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宗静风宗静草连环画作品(第2辑)》共分为六册,即《于谦之死》、《谢瑶环》、《天女散花》、《合影楼》、《斩蛟记》和《碧血花》。
《碧血花》
孙克咸是明朝末年的名士,因不满当时政治,处境非常危险。他为了掩人耳目,就把自己扮成一个寻花问柳的人。谁知假戏真做,他自认得嫩娘后,意志消沉,几月不出门一步。嫩娘敬佩克成为人,见他一变如此,心中很是失望。
正当克咸不可自拔的时候,清军已迫临浦口。克咸在嫩娘的力劝之下,终于振奋起来,来到福建,夫妇俩训练好一支军队,把南下清军阻击于九里滩头。由于郑芝龙叛变,福建失陷,夫妇俩只得逃到浙江丛山中,继续抗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夫妇全被生擒,从容就义。
《斩蛟记》这个故事是根据古代传说编写的。古时荆国有一个勇士名叫次非,这人身高体壮,武艺超群,可惜没有合手的武器。后来得到好友王毅和造剑师的帮助,获得一口宝剑。次非十分高兴,接受王毅和造剑师的主张,立志要为国家出力,并彼此约定了在国内相会的日期。次非先行归国,在途中,他连斩两条蛟龙,救了十几个人的性命,又杀了恶霸庄主和贪官。后来,次非被荆王封为大将军,带兵守卫边疆,由于得到王毅和造剑师的帮助,屡次打败强敌,敌人永远不敢再犯荆国了。
《合影楼》是根据清朝剧作家李笠翁的小说编绘的。它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屠珍生和管玉娟的爱情,歌颂了他们为婚姻自主而向封建势力坚决斗争的勇敢行为。屠珍生和管玉娟是自幼生活在一起的两姨兄妹。当玉娟四岁时,她的父亲管提举为了防男女之嫌,竟将她和珍生拆开,和屠家分了家,另立门户,而且在两家毗连的交界处,筑起了一道高墙。高墙下面,有一个横跨两家的池塘。管提举万没想到珍生和玉娟长大时,又在池塘的倒影当中,得到重逢的机会,而且感情更加深厚起来。后来此事被管提举得知,想出种种办法,顽固地加以阻挠,几乎送掉一对青年的性命。多亏管屠两家的好友路子由父女想出妙计,打破了管提举的封建思想,才使珍生和玉娟得到美满的结局。
《天女散花》
天门山,高万丈,每天清晨,山顶上飘着五色的云彩,人们说,这是天女在散花。相传在天门山下,住着一个地主,外号叫做“二胖子”。一天,二胖子驾车出去收租,压死了一个小孩,二胖子的长工在老牛的帮助下,到天门山顶上拾了鲜花,救活了小孩,并且得到许多宝玉。二胖子知道后,眼就红了,他残忍地压死了自己的孙子,也在老牛的帮助下,上了天门山顶。在山顶上,二胖子一心拾宝玉,哪里还想到拾鲜花救活自己的孩子!他拾了许多宝玉,身上可以装的地方都装满了,才慢慢下山,谁知刚下到半山腰,就摔下去跌死了。原来怀里的宝玉,全是石头。
《谢瑶环》
唐朝武周统治时代,有一个名叫谢瑶环的年轻女子,她本是江南一教师之女,因貌美多才,被召进宫,在尚仪院充当司籍女官。她有远大的抱负,同情人民,坚持正义,虽在深宫供职,却不与权贵们同流合污,并对国事常有高见卓识,因此,受到女皇帝武则天的重用,升她为右御史台,乔装更名,前往江南巡察。到了江南,为了惩处豪强,为民除害,瑶环不顾个人安危,杖责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子,处斩了御史中丞来俊臣的异父兄弟。武三思等因此怀恨在心,便私下江南假传圣旨,捉拿瑶环。当武则天得知赶到江南时,瑶环已被非法杀害了。百姓闻听此事,聚集辕门替瑶环喊冤。武则天立即处斩了来俊臣,又将武三思贬官。并追封谢瑶环为定国侯,为她在吴江东岸修墓立碑,流芳千古。谢瑶环替人民伸张正义、宁为玉碎不求瓦全的精神,是值得颂扬的。
《于谦之死》
明朝时候,瓦刺时常侵犯边境,并挟持着被他们俘虏去了的英宗皇帝,进攻北京。大臣中多有主张向瓦刺求和的;独兵部侍郎于谦坚持主战。他招募壮丁,加紧操练,终于大败瓦刺,迎还英宗。谁知于谦后来竟被英宗杀害了。故事歌颂了于谦抵抗外族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内部的残酷斗争。
内页插图
目录
《于谦之死》
《谢瑶环》
《天女散花》
《合影楼》
《斩蛟记》
《碧血花》
前言/序言
宗静风宗静草连环画作品(第2辑)(套装共6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宗静风宗静草连环画作品(第2辑)(套装共6册)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评分
☆☆☆☆☆
这套书很好看,老版本的再现,唯一就是定价太高了,参加活动后还是很贵的,还好有京东优惠活动才购买,是不错的好书!
评分
☆☆☆☆☆
苏伟光 改编
评分
☆☆☆☆☆
画的真棒,有风格,值得收藏
评分
☆☆☆☆☆
宗大师的优秀作品集,对大师最好的纪念。
评分
☆☆☆☆☆
一般般吧。不如同事买的铁道游击队。
评分
☆☆☆☆☆
宗静风宗静草连环画作品(第2辑)(套装共6册),
评分
☆☆☆☆☆
一般般吧。不如同事买的铁道游击队。
评分
☆☆☆☆☆
奕青 原著
评分
☆☆☆☆☆
读书前会很想读一本书,但实际读书时,经常是“想读完书”,而不是“想读书”。这种想法经常会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痛苦,当你做一件事想着快点做完时,你的心思其实已经不在这件事上了。 这个问题在我大学时困扰了我很久。我没有意识到这本身其实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以至于我常在一些时间管理的书中寻找答案。那些书都只能让你更高效地“做完事”,却不能让你在做的过程中更投入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