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古今家训之祖——中国人的家教圣经。
名门家训余音绕梁,智慧解读警醒当下。
《<颜氏家训>新解》纵不能让你成为旷世奇才,但却能让你为人处世更为熨贴完满。
名门家训余音绕梁,智慧解读警醒当下!著名学者张继合从现世意义出发,对《颜氏家训》做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但并不局限于对文本的逐字解读,而是从求学,就业,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入手,探讨《颜氏家训》对现代教育所产生的意义,给当代教育以启迪与警醒。书中特别提到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交融与碰撞,提到当我们向西方靠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西方很多国家却开始立法,允许对学生进行适当体罚《<颜氏家训>新解》纵不能让你成为旷世奇才,但却能让你为人处世更为熨贴完满!
内容简介
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像唐朝著名史学家颜师古,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凛然大节震烁千古、以身殉国的颜呆卿等人,都令人对颜家有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而这些人之所以能名播千古,与颜氏一门代代相传的《颜氏家训》是分不开的。
《<颜氏家训>新解》作者,著名学者张继合从现世意义出发,对《颜氏家训》做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但并不局限于对文本的逐字解读,而是从求学、就业、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入手,探讨《颜氏家训》对现代教育所产生的意义,给当代教育以启迪与警醒。
《<颜氏家训>新解》中特别提到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交融与碰撞,提到当我们向西方靠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西方很多国家却开始立法,允许对学生进行适当体罚……
作者简介
张继合,1970年4月生,河北深州人。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为省报主任编辑,兼任河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河北省社科院特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 已出版作品包括: (人物传记):《滋味:与50位文化名人聊天》(大众文艺出版社)、《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上海人民出版社)、《评书大师单田芳的传奇人生》(当代中国出版社)、《当年,那汪月色》(河北教育出版社)。 (文化随笔):《纸糊的典故》(中国旅游出版社)、《粉墨语录》(中国旅游出版社)、《极品格调》(当代中国出版社)、《隔世听风雨》(湖北人民出版社)、《历史的媚眼》(文汇出版社)。 (音像作品):《历史的媚眼》(4DVD)(北京科海出版社)等。
精彩书评
继合先生机敏、捷智、颖悟与乐观,他比同龄人有更多的历练、精明、通脱及豁达;他始终孜孜不倦地学习、写作、追求和探索,曾留给读者不少的启迪。在文学道路上,只有坚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是正道。
—— 李国文
《颜氏家训新解》这部崭新的力作,视角独特、内容新颖、笔墨优雅、好看耐读,具备很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继合先生的作品,显示出学养深厚、贯通文史和雅俗共赏的文化特征。
—— 林 非
继合先生最新出版了这部《颜氏家训新解》,采用豁达的胸怀、美妙的文字、睿智的文化和奇妙的思路,来引领读者。篇篇美妙的文章,回荡在古典与现代时空,似乎提醒人们,如何脱离世俗而平庸的观念,怎样踏入优美且丰盈的人生。
——蒋子龙
智慧的人生,庭院里炼成。
经典的活法,在兄弟书中。
——纪连海
目录
一 《颜氏家训》:缔造一段传奇
范文澜对颜之推和《颜氏家训》极为推崇,他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颜之推)是当时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知识,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颜氏家训》20篇,就是这些见解的记录。《颜氏家训》的佳处,在于立论平实。平而不流于凡庸,实而多异于世俗。在南方浮华、北方粗野的气氛中,《颜氏家训》保持平实的作风,自成一家言。”
二 求学——掌握与世界对抗的技能
高尔基说:“爱孩子,母鸡都会。”言外之意,“养孩子”属于初级阶段,“育后人”才是真功夫、高档次。《说文解字》讲得很明白:育,就是等孩子吃饱喝足了,再引导他们学好、进步。套用高尔基先生那句话:养孩子,母鸡还凑合;育后代,却永远都学不会。这也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教育。万事开头儿难,天下父母都想知道:教育,该何时插手·启蒙,究竟有没有一个恰倒好处的“黄金期”?
三 就业——你凭什么生存
职业,是生存工具,跟肚子对口儿;事业,属人生目标,和心灵有关。职业,更外在,更市侩,它像衣服一样,遮羞、御寒,还能随着季节交替,换了一件又一件;事业,更贴心,更虔诚,犹如纯洁的初恋,执著、狂热,甚至叫人赴汤蹈火、乐此不疲。
四 婚姻——谁会陪你过一生
男女不平等,自古而然,中外一理。即便欧美怎样吹嘘自己文明,也普遍是男尊女卑。好在颜之推先生承认,夫妻之间可以“互动”,这与“人格重塑”是一个意思。从初婚,到偕老,日子得一天一天过,怎样才能夫妻和顺,走完这几十年呢?
五 家庭——经营好你的避风港
《颜氏家训》这部书的写作意图,就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门内”属于归宿,“门外”则是常说的滚滚红尘、花花世界。颜之推先生认为,处理家庭事务,必须拿捏“内外各异、亲疏有别”的分寸。归结起来一句话:对内,无条件;对外,有保留。
六 抚育——生命的延续
《颜氏家训·教子》一语中的,开头儿便讲:“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智知也。”智力水平超群的人,用不着费劲儿,将来自然可以成材。如果素质挺差,再手把手地教也无济于事。教育只对素质中等者,大有可为。
七 处世——以原则和坚韧武装自己
木有花梨紫檀,人分三六九等。造物主就这么霸道,还没走过场,便定了输赢。世间多少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似乎只便宜了那些既有素质、又有准备的人。跌倒一百次,还能爬起一百零一次,这种“拧人”往往糟践不了;饿着肚子也休息,这类货色绝对难成大器。社会法则从来就是“强者为王”,有些注定成为人中龙凤,有些只配一辈子当牛做马。
八 终老——当你离开的那一天
割据、战争,裹挟着生生死死;醇酒、美女,演绎出纸醉金迷。颓废、奢靡的时代基调,并没有使颜之推和光同尘,《颜氏家训》通体弥漫着明媚而清新的水墨香。他始终远离灯红酒绿和声色犬马,几乎从未提过“殉道”或者自杀;他将生活当成最有价值的事业。
精彩书摘
孔子很不喜欢谈论死亡,别人追问得紧,他就故意转移话题,说:“未知生,焉知死?”一句话,便将问题“挂”了起来。如果说,西方哲学喜欢研究“死”,那么,中国文化最上心的,反倒是怎样好好地活着。《颜氏家训》同样在传授“生存的艺术”。
古代中国,规矩多。哪儿都有方寸,犄角旮旯里布满了高低贵贱、上下贤愚、尊卑长幼……这个铁打的秩序统辖社会,就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样天经地义。除非想造反了,否则,很少有人扮演启蒙思想家,公开叫嚷什么“平等”和“自由”。规矩耸峙,就是为了“治人”。且不说在外边儿混怎么样,即便在家里,守在父母跟前,也不能松松垮垮、嘻嘻哈哈;必须像伺候顶头上司一般,察言观色,毕恭毕敬,甚至连个响屁都不敢放。
无论高门望族,还是市井人家,他们大多把教书育人这些事儿,推给私塾先生。人们普遍相信:自家孩子,自己不能教。即便哪个大人物,多少喝过几口墨水,也不敢越俎代庖,亲自指点子女“吃小灶”。家庭教育,成为古代一片文化盲区。父母与孩子,必须保持一段足够陌生的距离。“至圣先师”孔丘,也是这种做派。《论语·季氏》记载了他教导儿子学习的经典场面:孔子悠闲地站在廊檐下,恰巧,儿子孔鲤小步溜丢地从院子里跑过去。孔子特意叫住他,父子俩一问一答,短短几句就完成了学业指导。孔子提出两种看法:其一,“不学诗,无以言”;其二,“不学礼,无以立”——这就是著名的“鲤对”,也叫“庭对”。后来,专指老人教训儿子。
孔子教孔鲤学诗、学礼,无非一个笼统的“战略”,至于他跟谁学、怎么学,属于鸡毛蒜皮的“战术”,就没父亲什么事儿了,你只能自个儿琢磨去!古代书生,多如牛毛,孔鲤已经相当幸运了。他修下一位学识渊博、见识广阔的父亲,隔三差五地“庭训”一回,便可让他受用一辈子。绝大部分孩子就没这种造化,他们只是家里俯首帖耳的小玩意儿,长辈偶尔督促他们读书,也往往是绷着脸,说几句慷慨悲壮的大道理。其实,这种做法,隔靴搔痒。不但家长别扭,孩子也挺腻味。直到《颜氏家训》流传于世,才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8世纪的中国,借此诞生了新的话语方式和教育思维。最起码,《颜氏家训》为8世纪之后的中国,驱散了“三团疑云”。
先说“第一团疑云”:为什么要把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南北朝,天下大乱。别说找一张“安静的书桌”了,人们能不能保住脑袋,都成了大问题。草原民族是骑马、射箭、打群架的高手,他们轮番坐庄,闯进中原的都城里,号令天下。“胡风”一吹,立刻人心大变。北中国到处都在舞刀弄枪,很少有人攻读诗书了;街头巷尾,回荡着粗犷的斗酒声、放浪的琵琶声,谁还有心玩琴瑟雅乐呢?连中原的语言都不吃香了,为谋取一官半职,多少汉人赶时髦,强迫孩子叽里咕噜地学“胡语”。还有些人,成天打扮得衣冠楚楚,油头粉面,聚在一块儿没别的,除了“清谈雅论”,就是“剖玄析微”,似乎很有来头儿,渊博得很;实际上,这些场面人物,大多属于“样子货”、“半瓶醋”,根本就派不上什么用场……那个世道,满世界乌烟瘴气,真正的读书人还能活吗?莫非说,华夏数千年的文脉,就这么断了?
古代有两件非常好玩的“法器”:文事,振木铎;武事,振金铎。铎,就是一只大铃铛。国家要打仗了,金属铃铛便“哐哐”乱响,好像鬼子进村,老村长敲钟一样。上边要宣传什么事儿,木头铃铛又“哗哗”直摇。这种声音不太刺耳,一般是组织文化教育。可惜,天下龟裂,人心惶惶,上街摇晃木铃铛,谁搭理你呀?尽管如此,《颜氏家训》还是逆流而动,大张旗鼓地宣扬教育。作为局中人,颜之推当然明白“学之兴废,随世轻重”。南朝烟雨,笼罩着“四百八十寺”,却看不到一座“稷下学宫”,听不见半日书声琅琅。现实就这么残酷。颜之推只能将“劝学兴文”的念头,关在自家庭院里。
还是那句话:“父子不亲授。”亲生骨肉,忌讳亲自调教。可是,“光阴可惜,譬诸流水”,为了百年树人,颜之推已经顾不了许多了,他情愿和子孙隔一层薄薄的宣纸,通过笔墨当“家教”。老头儿很着急,他说:时间不等人,如果再吊儿郎当,恐怕就来不及了。瞧瞧孔子语录吧,白纸黑字告诉你:“学也,禄在其中矣!”这种大实话,也只能跟亲人说——读书,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
再说“第二团疑云”:父母,应该如何同孩子交流?师长,应该怎样跟学生对话?
古希腊的文化宗师——苏格拉底,曾在雅典街头招徕弟子,敞开传播真理和智慧。他穿得非常随便,甚至有些邋遢。讲到兴奋处便瞳孔放光,手舞足蹈;说岔了,就唾沫星子横飞,跟弟子们辩论半天。古代中国却遵循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师道”。在教育线上,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名气最大,地位最高。他晚年主持“洙泗书院”时,啥派头儿?“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在三千弟子眼里,孔老师就是活模特儿,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得跟他老人家学。
如今,人们很难感受古代“天、地、君、亲、师”的分量。这五种角色就是天,让你仰望一辈子;就是山,让人在脚下匍匐千百年。家规整肃,法度森严,谁敢在这帮人眼前奓刺儿?只有乖乖地听话,才是好孩子!现代教育讲究,家长跟孩子交朋友。显然,这种西方观念和古代中国格格不入,古代任何一部词典里,都查不到“平等”。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永远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亲,也无须搂脖子抱腰;近,更不能拍拍打打——这就是中国,这就是“礼”:“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先摆正自己的位置,再说事儿!颜之推也跳不出历史的小圈子,恐怕打死他,也不可能和子孙平起平坐。老头儿居中而坐,耳提面命。晚辈则环拜膝下,聆听训诫。这个场面,用不着怀疑对错,更不允许辩论真伪。老人说话,你就乖乖地听着、牢牢地记着,就像上传下达,执行命令。当然,这是打个比方,《颜氏家训》已经成书,根本不能双向交流。颜之推的“范儿”,依然是居高临下,我说,你听。
即便如此,也非常难得了。颜之推并没把自己打扮成呼风唤雨的救世主和完美无缺的老天爷,而是现身说法,公开袒露自己的不幸和不足。一千多年之后,法国哲学家卢梭撰写《忏悔录》,同样拿自己当靶子,还不是为了表达赤诚,抓住读者的心吗?颜之推挖空心思写成七卷文章,不为扬名,更无心谋利;仅仅是想管管自家的后代。“贻人千金,莫如授人一技”,难道关起门来跟孩子们说话,还能装腔作势、搀糠使水吗?颜之推一个心眼儿留“私话房”,这种宝贵而赤诚的精神遗产,为中国人打开了一道穿越时空的智慧之门,也为后世名家,缔造了一种经典文体。宋朝人陈振孙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这个评价,够高了吧。
最后,说“第三团疑云”:什么东西值得青年去死?哪些道理能帮后辈去活?
据《论语》记载:孔子很不喜欢谈论死亡,别人追问得紧,他就故意转移话题,说:“未知生,焉知死?”一句话,便将问题“挂”了起来。如果说,西方哲学喜欢研究“死”,那么,中国文化最上心的,反倒是怎样好好地活着。《颜氏家训》同样在传授“生存的艺术”。
教人怎么活,不算新鲜;最新鲜的是规划后人怎么死。别说一千多年前,就是现代人谈论这种事儿,都非常困难——的确不好说。有关死亡……
……
前言/序言
《颜氏家训》新解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颜氏家训》新解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