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我看来,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它所承担的“面向21世纪”这一历史使命。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工程领域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复杂和精细化。传统的振动理论固然重要,但如何将其与现代工程技术,例如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紧密结合,是新时代教材必须回答的问题。我特别希望这本教材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它是否能够引入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对经典理论进行一些与时俱进的阐释?例如,在讲解阻尼振动时,是否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一些新型阻尼材料的应用,以及它们在减震降噪方面的最新进展?或者在讨论多自由度系统时,能否引入一些现代计算方法,比如有限元分析在振动分析中的应用?我非常关注教材在数学建模和数值模拟方面的处理方式。理论推导固然是基础,但现代工程问题往往需要借助强大的计算工具来求解。这本书是否能提供清晰的指导,帮助读者掌握如何建立符合实际的振动模型,并利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和分析?我期待看到的是,教材在保留必要数学严谨性的同时,能够更加注重培养读者的工程直觉和问题解决能力。是否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振动力学理论在解决实际工程故障、优化产品性能、预测结构寿命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振动力学并非是枯燥的数学游戏,而是解决真实世界工程问题的有力武器。此外,对于“第2版”的更新,我非常好奇它在哪些方面进行了Revision。是增加了新的章节,还是更新了部分内容,以反映近些年振动力学领域的新发展?这些更新是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前沿研究方向,并为我未来的学术或职业发展指明可能的路径?
评分我对《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其内容的“新”与“深”上。所谓“新”,我希望它能体现出21世纪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引入一些与时俱进的振动分析方法和应用案例。“深”,则意味着它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论介绍,而是要深入剖析振动现象的本质,并能提供严谨的数学推导和理论论证。例如,在讲解振动系统的能量守恒时,我希望教材能够从微观粒子振动到宏观结构的振动,都能提供统一的能量分析框架,并展示能量如何在不同形式之间转换。当我学习自由振动方程的解法时,我希望教材能够清晰地解释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在模态分析中的核心作用。对于“面向21世纪”的定位,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一些前沿的振动研究领域。例如,非线性振动及其在复杂系统中的表现,随机振动在工程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或者智能材料和结构在主动控制振动中的潜力。我希望通过学习这本书,能够对这些前沿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我未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此外,“第2版”的更新,也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充满了信心。我希望它能够吸取了前一版的反馈,在理论的严谨性、内容的准确性以及案例的代表性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通往振动力学世界的一把钥匙,让我能够深入探索其奥秘,并将其应用于解决21世纪面临的各种工程挑战。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时,我的内心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的。期待是因为“面向21世纪”这个标签本身就带着一种前沿和现代的气息,让人觉得它应该会和那些陈旧的教材有所不同,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或许还能窥见一些未来工程领域可能涉及的振动难题。然而,忐忑也是必然的,振动力学本身就是一个听起来就相当“硬核”的学科,公式、推导、抽象的概念,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挑战。我曾经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过一些理论性过强,但缺乏实际工程应用联系的教材,它们就像隔着一层玻璃,理论在那里,但感觉遥不可及,无法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更别提如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了。因此,我特别关注这本教材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之间的平衡。它是否能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振动理论呈现出来?在解释各个概念时,是否能提供足够多的、与现实世界相关的例子,帮助我建立直观的理解?例如,当讲解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时,教材能否联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桥梁的摇摆、汽车悬挂系统的设计、甚至是音乐乐器发声的原理?这些具体的联系,对于一个非专业背景但又对工程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引导,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能够让我从“知道”振动力学是什么,到“理解”振动力学为什么重要,以及“如何”运用振动力学去解决问题。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给我留下了一些印象,虽然不能直接判断内容的好坏,但至少在视觉呈现上,它努力摆脱了过于传统和单调的风格,这可能也暗示了其内容上的创新之处。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振动力学》能够成为我探索振动世界的一本得力助手,它既要有扎实的理论根基,也要有鲜活的生命力,能够激发我深入学习的兴趣,并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当一本教材被冠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标签时,我内心深处最期待的是它能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前瞻性。《振动力学(第2版)》这个信息,则让我对其内容更新和学术精进抱有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传统的振动理论框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模态分析时,我希望它能够介绍一些先进的模态识别技术,以及它们在结构健康监测和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或者在讨论主动控制振动时,我希望它能够涉及一些现代控制理论,例如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在振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我尤其关注这本书在计算方法和仿真技术方面的处理。在21世纪,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先进的仿真软件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我希望这本教材能够清晰地介绍如何利用数值方法,例如有限元分析,来求解复杂的振动问题。并且,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算例,演示如何使用主流的仿真软件(如ANSYS, ABAQUS, COMSOL等)进行振动分析,那将极大地增强教材的实践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培养读者的工程敏感度和创新思维,让他们不仅能够理解振动理论,更能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挑战。此外,“第2版”的更新,对于我来说,意味着它可能对之前版本的不足进行了弥补,或者加入了更多反映当前科技发展趋势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振动力学在现代工程技术,如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我对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索。
评分在我长期的学习经历中,我发现一本真正的好书,往往是那些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巧妙融合的书籍。《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名称,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期待。我希望这本教材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和定理的堆砌,更能通过丰富的工程案例,将振动力学的魅力展现出来。例如,在讲解振动系统的阻尼特性时,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不同类型阻尼器(如粘滞阻尼、干摩擦阻尼)的工作原理,并结合汽车悬挂系统、建筑物隔震支座等实际工程应用,让读者深刻理解阻尼在减振降噪中的重要作用。当我学习振动系统的共振现象时,我希望教材能通过分析历史上因共振而发生的工程事故(如塔科马大桥倒塌),或者解释为什么需要进行动力学设计来避免设备工作频率接近其固有频率,从而强调共振的危害性和预防的重要性。而且,“面向21世纪”的标签,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会在内容上有所更新,能够反映当前工程领域的新挑战和新需求。我期待它能够触及一些与前沿技术相关的振动问题,例如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学稳定性、高层建筑的抗风抗震设计、微机电系统(MEMS)的振动特性,甚至是生物医学工程中微观层面的振动分析。我希望这本教材能够成为我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桥梁,让我在掌握扎实的振动理论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并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能够运用振动力学知识去创新和发展。
评分在我心中,一本优秀的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者探索世界的引路人。《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引领和创新的期许。作为一名读者,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逻辑清晰度和结构组织的合理性。对于振动力学这样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清晰的逻辑脉络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框架,循序渐进地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采用一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路径,从最基本的单自由度系统开始,逐步过渡到多自由度系统、连续系统,并最终触及一些更复杂的振动问题。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够详尽的解释,并辅以图示和文字说明,力求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其物理含义。例如,在介绍简谐振动时,我希望它能清晰地解释振幅、频率、相位等基本概念,并提供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弹簧振子、单摆的运动。在讲解能量法时,我希望它能用生动的语言,说明能量在振动过程中的转换和守恒原理。而且,“面向21世纪”的定位,让我对其内容的时效性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融入一些现代工程领域中遇到的新型振动问题,例如微机电系统(MEMS)的振动特性、智能材料在减振领域的应用,或者甚至是生物系统的振动现象。如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涉及,那无疑会大大提升教材的吸引力和实用价值。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引导我穿越振动力学的迷宫,点亮我心中的疑惑,最终让我能够熟练地运用振动力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成功的教材,其最核心的价值在于能否有效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起扎实的学科基础。《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名字,让我感觉到它可能在内容呈现方式上有所创新,能够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大量的生动实例,来阐释复杂的振动理论。例如,在讲解简谐振动时,不仅仅是给出数学公式,而是通过解释钟摆的摆动、弹簧振子的运动,甚至是一些音乐乐器发声的原理,来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理解。当我学习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时,我希望教材能够用形象的类比,比如多个耦合在一起的弹簧振子,来解释耦合振动和解耦振动的概念。我尤其关注教材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清晰度。复杂的数学推导是振动力学的核心,但我希望教材能够提供详细的步骤,并解释每一步推导的物理意义,避免出现“黑箱操作”,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公式的由来。而且,“面向21世纪”的定位,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会包含一些与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相关的内容。我期待它能够介绍一些如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振动分析、桥梁结构的抗风振设计、或者甚至是对生物体内的微观振动现象的探讨。这些贴近现实的应用,能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振动力学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振动力学的“敲门砖”,让我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为我未来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一直认为,教材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应用性,而《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名称,则让我对它的应用性充满了好奇和期望。在我接触过的教材中,有些虽然理论扎实,但与实际工程脱节,学完后感觉“纸上谈兵”,难以应用于实践。我希望这本教材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它是否能够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来生动地展示振动力学理论的应用?比如,在讲解共振现象时,能否联系到桥梁因风力引起的摇摆而倒塌的事故,或者解释为什么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动力学设计以避免工作频率与设备固有频率接近?再比如,在讲解阻尼的应用时,是否能详细介绍汽车悬挂系统、建筑物隔震装置等实际工程中的阻尼器类型及其工作原理?我非常期待看到教材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分析方法和设计原则,指导读者如何利用振动力学的知识来优化结构设计,提高产品性能,或者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振动故障。我尤其关注教材在计算方法和数值分析方面的处理。如今,很多复杂的振动问题需要借助计算机来求解。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数值模拟方法的介绍,例如有限元法在振动分析中的应用?是否能提供一些简单的算例,演示如何使用MATLAB、ANSYS等软件进行振动分析?如果能够这样,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它将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实用的工程工具书。此外,对于“第2版”的更新,我希望它能够包含更多与现代工程技术相关的振动分析案例,例如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学设计、高层建筑的抗风抗震分析、甚至是对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微观振动现象的探讨。这些内容将极大地拓宽我的视野,让我感受到振动力学在21世纪的广阔应用前景。
评分对我而言,一本优秀的教材,其叙述的清晰度和内容的深度是同样重要的。《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名字,让我觉得它既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又要保持严谨的学术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流畅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振动理论。复杂的数学公式固然是振动力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更希望教材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公式的物理意义,并提供必要的辅助说明,例如图表、示意图等,来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拉格朗日方程时,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给出方程本身,更能解释其推导过程,以及它在描述复杂系统振动时的优势。对于“面向21世纪”这个定位,我非常期待它能够包含一些前沿的振动分析技术和应用。比如,在讲解随机振动时,我希望它能够介绍一些现代的随机过程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例如对复杂环境下结构的振动响应进行预测。或者在讲解非线性振动时,我希望它能够涉及一些与现代工程领域密切相关的非线性现象,例如混沌振动、分岔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经典的振动理论层面,更能引导读者去探索和理解那些更为复杂和前沿的振动问题。同时,对于“第2版”的更新,我非常好奇它在理论深度和内容广度上是否有所拓展。是否增加了新的章节,引入了新的分析方法,或者对现有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探索振动力学在21世纪的无限可能,并为我未来的研究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教材,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就是其引导性,它能够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学科的精髓,而不是仅仅提供干巴巴的知识点。《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名字,给我一种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条指引通往知识彼岸的航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复杂的振动概念娓娓道来。例如,在讲解振动系统的自由振动时,我希望它能从最简单的单自由度系统开始,逐步引入多自由度系统,并详细解释自由振动时各阶模态的含义以及它们在工程中的意义。当我学习受迫振动时,我希望教材能够清晰地解释外力的性质如何影响系统的响应,以及共振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危害。我非常看重教材在类比和可视化方面的能力。振动力学中的很多概念,如阻尼、相位等,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如果能够通过形象的比喻或生动的图示来辅助理解,那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用粘稠液体来比喻阻尼,用钟摆的摆动来解释振动,这些都能帮助我建立直观的认识。而且,“面向21世纪”的定位,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会包含一些与现代技术发展相关的内容。我期待它能够触及一些如结构健康监测中的振动分析、微机电系统(MEMS)的振动特性、甚至是生物医学工程中微小振动的研究等领域。这些新的应用场景,能够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振动力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点燃我对振动力学的好奇心,并为我提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评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振动力学(第2版)
评分div class=iloading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Anbsp; &nVbsp; 《振动力学(第2版)》是普X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B家级B规划教材,是在第1版的基W础上修订B而成的。第1版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获2000年中u国高校自然科学奖教材类一等奖。第1版以起点较高、将线性振动和非线性Z振动纳入统一的理论体系、注意反映近代研究成果等为特D色。第2版以本科生教学为目标,删去针对研究生教学要求的提高部分内容。线性振动部分补充了频域分析方法和能量方法,适当E增加有关连续系统振动的新内容,加强了对近似方法的理论依据和误差估计的叙述,使理论更为完整和系统。同S时,保留原教F材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工程中常见的非线性振动问题的简单分析,以及随机振动和混沌振动的基本知识。适当补充了例题和习题。br    《振动力学(第2版)》系统地论述机械振动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绪论叙f述振动力I学的概况和d简史。正文共分8章,第一、二、三n章讨论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J、受迫振动和暂态响应,第四章e叙g述自激振动,第J五、六章讨论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和K近似计算方法,第七、八章讨论连续系统的振动和近似计算方法。各章均附K有习题和答案。br h   《振动力学(第2版)》可作为q工程力学、机械工程、航空工程和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作为从事与机械振动有关工作的工j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刘延柱,1936年N生。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1960年至1962年进修于莫斯科大学。196O2年至1973年任教k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73年任教于上海交k通大学工程力学系。P历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2006年退休。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力学史与方法论l专业委员会委员,《力学与实践》副主编。n研究领域为陀螺力学、多体动力学、非线性R动力学等。著有《陀螺力学》、《静电陀螺仪动力学》、《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力学》、《高等动力学》p、《振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非线性振动》、T《充液系统动力学》、《弹性细杆的T非线性力学》、《刚体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等著作。曾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教育部和上海市四项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三项二等奖。brs    陈立群,1963年生。1999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博W士学位r。1997年至1999年于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nbusp;1999年任教于上海大学力学系。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t。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v会副主任,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Z会委员。研究领域为Z非线性动力学、振动分析和控制等。著有《振动力学》、《非线Z性动力学》、《非线性振动》和《理论力学》。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w奖两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项w、优秀教材一等y奖b一项和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两项。绪论br0.1 振动和振动力学br0.2&nbszp;振动的分类br0.3&nbscp;振动力学发展简史br0.4 振动力学在工程中q的应用br第一章 自由振动br1.1 线性系统的自由振动br1.2&nbesp;相轨迹与奇点br1.3Be 保守系统的自由振动br1f.4 静态分岔br1.5 耗散系统的自由振动br习题brbr第二章 受迫振动bgr2.1 线性系统的受迫振动br2.2 工程中的受迫振动问题br2.3 非线性h系统的受迫振动br2.4 受迫振动的混沌性态br习题brbr第三章 暂态响应br3.1 暂态响应的时域分析br3.2&nbGsp;暂态响应的频域分析br3.3 随机激励的响应br3.k4 工程中的暂态响应问题br习题brbr第四章H&Fnbsp;自激振动br4.P1 自激振动概述br4.2 极限环与范德波尔方程br4.3 工程中的自激振动问题br4.4&Hnbsp;张J弛振动与动态分岔br习题brbr第五章&nbspI;多自由度n系统的振动br5.1 多自由度系统的动力学方程br5.2 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br5.3 频率方程的零根和重根情形br5.4&nbsgp;多自由o度系统的响应br5.5 有阻尼的多自K由度系统br5.6 
评分正版
评分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讲解详细
评分公司图书室买来作资料的。
评分或长或短的爱而不得的经历。暗恋是一种爱而不得,失恋是一种爱而不得,正在相恋时,也会爱而不得,有时候,是空间的距离,有时候,却是心灵的距离。纵然
评分书感觉是正版,相对于教材来说按需所选吧。物流很快
评分20年好书堪称经典 深入钻研方知博大精深
评分刘延柱,等而优雅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达成优雅不是30女人的专利也不是名门望族女子的专利而是每个女人一生的功课每个女人都有过优雅生活的能力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如果上帝没有给你美貌那何不努力做到优雅来超越美貌呢如果你已经幸运地拥有美貌那何不用优雅来超越时光让这美貌历久弥新呢说到优雅再没有比法国女人尤其是巴黎女人更有资格诠释的而只有深谙法式优雅之道的中国女人振动力学(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第1版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获2000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教材类一等奖。第1版以起点较高、将线性振动和非线性振动纳入统一的理论体系、注意反映近代研究成果等为特色。第2版以本科生教学为目标,删去针对研究生教学要求的提高部分内容。线性振动部分补充了频域分析方法和能量方法,适当增加有关连续系统振动的新内容,加强了对近似方法的理论依据和误差估计的叙述,使理论更为完整和系统。同时,保留原教材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工程中常见的非线性振动问题的简单分析,以及随机振动和混沌振动的基本知识。适当补充了例题和习题。振动力学(第2版)系统地论述机械振动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绪论叙述振动力学的概况和简史。正文共分8章,第一、二、三章讨论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受迫振动和暂态响应,第四章叙述自激振动,第五、六章讨论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和近似计算方法,第七、八章讨论连续系统的振动和近似计算方法。各章均附有习题和答案。振动力学(第2版)可作为工程力学、机械工程、航空工程和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作为从事与机械振动有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更懂中国女人的内心需求石楠曾在巴黎待过很长一段时间前前后后有八年之久所以对法国女人的时尚装扮以及为人处世之道了解得甚为透彻如果你像我一样看过石楠出国之前的照片那么石楠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一定认不出她来完全变了一个人——从略带些婴儿肥的青涩少女一下子蜕变成了一位装扮得体谈吐风趣顾盼生姿的优雅熟女时间的原因固然存在但也不能否认漫长的法国生活对她的影响有多深远从外在到人生观幸福观希望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人都能通过这本小书一步一步从内到外走向优雅并从此改变自己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生活拥抱完美幸福的人生。优雅的女人永远不会老法式优雅的真谛就是优雅唯一一种一种可以超越容貌超越身份超越年龄的东西振动力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你的人生一眼望得到尽头吗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你也可以做实力派如何搭建蜘蛛网似的人脉你的就是我的进退沉浮解读最高超的社交心理学你会等没人爱你时才想到去改变吗不要哭泣给你一台时光机你就是最闪耀的奥斯卡.是在第1版的基W础上修订B而成的。第1版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获2000年中u国高校自然科学奖教材类一等奖。第1版以起点较高、将线性振动和非线性Z振动纳入统一的理论体系、注意反映近代研究成果等为特D色。第2版以本科生教学为目标,删去针对研究生教学要求的提高部分内容。线性振动部分补充了频域分析方法和能量方法,适当E增加有关连续系统振动的新内容,加强了对近似方法的理论依据和误差估计的叙述,使理论更为完整和系统。同S时,保留原教F材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工程中常见的非线性振动问题的简单分析,以及随机振动和混沌振动的基本知识。适当补充了例题和习题。br    《振动力学(第2版)》系统地论述机械振动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绪论叙f述振动力I学的概况和d简史。正文共分8章,第一、二、三n章讨论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J、受迫振动和暂态响应,第四章e叙g述自激振动,第J五、六章讨论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和K近似计算方法,第七、八章讨论连续系统的振动和近似计算方法。各章均附K有习题和答案。br h   《振动力学(第2版)》可作为q工程力学、机械工程、航空工程和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作为从事与机械振动有关工作的工j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刘延柱,1936年N生。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1960年至1962年进修于莫斯科大学。196O2年至1973年任教k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73年任教于上海交k通大学工程力学系。P历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2006年退休。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力学史与方法论l专业委员会委员,《力学与实践》副主编。n研究领域为陀螺力学、多体动力学、非线性R动力学等。著有《陀螺力学》、《静电陀螺仪动力学》、《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力学》、《高等动力学》p、《振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非线性振动》、T《充液系统动力学》、《弹性细杆的T非线性力学》、《刚体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等著作。曾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教育部和上海市四项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三项二等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