴瞭,孩子很容易疏遠父親,甚至憎恨父親。如果細心觀察前人故事,就會發現“父慈母嚴”的道理。
“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積財韆萬,不如薄伎在身”,這都是韆古不易之理。永遠不會失去的,隻有知識。
內容簡介
《顔氏傢訓》是中國經典的傢庭教育寶典。它是南北朝時期文學傢顔之推的傳世代錶作,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係宏大的傢訓,全書闡述立身治傢之法,內容涉及教育、儒學、佛學、曆史、社會、文學、倫理等諸多領域。
唐翼明先生作為魏晉文化與思想研究專傢,在國學研究上造詣深厚。本書中,他擷取《顔氏傢訓》的重要篇章,立足當代中國傢庭教育,係統地就教子、治傢、禮儀、讀書、立名、中庸、盈虧、養生等問題進行瞭講讀,談古論今、深入淺齣,給廣大傢長讀者提供瞭一個聆聽古代先賢教誨的的窗口。
作者簡介
唐翼明,華中師範大學國學院院長、長江書法研究院院長,享譽海內外的魏晉文化史專傢、書法傢。
中國文革結束後第一批碩士學位獲得者,曾就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為著名華人學者夏誌清的高徒。與査建英、譚加東、王渝、於仁鞦等組織過著名的“晨邊社”(Morningside Literary Society),擔任社長。哥大畢業後任教颱灣政治大學中文係,是在颱灣講授大陸文學的第一人。
代錶性學術作品有《魏晉清談》、《古典今論》、《魏晉文學與玄學》等。著有迴憶性散文集《寜作我》。新著《唐翼明解讀<顔氏傢訓>》即將於2012年8月齣版。
1942年,生於湖南衡陽,父親唐振楚,蔣介石的機要秘書,母親王德蕙,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委員。
1949-1960,國民黨撤往颱灣,父母將他和妹妹、弟弟三人留在瞭衡陽老傢。後來,妹妹疾病夭摺,弟弟唐浩明被改名換姓送至他人傢撫養。
1960年,參加高考,取得全省第二名,由於是“外逃反革命分子”的“狗崽子”,沒有任何學校錄取他,被武昌實驗中學收留,教初中俄文。
1960年-1978年,再次參加高考,無下文,兩次被打成“反革命”。
1978年5月,考取“文革”後的第一批研究生,與易中天同窗。
1979年,申請赴美讀書,終獲得批準;提前參加論文答辯,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取得碩士學位的人。
1980-1991,就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成為著名華人學者夏誌清的高徒。八十年代中期,與査建英、譚加東、王渝、於仁鞦等大陸留學生組織 “晨邊社”,擔任社長。
1991-2008,赴颱灣大學任教;曾任颱灣政治大學中文係教授,是在颱灣講授大陸文學的第一人。
2009年,退休,迴武漢定居。
2012年3月,擔任華中師範大學國學院院長。
2012年4月,華中師範大學與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文聯、省中華文化促進會等共建的實體研究機構長江書法研究院成立,唐翼明兼任院長。
目錄
第一章 顔氏與傢訓:解碼名門望族的傢教基因
第二章 老祖宗怎麼教孩子: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第三章 怎樣管理傢庭:好傢庭勝過好學校
第四章 人際關係法則:懂禮貌的孩子更受歡迎
第五章 優選朋友就是優選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要敬慕賢纔
第六章 學習是人生頭等大事:愛讀書的孩子纔會走嚮成功
第七章 掌握學習的鑰匙:會讀書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第八章 怎樣去做人:好名聲是如何建立的
第九章 處世要務實:腳踏實地纔能走上坦途
第十章 做事的總原則:領悟中庸的力量
第十一章 劃定欲望的邊界:懂得滿足的人更接近幸福
第十二章 講究生命的品質:古人的養生之道
《顔氏傢訓》原文注讀
精彩書摘
一、教子要趁早:教育從小開始,越早越好
顔之推在《教子》篇裏首先提齣瞭一個教育子女的重要原則,就是教育必須從小開始,越早越好。
我們現在做父母的,常常有一種普遍的誤解,以為教育要到孩子懂事以後纔開始,至少要等到小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父母纔會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而《顔氏傢訓》告訴我們,教育子女要越早越好。
早教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胎教。
顔之推認為,如果可能,在孩子沒有齣生以前就應該開始教育。他提到古代“聖王有胎教之法”,王妃們“懷子三月,齣居彆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妃嬪懷孕到三個月時,就要遷居到彆的宮室去,眼睛不亂看,耳朵不亂聽,音樂、飲食都按照“禮”的要求加以節製。)這裏說到的“胎教”問題,即使以今天的科學知識看來,也是有道理的。母親在懷孕的時候,不僅吃什麼東西對胎兒的成長有影響,喜怒哀樂的情緒也會影響胎兒,尤其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心智與精神。所以懷孕的時候,盡量不服用不必要的藥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聽美妙的音樂,多看美麗的風景與圖片,不生氣,不悲傷,是每一個母親應有的常識。有科學傢做過試驗,讓奶牛聽美好的音樂,牛奶的産量會增加,品質會提高。奶牛尚且如此,人類母親懷孕的時候保持端正而愉快的心情與情操,對胎兒的心智健康無疑也會産生良好的影響。這樣看來,古人所說的“胎教”,並非神乎其詞,完全是有科學依據的。
第二個階段是嬰幼兒學前教育。
如果說胎教需要注意,那麼孩子齣生以後的教育就更應該用心瞭。不要以為孩子無知無識,不會說話,事實上,從他一齣生,一接觸到外部世界,就馬上開始瞭認識世界的曆程,像海綿吸水一樣,他時時刻刻都在吸收、學習。幼兒學習和吸收的速度跟成人比起來要快得多,簡直可以用“貪婪”兩個字來形容。
試想,我們一個成年人,長大一歲,能學到多少新東西?對大多數成年人而言,幾乎毫無長進。但是一個嬰孩,從零歲到一歲,從一歲到兩歲,他能學到多少東西?一個聰慧的小孩,一歲的時候就開始牙牙學語,碰碰磕磕地學走路瞭,兩歲的時候已經可以正常走路,並且講很多話瞭,那速度簡直是不可思議。尤其是語言學習能力,大人與小孩完全不能相比。
我高中時候學俄文,覺得輕鬆得很,每堂課教的新單詞我不到下課就已經背熟瞭,還拿過武漢市俄文演講比賽第一名。可是當我四十歲來到美國,學起英文來,特彆是口語,簡直覺得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天到晚帶著單詞本在身上,連等公車都不忘記背單詞,這樣花瞭兩三年功夫,纔勉強可以聽得懂老師講課。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常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一傢人移民到國外,一年之後,小孩就可以跟外國小孩嘰裏呱啦地談得很熱火瞭,而成年的父母卻連幾句最簡單的外文也沒學會。
語言如此,其他也一樣,教育越早開始越好。顔之推引用孔子的話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真是至理名言。好的品德一半是天賦,一半就靠少年養成。好的習慣則更是需要在青少年時代加以培養,一旦在這個時期養成瞭壞習慣,長大後就很難改過來。顔之推接著還引用瞭當時的一句俗語:“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就是說,教老婆要從嫁過來的時候就開始,教孩子要從嬰兒時代就開始。為什麼教老婆要從嫁過來的時候就開始呢?因為在傳統社會,老婆剛嫁過來的時候,年紀還輕,十五六歲,又沒有依靠,在傢裏完全沒有地位,要在夫傢站穩腳跟,就必須虛心接受丈夫和婆婆的指點纔行,所以這個時候教育最起作用,最容易被接受。
為什麼教孩子要從嬰兒時代就開始呢?這是因為,孩子剛生下來,離開父母不能生存,一切都是一張白紙,這個時候教他什麼就是什麼,也最起作用,最容易被接受。“教兒嬰孩”,“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十四個字,我覺得所有父母都應當視為座右銘。
二、教子要從嚴:溺愛是孩子一生的隱患,不能隻愛不教
顔之推在這一篇中提齣瞭教育子女的第二個重要原則,就是教子要從嚴,不能隻愛不教。顔之推說:“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我看到世上有些父母,對子女不加以教誨,而隻是一味寵愛,總覺得不能同意)。又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做父母的既威嚴又慈愛,那麼子女就會敬畏謹慎,並由此産生孝心瞭。)就是說,他很不同意一般人對子女隻愛不教,隻有父母威嚴,又有慈愛,子女纔會畏懼謹慎,對父母産生孝順之心。
父母對子女慈愛,是一種天性,甚至可以說是連動物都具有的本能,因為這是任何一個物種要延續自身的生命都必須具有的品性。一隻母狗生瞭一群小狗,當陌生人走近,它便會呲牙咧嘴地發齣恐嚇的叫聲,生怕自己的子女受到傷害。愚夫愚婦,沒有受過任何教育,也知道疼愛自己的子女,正所謂“水往下流”,“虎毒不食子”。
但對子女要嚴加管教,卻不是每個父母都懂得的,因為這需要更高的理性,更長遠的目光。以前的中學語文課本上有一篇文章叫《觸讋說趙太後》(選自《戰國策》)。說戰國時代趙國被秦國急攻,趙國嚮齊國搬救兵,而齊國要趙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趙太後捨不得兒子遠離,怕兒子吃苦,不肯答應。所有大臣的勸諫都不管用,最後是一個名叫觸讋的大臣說動瞭趙太後。他說,對子女的愛,要看得深遠(“為之計深遠”),現在讓長安君做人質,為趙國做齣貢獻,在趙國打下深厚的基礎,將來纔能永保富貴。這樣為長安君的長遠利益考慮,而不是隻看到眼前一點小損失,纔是真愛。結果趙太後接受瞭觸讋的意見,讓長安君去齊國作瞭人質,藉來瞭齊國的兵,救瞭趙國。
孩子要經曆磨練纔能成纔,但有些父母往往不懂得這個道理,總是怕孩子受瞭委屈,不忍心看孩子受眼前之苦,該罵不罵,該打不打。顔之推說,這是“重於訶怒傷其顔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不願意嚴厲地嗬責怒罵,怕傷瞭子女的臉麵;不忍心用荊條抽打,怕子女皮肉受苦。)
我們不提倡體罰孩子,但一些父母溺愛自己的子女,失去瞭起碼的是非準則,“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奬,應訶反笑。”(他們對子女的飲食起居、言行舉止,任其為所欲為,本該訓誡的,反而加以奬勵;本該嗬責的,反而一笑瞭之。)就是說,孩子想吃什麼就喂什麼,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應該批評的反而奬勵,應該責罵的卻一笑而過。
這樣的結果,隻能是讓孩子不懂得是非,以為應當這樣,等到長大瞭,習慣養成,再來管教已經不起作用瞭。這個時候父母的責罵反而會引起子女的反感,造成父子之間的怨恨,養齣一些逆子、敗傢子來,“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等到孩子懂事以後,還以為本來就該如此。子女驕橫輕慢的習性已經養成瞭,這時纔去管教、製止,即使將他們鞭抽棍打至死,也難以樹立父母的威信。父母的火氣一天天增加,子女對父母的怨恨也越來越深。這樣的子女長大成人以後,必然是一個沒有道德的人。)
因為父母溺愛導緻孩子成長齣現問題的情況,自古以來就存在,而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錶現得更加嚴重。
為什麼會齣現這種情況?我想這裏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中國人對自身傳統的質疑和放棄,二是現今特殊的傢庭結構導緻。
先說第一點:傢庭教育的全盤西化,西方式的“愛的教育”的歪麯實踐。
五四運動以來,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受到強烈的質疑和猛烈的批判,西方的觀念一股腦地湧進中國,一切都被認為比中國好,比中國優秀,比中國先進。以對子女的教育而言,中國人(尤其是士族)從前對子女的嚴格管教,包括適當的打罵,都被認為是封建的、野蠻的、落後的。而西方人對兒童的態度被片麵地總結為“愛的教育”,逐漸成為一時的風尚。很多人誤以為,對子女隻要一味地愛就行瞭,忽視瞭嚴格管教的一麵,甚至認為嚴格管教根本就是錯誤的。
其實這種理解相當片麵,包含瞭很多誤解。一方麵,它沒有看到,中國傳統教育強調“嚴格”,其實是為子女的長遠利益考慮,是一種更深的愛的錶現。另一方麵,這種理解過分強調西方人對兒童的正麵鼓勵,而沒有看到西方人其實也有他們自己嚴格的一麵。比方說,在公眾場閤,例如飛機上、火車上,西方的孩子一般都很安靜,很少高聲喧嘩或者打打鬧鬧,因為他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隻要發生這種情形,就會被父母嚴厲禁止。再比如,西方的小孩不論傢庭多麼富有,在十五六歲的時候,父母就會教育他們,零用錢要自己去賺,可以送報紙、給鄰傢除草;等到上大學、讀研究所,都要自己打工來賺學費——這些我們中國父母能做到嗎?
再說第二個問題:中國式的傢庭結構的不利影響。
中國實行生育一胎化以來,一對父母隻有一個兒女,一個孩子六個人(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疼,自然寶貝得不得瞭,捧在手裏怕摔瞭,含在嘴裏怕化瞭,要什麼給什麼,生怕孩子不高興不滿足。上瞭大學,還要父母親自送到學校,放好行李,鋪好床鋪,甚至還要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
不久前,看到報載一條消息,說一對住在香港的父母,居然捨得讓十六歲的孩子到武漢來求學。這樣一件小事,就大登特登,好像父母、孩子都很瞭不起。我看瞭以後隻有苦笑,這種故事在報上宣揚,正好反襯齣我們這個時代大多數父母過分嗬護自己的子女,而大多數青年又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
我自己七歲時遠離父母,十二歲考上初中,學校離傢一百一十裏路,學校在什麼地方,門朝哪裏開都不知道,不要說沒有汽車可坐,連一個帶路的人都沒有。開學的那天,隻有起個大早,背上包袱,跟著一個做生意的小販,一路小跑,鼻孔流血,雙腿腫脹,但最後還是走到瞭學校。這是我人生重要的一課,我由此懂得,人生的路是必須自己去走的,隻要有勇氣,有毅力,不怕吃苦,也總是走得齣來的。(編者注:可參見唐翼明散文集《寜作我》中“上學的路”一文)
今天的孩子為什麼就變得如此嬌嫩瞭呢?一個個都像溫室裏培養齣來的花朵,動輒就“受傷”“抑鬱”,甚至走極端,麵對壓力是“草莓族”,獨立生活是“月光族”。很容易摔倒,卻不容易爬起來。人生的路波譎雲詭,現實殘酷,競爭激烈,我們的父母如果真愛子女,為什麼不為他們的長遠利益多考慮一些呢?你嗬護得再周到,能管他一生一世?你的兒女終歸是要自己麵對生活、麵對世界的,為什麼就是這樣淺而易見的道理,許多人卻不明白!
我覺得,今天很有必要提倡嚴格管教子女,恢復我們祖先的好傳統,尤其是對那些所謂“官二代”“富二代”而言。從前有句俗話:“棍棒底下齣孝子。”這話現在已經沒有什麼人贊成瞭,我卻覺得大體上並沒有說錯,隻是我們不一定要動用棍棒,精神和原則仍然是對的。
顔之推在《教子》篇中舉瞭一嚴一寵兩個例子。一個是梁朝的名將王僧辯,母親管教甚嚴,他已經做瞭將軍,年過四十,做錯瞭事,母親還會拿棍子打他,結果他成就瞭一番大功業。另外一個例子是梁朝的一個學士,很聰明,有點小纔華,父母逢人便誇奬,錯誤則替他掩蓋,結果從小養成瞭驕傲自大的習慣。後來做武將周逖的幕僚,因為言語頂撞,被周逖殺瞭,連腸子都抽齣來,以血塗鼓。所以父母對兒女太過寵愛,反而會害瞭他們。而嚴加管教纔是真正長遠的愛。
《禮記?學記》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俗話說:“養女不教如養豬,養子不教如養驢。”這些話都很對。養而不教,教而不嚴,無論對自己、對子女,都是罪過,值得所有為人父母者警惕。
我自己七十年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嚴格管教的子女,很少有成為敗傢子、不孝子的,而過分寵愛的子女,則不少成瞭喪傢敗業之子,甚至變成不孝子,虐待、殺害父母的逆子都有。我在颱灣就看到一則消息,說一個小康之傢的兒子,十八歲,父母就給他買瞭價值百萬颱幣的轎車。後來他揮霍無度,不斷嚮父母索取,父母實在給不起瞭,拒絕再給,這個青年竟然用亂刀把父母雙雙都砍死瞭。麵對這樣殘酷的事件,我們應當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慈”是天性,是不需要教的,而“孝”卻不是天性,是需要教的。所以我們看傳統的“十三經”,有一部《孝經》,卻沒有《慈經》,就是這個道理。康有為在《大同書》裏也說過:“人之情,於慈為順德,於孝為逆德。”“順德”是順天性而得到的,是無需教的;“逆德”則是逆天性纔有的,所以必須教。如果我們不想自己的子女將來變成不孝子、逆子,就要從小嚴加管教,否則將來後悔莫及。
在嚴格管教方麵,做母親的特彆要注意。因為孩子是“自己身上的肉”,所以天下的母親幾乎沒有不疼愛自己的子女的。這種母愛如果缺乏理性的平衡,很容易流為沒有原則的溺愛。做父親比母親多少隔瞭一層,加上父親一般理性較強,社會經驗豐富,怕孩子不成器,將來在社會上缺乏競爭力,所以往往對孩子要求比較嚴格。平時我們說“嚴父慈母”,稱自己的父親叫“傢嚴”,稱自己的母親叫“傢慈”,就是這樣來的。
我的主張倒相反,做父親的不妨慈愛一點,做母親的卻要嚴格纔好。我主張“父慈母嚴”。為什麼要“父慈母嚴”呢?因為母親容易太“慈”,父親容易太“嚴”,太“慈”則容易嬌慣孩子,太“嚴”則容易産生父子間的溝通睏難。母親嚴一點,孩子一般不會因此疏遠母親,父親太嚴瞭,孩子很容易疏遠父親,甚至憎恨父親。我們如果細心觀察前人的故事,就會發現“父慈母嚴”的道理。
中國古代許多著名人物的母教都非常嚴格。宋朝抗金名將嶽飛的母親,在兒子的背上刻瞭“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大文學傢歐陽修父親早逝,傢貧,母親用蘆葦在沙上畫字,教他讀書,終於成為大有學問的人。近代的鬍適也是父親早亡,母親對他從小就嚴格要求,做瞭錯事罰跪床前,一跪就是幾個鍾頭,鬍適後來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中國近代思想最先進學問最通達之人,這跟早年嚴格的母教顯然是分不開的。
所以,雖然《顔氏傢訓》從立意上說是寫給做父親的人看的,在當下這個時代,做母親的也極有必要一讀。
……
前言/序言
唐翼明解讀《顔氏傢訓》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唐翼明解讀《顔氏傢訓》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