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规划教材:储层表征与建模》按储层表征与建模的基本信息—研究内容一研究方法一基本流程编写,系统介绍了油气储层表征与建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该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规划教材:储层表征与建模》可作为高等院校油气地质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使用或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目的与任务
二、研究历史和现状
三、相关学科术语
第一章 储层表征概论
第一节 储层表征的内容及阶段性
一、储层表征的内容
二、储层表征的阶段性
第二节 储层表征的规模及多维性
一、点规模--岩心塞实验分析
二、线规模--单井解释
三、面规模--剖面与平面层表征
四、体规模--三维地质建模
第三节 储层表征的环节
一、特征识别
二、模式认知
三、垂向解释
四、横向预测
第四节 储层表征的科学思维
一、“灰箱”系统及不确定性分析
二、科学思维方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储层表征信息解析
第一节 岩心信息解析
一、取心类型及岩心归位
二、岩心描述
三、岩心实验分析
第二节 测井信息解析
一、测井方法简介
二、油气储层的测井响应
三、测井解释流程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 地震信息解析
一、地震探测类型及地震记录的形成
二、地震属性的类型及意义
三、储层的地震响应
四、地震数据体的层位标定
五、地震属性的地质解释
六、地震信息的分辨能力及多解性
第四节 动态信息解析
一、单井地层测试
二、产吸剖面
三、多井试井
四、井间示踪剂测试
五、生产动态资料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储层构型
第一节 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的由来
二、构型界面
三、构型单元
四、构型模式
第二节 构型单元几何学特征
一、砂体形态及分布样式
二、构型单元叠置方式与成因机制
三、构型单元的规模
第三节 渗流屏障
一、层间隔层
二、侧向隔挡体
三、连通体内部夹层
第四节 储层内部构型的模式预测方法
一、层次分析
二、模式拟合
三、多维互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储层质量
第一节 储层质量要素
一、储层孔隙结构
……
第五章 储层裂缝
第六章 储层插值建模
第七章 储层随机建模
第八章 储层建模流程
第九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线
精彩书摘
a.概念模型
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具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地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即储层地质概念模型。概念模型并不是一个或一套具体储层的地质模型,而是代表某一地区某一类储层的基本面貌,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与沉积模式类同,但加入了油田开发所需要的地质特征。
概念模型与地质模式有相同之处,两者都是对地质体进行高度抽象和概念化,但两者又有明确的差别。概念模型必须可用数值来表示地质特征的变化和分布,而地质模式仅用图形表达。实际上,可将概念模型理解为地质模式的数值表达。
储层概念模型主要是为了研究开发战略问题。在开发设计阶段,油田仅有少数大井距的探井和评价井的岩心、测井及测试资料以及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因而不能详细地描述储层细致的非均质特征,只能依据少量的信息,借鉴理论上的沉积模式、成岩模式建立工区储层概念模型。但是,这种概念模型对开发战略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可避免战略上的失误。如在井距布置方面,席状砂体可采取大井距布井,河道砂体则需小井距,而块状底水油藏则采用水平井效果最好。
实际上,在开发中后期,为了研究储层内部构型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也需要建立概念模型,只不过模型反映的储层级次更小。
b.实际模型
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根据实际资料建立的反映储层特征三维变化和分布的地质模型,即为实际储层地质模型。通常意义上的地质建模就是指建立实际地质模型。实际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对实际油藏进行评价和开发管理。根据模型精度,可将实际模型分为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裘怿楠,1991)。
(1)静态模型:在油藏评价阶段和开发早期阶段,由于资料有限而难于刻画储层内部的细节,只是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这样建立的地质模型可称为静态模型(裘怿楠,1991)。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静态模型与前述的随时间关系划分的静态模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差别。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描述储层的原始性质,
差别之处是前者还含有预测精度不够高的含义。
前言/序言
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规划教材:储层表征与建模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规划教材:储层表征与建模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