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國農業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一係列發明創造,形成獨特的生産結構、地區分布和技術體係,在農藝水平和單位麵積産量等方麵居於古代世界的前列,它的技術成就對世界農業的發展産生瞭巨大的影響。
作者簡介
李根蟠,男,1940年生,廣東新會人。196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曆史係,先後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經濟史研究》主編,現任中國農業曆史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經濟史研究,尤以農業史、民族經濟史用力較勤。著有《中國原始社會經濟研究》、《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原始農業形態》、《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以上閤著)、《中國農業史》(獨著)等6本專著和100多篇論文。1994年被授予國傢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稱號。近年關注生態環境史與農史研究的結閤,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中國古代農業、農村與農民研究”。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自成一體的農業起源
一考古發現所展示的原始農業麵貌
二關於中國農業起源的若乾問題
第二章 悠悠韆古話溝洫——虞、夏、商、西周、春鞦農業
一青銅農具與耒耜
二以農田溝洫為特徵的農業體係
三五榖、六畜及其他
第三章 鐵器牛耕譜新篇——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農業
一在傳統農具領域發生的革命
二大規模農田灌溉工程的興建和農區的擴展
三精耕細作農業技術體係的形成
四農業生産全方位的發展
五從華夷雜處到農牧分區
第四章 在經濟重心轉移中凱歌前進——隋、唐、宋、元農業
一農業優勢的南北易位
二傳統農具發展的峰巔
三梯山圍水,爭寸奪尺
四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係的形成和
傳統農學的新發展
五農業結構的曆史性變化
第五章 在人口膨脹壓力下繼續發展——明、清農業
一墾殖活動的縱深發展和農牧區的變遷
二新作物、新組閤
三發展與局限:農具、農藝與農學
結束語
後記
精彩書摘
這種方法類似現在的種子田,其原理與現代的混閤選種法一緻。作物品種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詩經》中已有粟黍不同品種的記載,成書戰國時代的《管子·地員》記有粟、黍、水稻、大豆品種共36個,到瞭《齊民要術》,光是粟的品種就記錄瞭206個,這正是選種和良種繁育技術發展的結果和標誌。
為瞭保持和提高種子的生命力,秦、漢以來人們已注意種子儲藏時保持乾燥,防止生蟲。播種前用水選法除去秕粒,有時還采用浸種、催芽和藥物拌種等方法。這在《汜勝之書》和《齊民要術》中多有記載。
在園藝、花卉、林木生産中,則廣泛應用瞭人工無性繁育技術。《詩經》中有“摺柳樊圃”的詩句,是關於扡插的最早記載。東漢崔《四民月令》說“正月可以掩樹枝”,即把樹枝埋入土中,讓它生根,明年用以移栽。這是高枝壓條取得扡插材料的方法,在《齊民要術》中,多種果樹和桑樹都可采用“栽”即插條方法繁殖。嫁接是在扡插技術的基礎上齣現的人工無性雜交法。起源不晚於戰國。春鞦戰國時流行“橘逾淮而北為枳”的說法。枳和橘類緣相近而較耐寒,當時南方的橘農應有用枳作砧木、用橘作接穗的嫁接技術。當人們把這樣培育齣來的橘樹從南方移植到北方時,接穗(橘)因氣候寒冷而枯萎,而砧木枳卻能繼續存活,北方人不知其所以然,誤以為橘化為枳。①東漢許慎注的《說文解字》中收有“樓”字,是專門用以錶示樹木嫁接的。後來“接”字流行,“棱”字纔少用瞭。《汜勝之書》中介紹瞭葫蘆靠嫁接結大瓜的方法。《齊民要術》對梨樹嫁接的方法和原理作瞭詳細的說明。
馴養動物去劣存優的人工選擇一嚮為我國人民所重視。《齊民要術》總結瞭選擇母畜和幼畜的經驗,例如隻選取臘月至正月齣生的羊羔作種,因為這時下羔的母羊懷孕時正值鞦季草肥,故能健壯多乳,而小羊斷乳時又可接上春草。
前言/序言
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何以能相繼不絕?中華文明的火炬何以能長明不滅?這一蘊含深刻哲理的問題,近年備受海內外有識者的關注,從不同視角加以探索的論著相繼問世。李根蟠先生的新著,從構成中華文明物質基礎的農業生産發展曆程著眼,試圖挖掘其深層根源,可說彆具一格,頗有新意,值得一讀。
作者把中國傳統農業的特點概括為“多元交匯,精耕細作”,並以此作為全書基本綫索。“精耕細作”久已為人熟知,“多元交匯”則是一個新的提法。這是作者突破農區農業的局限,在更廣闊的背景上,審視統一、多民族國傢農業發展曆史所得齣的結論。作者藉助動態分析方法,從類型、區域等與結構有關處入手,對紛繁復雜的現象加以清理,從中找齣綫索,再據以論述,說明中國古代農業的發生、發展,從未局限在一隅之地。由棲息各地的各民族,基於自然條件和社會傳統的多樣性,逐步形成相對異質的農業文化,而這些文化在長期的接觸與碰撞中,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從而構成多元交匯、博大恢宏的體係。農業技術是其有機組成部分,其主流是以集約經營而著稱的“精耕細作”。它是我們先人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纔逐步形成的;是適應我國特定的風土環境,緻力於開發並提高農業生産能力的結果。多元交匯和精耕細作,使中國傳統農業具有強大生命力。作者在高度評價中國傳統農業巨大成就的同時,並未忽視其局限。
中國古代農業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古代農業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