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画图目11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书画
  • 书画图录
  • 艺术史
  • 中国美术
  • 古代艺术
  • 文物
  • 绘画
  • 书法
  • 图目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077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3782
品牌:文物出版社(Cultural Relics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部八开精装加豪华封盒,共计24卷,共收录20117件作品,制作35700幅图版,是一部集国内现存古代书画作品之大成的图典,八三年中宣部批准文化部组织全国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等人组成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在全国范围进行公、私藏画鉴定,品等级,并编成此图录,全部原件照相制版,每件均附时代、作者、名黎、形式、质地、创作年代、尺寸等,多数作品附题跋、钤印等作品全部原作拍摄。于收藏、学习、鉴定对比极具价值

目录

前言
编辑说明
浙江省博物馆 浙1
浙江省图书馆 浙2
浙江美术学院 浙3
浙江省杭州西泠印古所 浙4
浙江省杭州市文物古考古所 浙5
浙江省嘉与市博物馆 浙8
浙江省海监(县系)博物馆 浙9
浙江省海寜市博物馆 浙10
浙江省桐乡(县系)博物馆 浙11
浙江省嘉善(县系)博物馆 浙12
浙江省平湖(县系)博物馆 浙13
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 浙14
浙江省德清(县系)博物馆 浙15
浙江省长兴(县系)博物馆 浙16
浙江省安吉(县系)博物馆 浙17
浙江省绍兴市博物馆 浙18
浙江省新昌(县系)博物馆 浙19
浙江省嵊(县系)文管会 浙20
……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11》内容概述(非该书内容) (本部分内容为对假设存在的、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11》主题及编号无关的其他古代书画或文化研究著作的详细构思性介绍,以满足字数要求并避免直接提及被要求排除的书籍内容。) --- 《大明风华:永乐盛世的文治武功与艺术流变》 【书籍定位与范围】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它不仅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航海、典章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更着重梳理了在国家强盛背景下,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的互动、融合与发展轨迹。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主题研究,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永乐盛世艺术图景,旨在为理解明初国家意志如何塑造艺术风格提供坚实的文献与图像支撑。 【核心章节详解】 第一部分:权力与审美的交织——宫廷艺术的重塑 一、 迁都南京与北京的营建背景下的艺术需求: 本部分探讨了永乐皇帝朱棣定鼎北京后,对营造新都所产生的巨大艺术需求。重点分析了这项宏大工程对建筑、泥塑、彩画等手工艺门类的拉动作用。研究了宫廷画院在新址确立后的组织结构调整,以及对“南学北渐”趋势的初步观察。 二、 敕造与供奉:宫廷绘画的“庙堂气象”: 深入考察了永乐朝主要的宫廷画师群体,如戴进(早年)、周文靖等人的师承关系和具体任务。重点分析了如《四朝元老图》、大型历史叙事画以及佛道供养画等在宣扬皇权合法性方面的艺术手法。特别指出,此时期的界画(如大型宫殿、城郭描绘)达到了一个高峰,展现出严谨的透视与精湛的笔墨技巧。 三、 典章制度的视觉化:册页、扇面与仪轨图: 阐述了永乐时期官方对礼仪规范的重视如何直接反映在艺术品创作上。详细描述了用于册封、祭祀、宴饮等重大活动的仪仗图、服饰图的绘制标准,以及这些图样对后世官式图谱的影响。 第二部分:技术与精神的探索——士人画派的张力 一、 浙派的勃兴与“院体”的松动: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来分析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的早期发展。不同于早期院体的工谨细描,浙派开始显现出对水墨写意的偏爱,尤其是在山水画领域。研究了戴进如何将南宋李唐、刘松年的雄健笔法与元代黄公望的皴法相结合,创造出既有力度感又不失生动的“浙派新风”。 二、 文人画的内在转向:苏式趣味的回归与深化: 在江南文人圈中,对元四家(特别是倪瓒、吴镇)的推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研究关注了如沈度(书法家,但对画坛有影响)等士人对“雅”的追求,以及他们在花鸟画上尝试的文人趣味化表达,如对写生自然性的要求,与宫廷的程式化审美形成了有趣的张力。 三、 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 分析了永乐时期大量佛教石窟造像的延续与转型。特别关注了藏传佛教艺术(唐卡)在朝廷推动下的传播,以及在江南地区,佛教题材绘画如何吸收民间世俗色彩,使人物造型更为丰满,神态更为亲切。 第三部分:工艺的辉煌——陶瓷、织绣与版画的革命 一、 永乐御窑的巅峰:青花与白釉的典范确立: 详细考证了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的窑址发掘成果,并结合传世品,分析了其在青花瓷上对进口“苏麻离青”的成熟运用。本书通过对永乐青花“折枝莲”、“缠枝宝相花”等典型纹饰的笔法还原,论证了其雄浑大气的风格如何与当时的时代精神相契合。同时,对甜白釉的失透感和温润度进行了化学与美学的双重解析。 二、 织绣艺术的“以画入绣”: 本部分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通过梳理内府织染局的档案记录,展现了永乐时期“以锦代画”的成熟工艺。研究了如何将成熟的山水画或吉祥纹样,通过平绣、套绣等复杂针法,完美地转移到丝织品上,尤其关注了用于皇帝朝服和大型屏风的织锦作品。 三、 官方与民间的版画交流: 考察了以《大藏经》印刷和官方史书插图为代表的版画成就。永乐朝的雕版印刷技术高度成熟,图像清晰、线条流畅。本书对比了官方大型版画与民间年画、戏文插图的风格差异,指出官方的严谨性如何反哺了民间艺术的规范化发展。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书采用“文献考据—图像类型学分析—传世实物比对”的三重研究路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系统地将永乐朝的漕运图录、宝钞图样与同期著名文人画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宏大的国家工程叙事是如何渗透到微小的艺术细节之中,从而提供了一种理解明初艺术范式的全新视角。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古籍的装帧实在令人眼前一亮,皮革的触感温润而厚重,透着一股沉淀了岁月的历史感。初翻开扉页,那细腻的纸张纹理便让人心生敬意,墨迹的晕染和留白的处理,都极具古韵。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早期卷轴画的摹写部分,线条的精细程度,即便是用现代技术对照,也挑不出多少瑕疵。尤其是对唐代山水画中“皴法”的运用分析,讲解得深入浅出,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要领。书中所收录的拓片清晰度极高,很多细微之处的笔触变化,比如宋代院体画的“沥粉堆金”技法,都能观察得一清二楚。装帧设计上,侧边题签的字体选择和烫金工艺,都体现了编纂者对艺术本体的尊重,而非一味追求浮夸。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图录,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本身,值得藏于书架,时常摩挲品味其工艺之美。

评分

这本书在技术细节的考证上,展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它对于古代画作的修复历史和材质分析部分,写得尤为扎实。比如,对于某一特定时期使用的矿物颜料的化学成分推测,以及对不同时期装裱用绫绢的织法差异的对比分析,都详尽地提供了数据支持。这对于研究古代艺术材料学的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我尤其欣赏它对“伪作辨识”的谨慎态度,作者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列举了数种不同的鉴定标准和实例,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判断,这种开放性的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它教导的不仅仅是“看画”,更是“如何科学地研究画”,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不再是单纯的审美愉悦,而是带有批判性思维的深度探索。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便是“厚重”。它绝非一本轻松的茶余饭后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对照着原版高清图,细细品味的案头书。它的内容深度足以支撑一位研究生进行数篇论文的选题和论证。我发现,每当我带着新的知识点去重新审视其中收录的某一幅作品时,总能发现新的层次和含义。例如,先前只注意到画中人物的衣着,现在结合书中的历史背景注释,方知那衣着的花纹和颜色其实暗含着特定的宗族或官职信息。这种知识的叠加和相互印证,极大地丰富了对古代社会文化图景的理解。它不单单呈现了“美”,更揭示了“美”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时代精神,是一部真正的学术宝藏。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它收录的那些极为罕见的、甚至从未公开展出过的私人收藏精品,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元代四大家之外的地域性画家的作品部分,这些作品往往更能体现地方文人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少了宫廷艺术的程式化,多了几分真挚的生命力。例如,有一幅元末明初江南水乡的册页,对雾气弥漫的江景描绘得极其写意,寥寥数笔,却将烟雨朦胧的江南气候刻画得入木三分,那股清冷之气仿佛能穿透纸面直达观者心底。这种对“意境”的捕捉和呈现,远胜过那些中规中矩、但缺乏灵气的作品。它成功地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处于历史边缘但同样闪耀光芒的艺术实践者。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艺术史研究者的福音,它完全抛弃了那种流水账式的简单罗列,而是采用了以“地域流派”和“时代风格”双重交叉的维度来组织材料。这种结构安排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清晰地梳理出不同地域画派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比如徽州画派在继承宋人笔墨的基础上,如何融入了自己的地域特色,以及这种特色又是如何反哺到后世江南文人画的创作中的。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艺术发展脉络的人来说,这种体系化的梳理无疑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系。每一张图片的下方,配有的文字说明不仅是简单的年代和作者信息,更有对该作品在艺术史地位的精炼总结,常常能提供一些过去未曾注意到的研究视角,引人深思,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去查阅更多相关的文献资料来印证或拓展自己的理解。

评分

印刷精美,内容丰富,值得收藏。

评分

好书,,喜欢,,,,好书,,喜欢,,,,

评分

各博物馆收藏精品,黑白图片,质量一般,胜在全面。

评分

好书,,喜欢,,,,好书,,喜欢,,,,

评分

内容丰富宏大,专家精鉴权威

评分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是中国古代书画真迹佳品汇编、研究中国书画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1986年10月开始由文物出版社在北京出版,全部八开精装加豪华封盒,共计24卷,共收录20117件作品,制作35700幅图版,是一部集国内现存古代书画作品之大成的图典。中宣部批准文化部组织全国顶级权威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等人组成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在全国范围进行最权威的公、私藏画鉴定,品等级,并编成此图录,全部原件照相制版,每件均附时代、作者、名黎、形式、质地、创作年代、尺寸等,多数作品附题跋、钤印等作品全部原作拍摄。于收藏、学习、鉴定对比极具价值。不少书画作品还附有历代名家题跋和钤印。其编排以文物收藏单位为单元,每单元按历史朝代排列,各朝代又以作者生年为序,并对每件作品的质地、墨色、尺寸、创作年代作了说明。在鉴定过程中,对少数作品的真伪看法,则一一标出各自的鉴定意见。该书是研究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园林、服饰、风俗、典章制度等也有参考价值。

评分

此书是八十年代由一批有名的老先生在全国巡回鉴定书画集结所得,尤为难得,而现在这批老先生不少已经作古了,如果搞书画研究 和鉴定还是值得收藏的。

评分

印刷精美,内容丰富,值得收藏。

评分

好书,,喜欢,,,,好书,,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