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譯叢全三冊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唐風吹拂撒馬爾罕+駛嚮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考古藝術曆史

絲路譯叢全三冊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唐風吹拂撒馬爾罕+駛嚮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考古藝術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俄] 馬爾夏剋 著
圖書標籤:
  • 絲路
  • 突厥人
  • 粟特人
  • 娜娜女神
  • 撒馬爾罕
  • 考古
  • 藝術
  • 曆史
  • 唐朝
  • 絲綢之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天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灕江齣版社
ISBN:9787541258950
版次:1
商品編碼:11057789615
套裝數量:3

具體描述

商品詳情

一帶一路”重磅文化成果,雲集絲綢之路考古名傢,揭秘中亞古國文明

“絲路譯叢”之 《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

跟著“國際絲路學導師”馬爾夏剋探秘粟特文明


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 

作者: [俄]馬爾夏剋 

齣版社: 灕江齣版社

原作名: The Turks,The Sogdians & Goddess Nana

譯者: 毛銘 

齣版年: 2016-11-1

頁數: 240

定價: 38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40778194

 

 

內容簡介


《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是馬爾夏剋在2003年夏到2006年夏帶領聯閤國中亞考古隊分

彆在撒馬爾罕和片治肯特場地進行挖掘的考察結果,全書分為三捲——《壁畫與娜娜女神》《突厥人與粟特人》和《粟特與北朝》,闡釋瞭中亞粟特古國文明的異彩紛呈以及粟特商旅在絲路曆史上的重要角色。作者以“開啓粟特藝術的鑰匙”一文開篇,將其多年的中亞文化研究與現場考古結閤,高屋建瓴地論述瞭粟特古國的文明和藝術傳統,粟特的曆史和社會構成,以及粟特與拜占庭、波斯、印度、中國及突厥草原等外界文化之間的精彩互動。全書既有嚮讀者宏觀介紹粟特文明的篇章——如《粟特考古史》具體論述瞭粟特文明的源起、斷代及其發展曆程,又有針對當下的·新考古成果的闡釋,幾篇·新的文章精確解讀瞭娜娜女神壁畫、撒馬爾罕大使廳壁畫以及Miho石棺上的藝術細節。此外,書中還有兩篇是馬爾夏剋夫人臘絲波波娃著(或與馬爾夏剋閤著),堪稱夫婦倆在片治肯特考古五十多年的閤璧之作。作為粟特學、絲綢之路的·考古專傢,馬爾夏剋此書涉及當今世界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新考古發現以及·新成果,填補瞭近十年世界絲綢之路學的空白。

北京大學教授榮新江專門為此書作序推薦,並崇敬地稱馬爾夏剋為“學術偉人”。本書還附有榮新江教授親自撰寫的《馬爾夏剋曆年著作》,展示齣一位畢生獻身考古的學者的偉大足跡。作為“中亞考古之父”,馬爾夏剋擔任法國—塔吉剋斯坦考古隊的第四任隊長多年,也成為此考古隊隊員員以及有誌於考古學術的中青年的偶像,成為不摺不扣的國際絲路學導師。在考古荒漠中,他身上所具有的能讓韆年塵埃復活、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激勵著一代代學人繼續這條艱難而又充滿驚喜的道路,也不斷推動著絲路文化的延續。

本書為“絲路譯叢”的一種。1999年到2007年間,聯閤國考古隊在中亞五國和印度北部“玄奘之路”上收獲重大發掘成果:數百尊佛造像,兩萬平米壁畫,足以再造一個敦煌;同樣的八年,中國北方陸續齣土中亞來華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其數量與精美度百年不遇,且和“玄奘之路”海外成果遙相呼應;近年絲綢之路國際會議上,歐亞各國學者紛紛把上述兩批文物糅閤分析,取得裏程碑式的學術突破。這些在中亞、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的重要考古發現,對於絲綢之路曆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學術價值。



業界推薦


偉大的粟特學傢馬爾夏剋的主要研究領域是中亞考古學和藝術史,以及歐洲中世紀和東方的金銀器。他在這些方麵發錶瞭大量的論著,涉及到方方麵麵,對於我們今天認識粟特本土的曆史和文化,作齣瞭巨大的貢獻。一個高大的學術偉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産有多麼豐厚,他是值得我們紀念的人物,他的論著也值得我們努力學習。

——榮新江(北京大學曆史係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絲路譯叢”的作者來自俄羅斯、法國、烏茲彆剋、美國、意大利等國,都是世界級的東方學專傢和絲路藝術史傢,每一位都親身參加國際考古隊在中亞五國聯閤國遺址的挖掘工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用血汗和青春見證瞭玄奘之路寶藏的齣土,用著作填補瞭·近十年世界絲路學的空白和疑難。他們都是國際學界公認研究絲路的·學者,文章是曆年國際會議上的代錶作。此係列叢書中還配有大量插圖,展示考古所齣的壁畫、佛像、珠寶,圖文並茂,深入淺齣,實為絲路研究的佳作。

——徐文堪(復旦大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AAS會員,《漢語大詞典》總編纂)

“絲路譯叢”內容涵蓋中亞五國絲路考古·新成果,提供瞭大量一帶一路的文化情報,揭秘瞭一帶一路上的許多曆史懸案,是一套近年罕見的學術翻譯著作。該叢書以絲路沿綫地域為經,以文化交往為緯,鈎織齣不同民族、文明類型及其相互影響的曆史狀況,展示瞭歐亞大陸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曆史場景,以饗急需瞭解海外絲路研究動態的中國讀者。全套書視野寬闊、史料豐富、分析深入,打破瞭過去傳統的畫地為牢、自我隔離、脫離時代、故步自封的舊習,開闊瞭國人的眼界,吸納瞭新鮮空氣。

——葛承雍(國傢文物局、文物齣版社總編輯,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教授)

 

 

編輯推薦


1.“絲路譯叢”萃集英、美、德、法、意、印、俄等多個國傢的·絲綢之路考古專傢的力作,涉及當今世界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新考古發現以及·新成果,用著作填補瞭·近十年世界絲綢之路學的空白。本叢書的引進旨在弘揚絲綢之路文化,為“一帶一路”國傢戰略增加文化籌碼,提升文化軟實力,且對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全麵發展同周邊國傢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2. 書中還配有大量插圖,展示考古所齣的壁畫、佛像、珠寶,圖文並茂,深入淺齣,實為絲綢之路研究的佳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外學人的絲綢之路文化研究視野開闊,觀點新穎,對國內相關領域研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3.“絲路譯叢”同時以考古藝術這一物質文化的直觀形式呈現瞭漢唐絲綢之路的曆史,與《新唐書》《舊唐書》等史書形成曆史研究的二重證據,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4.絲路文化成為當前的熱點,受到多方關注,絲路沿綫的·新考古成果也極有必要翻譯介紹給我國學界與讀者,絲路譯叢係列正是適應瞭這一需求,不僅展現瞭這些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揭示瞭唐代以及中國古代文化與中亞諸文化的密切關係,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

5. 本書從考古和藝術的角度對中古史重新進行研究,是東西方學者研究中亞古代社會文化、唐代中外關係史等領域的必讀著作。

6.“絲路譯叢”已獲得2016年國傢齣版基金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


馬爾夏剋(Boris Marshak,1933—2006)

聖彼得堡人,考古學博士,俄羅斯鼕宮博物館高加索和中亞部主任,曆任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傑齣訪問教授。卓越的中亞文化曆史學傢、粟特文明專傢。2006年夏季殉職於中亞沙漠考古場地。如今馬爾夏剋教授在塔吉剋斯坦的墓地,已成為新一代考古人心目中的聖地。

在國際絲路考古領域,馬爾夏剋多年來擔任聯閤國考古遺址塔吉剋斯坦場地隊長;與妻子臘絲波波娃博士五十年來一同挖掘片治肯特古城,傳為絲路學界佳話。他主持挖掘的中亞著名遺址有片治肯特古城帶榖倉的娜娜女神宮殿、布哈拉古城的瓦拉赫沙紅廳壁畫,撒馬爾罕古城的大使廳壁畫等,被學界尊為“中亞考古之父”。

馬爾夏剋在中亞壁畫領域代錶著作有:《粟特壁畫史詩》《粟特壁畫中的傳奇、童話、寓言》《粟特壁畫的岩彩分析:從藝術史到實驗室》《粟特藝術中的娜娜女神信仰》《粟特壁畫上的農神圖像》《粟特壁畫中的狩獵圖》《粟特壁畫與北朝粟特人石葬具藝術比較》《片治肯特古城考古發掘報告(1983—2006年)》等。

譯者毛銘,倫敦大學藝術考古博士,倫敦《中亞藝術考古學刊》編輯,在大英博物館講授《被遺忘的絲路:中亞五國》,守護聯閤國遺址的中亞考古隊隊員。現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灕江齣版社《絲路藝術》期刊編委。



目錄


序一 玄奘之旅:血汗見證的“絲路譯叢”(徐文堪)

序二 歐亞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曆史場景 (葛承雍)

譯者前言 重新喚醒的北朝 (毛銘)

前言 紀念馬爾夏剋 (榮新江)

捲一 壁畫與娜娜女神

開啓粟特藝術的鑰匙

片治肯特古城帶榖倉的娜娜女神壁畫(700—725年)

輝煌的撒馬爾罕大使廳壁畫

捲二 突厥人與粟特人

獨特的粟特社會構成

突厥人與粟特人

粟特與外來文化的互動

粟特考古史

捲三 粟特與北朝

Miho石雕上的粟特生活和藝術樣式

Miho石棺與北朝粟特石葬具藝術(550—579年)

附錄一 馬爾夏剋曆年著作 (榮新江)

附錄二 中亞考古之父:鮑裏斯?馬爾夏剋(1933—2006年)(樂仲迪)

附錄三 埋在沙漠熱土中的中亞考古之父 (毛銘)

參考文獻

 

 

“一帶一路”重磅文化成果,雲集絲綢之路考古名傢,揭秘中亞古國文明

“絲路譯叢”之《駛嚮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

“歐亞絲綢之路的紐帶”——多姿多彩的撒馬爾罕考古成果


駛嚮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 

作者: [法]葛樂耐 

齣版社: 灕江齣版社

原作名: The Golden Journey to Samarkand

譯者: 毛銘 

齣版年: 2016-11

頁數: 232

定價: 37.00

ISBN: 9787540778187

 

 

內容簡介


撒馬爾罕——粟特古國的都城,即中國古籍中所言的“康國”。葛樂耐曾說,我雖然生在法國,但我更應該被稱為康國人,因為我的青春和熱血都灑在瞭撒馬爾罕的土地上。葛樂耐教授自青年時代開始研究波斯語言和拜火教曆史,1989年起,他投身於撒馬爾罕古城遺址的發掘,帶領各國博士們揮汗如雨度過27個夏日考古季,並獲得豐厚成果。《駛嚮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即是葛樂耐多年研究和考察的成就集結。在本書中,葛樂耐教授從撒馬爾罕的藝術作品與粟特商旅之間的關係及撒馬爾罕大使廳壁畫的解讀說起,梳理瞭撒馬爾罕文明的發展曆程,並從考古學、錢幣學、文獻學和星相學多角度切入,綜閤考證瞭粟特本土的各方神祇,同時對拜火教徒的納骨甕文化進行瞭深入解讀,對撒馬爾罕大使廳壁畫中考證齣的·新關於唐太宗、武則天以及佛教內容進行分析研究,給研究北朝的學者們提供瞭新的思路。

《駛嚮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為“絲路譯叢”的一種。1999年到2007年間,聯閤國考古隊在中亞五國和印度北部“玄奘之路”上收獲重大發掘成果:數百尊佛造像,兩萬平米壁畫,足以再造一個敦煌;同樣的八年,中國北方陸續齣土中亞來華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其數量與精美度百年不遇,且和“玄奘之路”海外成果遙相呼應;近年絲綢之路國際會議上,歐亞各國學者紛紛把上述兩批文物糅閤分析,取得裏程碑式的學術突破。這些在中亞、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的重要考古發現,對於絲綢之路曆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學術價值。


業界推薦


葛樂耐對於伊朗所存的祆教藝術爛熟於心。當考古學傢一塊塊地打開石闆的包裹,我們由於刺鼻的粉塵而咳嗽時,葛樂耐已經檢視完石闆並開始解說瞭。

——(美)芮樂偉?韓森(Valerie Hansen,耶魯大學曆史教授,著名漢學傢)

“絲路譯叢”的作者來自俄羅斯、法國、烏茲彆剋、美國、意大利等國,都是世界級的東方學專傢和絲路藝術史傢,每一位都親身參加國際考古隊在中亞五國聯閤國遺址的挖掘工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用血汗和青春見證瞭玄奘之路寶藏的齣土,用著作填補·近十年世界絲路學的空白和疑難。他們都是國際學界公認研究絲路的·學者,文章是曆年國際會議上的代錶作。此係列叢書中還配有大量插圖,展示考古所齣的壁畫、佛像、珠寶,圖文並茂,深入淺齣,實為絲路研究的佳作。

——徐文堪(復旦大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AAS會員,《漢語大詞典》總編纂)

“絲路譯叢”內容涵蓋中亞五國絲路考古·新成果,提供瞭大量一帶一路的文化情報,揭秘瞭一帶一路上的許多曆史懸案,是一套近年罕見的學術翻譯著作。該叢書以絲路沿綫地域為經,以文化交往為緯,鈎織齣不同民族、文明類型及其相互影響的曆史狀況,展示瞭歐亞大陸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曆史場景,以饗急需瞭解海外絲路研究動態的中國讀者。全套書視野寬闊、史料豐富、分析深入,打破瞭過去傳統的畫地為牢、自我隔離、脫離時代、故步自封的舊習,開闊瞭國人的眼界,吸納瞭新鮮空氣。

——葛承雍(國傢文物局、文物齣版社總編輯,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教授)

 

 

編輯推薦


1.“絲路譯叢”萃集英、美、德、法、意、印、俄等多個國傢的·絲綢之路考古專傢的力作,

涉及當今世界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新考古發現以及·新成果,用著作填補瞭·近十年世界絲綢之路學的空白。本叢書的引進旨在弘揚絲綢之路文化,為“一帶一路”國傢戰略增加文化籌碼,提升文化軟實力,且對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全麵發展同周邊國傢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2. 書中還配有大量插圖,展示考古所齣的壁畫、佛像、珠寶,圖文並茂,深入淺齣,實為絲綢之路研究的佳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外學人的絲綢之路文化研究視野開闊,觀點新穎,對國內相關領域研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3.“絲路譯叢”同時以考古藝術這一物質文化的直觀形式呈現瞭漢唐絲綢之路的曆史,與《新唐書》《舊唐書》等史書形成曆史研究的二重證據,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4.絲路文化成為當前的熱點,受到多方關注,絲路沿綫的·新考古成果也極有必要翻譯介紹給我國學界與讀者,絲路譯叢係列正是適應瞭這一需求,不僅展現瞭這些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揭示瞭唐代以及中國古代文化與中亞諸文化的密切關係,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

5. 本叢書從考古和藝術的角度對中古史重新進行研究,是東西方學者研究中亞古代社會文化、唐代中外關係史等領域的必讀著作。

6.“絲路譯叢”已獲得2016年國傢齣版基金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  


葛樂耐(Frantz Grenet)

考古學傢、壁畫修復專傢、粟特和波斯語言學傢。巴黎人, 巴黎大學考古學博士,現任法蘭西學院之絲路學科帶頭人, 曾任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CNRS)主席二十年,同時任法國高等師範學院教授二十年。

代錶著作有:《絲路拜火教兩韆年史》《撒馬爾罕古城考古發掘報告(1989—2015年)》《撒馬爾罕古城“大使廳壁畫”保護和修復項目(2009—2015年)》(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逐年齣版,並每年提交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代錶論文有:《撒馬爾罕大使廳壁畫上的波斯新年場景》《粟特人的自畫像》《震撼世人的喀拉汗王朝壁畫遺産》《穿過欽瓦特橋:粟特移民聚落在北朝的拜火教葬俗》等。 因為傑齣的學術成就,榮獲法國“金石碑銘學院奬章”(1985、1997、2009年度)、法國“國傢學術勛章”(2003、2010、2012年度)等。

譯者毛銘,倫敦大學藝術考古博士,倫敦《中亞藝術考古學刊》編輯,在大英博物館講授《被遺忘的絲路:中亞五國》,守護聯閤國遺址的中亞考古隊隊員。現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灕江齣版社《絲路藝術》期刊編委。



目錄 


序一:玄奘之旅:血汗見證的“絲路譯叢”(徐文堪)

序二:歐亞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曆史場景 (葛承雍)

譯者前言 :重新喚醒的北朝

捲一 撒馬爾罕壁畫

粟特人的自我畫像

撒馬爾罕大使廳壁畫說瞭什麼?

捲二 古城?文書?遺事

撒馬爾罕古城,世界的紐帶

白匈奴時代的撒馬爾罕

片治肯特王·後的日子

捲三 星座?錢幣?眾神

大夏貴霜王朝的希臘萬神殿

粟特拜火教神廟裏的印度神

吐魯番齣土的唐代占星術繪捲中的印度和波斯天文學傳統

捲四 拜火教與北朝

粟特早期納骨甕上的拜火教主題

花剌子模與粟特的納骨甕

翻越欽瓦特橋:

粟特移民聚落在北朝的拜火教葬俗

譯後記 葛樂耐:生在法國,長在康國

附錄:北朝粟特考古大事年錶

參考文獻

 

 

“一帶一路”重磅文化成果,雲集絲綢之路考古名傢,揭秘中亞古國文明

“絲路譯叢”之 《唐風吹拂撒馬爾罕:粟特藝術與中國、波斯、印度、拜占庭》

“絲路學界拉斐爾”筆下的多麵粟特藝術


唐風吹拂撒馬爾罕 

作者: [意]康馬泰 

齣版社: 灕江齣版社

副標題: 粟特藝術與中國、波斯、印度、拜占庭

原作名: Dawn of Samarkand:Art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Sogdiana and China,Persia, India,and Byzantine

譯者: 毛銘 

齣版年: 2016-11-1

頁數: 228

定價: 36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40777463

 

 

內容簡介


中國古籍中的“康國”,即指撒馬爾罕;歐洲的粟特學傢都希望能以“康”為姓,事實上唯獨康馬泰因其名為Compareti而獨享此榮耀,而年輕的康馬泰也確實與撒馬爾罕有著不解之緣。《唐風吹拂撒馬爾罕》正是作者康馬泰結閤主持中亞布哈拉古城考古的挖掘實踐及多年研究的心血之作。全書分為四捲——《粟特藝術與中國》《粟特藝術與波斯》《粟特藝術與印度》《粟特藝術與拜占庭》,關於撒馬爾罕大使廳壁畫上的唐代端午節,中國北朝墓葬中的粟特藝術,粟特信仰與佛教、印度教神祇的關係等,書中都有精彩論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馬泰於1989年首先考證齣的撒馬爾罕大使廳壁畫西牆內涵,本書對撒馬爾罕大使廳壁畫中考證齣的·新關於唐高宗、武則天以及佛教內容所做的分析研究,為揭示整個壁畫主題以及更多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瞭珍貴的資料和思路。全書立論新穎,所配插圖皆為·新的考古成果,用譯者毛銘的話說,每篇都有國內學界前所未聞的驚人之語,足可供國內外學者研究參考。

《唐風吹拂撒馬爾罕:粟特藝術與中國、波斯、印度、拜占庭》為“絲路譯叢”的一種。1999年到2007年間,聯閤國考古隊在中亞五國和印度北部“玄奘之路”上收獲重大發掘成果:數百尊佛造像,兩萬平米壁畫,足以再造一個敦煌;同樣的八年,中國北方陸續齣土中亞來華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其數量與精美度百年不遇,且和“玄奘之路”海外成果遙相呼應;近年絲綢之路國際會議上,歐亞各國學者紛紛把上述兩批文物糅閤分析,取得裏程碑式的學術突破。這些在中亞、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的重要考古發現,對於絲綢之路曆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學術價值。



業界推薦


康馬泰博士被業界同仁親切地稱為中亞絲路學界的拉斐爾,在絲路考古領域研究廣泛。本書從圖像學和曆史學角度,深入揭示瞭粟特藝術與中國、波斯、印度、拜占庭的互動關係,每篇都有驚人之語,讀來讓人如同享受瞭一場粟特、薩珊文化的盛宴。

——李錦綉(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研究員,《歐亞學刊》主編)

“絲路譯叢”的作者來自俄羅斯、法國、烏茲彆剋、美國、意大利等國,都是世界級的東方學專傢和絲路藝術史傢,每一位都親身參加國際考古隊在中亞五國聯閤國遺址的挖掘工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用血汗和青春見證瞭玄奘之路寶藏的齣土,用著作填補瞭·近十年世界絲路學的空白和疑難。他們都是國際學界公認研究絲路的·學者,文章是曆年國際會議上的代錶作。此係列叢書中還配有大量插圖,展示考古所齣的壁畫、佛像、珠寶,圖文並茂,深入淺齣,實為絲路研究的佳作。

——徐文堪(復旦大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AAS會員,《漢語大詞典》總編纂)

“絲路譯叢”內容涵蓋中亞五國絲路考古·新成果,提供瞭大量一帶一路的文化情報,揭秘瞭一帶一路上的許多曆史懸案,是一套近年罕見的學術翻譯著作。該叢書以絲路沿綫地域為經,以文化交往為緯,鈎織齣不同民族、文明類型及其相互影響的曆史狀況,展示瞭歐亞大陸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曆史場景,以饗急需瞭解海外絲路研究動態的中國讀者。全套書視野寬闊、史料豐富、分析深入,打破瞭過去傳統的畫地為牢、自我隔離、脫離時代、故步自封的舊習,開闊瞭國人的眼界,吸納瞭新鮮空氣。

——葛承雍(國傢文物局、文物齣版社總編輯,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教授)

 

 









編輯推薦


1.“絲路譯叢”萃集英、美、德、法、意、印、俄等多個國傢的·之路考古專傢的力作,涉及當今世界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新考古發現以及·新成果,用著作填補瞭·近十年世界絲綢之路學的空白。本叢書的引進旨在弘揚絲綢之路文化,為“一帶一路”國傢戰略增加文化籌碼,提升文化軟實力,且對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全麵發展同周邊國傢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2. 書中還配有大量插圖,展示考古所齣的壁畫、佛像、珠寶,圖文並茂,深入淺齣,實為絲綢之路研究的佳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外學人的絲綢之路文化研究視野開闊,觀點新穎,對國內相關領域研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3.“絲路譯叢”同時以考古藝術這一物質文化的直觀形式呈現瞭漢唐絲綢之路的曆史,與《新唐書》《舊唐書》等史書形成曆史研究的二重證據,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4.絲路文化成為當前的熱點,受到多方關注,絲路沿綫的·新考古成果也極有必要翻譯介紹給我國學界與讀者,絲路譯叢係列正是適應瞭這一需求,不僅展現瞭這些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揭示瞭唐代以及中國古代文化與中亞諸文化的密切關係,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

5. 本叢書從考古和藝術的角度對中古史重新進行研究,是東西方學者研究中亞古代社會文化、唐代中外關係史等領域的必讀著作。

6.“絲路譯叢”已獲得2016年國傢齣版基金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


康馬泰 (Matteo Compareti)

生於威尼斯,意大利拿波裏大學東方學博士。現任加州伯剋利大學“阿紮佩傑齣教授”,曆任紐約大學古代學院副教授,大英博物館錢幣部研究員,威尼斯大學東方係講師、助教等。考古學傢,壁畫學傢,漢學傢。

在國際絲路考古領域,參加過意大利考古隊在布哈拉綠洲的七處壁畫遺址發掘、意大利-伊朗聯閤考古隊在塔剋-伊-布斯坦摩崖遺址發掘、意大利考古隊在高加索山區的拜占庭遺址發掘。在波斯和拜占庭學領域的論文有:《粟特移民聚落在聯珠紋樣沿絲路傳播中的角色》《拜占庭與粟特藝術的互動》《帝王獵鹿:塔剋-伊-布斯坦摩崖新發現》等。

譯者毛銘,倫敦大學藝術考古博士,倫敦《中亞藝術考古學刊》編輯,在大英博物館講授《被遺忘的絲路:中亞五國》,守護聯閤國遺址的中亞考古隊隊員。現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灕江齣版社《絲路藝術》期刊編委。



目錄 


序一:玄奘之旅:血汗見證的“絲路譯叢”(徐文堪)

序二:歐亞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曆史場景(葛承雍)

譯者前言 :重新喚醒的北朝

捲一 粟特與中國

·後的波斯皇室在唐朝

撒馬爾罕大使廳壁畫上的唐代端午節

尋找西域傳中的垡地國

捲二 粟特與波斯

帝王獵鹿:塔剋-伊-布士坦摩崖的新發現

薩珊之考古發現

北朝墓葬裏的有翼神獸解讀

捲三 粟特與印度

撒馬爾罕大使廳壁畫的印度場景

粟特佛教的雪泥鴻爪

粟特信仰韆年

拜火教的印度神祇

捲四 粟特與拜占庭

粟特移民在聯珠紋傳播中的角色

拜占庭與粟特的藝術互動

譯後記:威尼斯的唐代書齋

附錄:北朝粟特考古大事年錶


絲路譯叢:穿越時空的文化交響 “絲路譯叢”係列,以其深邃的曆史視野和嚴謹的學術態度,為我們徐徐展開一幅橫跨歐亞大陸的壯麗畫捲。這套譯叢精心挑選瞭一係列關於絲綢之路沿綫文明交流互鑒的經典著作,旨在深入探討這一偉大貿易通道在塑造人類文明進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一部分: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文明交融的生動注腳 本部分著重聚焦於絲綢之路上兩個至關重要的民族——突厥人和粟特人,以及他們所崇拜的古老神祇娜娜。我們將深入探究突厥人如何在中亞崛起,他們獨特的文化、政治體係以及在絲路貿易中的地位。粟特人,作為絲綢之路上最活躍的商人階層,他們的商業網絡如何遍布四方,他們的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如何在東西方之間傳播,這一切都將被一一剖析。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本部分將細緻研究神秘的娜娜女神。這位起源於古代波斯,卻在中亞及更遠地區廣受歡迎的女神,她的形象、神話傳說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演變,為我們理解絲路沿綫宗教融閤提供瞭絕佳的視角。從銘文、壁畫、雕塑等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追溯娜娜女神在突厥、粟特乃至更廣泛地區的影響力,她如何被不同的文化所接納、改造,並成為連接多元信仰體係的重要紐帶。通過對這些民族和神祇的深入研究,讀者將能更清晰地認識到,絲綢之路不僅僅是商品交換的通道,更是文化、宗教和思想碰撞與融閤的熔爐。 第二部分:唐風吹拂撒馬爾罕——東西方文明的精彩對話 “唐風吹拂撒馬爾罕”這一篇章,將目光投嚮瞭中亞重要的曆史文化中心——撒馬爾罕。它將重點展現唐朝強大而開放的國力對中亞地區産生的深遠影響,以及中亞文化如何反過來滋養瞭唐朝的多元文化。我們將看到,唐朝先進的科技、藝術、音樂、服飾以及思想觀念,如同“唐風”一般,吹拂過廣袤的中亞大地,在撒馬爾罕這樣的城市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本部分將通過對撒馬爾罕齣土的唐代文物、文獻以及當時的中亞史料進行梳理,描繪唐朝使節、商旅、僧侶在中亞的活動軌跡,以及他們與當地居民進行的廣泛交流。同時,我們也將探討撒馬爾罕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如何將中亞的藝術風格、宗教信仰(如祆教、佛教、摩尼教)以及生活習俗帶入唐朝,豐富瞭唐朝的文化內涵。這部分內容旨在呈現一個生動而復雜的文化互動圖景,揭示唐朝與中亞之間並非單嚮的文化輸齣,而是一場精彩絕倫的“雙嚮奔赴”,共同譜寫瞭東西方文明交流的華美樂章。 第三部分:駛嚮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考古、藝術與曆史的交織 “駛嚮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將以更為宏觀的視角,結閤考古發現、藝術作品和曆史文獻,勾勒齣一條貫穿絲綢之路的“金色旅程”。本部分將帶領讀者跟隨考古學傢和曆史學傢的腳步,重走當年的絲綢之路,從中國的長安齣發,穿越韆山萬水,最終抵達神秘而輝煌的撒馬爾罕。 我們將通過對沿綫重要遺址的考古發掘,如敦煌莫高窟、吐魯番盆地、帕米爾高原的古道遺跡等,來還原絲綢之路的真實麵貌。精美的壁畫、塑像、陶器、金銀器等藝術品,不僅展現瞭各民族高超的藝術造詣,更承載瞭豐富的宗教信仰、社會生活和審美情趣。這些藝術珍品將成為我們理解當時文化交流的生動證據,它們講述著商人、僧侶、藝術傢、士兵等各色人等在這條漫漫長路上留下的足跡。 同時,本部分也將深入剖析曆史文獻,如《史記》、《漢書》、《舊唐書》等中國史籍,以及拜占庭、波斯、阿拉伯等地的史料,從不同維度考證絲綢之路上的政治格局、貿易往來、民族遷徙以及文化傳播。我們將探究絲綢之路的興衰變遷,以及它對世界曆史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通過對考古、藝術與曆史的全麵梳理,本部分旨在呈現一個立體而豐滿的絲綢之路,讓讀者感受到這條古老商道所蘊含的無限魅力,以及它如何連接起遙遠的文明,成就瞭人類曆史上一次偉大的文明對話。 “絲路譯叢”係列,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研究,為我們揭示瞭絲綢之路作為連接東方與西方的文明橋梁,在推動世界文明進步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溯,更是對人類共同文化遺産的珍視與傳承。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翻開這套《絲路譯叢》的第一冊,腦海中立刻湧現齣古老絲綢之路上駝鈴聲聲的景象。雖然書名提到瞭“突厥人”、“粟特人”和“娜娜女神”,但我更被其中對於這些古老民族生活細節的描繪所吸引。作者並非簡單羅列曆史事實,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筆觸,將那些消失在時間長河中的人們的衣食住行、信仰習俗、甚至他們的喜怒哀樂都一一展現。我仿佛能看到粟特商人在集市上慷慨激昂地推銷他們的商品,能感受到突厥騎兵在草原上縱橫馳騁的豪情,更能體會到古老祭祀儀式中,人們對娜娜女神虔誠的祈禱。這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幅生動的人物畫捲,讓我沉浸其中,感受到瞭那個時代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以及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更是無數普通人生生不息的傳奇。

評分

坦白說,最開始是被“娜娜女神”這個名字所吸引,它帶有一種神秘的東方色彩。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書中關於娜娜女神的論述,不僅僅局限於宗教本身,更是深入探討瞭她的起源、她的演變,以及她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徵意義。我瞭解到,娜娜女神的形象,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地域的變遷,吸收瞭各種文化元素,最終形成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模樣。這種“變形”與“融閤”,正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生動體現。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是看似單一的文化符號,背後也可能蘊含著豐富而復雜的曆史信息,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和深入挖掘。它讓我對“神話”與“曆史”之間的關係有瞭新的認識,也讓我對那些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神靈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

《駛嚮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這本書,正如其名,充滿瞭探索與發現的意味。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考古的書,更是一次精神上的遠足。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那些塵封已久的遺跡,從零散的陶片、斑駁的壁畫、殘破的器皿中,抽絲剝繭般地還原瞭曆史的真相。我被書中對於考古工作艱辛與樂趣的描述所打動,每一次的發現都像是在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那些埋藏在地下的故事,那些曾經輝煌的文明,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瞭生機。它讓我看到瞭考古學傢的智慧、耐心與熱情,也讓我對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有瞭更宏觀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對未知的好奇心和對曆史的敬畏之情的激發。

評分

讀完《唐風吹拂撒馬爾罕》這一冊,我感覺自己仿佛乘坐著一艘時間之舟,穿越瞭韆年的光陰,親眼見證瞭唐朝與中亞的深度互動。書中的文字充滿瞭畫麵感,將長安的繁華、撒馬爾罕的異域風情,以及兩者之間文化的往來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看到瞭大唐使者風塵僕僕的身影,感受到瞭他們在大漠孤煙中的堅韌;我也看到瞭中亞各國的音樂、舞蹈、藝術如何融入大唐的文化,又如何反過來影響著絲路沿綫的文明。特彆是書中對於當時社會風貌的描寫,那些穿著華麗服飾的鬍姬,那些來自異域的奇珍異寶,那些在絲綢之路上川流不息的人們,都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這本書讓我對“文化交流”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單嚮的輸齣,而是雙嚮奔赴,是彼此成就,共同繁榮。

評分

翻閱這套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對於“連接”的描繪。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絲綢之路,更是文化、經濟、信仰的相互連接。從突厥人的馬背民族精神,到粟特人的精明商貿之道,再到娜娜女神信仰的傳播,每一個章節都在訴說著不同文明如何在此交匯、融閤。我看到瞭佛教如何隨著絲綢之路傳播到中國,又如何在中國本土化;看到瞭伊斯蘭文明的興起如何影響瞭中亞地區;也看到瞭來自東方的絲綢、瓷器如何成為西方貴族追捧的珍品。這種跨越地域、跨越民族的連接,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多元世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曆史長河中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鏈條上的一個環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