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只要原本应该幸福的某个家庭不幸没能实现幸福这种现状仍然存在,日本人应该就会一直将大众幸福的影像投射在百惠身上。
……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人物经常会在对话中提到电影。从年龄层上说,他是属于有去电影院和名画馆习惯的那代人。不过在作品中他极少提到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电影。
……《冬季恋歌》中几乎不存在有韩国特色的东西。剧中人物不谈论民族,也不参加传统仪式。虽然出现过一两次吃韩国火锅的场景,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情就仿佛从来没有见过韩国辣白菜。我觉得画面中反映出来的东西更近似于日本的少女漫画和村上春树拿手的怀旧光景。
内容简介
《阅读日本书系:日本电影与战后的神话》收录的文章的核心,是围绕着1945年日本战败后的社会重建而出现的神话形象的评论性研究。其中主要围绕下面两种电影展开了分析和叙述:一种是将这些形象作为同时代的神话而加以彰显的电影;另一种是在隔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次(怀旧地或是评论性地)提起上述神话的电影。说得更具体一点的话,首先我会论及在日本电影中,1945年8月15臼的天皇玉音广播是如何通过电影被描写成神话的;其次我会参照玉音广播在亚洲电影中的使用,籍此寻找出使其背离神圣化的对照物。就在日本电影长期将天皇的表象当作默认的禁忌的时候,饿罗斯的索科洛夫(Aleksandr Sokurov)打破了该禁忌,拍摄了以昭和天皇为主人公的作品,《阅读日本书系:日本电影与战后的神话》中将会讨论这件事的意义。
作者简介
四方田犬彦,1953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府,日本著名比较文学、电影史学家。东京大学毕业后,历任韩国建国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校客座研究员,现为日本明治学院大学教授,主讲电影史学。主要著作有《走进电影史》《日本的女演员》《亚洲背景下的日本电影》《电影风云》《日本电影100年》《电影与表象的不可能性》《亚洲电影的大众想像力》等。
目录
前言
1 日本电影与战后的神话
战败之日
天皇裕仁的肖像 索科洛夫《太阳》
李香兰是谁?
主动成为盲人
哥斯拉及其后裔
狸御殿复活
寅次郎、无业游民的零落
Ⅱ “1968”之后
我所知道的ATG两三事
关于先锋电影的记忆
三岛由纪夫和电影
在韩国看《忧国》
山口百惠再考
村上春树和电影
Ⅲ 韩国的视线
力道山和大山倍达
在日朝鲜人是如何用电影表现战后的
有关日本统治下的朝鲜电影的发现
何谓“勇大人”?韩流备忘录
Ⅳ 直到日本沉没
绑架金大中事件的电影化略带小川彻风格
高岭刚和冲绳
日本的新纪录片
关于小川绅介的记忆
如何描绘1970年代
神风特攻队和自杀式攻击
关于《日本以外全部沉没》
后记
注
本书章节出处一览
精彩书摘
三岛在自卫队市谷驻地剖腹自杀后不久,我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整个1970年代,在校园里写他的名字总感觉有些忌惮,因为他的自杀事件太不祥了。1980年代中期,保罗·施拉德①(PaulSchrader)在好莱坞拍摄了《三岛由纪夫传》,我在巴黎观看了这部影片。除了不彻底之外,我对该片没有其他印象,不过我由此知道了海外确实存在着对于三岛的狂热,这与他在日本的禁忌正好相反。不过,据说根据三岛遗孀的意思,这部影片暂时没有在日本公映,同时,过去曾引起轰动的《忧国》的现存所有拷贝也都被销毁了。到了21世纪,这个封印终于被解除了,我觉得对于三岛的作品来说是件好事。现在应该是没有直接经历过他的自杀的一代人构筑新的三岛形象的时候了。所以在此我想谈论一下与他有关的两部新电影,分别是行定勋的《春雪》和田中千世子的《雅三岛由纪夫》。
《春雪》以1910年代初期的东京为舞台,讲述的是在学习院就读的贵族公子和青梅竹马但比他大的女性陷入了一场禁断之恋,最后不到20岁就夭折了的故事,悲痛而又甜美。虽然即将嫁入王府,但身怀贵族公子骨肉的女主人公偷偷打掉了孩子,然后在奈良的尼姑庵落发出了家。
这个华美的爱情故事自1970年代开始屡次在戏剧舞台上演出,但还未曾登上过银幕。以弗朗西斯·科波拉②(Francis Ford Coppola)为首的多名世界著名导演曾提出想拍这个故事,但每次都被版权管理人拒绝了。曾在文化大革命中偷偷读过《金阁寺》中译本的陈凯歌也曾雄心勃勃地要将该故事的舞台改为辛亥革命并拍成电影,但同样吃了闭门羹。似乎版权管理人固执地认为,如果不将《丰饶之海》四部曲一齐拍成电影的话,就无法表现出原作的真实意图。
……
前言/序言
阅读日本书系:日本电影与战后的神话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阅读日本书系:日本电影与战后的神话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评分
☆☆☆☆☆
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
☆☆☆☆☆
高岭刚和冲绳
评分
☆☆☆☆☆
评分
☆☆☆☆☆
阅读书系:电影与战后的神话
评分
☆☆☆☆☆
高岭刚和冲绳
评分
☆☆☆☆☆
哥斯拉及其后裔
评分
☆☆☆☆☆
何谓“勇大人”?韩流备忘录
评分
☆☆☆☆☆
注
评分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罗友枝、柯娇燕和欧立德等新一代美国清史研究者通过对大陆和台湾地区业已公开的清代档案,特别是对满文档案的阅读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2005年,欧立德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将这一清史研究派别称之为“新清史”。不同于传统的清史研究,“新清史”将目光置于18世纪,即清帝国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上逐渐实现“大一统”的“盛清”时代,而非19世纪,即清朝面临列强的威胁、侵略和征服而不断退让、从而走向衰落的“晚清”。这些学者不再满足于把这个由满人建立的国家简单地纳入“汉化”的解释框架之下,以儒家的普遍主义作为唯一的路径来探索清代的政治合法性,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移到清的统治者——满人是如何建构其民族认同的,及其对包括蒙、藏、回、苗等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内陆边疆的控制,还有清皇帝是如何将自己塑造成帝国内部各个民族之共主的文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