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名师丛书:杨廷宝

中国建筑名师丛书:杨廷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黎志涛 著,杨永生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杨廷宝
  • 中国建筑
  • 建筑师
  • 建筑理论
  • 建筑实践
  • 现代建筑
  • 建筑名师
  • 学术著作
  • 建筑师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381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417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1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杨廷宝,字仁辉,河南南阳人。192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1927年加入基泰工程司主持建筑设计工作。曾先后在中央大学和南京工学院两校建筑系任教授,并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和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杨廷宝的一生为推动中国建筑与建筑教育事业和国际建协活动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内页插图

目录

苦难寡欢的童年
初踏求学之路
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日子
选择建筑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深造
赴欧考察建筑
加入基泰工程司
修缮古建
杨廷宝与中国营造学社
执业生涯——1927~1937年
执业生涯——1937~1952年
执业生涯——1952~1982年
投身建筑教育——在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 1940~1949年)
投身建筑教育——在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1949~1979年)
投身建筑教育——在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79~1982年)
驰骋国际建坛
姻缘与家庭
志同道合的挚友
附录一 杨廷宝简历
附录二 杨廷宝吉建筑修缮工程一览
附录三 杨廷宝设计作品一览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苦难寡欢的童年
杨廷宝(字仁辉),于1901年10月2日出生在河南南阳市东南郊白河岸边的赵营村。杨廷宝的祖父是南阳地主,开有中药店、杂货店和粮行,家境殷实,是赵营村的大户,聚族而居,并占有一组四进院的房屋。杨廷宝的一家住在三进院,正房的三间是父母的居室。幼年杨廷宝住的是西厢房,外面是个小独院,有砖铺的小路和正房相通。杨家门口,红漆大门外有一对石狮挺立两侧,甚是威严。不远处,有一个数亩大的池塘,春日成群鸭鹅嬉水,夏天满池荷花飘香。这便是幼年杨廷宝生长的家乡。
赵营村离诸葛亮的故地卧龙岗仅七八里地。卧龙岗是伏牛山脉的一条余脉,连绵到这里已不太高了,只是一个小小的山坡头。远远眺望可见到一座古塔,名叫奎星塔,那儿还有口井,武侯祠就坐落在这里。武侯祠的石枋上有块横匾,写着“三代上人”几个大字,它旁边还有石亭石柱。山门后的拜殿上有座大台子,古柏交柯,苍劲葱郁。大殿后,一边是古柏亭,一边是野云庵,再往后堆砌着假山石,还有不太大的石洞。假山石被长廊环抱,对着前面的茅庐,山后是这群建筑的终点--抱膝长吟。这组建筑群的周围还布置了关张殿和诸葛书院,关张的塑像十分高大,栩栩如生。杨廷宝儿时经常伙同几个小朋友到这里戏耍,爬进爬出,玩捉迷藏,度过了一段短促但却充满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但是,杨廷宝出生时,中国的社会环境正值动荡不安之中。由于甲午、庚子战争的失败,使西方列强凭借洋枪钢炮打开了闭关自守的文明古国大门,国土财富被大肆掠夺。尽管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享有丰富的楚、汉文化遗产,历代名人辈出,经济上也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但自宋以后,少数民族南侵,原有汉文化地域结构受到破坏,政治中心上迁燕北,经济中心下移江南,河南则处于两大中心的中空地带。近代之后,河南仍处于东南沿海的外来商业文化发展和帝京的官方新政改革运动之中隙地带。仅经由官方途径,晚清的河南省会开封受到过些许警政、新学堂及咨议局等新政影响①,河南省其他城市则发展滞后。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杨廷宝及其家庭环境也深受其影响。虽然祖辈是富商大家族,但经不起族中成员喜嫖爱赌吸鸦片,坐吃山空任意挥霍,真应验了“富不过三代”的古训。到了杨廷宝父亲这一代,杨氏家族已家境日衰,房屋破败。不过,杨廷宝的父亲杨鹤汀①敢于;中破没落腐朽、封闭愚昧的家族桎梏,投身于辛亥革命的洪流中。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为后代开辟了通向成功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一门双院士,满门科教才”而令人羡慕称赞的家庭荣耀。当然这是后话。
杨廷宝的父亲杨鹤汀在同辈中排行十四,人称“杨十四少”。自幼虽接受旧式教育,但一无功名利禄之心,二不钻营发财之道,却推崇康梁,志在富国强民,很有些抱负。他拥护维新,创办新学,担任南阳公学的校长,是全城有名的开明士绅。杨廷宝的母亲是城里另一大户米姓人家的小姐,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的后人。她性格温和,为人善良,是一位识文解字,能书善画的才女。米氏自嫁给杨廷宝的父亲后,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婚后一年米氏就有了身孕。由于杨廷宝的父亲忙于公务,没有时间照顾妻子,再加上调养不周,致使米氏身子一直虚弱。1901年中秋过后的第五天,小廷宝呱呱坠地,母亲却因失血过多而离开人世,年仅21岁。当时已卧床不起的祖父,听到年轻媳妇撒手人寰的消息,也在悲痛中死去。就这样,生母和祖父的去世,加上家庭的败落,造成了小廷宝沉默内向的性格。长大成人后,他每到农历八月二十心情也格外沉重,这一天既是自己的生日,又是母亲和祖父的忌日,因此,杨廷宝一辈子不过生日。
小廷宝出世后就没有奶吃,只好由老祖母抱着他,东家吃几口,西家喂几口。因此,杨廷宝从小身体多病,瘦小迟钝,远不如其他同龄幼童壮实健康。
……

前言/序言


中国建筑名师丛书:梁思成 本书为“中国建筑名师丛书”的其中一册,聚焦于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梁思成先生的学术思想、建筑实践与历史贡献。 —— 梁思成:一位穿越时空的建筑史学家与现代中国建筑的塑造者 梁思成先生(1901—1972),字启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古建筑保护的先驱,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恰好是中国社会经历剧变、传统文化面临冲击与重建的缩影。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位巨人如何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坚定的信念,为现代中国建筑界指明方向,并留下不可磨灭的遗产。 第一部分:学术的源头与思想的淬炼 1. 留学时代的启蒙与对本土的回归 本书首先追溯梁思成先生早年的求学经历。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赴美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这段经历使他系统地掌握了西方现代建筑的理论与技术。然而,与许多留学生不同,梁思成并未止步于对西方模式的简单复制。 2. 叩问历史:从西方建筑史到中国建筑史的转向 留学归国后,梁思成敏锐地意识到,要建立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建筑,必须首先清晰地认识“我们是谁”。他与妻子林徽因先生毅然踏上了寻找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艰辛历程。本书详述了他们如何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徒步穿越大半个中国,实地勘察了唐、宋、辽、金等朝代的宏伟遗构,如山西的佛光寺、营造社在山西考察时发现的唐代建筑实例,这些都是当时学界几乎未曾涉足的领域。 3. 《中国建筑史》的诞生:开山之作的意义 重点解析梁思成先生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中国建筑史》。本书认为,这部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中国建筑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以科学方法编写的通史,更在于它首次运用西方建筑史学的分析框架,结合中国传统营造学社的实测记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语汇体系。它填补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巨大空白,为后续的建筑教育和文物保护奠定了理论基石。 第二部分:教育的传承与现代化的探索 1. 清华与东北大学: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摇篮 梁思成先生是现代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奠基人之一。本书详细介绍了他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后与林徽因共同创办北京大学建筑学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所进行的教学实践。他拒绝照搬西方模式,而是积极推动“中国化”的教学方针,要求学生在掌握现代设计原理的同时,深入研究传统结构、地方形式与地域文化。 2. 营造学社精神:科学、严谨与田野调查 营造学社(1930-1940年代)是梁思成先生思想实践的重要载体。本书将深入探讨营造学社所倡导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建筑理念。他们利用精确的测绘技术、严谨的文献考证,对斗栱、屋顶、台基等关键构件进行解剖研究,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3. 理论与实践的交织:现代设计中的传统韵味 本书分析了梁思成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参与的几项重要设计工作,例如他对中央研究院建筑群的设想,以及在解放初期参与的城市规划工作。虽然他未能留下大量完整的现代建筑作品,但他始终坚持在现代功能主义的需求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逻辑和精神气质,探索一条既不盲目复古、也不全盘西化的中间道路。 第三部分:文物保护的先驱与城市规划的远见 1. 抢救文明的呐喊:古建筑保护的艰难历程 抗日战争期间,梁思成先生和同仁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免遭战火的摧残。本书详述了他们绘制“战时建筑保护地图”,向国际社会呼吁保护中国重要古迹的行动。这种将文化遗产置于民族存亡之上的情怀,是其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2. 规划北京的宏伟蓝图:城墙存废之争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先生作为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深度参与了新北京的建设规划。本书将重点探讨他与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的“梁陈方案”。该方案力图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北京古老的城市格局、中轴线和城墙,以维护这座历史名城的空间秩序与文化认同感。尽管该方案最终未能完全实施,但其对历史环境整体性保护的深刻洞察,对当代城市保护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制度的建立:文物保护法律框架的构建 梁思成先生是新中国文物保护法规和管理体系的缔造者。他积极推动建立了文物保护机构,为中国古建筑的普查、登记和修缮工作奠定了组织和制度基础。 结语: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梁思成先生的一生是探索、坚守与奉献的一生。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不仅为中国建筑史学树立了里程碑,更为现代中国建筑师提供了一种文化自信和学术路径。他的思想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传统、如何设计未来。本书旨在通过梳理他的思想脉络与实践足迹,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位巨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任何一位渴望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的读者而言,杨廷宝先生无疑是绕不开的名字。这本《中国建筑名师丛书:杨廷宝》就像一本浓缩的史书,将杨廷宝先生波澜壮阔的建筑人生,以及他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贡献,以一种生动而翔实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关于他对西方建筑理论的吸收与融合,以及他如何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我对“中国风格”的形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并非简单地复制历史,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理解传统,去转化传统,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生机。我被书中对他处理一些公共建筑的细节所吸引。例如,如何通过建筑的尺度、体量、以及材质的选择,来营造出庄重而不失亲切的氛围,如何让建筑既能满足社会功能,又能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图片,更是提供了宝贵的视觉资料,让我得以直观地感受他作品的魅力。它让我明白,优秀的建筑作品,往往是技术、艺术、文化、历史等多重因素巧妙结合的产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对一位建筑大师的致敬,更是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一次深刻梳理和反思。

评分

这本《中国建筑名师丛书:杨廷宝》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更在于它所激发的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杨廷宝先生当年是如何在纸上勾勒出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线条,如何与工匠们沟通,如何将心中的蓝图变为现实。书中对他教育理念的阐述,也让我十分动容。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他将自己对建筑的热爱和理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为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才。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杨廷宝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选择的描写。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如何在坚持自己建筑原则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故事。他对建筑的“朴素”追求,对“实用”的强调,以及对“美观”的审慎态度,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哲学。这种哲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根植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土壤,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建筑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它让我重新审视身边的建筑,去发现其中蕴含的匠心和智慧。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深深的敬意和对未来的希望。杨廷宝先生在《中国建筑名师丛书:杨廷宝》中所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位建筑师的技艺,更是一种精神。他对于建筑的严谨态度,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都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杨廷宝先生的生平经历,到他的设计理念,再到他的代表作品,层层递进,条理清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杨廷宝先生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争议,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展现了他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持自己的建筑信念,并做出自己的贡献。他对于“如何在中国建造”的思考,对于“如何传承与发展”的探索,都为当今的建筑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建筑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物质的形态,更在于其所承载的精神和文化。它让我更加热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更加珍视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继承与创新,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书,对于每一个关心中国建筑发展的人来说,都值得一读。

评分

作为一个对建筑史略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设计师们充满好奇,而杨廷宝先生无疑是其中绕不开的一座高峰。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这位巨匠的内心世界和创作轨迹。与其说这是一本建筑作品集,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建筑精神的传记。书中不仅罗列了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作品背后的思想根源和设计逻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杨廷宝先生设计思想时所展现出的严谨与细腻。从他受到西方建筑教育的影响,到他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热爱与传承,再到他在现代建筑浪潮中如何坚守中国文化立场,整个过程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书中的案例分析详实,配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建筑图纸,使得理解更加直观。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他对一些标志性建筑的处理,例如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既满足功能需求,又能体现出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他对“意境”的追求,以及如何通过空间、光影、材质的巧妙运用,营造出宁静致远、内敛含蓄的东方韵味,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建筑专业人士看的,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中国文化,关注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的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让我看到,好的建筑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的物质载体,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情感的艺术品。

评分

怀揣着对中国传统建筑深深的敬意,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建筑名师丛书:杨廷宝》。虽未曾亲见杨廷宝先生的任何一座传世之作,但透过文字和图片,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穿越时空的建筑智慧。这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杨廷宝先生的建筑理念、设计手法以及他与时代对话的精神,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杨廷宝先生早期作品的解读,那些融合了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传统审美的建筑,在今天看来依然别具匠心,充满了人文关怀。书中对建筑细节的描绘,例如梁柱的比例、屋檐的曲线、庭院的空间布局,都展现了杨廷宝先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运用。他并非盲目复古,而是巧妙地将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和升华,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每当我读到关于他如何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总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强调建筑应“顺应自然”,将山水、气候、地域特色融入设计之中,让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而非人为的征服。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当今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具有启示意义。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建筑”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一种对生活方式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