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桥梁史话

大家小书:桥梁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茅以升 著
图书标签:
  • 桥梁
  • 工程
  • 历史
  • 文化
  • 科普
  • 建筑
  • 中国
  • 交通
  • 技术
  • 图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
ISBN:97872000902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8296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4
字数:1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阅读大家经典、感受大家风范、普及大家知识、传承大家文化。

内容简介

《大家小书:桥梁史话》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20世纪30年代,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曾任唐山交通大学、北洋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撰有《桥话》、《中国石拱桥》、《钱塘江桥》、《中国的古桥与新桥》等大量科普文章。

内页插图

目录


桥话
启宏图,天堑变通途
桥名谈往
名桥谈往
中国古代桥梁
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与李春
洛阳桥与江东桥
五桥颂
介绍五座古桥
中国古桥技术史话
谈桥梁跨度
开合桥
联合桥
没有不能造的桥
明天的桥
代后记:架桥人的心愿

精彩书摘

通车了1370多年,现仍继续服务的河北省赵州桥,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桥梁的科学技术成就;造桥工人中的代表李春,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桥梁工程师。
我国资源丰富,人民勤劳,自古以来,就建成了大量的宏伟的各种形式的桥梁,成为我国文化悠久的一种标志。它们散布在全国各地,往往在穷乡僻壤,竟会偃卧着一座结构奇特的名桥,而在通都大邑,水网纵横地区,更是条条大路,有路就有桥。从桥梁事业的发展,可看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尽管我国历史文献,对于桥梁的记载极端贫乏。桥梁是永久建筑物,从它现在的遗迹,可以窥知其创建时设计的构思和施工的技巧,因而鉴别出这桥在科学技术上的水平。可以说,我国数千年来的古桥,是无愧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
可惜很多杰出的名桥,遗迹不存,仅能从文献中知其概要。《诗经》中有“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之语,这梁是我国很早的“浮桥”,据说是周文王所制。到了秦始皇时,这渭河上的桥,改造为“石柱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见《三辅黄图》),唐代杜牧《阿房官赋》中说这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可见这桥的伟大。西汉末王莽时,“灞桥火灾,数千人以水沃救不灭”(见《汉书·王莽传》),这座“木梁桥”的结构,规模宏伟,可以想见。到了西晋时,河南洛阳有“旅人桥”,“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万五千人”(见《水经注·榖水条》),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大型“石拱桥”。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里有开封汴河上的虹桥,则是大型“木拱桥”,用五根拱木作骨架,若干横木作支撑,全用绳索捆扎而成,构制奇巧。甘肃兰州有握桥,传说建自唐代,系木制“伸臂桥”,用大木纵横叠置,‘‘更相镇压”,两岸同时并进,节节挑出,于河心相遇,故名飞桥,又名握桥。
如同上述的,现在已经不存而历史文献中留名的,以中国之大,数不胜数,这里提出的只是其中有代表性的6种形式,在当时技术上各有独到之处,为后来桥工开辟了道路。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字颇有时代感,在体会科学之间体会社会。

评分

评分

买书就上京东,促销力度大,质量有保障,速度快。

评分

多年前在舅舅家剪报,就很喜欢茅以升的桥梁文章!终于入手~

评分

《大家小书:桥梁史话》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评分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评分

评分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桥梁占有重要的一页。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伟大国家,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曾在世界桥梁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造就了现代科学技术,19世纪又发明了现代炼钢法和作为人造石料的混凝土,使欧美各国相继进入现代桥梁工程的新时期。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帝国主义列强为掠夺中国的资源在中国修筑铁路、开挖矿山、设立租界,也引入了现代桥梁技术。1937年建成的钱塘江大桥是第一座由中国工程师主持设计和监造的现代钢桥。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并引进了当时的先进桥梁技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桥梁建设的黄金时期。在学习发达国家创新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设造就了中国桥梁的崛起和20世纪90年代的腾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和业绩。可以说,中国桥梁已走上了复兴的道路,正在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有希望在21世纪的自主创新努力中重现辉煌。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和衰落: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而在古代桥梁方面,中国的祖先也有许多创造性成就为世界所公认。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中华科学文明史》中对中国古代的梁桥、浮桥、拱桥和索桥等桥型的发展都作了详细的评述和考证。石梁桥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梁桥为钜桥。该桥建于商代(前16~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克商都朝歌,发钜桥头积粟以账济贫民。”古代的石梁桥一般跨度都在10米以下,最大的石梁长达23.7米。迄今仍保留的中国古代石梁桥当推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的福建泉州安平桥,该桥共362孔,全长5里(2223米);以及建造更早的泉州洛阳桥,该桥始建于宋皇五年(1053年),全长1097米,有47个桥孔。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1275年所著游记中对此都有记述。浮桥《诗经》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公元前12世纪(前1135年)周文王迎亲,在渭河上修建了浮桥。以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因战争的需要曾多次在黄河、渭河、洛河上架设浮桥,并采用铁链代替竹索为舟船间的连系。据西方的历史记载,最早的浮桥始于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浮桥”。公元前493年,波斯王大流士进军希腊,为横渡伊斯坦布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用360艘战船顺流排列,7天7夜间有200万人通行过桥。石拱桥在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洞的启发下,公元前6000年的两河流域先民就开始用砖坯砌成拱圈。应该说,四大文明古国都先后掌握了用砖块和石块修筑拱门和拱桥的技术。可以推测,中国在商朝也已学会了建造拱桥。古代的拱桥最初都是半圆拱,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建造了许多著名的输水拱桥,世称“罗马石拱桥”,至今尚存30余座,并开始突破半圆拱的惯例而建造了小于半圆的圆弧拱。中国隋朝的杰出工匠李春于公元610年修建的河北赵州安济桥是一座独具匠心的杰作,该桥主跨37.4米,矢高7.1米,拱肩两侧砌有二个小拱(称为腹拱)形成空腹的拱桥,不但减轻了自重,而且有利于排洪。这种中国首创的“敞肩圆弧拱”直到14世纪才出现在欧洲,这可能和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中所传递的中国古代桥梁信息有关。马可·波罗所著的《马可·波罗行记》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河上有一美丽的大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建置甚佳,老实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他所说的就是位于北京西南郊的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为11孔不等跨圆弧拱桥。在桥拱上采用的是框式纵连式的砌拱法使整个拱券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桥面两侧有青石栏板279块,望柱281根,柱上共雕刻有489个大小、神态各异的石狮。卢沟桥的建成,方便了金中都与南方的交通。它工程宏伟、结构科学、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代表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伸臂式木梁桥用木梁像斗拱那样多层叠置外挑,或加上斜撑以增加悬挑的能力直至在跨中合拢形成跨度可达30余米的拱形桥梁是中国古代工匠的独创,在西部的川、藏地区和东南的浙闽地区至今仍可见到。最著名的当推宋代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虹桥。该桥桥跨约18.5米,桥宽9.6米,拱矢约4.2米,当时称“贯木”架桥法。在元朝时,这种桥型曾被蒙古军队带至欧洲,架设了一座跨越多瑙河的桥梁。索桥用天然的植物纤维(如藤、麻和竹条)制成索桥是中外亚热带地区的古代先民的自然创造。中国约在3000年前已开始建造索桥。《汉书·西域传》中已有“以绳索相引而渡”的记载,可见西域的藏、彝等少数民族对中国首创的索桥作出了重要贡献。四川灌县都江堰的珠浦桥是现存中国古代竹索桥的杰出代表。中国是最早发明冶铁技术的国家,至迟在隋唐时代(6世纪)就有了铁索桥。

评分

中国石拱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