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学丛书:中国教育史(套装上下册)

民国大学丛书:中国教育史(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青之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民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 丛书
  • 套装
  • 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485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24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9
套装数量:2
字数:6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类社会的意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程度而前进,也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形式而变迁,故一切意识形态莫不以经济为基础。教育属于意识形态之一种,也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它是社会的产物,不是与生俱来的,某一种教育思潮之风起,必有当时的社会情形为背景;某一种教育制度之制定,必有当时的经济组织为基础。离开了社会及社会里面的经济组织,则无所谓教育,即无所谓教育史。故研究某一地方的教育,必要对于该地方的社会情形及经济组织,有一个相当的了解;研究某一时代的教育。

作者简介

陈青之(1891-1943),又名炎联,号春阳。湖北沔阳(今仙桃市)彭场镇木兰口人。1917年入读北平高等师范(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科。1919年五四运动中被捕入狱。1921年高师毕业后经朝鲜往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始撰《中国教育史》。从事教育工作逾20年。1943年病逝。
著有《中国教育史》《中国历史朝代图》《中国疆域变迁图》等。未出版之遗稿有《中国通史》《中国民族英雄史》《五十自述》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编前语
第一编 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
第一期自商代以上(3500B.C.-1123B.C.)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与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汉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第二编 封建时代的教育
第一期 西周(1122B.C.-771B.C.)
第三章 西周社会的概观
第四章 后人傅会之西周教育制度
第二期 东周(770B.C.-222B.C.)
第五章 东周之社会与思想
第六章 东周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三编 半封建时代前期的教育
第一期 秦汉(221B.C.-219)
第七章 半封建社会形成之第一幕
第八章 儒家学术之独占与教育
第九章 两汉学风
第十章 两汉教育制度及其实施
第十一章 两汉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二期 魏晋南北朝(220-588)
第十二章 魏晋六朝之政局与民族
第十三章 魏晋六朝之学风
第十四章 魏晋六朝之教育
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589-959)
第十六章 隋唐之国力与士气
第十七章 隋唐学风
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实施
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
第四编 半封建时代中期的教育
第一期宋(960-1276)
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与教育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宋代学风及学派
第二十三章 宋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第二十四章 北宋教育家及其学说
……

下册

精彩书摘

二 兼爱主义 墨子推论社会的乱源,起于“不相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乱异国以利其国。”(《兼爱上》)人人不相爱,彼此交相亏,所以天下大乱无已。但是个人莫不自爱其身,当孝子的人莫不想爱他的父母,当慈父的人莫不想爱他的子女;同时对于他人之身及他人的父母和子女,亦当表示同样的爱,然后能够使他人爱我之身及我的父母和子女,如我自爱的一样。(《兼爱下》)使他人能够爱我及我的关系人如我自爱的一样,而后爱的意义才大;使社会人人能够彼此这样相爱,而后爱的范围乃普。所以要挽救天下的大乱,和达到各人所欲爱的目的,应当“兼以易别”(《兼爱下》): “视人之身若其身,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国若其国”(《兼爱上》),就是把他人的父母当着自己的父母,把他人的子女当着自己的子女。能够如此交相利,兼相爱,天下为情感以充满,社会如一家的同胞,而亏人利己之事自然不会发生。
墨家主义以“义”为中心,以“兼爱”为出发点,以“兴利除害”为工夫.以“乐生互助”为目的。最善的行为,莫如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最良的政治,亦莫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要为天下兴利除害,即要使世界人类没有一人有一毫之不利,没有一人有一毫之受害,则必要富有极大的热情,——就是有视人如己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兼爱主义的精神。故以兼爱为出发点,自无人我之分,自然能够悲天下之痛,悯天下之穷:见别人吊下火炕了不得不舍身援救,于别人有利益的事情不得不设法帮助。这种行为就是义的行为,这种政治就是义的政治。人人为义,事事皆合于义,则人类乐生互助的目的必可以达到,人类必可以进于世界大同。此墨子的理想,也就是墨家主义的精神。
……

前言/序言


《民国大学丛书:中国教育史(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教育自民国肇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中国教育的变革、转型与发展。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层层递进,脉络清晰,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详尽而生动的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全景图。 上册:启蒙与探索——民国初年的教育革新 上册着重描绘了民国初年,在国家转型和社会剧变的大背景下,中国教育所经历的初步改革与艰难探索。 第一章:辛亥革命的余波与教育的曙光 本章首先回顾了辛亥革命对中国传统教育体系造成的冲击,探讨了革命思潮如何为新式教育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随后,详细分析了清末新政时期兴办的新式学堂,包括学制改革的尝试、学科设置的调整以及师资培养的初步举措。重点介绍了教育领域内涌现出的先驱人物及其教育理念,例如蔡元培、张元济等,他们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方向的早期探索,为民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章:北洋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与实践 北洋政府时期,尽管政局动荡,但在教育领域仍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本章深入研究了这一时期颁布的各项教育法令,如《大学令》、《中小学教育纲要》等,分析其主要内容、影响及局限性。重点阐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中等教育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例如,对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改组、国立大学的设立与发展,以及各种专业院校的兴起,都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同时,也关注了教育经费的筹措、校舍建设以及教材编写等具体实践问题。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思想的解放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本章详细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如何渗透到教育理念中,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和人本化。重点分析了胡适、陈独秀等教育思想家提出的新主张,如白话文运动对教育模式的革新、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探讨了这一时期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德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式教育机构和民间教育团体的涌现。 第四章:教育救国与留学潮 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教育救国”成为许多仁人志士的共识。本章考察了这一时期教育在抵御外侮、图强自救中的作用。详细介绍了各界人士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所做的努力,包括兴学助学、创办实业学校以培养技术人才等。同时,深入分析了民国时期盛行的留学潮,探讨了留学生群体对中国教育、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他们带回的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地方教育的探索与特色 除了中央政府的政策,各地在教育发展上也进行了各种探索。本章聚焦于民国时期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特色与差异。例如,南方地区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先行一步,以及北方地区在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融合方面的尝试。考察了各省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与运作,以及地方性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的多元化和地方自主性。 下册:深化与转型——抗战及战后时期中国教育 下册将视角转向抗日战争时期及之后,重点分析了中国教育在战争的严峻考验下如何坚韧发展,以及战后重建与转型时期的教育挑战与成就。 第一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迁移与坚守 抗日战争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规模的教育机构迁移和师生的艰难跋涉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本章详细记述了西南大后方作为抗战时期中国教育的“孤岛”,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学的。重点介绍了迁往西南的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以及其他迁往后方的各级学校。详细描述了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如何维系教学、开展科研,为国家培养人才,以及在战火中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 第二章:战时教育的特殊需求与调整 战争的爆发改变了教育的重心和方向。本章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教育在适应战争需要方面所做的调整。例如,军事教育的加强、战时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针对沦陷区儿童的救亡教育等。探讨了国民政府为适应战时需要而调整的教育政策,以及民间力量在教育救亡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三章:战后教育的重建与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教育面临着重建与发展的艰巨任务。本章深入研究了战后教育的复苏与发展情况,包括沦陷区学校的复课、教育机构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对战争期间遭受破坏的教育设施的修复。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在战后教育政策上的调整,如高等教育的扩张、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国际教育交流的恢复。 第四章:高等教育的变迁与挑战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本章详细考察了高等教育在抗战前、抗战期间及战后的发展轨迹。深入分析了国立大学、私立大学以及教会大学的各自特点和发展变化。重点关注了大学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师资队伍的培养,以及学生运动和社会参与。探讨了高等教育在培养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塑造知识分子群体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五章: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普及化努力 与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不同,基础教育的普及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章详细梳理了民国时期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的设置与发展。重点关注了国民政府在普及初等教育方面的努力,如《县教育改进计划》、《乡村教育运动》等。同时,也探讨了民间力量在基础教育普及中的贡献,以及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第六章: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知识分子的角色 本书最后将视角从教育本身拓展到其社会功能和知识分子的作用。本章分析了民国教育在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传播新思想、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贡献。重点研究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探讨了教育与社会变革、政治运动、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教育在塑造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总结 《民国大学丛书:中国教育史(套装上下册)》通过对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不仅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教育所经历的曲折与辉煌,更揭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中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本书内容详实,论证严谨,是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特别是民国时期教育史的必备参考著作,也为理解当下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维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被一本关于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生产的画册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几乎完全是用图像和简短的旁白构筑起来的,视觉冲击力极强。它收集了大量当时报纸、宣传单、民间艺术品中的插画和漫画,那些充满战斗激情和朴素情感的形象,远比枯燥的文字记载更具感染力。尤其是一些描绘劳工和士兵生活的木刻版画,那种粗粝的线条和强烈的明暗对比,完美地传达了全民抗战的艰辛与决心。这本书的编排很有层次感,从前期的悲壮宣传,到中期的艰苦支撑,再到后期的民族觉醒,图像的风格和主题都在悄然变化,形成了一种无声的叙事。它让我意识到,在信息传播不便的年代,艺术是如何成为凝聚人心、进行精神动员的最有力工具之一的。这本画册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生动记录,充满了一种野蛮生长的力量美。

评分

我最近重温了几本关于近代中国思想史的著作,感慨良多。特别是陈独秀那段时期的论述,让人看到了新文化运动早期那种激进与探索并存的复杂心境。书里细致地分析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如何在中国知识界掀起滔天巨浪,那种对传统秩序的彻底颠覆和对西方现代性的热切向往,描摹得淋漓尽致。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个体命运也有着深刻的关怀,不仅仅停留在宏大叙事,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彷徨的人物群像。我特别喜欢它对五四前后白话文运动的梳理,那种从语言层面进行的文化革命,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在。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资料翔实,即便读者不是专业历史学者,也能被那种荡气回肠的历史氛围所感染,体会到知识分子肩负民族命运的沉重。它让我对“新青年”一代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是扁平化的脸谱,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探路者。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中国近代的社会组织变迁,特别是乡村治理的重塑。手头有本探讨清末民初地方士绅与新式教育权力交接的学术论文集,视角相当新颖。它聚焦于一个相对冷门的领域——地方教育会的成立与运作,通过对几个省份案例的比较研究,展示了传统宗族权威是如何一步步被以“科学”和“国民教育”为旗帜的新兴力量所侵蚀和替代的。论文中对原始档案材料的引用非常扎实,比如地方议会的会议记录、教员的任命文书等,这些一手资料的呈现,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其中一篇关于“义务教育”在农村推行的阻力分析尤为深刻,揭示了文化观念的冲突如何阻碍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尝试。这本书的学术品味很高,它帮助我理解了现代化进程中,权力结构细微而坚定的转移是如何发生的,那种自下而上的韧性与自上而下的推力交织的复杂图景。

评分

最近读了一本探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市民阶层形成的书籍,视角非常社会学化。这本书重点剖析了商业广告和大众媒体如何参与塑造“现代市民”的身份认同。作者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天津等地的商业广告进行了大量的文本细读,分析了从肥皂到香烟,从月份牌到电影海报中,是如何构建出一种新的家庭观念、消费伦理和性别角色的。比如,它如何将“科学生活”与特定商品绑定,以此来区隔旧式家庭与新式家庭。书中关于“摩登女性”形象的变迁分析尤其精彩,展示了女性如何在被推向公共消费领域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充满矛盾的社会期待。这本书的理论框架很扎实,能清晰地看到西方社会理论是如何被借用来剖析中国本土现象的,同时又不失对本土文化细节的敏锐捕捉,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对都市生活烟火气的描摹,非常引人入胜。

评分

读完一本关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思潮的专著,我感觉自己的审美观都被重新校准了。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没有采取传统的流派划分法,而是用一种“关系史”的视角,考察了不同文学群体之间的张力与互动。比如,它如何巧妙地将左翼文学的现实主义批判与新感觉派的都市体验并置对比,揭示了在现代性转型期,文学如何回应社会剧变的不同切面。作者对文本的解读极其细腻,比如对某位作家早期小说中象征手法的分析,简直是庖丁解牛,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焦虑和个人情感挖掘得入木三分。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当时文学期刊的生态描写,那些激烈的笔战、诗意的争鸣,仿佛就在耳边,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活力与火药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文学史不再是僵死的目录,而是一场活生生的思想对话现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