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目录2008年度(附光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目录2008年度(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目录
  • 2008年度
  • 图书
  • 光盘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
  • 质量
  • 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42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31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10-01
页数:568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008年,制修订国家标准5946项,其中新制定标准2287项,修订标准3659项;强制性国家标准594项,推荐性国家标准5317项,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35项。
为方便各条战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标准化工作者及其他有关人员及时了解国家标准最新制修订信息和对外交流,我们编辑了国家标准中英文对照年度目录。
本目录收编了2008年度批准、发布的所有国家标准的信息,包括编号、名称、分类、采用标准、发布日期、修订日期、实施日期、代替标准等信息,按《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简称中标分类)的专业分类顺序编排,书后附有标准顺序号索引,方便读者查询。因篇幅所限,书中只给出了中文目录,但标准英文名作为必要信息,也和上述其他信息一同在所附光盘中给出。

目录

国家标准专业分类目录
A综合
B农业、林业
C医药、卫生、劳动保护
D矿业
E石油
F能源、核技术
G化工
H冶金
J机械
K电工
L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M通信、广播
N仪器、仪表
P工程建设
Q建材
R公路、水路运输
S铁路
T车辆
U船舶
V航空、航天
W纺织
X食品
Y轻工、文化与生活用品
Z环境保护
标准顺序号索引

前言/序言


2008年度中国标准文献精选与解读 书籍信息: 暂定书名《中国标准体系建设与年度发展报告(2008)》 图书简介 本册《中国标准体系建设与年度发展报告(2008)》并非针对特定年份国家标准目录的汇编或光盘附赠资料,而是深入剖析2008年度中国标准化事业发展脉络、重点领域标准制定成果及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关键作用的综合性研究报告集。本书旨在为行业管理者、标准化专业人士、科研机构以及关注中国技术法规演进的企业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参考框架。 一、 时代背景与标准化战略布局(2008) 2008年,中国正处于“十一五”规划中期,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压力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迫切需求。本报告集伊始,首先对该年度国家标准化工作在服务奥运经济、推动产业升级、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以及促进节能减排等重大战略任务中的定位进行了详尽分析。报告梳理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这一年发布的重要政策文件,阐述了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向“更完善、更科学、更有效”目标迈进的具体举措。 二、 重点领域标准制定成果深度解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2008年间新发布、修订或正在制定的重点行业标准进行分类解读,这些解读远超简单的条目罗列,而是侧重于标准的创新性、国际接轨程度及其对市场的实际影响。 1. 工业化与技术进步标准群: 重点分析了机械、电子信息和新材料领域标准的更新换代。例如,在高端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彼时处于导入期)相关基础标准的起草进展,如何通过标准的“先行一步”,为国内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撑。详细探讨了IEC/ISO国际标准在多个电子电气领域中的转化率和实施难点。 2. 农业与食品安全体系构建: 2008年,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报告集用相当篇幅分析了该年度在农产品溯源体系、乳制品安全国家标准(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后,标准体系的加固与完善工作)方面的进展。对比了国内外在农残限量、添加剂使用规范上的主要差异点,并介绍了我国如何利用标准手段加强对源头控制的努力。 3. 建筑节能与环保标准: 随着“绿色奥运”理念的深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如《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局部修订)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标准的出台对工程实践产生了直接影响。本书分析了这些标准在地域差异性、执行成本以及对既有建筑改造的适用性问题。 4. 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与推广: 区别于传统的工业标准,本年度报告着重介绍了旅游、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探讨了如何将无形的服务质量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例如物流配送时效标准、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等级划分的细化尝试。 三、 标准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国际合作 本报告集对2008年度标准化管理体制的微调进行了记录。这包括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HB/JB/HG等)与地方标准(DB)之间的衔接机制的优化。 国际合作部分: 详细介绍了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委员会中的立场维护,以及在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平台上的参与深度。特别关注了我国标准“走出去”战略的初步尝试,即如何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四、 标准实施的监测与评估 区别于标准目录的简单陈列,本书强调了“标准落地”的实际效果。书中引入了基于抽样调查和行业反馈的“标准符合性评估模型”,评估了2007年发布的关键标准在2008年的执行情况,指出了地方保护主义对统一标准的冲击,以及中小型企业在采标过程中的技术和资金壁垒。 五、 展望与挑战 报告的最后部分基于2008年的成果,对未来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前瞻性思考。挑战主要集中在:如何平衡技术快速迭代(如信息通信领域)与标准制定周期的矛盾;如何有效整合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避免标准体系的碎片化;以及如何利用标准手段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摩擦。 总结: 《中国标准体系建设与年度发展报告(2008)》是一部聚焦于标准制定背后的战略意图、实施过程中的复杂博弈以及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的研究文集。它不是一份枯燥的清单,而是理解2008年中国技术治理、产业升级和社会管理工具箱如何运作的权威解读。阅读本书,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当代中国标准体系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轨迹和力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时代的局限性。厚重、密密麻麻的小楷印刷,对任何一个不戴老花镜就想翻阅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视觉上的挑战。更要命的是,目录的排版设计极其保守,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现代排版技巧来区分信息的层级。所有的标题、副标题、编号都用着同样的字体大小和粗细,这使得你很难通过视觉快速捕捉到重点。我尝试用荧光笔标记关键部分,结果发现,很多条目在目录层级上看起来地位相同,但实际上它们指向的规范重要性却天差地别。这种一视同仁的排版,极大地削弱了信息传达的效率,让读者必须逐字逐句地进行精读,完全失去了目录作为“导航工具”应有的快速筛选功能。老实说,我更愿意相信一本设计精良的A4打印件,而不是这本试图用重量来体现权威性的庞然大物。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我原本以为这本2008年的目录能提供一个非常详尽的时间切片,用来分析当时我国在特定领域(比如可再生能源或信息安全标准)的发展脉络和政策导向。毕竟,标准是衡量一个行业成熟度的重要指标。遗憾的是,这本书提供的“目录”信息,更像是一个行政性的罗列,而不是一个具有学术洞察力的编纂。它罗列了“有什么”,但完全没有阐述“为什么有”以及“与前一年相比有什么变化”。目录条目间的逻辑关系非常薄弱,缺乏必要的导读或者背景介绍。比如,当涉及到一系列修订标准时,它只是简单地列出了新旧编号,却没有提示读者,这些修订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是国际接轨?是技术突破?还是安全事故的教训?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这种纯粹的罗列,其价值远不如那些附带有解读和分析的行业年鉴。它像一个没有温度的档案柜,静静地存放着数据,却拒绝提供任何可以帮助解读数据的钥匙。

评分

天哪,这本厚得能当枕头的书,我原本是抱着极大的期待打开它的。毕竟,能被冠以“国家标准目录”的名号,想必是涵盖了2008年所有重要行业、技术、安全规范的权威集合吧?我心里盘算着,找找关于新材料审批流程或者环保设施设计准则的最新文件,省得自己去各个部委网站上大海捞针。结果呢?当我翻开前几页,期待中的清晰分类和详尽索引并没有如期而至。它更像是一份巨大的、按某种我未能立刻理解的逻辑堆砌起来的清单的目录,而不是一本能指引我快速找到具体标准的工具书。目录的结构本身就显得有些陈旧和晦涩,查找效率极低,我花了近半个小时试图定位一个我记忆中在那个时间点非常热门的建筑规范编号,却发现搜索路径异常迂回,每一步都像是在迷宫里绕圈。更让人沮丧的是,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坦白说,与它所承载的“国家标准”的严肃性不太匹配,手感偏硬,阅读体验大打折扣。我最终不得不放弃依靠它进行快速查阅,转而求助于网络数据库,那效率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历史的快照,而非实用的指南。

评分

我是一名在职的工程师,平时工作就够忙了,对于这种工具书的评判标准,核心在于“能否帮我节省时间,提高准确性”。购买这本《2008年度目录》的初衷,是想快速核对供应商提供的技术资料是否符合当年最新的官方要求。光是看到“附光盘”这三个字,我就觉得抓住了救命稻草——也许光盘里有可检索的电子版,那就能解决纸质目录查阅效率低下的问题了。然而,将光盘放入我的电脑后,随之而来的挫败感是巨大的。那光盘里的内容,与其说是数据集合,不如说是一堆零散的、未经优化的文本文件堆砌,打开速度奇慢,而且根本没有内置一个像样的搜索引擎。很多文件格式老旧,需要特定的、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的阅读器才能勉强打开。这意味着,我不得不回到厚重的纸质书本上,去翻阅那些排列得密密麻麻、缺少关键信息的标题。如果一个工具书的附带媒介工具的使用体验还不如不用,那它存在的意义就非常值得商榷了。它不仅没有帮我解决问题,反而浪费了我宝贵的工作时间去调试那些过时的技术载体。

评分

我这次购买的决定,是基于对“国家标准”权威性的盲目信任。我以为这本厚书会涵盖所有我可能接触到的、从建筑到纺织的方方面面。然而,在实际使用中,我发现其覆盖面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偏差。例如,我在寻找与中小企业产品认证相关的具体操作流程标准时,相关的条目非常模糊,或者干脆缺失了关键的子标准编号。相反,一些我个人认为在2008年已经相对成熟、变动不大的工业基础标准,却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罗列得非常详细。这让我不禁怀疑,这份目录的编纂是否更倾向于某些特定权力机构的关注点,而非市场和产业的真实需求分布。它给人的感觉是“应付式”的全面,而非“精准式”的覆盖。对于一个需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中小企业来说,这种重量不重质的目录,实在难以成为信赖的参考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