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藏族研究

卓尼藏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贤玲 著
图书标签:
  • 藏族
  • 卓尼
  • 民族学
  • 文化
  • 历史
  • 宗教
  • 社会
  • 西藏
  • 少数民族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132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64309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卓尼藏族研究》讲述了卓尼在安多藏区负有盛名,而且在整个藏区也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这里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也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藏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区。因为界面的作用是双重的,既是不同民族的分界线,也是不同文化的融合线,具有衔接内地、辐射藏区的特殊区位优势。卓尼藏区同整个藏族有着共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渊源,形成了在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互动的关系。这里是内地到藏区或西藏进入中原地区的必经之地和跳板,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卓尼土司雄踞一方,延续20代,时间长达500余年,是西北地区势力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土司;卓尼禅定寺历经700多年,学制严格,高僧大德辈出而名扬藏区。再加上卓尼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及自然景观,为研究卓尼藏族留下许多空白和新的领域。

作者简介

魏贤玲,生于1965年5月,江苏省邳州市人。198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获“两课”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现在兰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副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和历史学,先后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目录

第一章 卓尼藏族的源流与部落组织
一、卓尼藏族的源流
1.族源及形成
2.发展
二、部落组织在卓尼藏区的表现形式
1.卓尼藏区的部落组织
2.甘肃藏区部落组织的特点

第二章 卓尼土司制度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
一、土司制度的形式
1.土司政权的兴起与衰亡
2.土司的政权组织
3.土司的“兵马田制”
4.土司衙门对群众诉讼案件的处理
二、土司制度的特点
1.土司制度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2.历代土司与中央王朝的关系
三、土司杨积庆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第三章 卓尼土司与西藏及周边的关系
一、与中央王朝及西藏的政教关系
1.与中央王朝的政教关系
2.与西藏的关系
二、与蒙古地区及内地佛教寺院的政教关系
1.与蒙古地区的关系
2.与内地佛教寺院的法缘关系
三、卓尼禅定寺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1.与拉卜楞寺的政教关系
2.与宕昌马土司的关系
3.与会川赵土司的政教关系

第四章 卓尼藏族文化
一、卓尼藏族民俗
1.饮食
2.服饰
3.传统节日
4.丧葬
5.其他生活习俗
二、卓尼藏族文化
1.卓尼方言与西藏方言的渊源关系
及其分布特点
2.文学艺术
三、寺院文化
1.卓尼禅定寺四大学院
2.千姿百态的佛教文化艺术

第五章 卓尼藏区的宗教
一、藏传佛教在甘肃的传播与发展
1.唐宋时期甘肃藏传佛教
……

第六章 民族的藏区的表现
第七章 婚姻制度与家庭关系
第八章 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附:卓尼历史名人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藏俗,人名之前,常冠以地名或部落之名,以表明其所属。钟为甘南洮河中上游及白龙江上游一带古羌人氏族之一,古称钟羌。”①卓尼土司的辖区卓尼、迭部和舟曲及临潭四县部分地区,就是洮河中上游及白龙江上游一带。唐时吐蕃势力不断向东发展,大批将土及随军家属迁徙定居到甘、青地区,吐蕃的武力征服加强宗教文化影响,加速了对甘青羌人的一体化过程。因吐蕃和古羌人在文化及语言、宗教、风俗等方面有同源关系,加速了吐蕃一体化过程。从另一方面讲,吐蕃的向东发展,不但军事扩张,而且是一次民族大迁徙。就甘肃藏族渊源来说许多藏族部落与吐蕃人向东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如卓尼有一部分藏族至今称自己为“藏巴哇”,无疑他们来自西藏后藏地区。他们的居住区有一座山神,相传很早以前,赞普从西藏射了一支神箭,他们的先祖向东寻找这支神箭,在一座山上找到箭后,将箭落的山奉为神山来信仰,从这个传说中可看到民族迁徙的某些影子。卓尼还有部分藏族称“噶玛洛”,吐蕃时“从军中挑选出九名勇士,率部驻扎在霍尔与藏区之交界处。令其旨弗接藏王圣者不准返回。因之,他们的后裔就称噶玛洛。”②更登群培《白史》云:“卓尼巴等亦有是松赞之军队等传说。”③卓尼有些地区藏族也传说他们的祖先从西藏某个地方迁来。古羌人是藏族的先民,因此,卓尼藏族就是东迁蕃人和羌人融合而形成的。
但卓尼藏族在形成过程中还有些细微的差别,综观其源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迁徙定居的吐蕃后裔移民部落,原留居于黄河、黑河、白河汇流处作格地方的吐蕃后裔部落酋长些地率部迁居于卓尼县城附近,后凭借内附朝廷之功、宗教寺院内藏族不同来源也有论述:“就甘肃藏族社会内部来说,各地之间,在族源方面也有细微的差别。今甘南舟曲一带的藏族,多是吐蕃时期来自西藏工布地区马兵军队的后裔,至今当地藏族仍操工布方言的口音;今甘南卓尼地区的藏族,多是吐蕃时期来自西藏彭波地区驻牧部落的后裔,至今当地藏族仍操彭波口音;今甘南迭部、陇南文县地区的藏族,多是吐蕃时期来自西藏达布(今山南地区)“地区驻牧部落的后裔,至今当地藏族仍操达布藏语口音。其余各地的藏族,则多是东来的吐蕃人与当地羌人部落的百姓结合而形成的,使用藏语的安多方言,他们便构成了甘肃藏族人口的主体。”①
因此,卓尼藏族也应该是氐羌与公元七、八世纪从卫藏迁徙的博民形成的,后来有部分汉人人族,形成了今天的卓尼藏族。
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的杨勇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卓尼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十分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从洮河流域发现的诸多人类文化遗迹表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卓尼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繁衍。中国西部历史上是民族频繁活动的地区,而羌人在这里势力最大,史载:秦汉时为诸戎之地,诸戎当然包括诸羌。晋以后吐谷浑人西迁至这里,使这一地区又增加了新的民族成份。尽管这一地区民族成份复杂,但始终未改变羌人为主的局面,这样就可以说卓尼甚至甘青藏族的渊源之一就是古羌人。“古代羌人和现今藏族的渊源人们虽有不同的解释,但从各种古籍、传说、古地名及古部落名称等来分析,古羌人与藏族有相同的语言,青海羌人为藏族族渊之一,似可以定论。”

前言/序言


《卓尼藏族研究》—— 一个民族的时代镜像与文化史诗 卓尼,藏语意为“山前之地”,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独特的藏族文化,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发展。本书《卓尼藏族研究》并非一本简单的地理或历史记录,它是一部深入挖掘卓尼藏族人民生活、信仰、艺术、习俗乃至精神世界的多维度画像,是对一个民族在特定时空坐标下生存状态与文化特质的系统性呈现。 本书的写作,旨在勾勒出卓尼藏族一个相对完整而连续的文化图景。它首先将目光投向卓尼藏族的起源与早期历史。虽然文献资料可能不甚详尽,但研究人员通过梳理零散的史料、口传故事、古老歌谣以及考古线索,试图还原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居民活动痕迹,探寻卓尼藏族族群形成的早期脉络,了解他们在漫长岁月中如何适应并塑造这片高原环境。 随后,本书将重点聚焦于卓尼藏族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生活。卓尼藏族社会有着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权力分配机制,从部落、家庭到宗教阶层,不同的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书中将细致描绘他们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包括耕作技术、牲畜饲养、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同时,也会探讨卓尼藏族的手工业、商业活动,以及历史上他们如何参与区域性的贸易往来,展现其在经济层面的智慧与韧性。 宗教信仰无疑是卓尼藏族文化中最核心、最深远的部分。本书将深入剖析藏传佛教在卓尼藏族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包括其主要的教派、寺院的组织与管理、僧侣的生活状态,以及宗教节日、仪式活动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更进一步,研究将触及信仰如何渗透到卓尼藏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人生观乃至艺术创作之中,探讨其对个体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塑造作用。 民俗文化与生活习俗是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卓尼藏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服饰、饮食文化、婚丧嫁娶的仪式、节日庆典以及独特的娱乐方式。书中将通过生动的描述,带领读者走进卓尼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感受他们朴实而热烈的生活气息。例如,对于那些世代相传的歌舞、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本书会进行梳理与解读,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审美情趣。 艺术与工艺方面,卓尼藏族在绘画、雕塑、建筑、藏药、民间工艺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风格与技艺。本书将重点介绍卓尼藏族寺院壁画、唐卡艺术的特点,分析其宗教题材、艺术风格及创作技法。同时,对藏式建筑的特色、藏医药的知识体系与应用,以及编织、雕刻等民间工艺进行细致的考察,展示卓尼藏族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融合方面的成就。 随着时代的变迁,卓尼藏族社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书不会回避近现代的发展与变迁。研究将审视卓尼藏族在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所经历的改革与发展,分析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与调整,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及面临的潜在危机与发展前景。 最后,本书将尝试从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卓尼藏族文化进行深度的哲学性思考。是什么塑造了卓尼藏族独特的人格特质?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他们如何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他们的生存智慧、人生哲学以及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又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卓尼藏族研究》是一次对一个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致敬,是对高原智慧与精神家园的探索。它力求以严谨的态度,细腻的笔触,展现卓尼藏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理解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前行,为读者呈现一幅鲜活、立体、富有生命力的卓尼藏族文化长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文化景观情有独钟,而《卓尼藏族研究》这本书,则将我的目光牢牢吸引在了卓尼这片独特的土地上。它所呈现的,不是对一个抽象概念的探讨,而是对一个具体地域、具体人群的深度挖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卓尼藏族在历史长河中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的叙述。这种叙述超越了简单的民族隔阂,展现了文化之间的动态互动和相互影响,这对于理解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复杂性至关重要。书中关于卓尼藏族民间工艺的详细介绍,比如木雕、唐卡绘制、藏医药等,都让我赞叹不已。作者不仅描述了这些技艺本身,更挖掘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我被书中关于卓尼藏族家庭伦理和社会习俗的细致描写所打动。这些描写让我感受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依然有着无数鲜活的个体和家庭,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根基。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在全球化浪潮下,一个地域性的文化传统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仿佛带着一股高原的风,吹拂过我的心田。《卓尼藏族研究》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被书中对卓尼藏族历史演变的细致考证所折服。从古代到近代,作者层层剥茧,梳理出卓尼藏族社会发展的脉络。书中关于卓尼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对当地社会文化影响的论述,也让我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卓尼藏族传统教育和文化传承方式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如何在代代相传中,将自己的文化基因传递下去。书中对卓尼藏族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充满了互动和融合。读到关于卓尼藏族民间艺术的章节时,我被那些充满想象力和生命力的作品所深深吸引。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打破我们固有的认知,让我们看到文化的多元和生命的顽强。

评分

在我翻阅《卓尼藏族研究》之前,我对卓尼的印象,仅限于它是一个地名,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藏区。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卓尼世界的大门。我被书中对卓尼藏族经济活动的研究深深吸引。作者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剖析,以及对现代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的探讨,都让我看到了这个民族在生存与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书中对卓尼藏族社会组织和权力结构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与我所熟悉的社会结构截然不同的运作方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卓尼藏族民间信仰和宇宙观的解读。这些解读让我得以窥见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如何理解自己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书中所呈现的卓尼藏族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更是让我沉醉其中,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年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一起,进行了一场深入的田野考察,让我收获满满。

评分

坦白说,在读《卓尼藏族研究》之前,我对卓尼藏族的了解几乎为零。我可能知道那里有藏族人,有草原,有寺庙,但除此之外,便是一片模糊。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揭开了卓尼藏族文化的神秘面纱。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卓尼藏族社会组织结构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与我所熟悉的社会形态截然不同的运作模式。作者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梳理,也让我对这个地区的生存与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对于卓尼藏族宗教信仰的阐述,更是深入人心。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仪式,而是深入到信徒的内心世界,探讨了宗教如何塑造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卓尼藏族传统文学和艺术的介绍。那些优美的歌谣、动人的传说、精美的器物,都让我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这本书的叙述语言相当地道,充满了地方色彩,让我读起来丝毫没有隔阂感,反而感觉像是与一位当地的老者在促膝长谈。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作者带着我,在卓尼这片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漫长而细致的“寻宝”。每一次翻页,都仿佛发现了一个新的宝藏。我特别被书中对卓尼藏族社会组织的研究所吸引。无论是传统的家庭结构、氏族制度,还是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的社会群体和关系,作者都给予了详尽的描绘和深刻的解读。这种对社会肌理的细致描绘,让我得以理解当地人民在群体中的角色和互动方式。书中对卓尼藏族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收集与整理,更是让我着迷。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承载着当地人民的信仰、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念的载体。我仿佛能从中听到古老的歌谣,感受到先民的智慧。作者在分析卓尼藏族节日习俗时,也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每一个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每一个仪式中所体现的社会功能,都被他娓娓道来,让我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充满敬意。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独特,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体验情感。

评分

这本《卓尼藏族研究》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在对中国藏区,特别是甘南地区藏族文化了解上的一个巨大空白。一直以来,我对藏族文化充满了好奇,但市面上多数书籍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要么过于聚焦于宗教,总感觉缺少一个深入、具体、扎根于特定地域的视角。《卓尼藏族研究》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尤其惊喜于书中对卓尼地区独特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民俗风情的细致描绘。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一些事实,更是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的梳理,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卓尼藏族社会图景。作者对当地语言、服饰、饮食习惯的考证,以及对当地人生活方式的观察,都显得格外用心。读罢,我仿佛亲身走过卓尼的草原,呼吸着那里的空气,感受着那里的生活气息。这本书让我了解到,藏族文化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有着地域性的鲜明差异,而卓尼,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理和文化节点,其独特性是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的。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对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对古老习俗的变迁、以及现代社会发展对卓尼藏族社会带来的影响,都引发了我很多思考。我曾以为我对藏族文化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是多么的片面。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卓尼藏族世界。我非常期待能有机会亲赴卓尼,将书中所学与实际景象对照,相信那会是一次更加深刻的体验。

评分

我曾几何时,对“卓尼”这个名字,只停留在地图上的一个模糊标记,或是新闻报道中一闪而过的地名。直到我翻开了这本《卓尼藏族研究》,才真正打开了通往这个神秘地域的大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落地性”和“细节感”。它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卓尼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历史。作者的研究视角相当广阔,既有对卓尼地区历史变迁的宏观梳理,也有对当地社会组织、婚姻家庭、丧葬习俗等微观层面的深入剖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卓尼藏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周边民族和文化的互动关系的探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记载,更是对文化融合与碰撞的生动展现。读到关于卓尼藏族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章节时,我脑海中甚至能浮现出鼓乐齐鸣、载歌载舞的景象,仿佛置身于当地的节日庆典之中。书中对于宗教在卓尼藏族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的阐释,也比我以往阅读的任何资料都要深入和 nuanced。它不是简单地说“藏族人信佛教”,而是具体分析了佛教如何渗透到卓尼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演变的存在,而卓尼藏族文化,正是这样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评分

作为一名对民族学研究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深度洞察,同时又具备可读性的作品。《卓尼藏族研究》的问世,无疑是给了我一个惊喜。它所呈现的,远不止是一个地域名称,而是一个复杂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生态系统。我特别赞赏书中在考察卓尼藏族经济活动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性和前瞻性。从传统的农牧业,到手工业,再到当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并探讨了这些经济活动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书中关于卓尼藏族艺术形式的描述,如绘画、雕塑、建筑等,也让我大开眼界。我曾经以为这些艺术形式在藏区都是大同小异的,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卓尼地区在艺术风格上所独有的特色和传承。作者并没有回避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而是积极探讨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卓尼藏族文化如何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这种对文化发展动态的关注,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它不是对过去的回顾,而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现有知识的不足,并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卓尼藏族研究》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将我的视野从宏大的叙事中拉回到具体的个体和社群,让我看到了卓尼藏族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书中对卓尼藏族社会变迁的研究,让我看到了这个古老民族在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时所经历的挣扎与适应。作者对当地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传统经济如何与现代经济相结合,以及这种结合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卓尼藏族婚俗和家庭观念的描写所吸引。这些细致的描述,让我得以窥见他们在人际关系和家庭传承上的独特之处。书中所呈现的卓尼藏族民俗风情,如节庆、服饰、饮食等,都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而多彩的世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并鼓励人们去尊重和理解多样性。

评分

《卓尼藏族研究》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文化之旅。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域的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文化的尊重。我被书中对卓尼藏族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细致描写所打动。无论是他们的饮食起居,还是他们的节日庆典,都充满了独特的文化魅力。作者在探讨卓尼藏族传统经济的演变时,也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卓尼藏族与外界文化交流互动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文化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发展壮大。我被书中关于卓尼藏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社会变革的描写所吸引。这些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韧性和适应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在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