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收藏入门》一书,传收藏入门之学,开收藏入门之眼,启收藏入门之智,长收藏入门之识,不只可为收藏爱好者迷津引渡之用焉,抑亦可为收藏者藏品观赏之借鉴也。
作者简介
卞兆明,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钱币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文物研究管理工作,同时担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玩鉴定方面的教学任务,具有丰富的文物鉴定实践经验。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敬十篇、文物鉴定专著两部,尤其对古瓷器、书画、唐卡等有研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卞君之《收藏入门》一书,虽日“入门”着眼在普及收藏鉴古之识,然因其朝夕从事博物馆工作,于文物之类摩挲把玩有年,又因其经验化为学识,教授《古玩鉴赏与投资》课业有年,故书中所列之备类通常收藏之品如古玉器、古陶瓷、古钱币:古铜镜乃至唐卡佛像、木雕竹刻等等,不仅专业解析清爽明朗,且融入历史,文化、艺术,技术眼光,在个案例举中亦辨亦析亦证亦赏,让读者在学中有赏,赏中乐学,学赏之间,得其用焉。该书可谓在相当程度上将知识性、实用性、应用性集干一体、为收藏入门奠定坚实基础,起于收藏入门而不止于收藏入门。
——曹廷华
目录
收藏:交融历史情怀与艺术眼光的人生乐趣\1
开场白\1
古玉器\5
彩陶\21
古瓷\33
书画\57
青铜礼器\87
古钱币\103
铜镜\118
宜德炉与景泰蓝\131
唐卡与藏传佛像\152
木雕\183
竹刻\199
牙角器\212
明清家具\228
俑\248
魂瓶\267
结尾词\276
精彩书摘
最后,鉴别古玉一定要了解皮壳和包浆的知识。
俗话说:“瓷看底,玉看皮。”就像人的皮肤一样,玉皮壳是玉器所有里外表象的连接和公开之地,每一年的岁月都会在玉皮壳上留下自然进化或老化的痕迹。虽然有的玉天生丽质,皮的质量很好,能抵抗老化留下的痕迹,而且一直保养得很好,很难看出岁月的痕迹。但大多数古玉还是会在玉里玉外的对比中分析出玉皮壳的老化程度的。 古玉人土后,形成生坑皮壳,生坑皮壳的表象是侵蚀痕迹和玉色的老化沁化。有咎裂处是最容易沁化而形成沁裂纹,这在玉皮壳上最先起变化,因气候变化或其他因素,玉皮壳上会表现出膨胀或萎缩,膨胀的结果是出现橘皮纹、象皮纹、皮疹纹,而萎缩的结果是出现缩斑纹。古玉皮壳上的侵蚀痕迹和玉色的老化沁化是长时间的变化,形态自然,表里相成,可以清晰的看到它变化的来龙去脉,所有的变化也有根有据。最重要的是注意刻工,都是沉在老化沁化之下皮壳之中。如果玉皮壳老化了,而玉里肉显新,或者玉里肉色老而玉皮壳不老,都是要注意的。
玉器的工和沁纹都是在玉皮壳上进行的,所以不通过玉皮壳的工和沁纹或者与皮壳不符合的工和沁纹,都是要特别注意的。雕刻线条糟口表面皮壳、颜色、包浆等方面一致的是真品,两侧边有毛道崩裂现象的是现代“机器工”的特点。老玉新工是用原璞玉皮来冒充玉皮壳和玉里的沁化,这就要注意沁和工的关系,特别是沁化的切割面,要注意玉皮壳本身、玉里肉或沁纹有没有出现新老之分。
古玉出土后,收藏者把玩盘摩,玉表上又开始留下盘摩时的汗迹,包浆就更厚更润了,形成熟坑皮壳。把玩过程中,磨去了很多原来的工和抛光痕迹,几乎所有传世古物上都有包浆的痕迹。
前言/序言
收藏:交融历史情怀与艺术眼光的人生乐趣
——卞兆明《收藏入门》序
曹延华
“盛世兴收藏”,今盛世而收藏之风渐盛。然收藏雅事,学问深焉。非特具眼力,不能收真品,更不能收珍品。盖因所谓可藏之品,多为历史物件,且不乏价值连城乃至无价之宝之珍贵文物,故赝品常以假乱真,混淆视听,以牟取暴利也。无特具眼力,则难辨真伪,及至宝贝失之而仿冒拾之,后悔已晚,空有欷虚之叹。故收藏须有入门之学,须开入门之眼。日积月累,登堂入室,自能放出眼光,见人之不能见,识人之不能识,得一藏品而有相见恨晚之心神怡悦,珍之爱之研之赏之,享受交融历史情怀与艺术眼光之人生乐趣。收藏之真谛,于兹生焉。值此收藏风盛而收藏者急欲寻门觅径之时,卞君兆明推出其《收藏入门》一书,传收藏入门之学,开收藏入门之眼,启收藏入门之智,长收藏入门之识,不只可为收藏爱好者迷津引渡之用焉,抑亦可为收藏者藏品观赏之借鉴也。
卞君之《收藏入门》一书,虽日“入门”,着眼在普及收藏鉴古之识,然因其朝夕从事博物馆工作。
收藏入门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收藏入门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