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瀑,鲁兆红,淡洁 著
图书标签:
  • 预应力混凝土
  • 框架结构
  • 结构设计
  • 实用设计
  • 混凝土工程
  • 土木工程
  • 建筑工程
  • 预应力
  • 结构分析
  • 施工图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372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291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5
字数:1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共有8章,基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从预应力材料、预应力作用的分析、结构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和施工阶段验算五个方面介绍了预应力结构的设计过程和要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还提供了预应力框架梁的完整设计过程,而且对设计人员在预应力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归纳和解释。在基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提供计算方法的同时,本书还对预应力结构的计算过程提出了简化方法,并对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为读者提供了预应力结构设计的多种途径。本书可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结构工程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预应力技术的基本概念
1.2 近20年国内预应力技术发展概述
1.2.1 预应力钢材
1.2.2 预应力锚夹具
1.2.3 预应力工艺
1.2.4 预应力设计理论与技术标准
1.2.5 预应力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
1.3 如何理解预应力的作用
1.4 预应力技术的分类
1.5 预应力技术应用实例
1.5.1 60m跨预应力组合式屋架
1.5.2 36m跨预应力框架
1.5.3 有粘结预应力板
1.5.4 索结构
1.5.5 采用预应力技术进行托梁拔柱
1.5.6 采用预应力技术对结构施工中的变形进行控制
1.5.7 现浇预应力空心楼板结构
1.5.8 体外预应力加固
1.5.9 预应力钢结构
1.5.10 高层无粘结预应力板
1.5.11 无粘结预应力筒仓
1.5.12 缓粘结预应力的应用
1.5.13 预应力在超长结构中的应用

第2章 预应力材料
2.1 预应力钢筋
2.1.1 预应力钢筋的力学性能
2.1.2 预应力钢筋进场检验
2.2 混凝土
2.3 预应力孔道及灌浆材料
2.3.1 预应力孔道的基本性能要求
2.3.2 预应力孔道的检验要求
2.3.3 预应力孔道灌浆
2.4 预应力锚具
2.4.1 预应力锚具的选用
2.4.2 预应力锚具基本性能要求
2.4.3 预应力锚具现场检验要求

第3章 预应力作用的分析
3.1 概述
3.2 确定预应力构件的截面尺寸
3.3 预应力钢筋索形
3.3.1 预应力钢筋索形的基本参数
3.3.2 预应力钢筋索形的通用方程
3.4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3.4.1 预应力损失的估算
3.4.2 张拉控制应力的确定
3.4.3 预应力钢筋摩擦损失
3.4.4 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损失
3.4.5 预应力钢筋松弛损失
3.4.6 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损失
3.4.7 预应力总损失值
3.5 预应力钢筋数量的估算
3.6 预应力等效荷载
3.7 框架结构中预应力等效荷载分析
3.7.1 预应力等效荷载的计算
3.7.2 计算综合弯矩时等效均布荷载的简化
3.7.3 预应力等效荷载产生的剪力
……
第4章 结构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第5章 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第6章 施工阶段验算
第7章 预应力框架梁设计实例
第8章 常见问题
附录A 锚固系统选用
附录B 预应力钢绞线基本性能
附录C 预应力钢丝基本性能
附录D 预应力螺纹钢筋基本性能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理论与实践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化设计理念、理论模型、分析方法及工程应用。不同于传统的基于构件强度的设计方法,本书聚焦于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否达到预期的使用功能和安全等级。内容涵盖了性能目标的确立、非线性分析理论、基于性能的设防标准、薄弱构件的识别与加固、以及具体的工程案例分析。全书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大量算例和实际工程经验,旨在为结构工程师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抗震设计思路和技术工具,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工程挑战。 详细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 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从基于允许应力法到基于强度设计的演变。 传统设计方法在极端地震事件下的局限性。 性能化设计理念的兴起与发展。 1.2 性能化设计的核心概念 性能目标(Performance Objectives):区分不同设防烈度下的预期性能,如基本设防、设防、大震不倒等。 性能水平(Performance Levels):详细阐述不同性能水平下的结构状态,例如: 即时可用(Immediate Occupancy, IO): 结构在经历设防烈度地震后,仍可继续使用,仅有轻微损伤,无需大修。 生命安全(Life Safety, LS): 结构在经历设防烈度地震后,可能出现较严重损伤,但能保证人员安全疏散,主体结构不发生倒塌。 防止倒塌(Collapse Prevention, CP): 结构在经历罕遇地震后,可能发生严重损伤,但能避免整体倒塌,为人员疏散和抢险赢得时间。 性能评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评估结构在给定地震作用下的响应,预测其可能达到的性能水平。 性能控制(Performance Control):根据设计目标,通过调整结构构件的材料、尺寸、构造以及整体布置,来控制结构的抗震性能。 1.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性能化设计中的地位 框架结构的特点与抗震优势/劣势。 框架结构在不同性能目标下的设计侧重点。 1.4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基于性能的抗震设防目标与指标 2.1 性能目标的确立 工程项目的性质与重要性对性能目标的影响。 经济性、社会影响与安全性的权衡。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性能目标设定上的差异与共识。 2.2 性能指标的量化 位移控制指标: 层间位移角(Inter-story Drift Ratio, IDR): 衡量楼层之间相对位移的指标,是判断结构损伤程度的关键。详细讲解其计算方法,以及不同性能水平下IDR的建议取值范围。 最大层间位移角: 结构在地震动过程中出现的瞬时最大层间位移角。 构件性能指标: 塑性转动(Plastic Rotation): 梁端、柱端的塑性转动是判断构件延性破坏的重要标志。 构件损伤指数: 结合构件的变形、应力、裂缝等参数,综合评估构件的损伤程度。 结构整体性能指标: 结构损伤度: 衡量结构整体损伤程度的指标,如基于能量耗散、刚度退化等。 剩余抗力: 结构在经历地震后,其抵抗后续荷载的能力。 2.3 性能设计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地震动不确定性:不同地震波形、幅值、频率特性的影响。 材料不确定性:混凝土强度、钢筋屈服强度等参数的变异性。 结构参数不确定性:构件尺寸、配筋等存在的设计和施工偏差。 第三章: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分析理论 3.1 结构非线性行为的来源 材料非线性:混凝土的开裂、压碎,钢筋的屈服、强化。 几何非线性:大变形效应,P-Δ效应(柱轴力引起附加弯矩)的考虑。 结构非线性:连接处的滑移、转动,墙体的开裂。 3.2 非线性分析方法 静力弹塑性分析(Static Pushover Analysis): 分析原理:施加侧向荷载,逐步增大直至结构达到破坏状态,绘制出结构的“推覆曲线”(Pushover Curve)。 推覆曲线的解读:屈服平台、刚度退化、承载力丧失等。 目标位移的确定:如何根据性能目标确定推覆分析中的目标位移。 局限性:无法体现动力效应,对地震动序列不敏感。 动力弹塑性分析(Dynamic Nonlinear Analysis): 时程分析(Time History Analysis): 加载方式:采用实际地震记录或人工地震波作为输入,求解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弹塑性模型: 集中塑性铰模型(Concentrated Plasticity Model): 将构件的非线性变形集中在预设的塑性铰区域,计算效率高。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塑性铰模型,如基于位移、转动或弯矩-转角关系的铰。 分布式塑性模型(Distributed Plasticity Model): 将构件的非线性变形分布在整个构件长度上,计算精度高,但计算量大。 求解方法:隐式积分法、显式积分法等。 响应参数的提取与分析:最大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构件内力、塑性转动、能量耗散等。 响应谱分析(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 仅适用于线弹性分析,在性能化设计中较少直接用于非线性评估。 3.3 构件的非线性本构关系 混凝土本构关系: 轴力-弯矩-剪力耦合效应。 考虑开裂、压碎后的应力-应变关系。 滞回模型(Hysteretic Models):如骨架曲线、退化规律、捏拢效应等。 钢筋本构关系: 考虑应变硬化。 滞回模型。 节点区域的非线性行为: 梁柱节点区的剪切破坏、锚固破坏、受力钢筋的屈服和锚固。 节点核心区的约束效应。 第四章: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性能设计流程与方法 4.1 结构方案设计与初步性能评估 梁、柱、墙的整体布置原则。 刚度、强度、延性的协调。 剪跨比对梁柱延性的影响。 4.2 性能目标与设防标准的确定 基于场地地震危险度的分析。 根据建筑物的不同用途和重要性选择合适的性能目标。 4.3 构件详图设计与细部构造 梁的抗震设计: 箍筋的布置:抗剪、约束混凝土、防止钢筋屈曲。 受力钢筋的配置:避免钢筋拥挤,保证锚固长度。 塑性铰区的构造要求:加密箍筋,确保延性。 柱的抗震设计: 柱截面尺寸的选取与配筋率。 箍筋的间距、直径、连接方式。 柱端与柱中的构造要求。 P-Δ效应的考虑。 节点区的抗震设计: 梁柱节点承载力与延性的保证。 节点核心区的箍筋构造。 节点区的抗剪设计。 4.4 性能评估与修正 利用静力推覆分析进行初步评估。 利用动力时程分析进行详细评估。 对评估结果不满足性能目标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第五章:薄弱构件的识别与加固技术 5.1 薄弱构件的概念与识别 关键构件:梁、柱、节点。 易损构件:剪切破坏、延性不足、锚固失效等。 识别方法:基于经验判断、非线性分析结果、损伤模型。 5.2 常见的薄弱构件及其破坏模式 梁端受弯破坏、剪切破坏。 柱端受弯屈曲、剪切破坏、轴压破坏。 节点区剪切破坏、受力钢筋滑移。 墙体开裂、斜裂缝。 5.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加固技术 增大截面法: 增加梁、柱的截面尺寸,提高承载力和刚度。 外包钢加固法: 用钢板或钢角钢包覆原构件,提高其承载力和延性。 粘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加固法: 用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复合材料粘贴于构件表面,提高承载力、刚度和延性。 外加支撑与斜撑: 增加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抗侧力能力。 粘贴钢板加固法: 混凝土裂缝修补与灌浆: 修复损伤,恢复整体性。 5.4 加固后结构的性能评估 第六章:工程应用案例分析 6.1 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案例 某高层住宅楼的性能目标设定与分析过程。 详细的计算参数与结果展示。 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 6.2 中震框架结构性能提升案例 对现有框架结构进行性能评估,确定薄弱环节。 采用合适的加固技术,实现性能提升。 6.3 复杂场地条件下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软土场地、断层附近等复杂场地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相应的抗震设计对策。 第七章:发展趋势与展望 7.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不断完善 更精细化的材料模型与构件模型。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 考虑火灾、风等其他灾害耦合作用的设计。 7.2 智能化监测与反馈控制技术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主动/被动隔震、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 7.3 国际化标准与规范的融合 附录 常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参数取值。 常见结构构件非线性分析模型示例。 相关规范条文节选。 本书内容旨在为从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工程师、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抗震设计理念和技术,设计出更安全、可靠、经济的结构。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这个课题,我总有一种既敬畏又期待的感觉。敬畏于它在技术上的高深莫测,期待于它所能带来的结构性能的飞跃。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过一些需要克服大跨度、大荷载挑战的项目,而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无疑是其中一个强有力的候选方案。然而,真正着手设计时,却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市面上的一些技术书籍,要么过于学院派,与实际工程的连接不够紧密,要么就是一些零散的经验分享,缺乏系统性。因此,《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这个书名,对我而言,充满了诱惑力。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从零开始,一步步构建一个安全的、经济的、高效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我渴望看到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计算框架,能够指导我如何选择合适的预应力类型(例如,是采用部分预应力还是全预应力),以及如何优化预应力筋的布置,以达到最佳的受力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预应力张拉和锚固的工艺要求,以及相关的监测和验收标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针对不同建筑类型(如工业厂房、公共建筑等)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案例,并进行详细的分析,那将是对我非常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能帮助我更快地掌握这一技术。

评分

作为一名在建筑设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常常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尤其是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这一专业领域,其复杂性和技术性更是让许多从业者望而却步。我见过太多因为设计理念不成熟、计算模型过于理想化而导致的工程问题,也亲身经历过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时,手头资料不足、经验欠缺的窘境。因此,当看到《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它似乎捕捉到了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最迫切的需求——“实用”。这不仅仅意味着方法的可操作性,更包含了方法论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设计框架,能够指导我们如何从项目的初期概念阶段,逐步深入到结构细部设计,并最终落地到可执行的施工图。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预应力施加方式选择的论述,例如,是采用先张法还是后张法?在框架结构中,对于不同跨度和荷载的梁,应该如何经济有效地布置预应力筋?这些都是在实际设计中需要反复权衡和决策的问题。此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抗震设计原则和构造措施。毕竟,在如今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面前,结构的安全性是压倒一切的首要考量。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实用的建议,那将是对我们工作极大的帮助。我想象中,这本书应该充满了具体的设计算例,能够演示如何一步步地完成复杂的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合理的解读和判断。它应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发挥预应力混凝土的优势,实现经济性和高性能的统一。

评分

从书名《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来看,它似乎直击了当前工程界在这一领域所面临的痛点。我是一名结构工程师,经常需要在项目中使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但坦白说,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框架结构体系时,预应力筋的布置、张拉以及由此带来的应力变化,都使得计算和设计变得异常繁琐。传统的教材往往侧重于理论推导,虽然能帮助理解基本原理,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参数,却缺乏清晰的指导。我常常希望有一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成熟、可靠的、可以直接套用的设计流程和图表。例如,在面对不同荷载等级和跨度的框架梁时,如何快速确定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和张拉力?如何考虑预应力损失对结构长期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节点,以保证其整体的延性和抗震性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对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进行深入的讲解,包括预应力筋管道的布置、灌浆工艺的要求,以及张拉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这些细节的掌握,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如果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实用的设计工具箱,那将是对我们工作的一大解放。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设计方法,是工程师的“内功”。而《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这个书名,就让我感觉它是在传授这套“内功”中的精髓。在我的设计实践中,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虽然因其优越的性能而被多次考虑,但其设计过程的复杂性,尤其是在涉及到预应力筋的精确布置、张拉力的计算与施加,以及由此产生的二次应力分析等环节,常常让我感到有些畏惧。市面上的一些教材,往往侧重于理论分析,对于如何在实际工程中进行“落地”的设计,指导性不强。我更希望能够有一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简洁、可操作的设计流程,能够告诉我,在面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框架结构时,应该如何一步步地进行预应力设计。例如,如何根据荷载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预应力体系(如先张法、后张法,自由预应力、束状预应力等),以及如何精确计算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布置方式和张拉力。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实用建议,因为在实际工程中,结构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计算表格、设计图例,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那它将是我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难题的“利器”。

评分

作为一个对结构设计充满热情的年轻工程师,我一直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感到其设计的复杂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校期间,我们接触到的预应力知识往往比较宏观,或者集中在某些理论推导上,真正拿到一个具体的设计任务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例如,如何根据实际的荷载情况,选择合适的预应力筋的类型、数量和布置方式,以及如何精确计算预应力损失,这些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市面上的一些参考书,要么过于偏重理论,公式推导过程冗长,让人难以消化,要么就是一些案例分析,但缺乏系统性的方法指导。因此,当看到《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这本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正是我需要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设计流程,从结构方案的初步构思,到构件的详细设计,再到施工图的绘制,都能有一套清晰的指引。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如何进行预应力张拉施工的实用建议,例如,张拉顺序、张拉设备的选择、张拉力的监测以及张拉后的各项检测等,这些都是关系到结构最终性能的关键环节。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丰富的图例和表格,能够直观地展示各种设计参数的取值范围和设计方法的应用。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思维,那它将对我职业生涯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工程项目。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像在混凝土浇筑现场突然亮起了一盏指路的明灯,让我这样的新手设计师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个又爱又恨的东西,理论上看去很精妙,能用更少的材料实现更高的承载力和更大的跨度,但这背后的计算和设计过程,尤其是在实际应用中,总让人感觉摸不清门道。市面上那些教材,要么过于理论化,公式推导看得头晕眼花,要么就是一些工程案例分析,但又感觉像是被“上帝视角”俯瞰,缺少那种从零开始、一步一步构建起来的扎实感。我常常在设计时遇到瓶颈,不确定某个节点的预应力施加方式是否最优,或者在考虑构件截面尺寸时,纠结于如何平衡承载力、经济性和施工便利性。而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亲自翻阅,但仅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试图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鸿沟的决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希望。它承诺的“实用设计方法”,让我联想到的是清晰的操作流程、直观的图表、以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在实际工程中屡试不爽的经验总结。我特别期待它能在构件设计、连接节点处理、以及预应力张拉施工控制等方面,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常见框架结构形式的详细设计步骤,比如如何根据荷载条件确定梁、柱的截面尺寸和配筋(预应力筋),以及如何设计梁柱节点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延性。另外,关于预应力张拉的工艺和控制,这绝对是影响最终效果的关键环节,我非常希望书中能有这方面深入的讲解,包括张拉设备的选用、张拉力的监测方法、以及张拉后的锚固处理等。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这些,那么它无疑将成为我案头的必备参考书,帮助我更自信、更高效地完成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工作,避免走弯路,提升设计质量。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技术书籍,不应该是枯燥的公式堆砌,而应该是灵感的源泉和解决问题的利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这个名字,就给我一种这样的感觉。我曾经在设计一个需要大跨度、高承载力的厂房时,尝试过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但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有效地平衡预应力力的损失,如何在保证结构整体性的同时,对各个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这些都让我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市面上的相关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与实际工程应用脱节,要么就是一些零散的工程案例,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实用”的设计方法。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荷载组合,选择最经济合理的预应力布置方案?如何处理好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与常规钢筋混凝土构件之间的连接?以及在施工阶段,如何有效地控制预应力张拉的精度和质量,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我甚至设想,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关于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特殊工程环境下的设计考量,比如在高寒地区或者多雨地区的应用,或者在地震区的设计要求。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这些,那么它无疑将成为我工具箱里一件宝贵的财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评分

作为一名建筑结构的实践者,我深切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之间的巨大差距。尤其是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领域,虽然其优势显而易见——能够实现更大跨度、更高承载力,并有效控制挠度和裂缝,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精准地运用这些优势,却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我常常在思考,如何才能将抽象的力学原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设计步骤?《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正是试图填补这一空白。我期望它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易于理解的设计指南,能够带领读者从宏观的结构方案选择,到微观的构件截面设计,再到关键的预应力张拉施工控制,都有一套清晰的脉络。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预应力损失计算的详细讲解,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来减小这些损失,从而更有效地发挥预应力混凝土的优势。另外,对于框架结构的节点设计,如何在预应力的作用下,确保节点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节点构造示例,并解释其设计依据。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逻辑,并且能够提供一些优化设计的方法,例如如何平衡预应力设计与经济性,那么它将是我进行相关项目设计时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和掌握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书籍。《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深知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实现大跨度、高强度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其设计过程的复杂性,尤其是如何精确计算预应力损失、如何优化预应力筋的布置以及如何确保施工质量,始终是我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市面上的许多教材,要么理论性过强,与实际应用脱节,要么就是一些零散的案例分析,缺乏系统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清晰、易于遵循的设计流程,能够从结构方案的选择,到构件的详细设计,再到预应力张拉施工的控制,都进行深入的阐述。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对各种预应力计算软件的应用提供指导,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讲解如何通过软件进行高效、准确的设计。另外,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以及其在地震作用下的表现,我也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论述,因为这关系到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扎实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体系,那么它将成为我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重要基石。

评分

我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的期望,更多地是源于它所代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姿态。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总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项目,它们对结构性能有着特殊的要求,或者对施工条件有着严格的限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以其独特的优势,常常是解决这些难题的理想选择。然而,它的设计过程并非易事。我常常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各种规范、标准,翻阅大量的工程文献,试图从中提炼出适用于我当前项目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既耗时,又充满了不确定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系统且易于理解的设计逻辑。它不应该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能够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步骤。比如,在考虑预应力筋的布置时,除了基本的力学原理,我还想了解在实际施工中,哪些布置方式更易于张拉和锚固,哪些方式能够更好地平衡构件的挠度和裂缝控制。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预应力结构体系选择的指导,例如,在不同的建筑功能和场地条件下,应该优先考虑何种类型的预应力框架结构?此外,关于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尤其是其在施工阶段的应力分析和控制,这部分内容我尤为看重。后张法预应力结构的施工过程相对复杂,需要精确控制张拉力和锚固,以及注浆等环节,书中若能对这些细节进行详细的阐述,无疑会大大提高设计的可行性和施工的安全性。我甚至想象,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关于优化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软件应用指南,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计算和分析。

评分

这边书比较薄,怎么样没看,帮师弟买的。

评分

这边书比较薄,怎么样没看,帮师弟买的。

评分

有参考价值,还行,可以

评分

虽然只涉及到预应力结构的很少一部分内容,适合初学者入门学习实用,有很多实用的内容。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这本书很好,由浅入深,还有实例,是本不错的参考书。内容很实用,不象有些书华而不实。

评分

有参考价值,还行,可以

评分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共有8章,基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从预应力材料、预应力作用的分析、结构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和施工阶段验算五个方面介绍了预应力结构的设计过程和要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设计方法》还提供了预应力框架梁的完整设计过程,而且对设计人员在预应力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归纳和解释。在基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提供计算方法的同时,本书还对预应力结构的计算过程提出了简化方法,并对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为读者提供了预应力结构设计的多种途径。本书可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结构工程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