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六祖講<金剛經>》所錄文本,以日本《卍續藏經》本(第二十四冊)為底本,參照《禪宗全書》第二十三冊所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傢解》(日本花園大學藏本)校勘。在此基礎上,增加“六祖略傳”與“現代注釋”兩部分白話。《六祖講金剛經》一書,力求通俗易懂,並加入大量《壇經》的禪故事,使其成為目前解讀《金剛經》讀本。
《六祖講<金剛經>》首次公開麵世的六祖惠能大師解讀《金剛經》讀本。
作者簡介
惠能,禪宗第六代祖師。南海新興(廣東新興)人,俗姓盧。幼喪父,傢貧,鬻薪事母。偶聞誦金剛經,萌齣傢之誌,遂投五祖弘忍座下,並嗣其法,後於韶陽曹溪寶林寺樹立法幢,大弘禪宗頓悟之旨,為達摩祖師入東土後之第六代祖師,世稱六祖大師。
臧長風,石頭剪刀布文化公司總裁。《每天學》大型電視互動學習欄目主講人之一。自幼喜歡中國古典、傳統文化,齣版有《民國教授》《王安石傳》等書。精研佛教經典著作,以及“讀心術”和“操縱術”,深受讀者歡迎。
目錄
六祖惠能略傳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
法會因由分第一
非法無以談空。非慧無以說法。萬法森然曰因。一心應感曰由。故首以法會因由分。
善現啓請分第二
從空起慧。請答雙彰。故受之以善現起請分。
大乘正宗分第三
宗絕正邪。乘無大小。隨三根而化度。簡異說而獨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得宗而行。不住於相。故受之以妙行無住分。
如理實見分第五
行行皆如。謂之實見。故受之以如理實見分。
正信希有分第六
見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
無得無說分第七
無得之得。是名真得。無說之說。是名真說。故受之以無得無說分。
依法齣生分第八
無得無說。怖於瀋空。一切諸佛皆從此經齣。故受之以依法齣生分。
一相無相分第九
果雖有四。相本無二。故受之以一相無相分。
莊嚴淨土分第十
清淨心生。是為淨土。莊嚴所相。即非莊嚴。故受之以莊嚴淨土分。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有為之福。限量有窮。無為之福。殊勝無比。故受之以無為福勝分。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是經所在。天龍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至道無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聞經解義。獨悟實相。故受之以離相寂滅分。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受持讀誦。自利利他。功德無邊。不可稱量。故受之以持經功德分。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恒沙罪業。一念消除果報。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本來無我。安得有人。為度彼人。故權立我。故受之以究竟無我分。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一眼攝五眼。一沙攝恒河沙。一世界攝多世界。一心攝若乾心。故受之以一體同觀分。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寶福田。寜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三身具足。諸相圓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離色離相分。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終日談空。不談一字。若雲有說。即謗如來。故受之以非說所說分。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無上正智。實無少法。法無所得。正遍曆然。故受之以無法可得分。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一法存心。情生高下。淨心修行。善法何窮。故受之以淨心行善分。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施寶如山。山非無盡。大身妙智。斯即實山。故受之以福智無比分。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門建立。未脫筌蹄。以要言之。實無所住。故受之以化無所化分。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色見聲求。是行邪道。於茲妙契。獨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相而無相。空且不空。亙古亙今。執雲斷滅。故受之以無斷無滅分。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大心成忍。本自無貪。世福甚多。雲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貪分。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去來坐臥。無不如如。故受之以威儀寂靜分。
一閤相理分第三十
信心不斷。斯即微塵。信寶遍充。是名世界。界塵一閤。法爾如然。故受之以一閤相理分。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四見俱非。是名四見。故受之以知見不生分。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一念發心。獲福亦爾。應身化物。豈得已哉。真佛流通。於事畢矣。故受之以應化非真分。
後序
精彩書摘
六祖惠能略傳
六祖惠能,俗姓盧,祖籍範陽(今河北涿州),父親名行瑤,武德年間遭貶官,徙居到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唐貞觀十二年(638年)戊戌歲二月八日子時,惠能齣生在新州。傳說惠能誕生時,毫光騰空,異香滿室。次日黎明時分,有兩位異僧來訪,對其父說:“你夫人昨晚生下的孩子與佛法有緣,故特地來為他命名,應該稱為惠能。”他的父親問說:“為何取名惠能?”異僧說:“'惠'就是以佛法惠施眾生,'能,就是能做佛事。”說罷辭齣,便不知去嚮。
惠能父親早逝,遺下母親和惠能相依為命。後來,母子倆遷移到南海,每天隻靠賣柴來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十分艱難睏苦。有一天,惠能聽一位客人讀誦佛經,心裏頓時豁然開悟,於是問道:“請問您誦念的是什麼經?”客人迴答:“《金剛經》。”惠能再問他:“您從哪裏來?如何得以持誦這部經典?”客人答說:“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那是弘忍大師住持教化的道場,跟隨他參學的門人有一韆餘人。我就是去東禪寺禮拜五祖,而聽受此經的。大師經常勸齣傢、在傢二眾說,隻要持誦《金剛經》,自然就
……
《禪風拂過,智慧之光:品讀經典,洞見人生》 在浩瀚的書海中,總有一些名字,如星辰般閃耀,曆經歲月洗禮,依然散發著不朽的光芒。《金剛經》便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精妙的語言,引導著無數求道者在紛繁的世界中尋覓內心的平靜與智慧。而當這本經典與一位偉大的禪師相遇,會擦齣怎樣的火花?當我們有機會聆聽那位被譽為“東方智慧之父”的六祖惠能大師,用他那質樸卻又直指人心的語言,闡釋《金剛經》的精髓時,我們所收獲的,將不僅僅是對一部經典的理解,更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 這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論著,也不是晦澀難懂的佛學教程。它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心靈的洗禮。翻開它,你會仿佛置身於禪意盎然的古寺,眼前是一位慈悲而智慧的長者,他微微一笑,用最簡單、最貼近生活的方式,為你解讀那藏在文字背後,關於“空性”、“無相”、“破除執著”的深刻道理。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意譯為“金剛智慧到彼岸經”。為何稱之為“金剛”?因為它如金剛般堅固,能斬斷一切煩惱的迷惑;為何稱之為“般若”?因為它代錶著最高的智慧,能引導我們脫離生死輪迴;為何稱之為“波羅蜜”?因為它意味著“到彼岸”,即從煩惱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這部經的核心,在於破除一切“相”的執著,直達“空性”的真理。 然而,“空性”二字,常常讓人望而生畏,誤以為是虛無,是消極。六祖大師的偉大之處,便在於他能將這最深的智慧,化為最淺顯的語言,讓我們明白,“空”並非“無”,而是“不實有”。世間萬物,從有形到無形,從概念到感受,無一不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當我們執著於這些“相”,便被它們所束縛,痛苦隨之而來。 六祖大師在闡釋《金剛經》時,常常會引用生活中的例子,或者用通俗的譬喻,讓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變得如呼吸般自然。他會告訴你,我們眼中的世界,不過是心中的投影。你所看到的美麗,並非事物本身的美麗,而是你內心對美的認同;你所感受到的痛苦,並非事件本身的痛苦,而是你對事件的解讀和執著。一旦我們明白這一點,便能開始學習放下,學習不被外境所轉。 書中,六祖大師可能會這樣開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要真正做到,卻非一日之功。我們每天都在與“相”打交道:我們執著於彆人的評價,執著於自己的成就,執著於對未來的期待,甚至執著於對過去的懷念。六祖大師會一步步引導我們,去觀察這些執著是如何産生的,又是如何讓我們不得自在的。他會告訴你,不要追逐那些變幻不定的“相”,而要迴歸內心,去體悟那不生不滅的“自性”。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文,更是《金剛經》的精髓所在。我們為何會産生煩惱?往往是因為我們的心“有所住”。我們的心被欲望所住,被恐懼所住,被仇恨所住,被成就所住。而當我們的心能夠“無所住”,不被任何事物所牽絆,不被任何念頭所占據,它便能如明鏡般,清澈地映照一切,又能如流水般,自然地流淌。這種“無所住”,並非是無動於衷,而是保持一種開放、接納、不執著的態度。當心無所住時,智慧自然會“生其心”,隨緣而起,應機而作。 書中,六祖大師會帶領我們一同去“降伏其心”。這個“降伏”,並非是壓製,而是理解和化解。當我們産生一個負麵的念頭,我們不必去抗拒它,隻需觀察它,看它從何而來,又將去往何處,最終我們會發現,它不過是無常的變化,它並沒有真正的力量能夠傷害我們。當我們不再為這些念頭所奴役,我們便能真正地掌控自己的心。 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實踐的指導。六祖大師會通過他的開示,將《金剛經》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你會學到如何在工作中保持一份平和,如何在人際關係中保持一份寬容,如何在麵對順境時保持一份謙卑,又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一份堅韌。你會發現,原來佛法並非遙不可及,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在我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行動之中。 閱讀這本書,就像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斷捨離”。那些堆積在我們心裏的垃圾——偏見、妄想、執念——都會在六祖大師智慧的光芒下,逐漸消散。你會開始學會以一種更廣闊的視野看待問題,以一種更平和的心態麵對生活。你會發現,那個一直以來讓你痛苦的“我”,其實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真實,那個讓你煩惱的世界,也並非全然不可改變。 書中,你可能會遇到關於“施”、“戒”、“忍”等概念的深入剖析,但這些都將不再是生硬的教條,而是六祖大師以其自身的修行體悟,為我們娓娓道來。你會明白,真正的“布施”,是放下對“布施”二字的執著;真正的“持戒”,是心無所戒,自然而然的清淨;真正的“忍辱”,是瞭知一切都是無我,又何來“辱”可受? 這本書,將幫助你重新審視“我”的定義。我們常常認為有一個獨立、恒常的“我”,但六祖大師會引導我們去看到,這個“我”是多麼的虛幻和無常。我們的身體在變化,我們的思想在變化,我們的感受也在變化。當我們不再執著於這個虛幻的“我”,我們便能獲得真正的解脫。 它還會帶領我們去探索“眾生”的含義,去體會“平等”的真諦。當我們將心放寬,不再以小我為中心,我們會發現,原來我們與他人,與萬物,都息息相關,都同在一條大河之中。這份覺醒,會讓我們變得更加慈悲,更加有愛。 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次閱讀的體驗,它是一次生命的啓迪。它將用最直觀、最易懂的方式,為你揭示《金剛經》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光芒。它會讓你明白,如何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裏,找到那個永恒不變的內在力量;如何在這個喧囂嘈雜的時代,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如何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人生旅途中,活齣真正的自在與圓滿。 無論你是佛學愛好者,還是對生命智慧充滿好奇的探索者,這本書都將是你不可多得的珍寶。它將陪伴你,穿越迷霧,迎來黎明,讓你在品讀經典的智慧中,洞見人生的真諦,活齣更加精彩、更加充盈的自我。這是一場關於智慧的旅程,一次關於心靈的飛躍,它將引領你,走嚮那片屬於你的,清淨無染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