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一颗一无二的星球。然而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人类正在肆意地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并且变本加厉:堆满垃圾的海滩,被石油残害的海鸟,鲜血淋漓的捕鲸场面,不计其数的美洲豹皮,堆积如山的象牙制品……人类的活动已经让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守护地球》让我们了解人类活动到底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改变,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努力,来保护这颗美丽而脆弱的星球。
哇,这本书简直是给咱们家那个小环保主义者量身定做的!我女儿(她快九岁了)最近对自然界和动物的事情特别痴迷,每天都在问我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植物会自己动?”或者“海洋里的塑料垃圾到底有多少?”我给她找了很多书,但大部分要么内容太深奥,要么就是图片太枯燥,她看两页就扔到一边了。这本书拿到手,她眼睛都亮了!首先,插画风格太抓人了,那种明亮又带着一点点手绘感的线条,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审美。而且,里面的内容讲解方式特别巧妙,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更像是在讲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探险故事。比如,它不是直接告诉你“气候变暖很危险”,而是通过一个虚拟的“地球小卫士”的视角,带你一起去看看北极熊的家正在融化,或者热带雨林里的小动物们快要无家可归了。这种拟人化的叙述方式,一下子就拉近了孩子和地球之间的距离,让她觉得保护地球不是什么遥远的口号,而是她自己能参与的“超级英雄任务”。我特别喜欢它设置的一些小小的互动环节,比如在某个页面让你去寻找隐藏在丛林里的某种濒危动物,或者做一个简单的环保小实验的提示。这些细节设计,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和发现的惊喜,完全不像在学习,更像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寻宝游戏。她看完第一章后,立刻就跑去把家里所有不需要的灯都关掉了,还非常认真地跟我讨论我们家回收垃圾分类的问题,效果立竿见影,我给她打满分!
评分我给家里那个七岁的小子买的,他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对那种长篇大论的科普读物完全不感冒。本来还担心这本会不会太“说教”,结果出乎意料的好。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适合低龄孩子阅读,大间距,清晰易读,而且每页的信息量控制得刚刚好,不会让孩子产生阅读疲劳。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将一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比如碳足迹、生物多样性,用极其简单、生活化的例子解释清楚了。我记得有一个部分讲到水资源的保护,它不是用枯燥的图表,而是画了一个“水滴特工队”的故事,讲述每一滴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从我们早上刷牙到晚上浇花,每一步都离不开水。通过这个拟人化的叙述,孩子一下子就理解了“节约用水”的真正意义,不再只是我唠叨的口头禅。而且,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有快有慢,不会让人觉得一直处于紧张的知识输入状态。有时候是一页密集的知识点,下一页可能就配着一幅宁静的、让人放松的自然风景插画,给孩子喘息和思考的空间。我发现他现在看书的时候,经常会停下来,自己小声复述刚才读到的内容,这说明信息已经被有效吸收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在孩子的童真和严肃的环境保护意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有趣且坚固的桥梁,功不可没。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只是想找本给孩子睡前读物的过渡品,没想到这本《守护地球》意外地成了我们家庭讨论的热点话题。我本人是对自然科学有一定了解的成年人,所以我评估这本书的标准也会稍微高一些,特别是关于信息准确性和深度。让我惊讶的是,虽然是面向低龄读者的,但它对科学事实的把控非常严谨,没有为了迎合孩子而过度简化甚至扭曲事实。它用一种非常“温柔”的方式,触及了一些我们成年人都感到棘手的问题,比如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它没有用血腥或过于恐怖的画面,而是聚焦于那些被塑料困住的海龟宝宝,或者误食塑料碎片的小鸟,这种情感上的触动比单纯的数字冲击来得更有力量。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解决”导向非常积极。它不只是罗列问题,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大量孩子力所能及的解决方案——“你可以用自己的小手做些什么”。比如用旧T恤改造成购物袋、参与社区的清洁活动等等。这种“赋权感”对建立孩子的责任心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公民”的入门指南。我甚至和我的丈夫一起,根据书里的建议,重新规划了我们家周末的户外活动,全家都沉浸在了学习和实践的乐趣中。
评分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希望培养我十岁孩子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引导他开始关注宏大叙事的主题。这本书在叙事结构上的成熟度,远超出了我对一本“7-10岁”读物的预期。它采用了多线索叙事,我们既可以看到微观的昆虫世界,宏观的全球生态系统,还可以穿插一些历史上著名的环保先驱的故事片段,这些不同的视角和时间线索被无缝地编织在一起,展现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我尤其欣赏它对于“科学方法”的渗透。它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描述科学家是如何观察、假设、实验来得出结论的过程。比如,当讲到物种灭绝时,它会展示研究人员是如何在野外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这极大地满足了我家孩子那种“喜欢刨根问底”的求知欲。他看完后,立刻开始模仿科学家,拿个笔记本在后院记录他观察到的鸟类的种类和行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介于正式科普和活泼故事之间,非常得体,既保证了知识的准确性,又保持了阅读的流畅性。它成功地把“学习”这件事,从一项任务,转化成了一场充满智慧挑战的探索之旅。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而且是高质量的寓教于乐,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希望孩子拥有批判性思维和世界责任感的家庭。
评分作为一位对视觉艺术比较敏感的家长,我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页布局赞不绝口。现在的儿童读物市场充斥着大量廉价、色彩失真的印刷品,但这本书的纸张质感非常棒,厚实且环保,拿在手里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色彩运用上,它非常克制且高明。它没有使用那种刺眼的荧光色来吸引眼球,而是大量采用了自然界真实的、和谐的色调——大地色、海洋蓝、森林绿。即便是描述最紧迫的环境问题时,配色也是以突出主题和情感为目的,而不是追求视觉刺激。这种沉稳的色调,反而让孩子更容易沉浸在内容本身,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另外,这本书的版式设计极具巧思,它巧妙地结合了文字和图像的叙事关系。有时候,一段文字会被拆分到好几页,中间穿插着大型的、跨页的视觉冲击图,这种节奏变化非常符合现代孩子的视觉习惯,避免了信息过于拥挤带来的压迫感。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去触摸那些插画的纹理(虽然是平面的,但画风营造出了那种质感),这说明这本书在美学上是成功地激发了孩子的触觉和视觉联想。对于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绝对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评分完美平衡
评分新颖独特的设计理念,清新亮丽的插画,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游戏的乐趣,打开画面亲自动手找找书中的惊喜吧!
评分《小布头奇遇记》是孙幼军创作于1961年,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低幼童话,曾经影响了几代的孩子。出版至今,它的销售数量早已超过了百万,而实际的读者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播放过它的故事连载,每到播出时间,孩子们就搬着小板凳坐到收音机前收听“小布头”的故事。至今还有当年的小朋友惦记着它。 在首次出版时,编辑叶至善先生(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忍不住效仿孙幼军的风格,写下了这样的内容简介: 孙幼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当代著名童话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外交学院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孙幼军,原籍哈尔滨市。当代著名童话作家.1961年底,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此书出版累计册数达百万以上。从此,又写出了几个短篇童话。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拿起笔来,出版了短篇童话集《玩具店的夜》《吉吉变熊猫的故事》《怪雨伞》,中篇童话《没有风的扇子》《白妞儿和竹脑壳》,并翻译出版了巴西中篇童话《童话国的小客人》日本中篇童话《不不园》、捷克中篇童话《一只聪明的小狐狸》、苏联中篇童话《伏伦盖尔船长历险记》等。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童话《小布头奇遇记》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 “小布头”的故事在没有出版前,就已经深深打动了一个相关的人群: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两位著名编辑叶至善与李庚老师特别喜欢这部作品;为了测试孩子的接受状况,叶至善先生还请上五年级的女儿小沫先读一遍,10万字的故事,小沫几乎一口气读完,还大声念出来,听来有滋有味儿;正在准备结婚的画家沈培先生也被这个故事迷住了,他以旺盛的创作激情绘制了一百七八十幅图画,用画笔创造了苹苹、小布头、小老鼠们等等一系列呼之欲出的童话形象。他们的辛勤劳动也是使这部童话获得成功的一部分。 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再阅读“小布头”的故事,似乎会遇到一道时代鸿沟的阻隔,故事中的教训色彩、频繁出现的政治口号和那个时代一些特定的名词(如“人民公社”、“生产队”之类),看来已经不容易被孩子们理解了,但那些东西在那个时代是真实的。把它们搁在一边,这个故事仍然是一个好玩的故事。 许多过去的小读者,至今还记得故事中那五只被认为是“坏典型”的小老鼠,它们本来是偷吃粮食的坏蛋,但在故事里被描写得活灵活现。不少读者还能背下关于它们的打油诗: 鼠老五,鼠老五, 溜出洞来散散步。 最好找块甜点心, 外加一个烤白薯。 在这五只老鼠的身上,孙幼军非常自然娴熟地使用上讲童话故事的高招,轻快的几笔就勾出了它们的形象,童稚天然的语言牢牢吸引住小读者的兴趣,曲折的情节设计把故事引向高潮。童趣、幽默、好玩,在与“小老鼠”相关的篇章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插曲,却成为了能唤起永恒回忆的篇章。看来是一个意外,但仔细想想,一点儿也不意外。
评分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评分守护家园
评分DK图书很好 “DK公司的出版目的,就是把每本书卖给10个以上的国家” 英国DK出版公司是一家年轻的出版公司,成立于1974年,1982年才开始自己出书。但是公司的科普、百科、生活等图书畅销全球,其图文并茂的出版风格,影响着世界出版同行。DK公司出版的《急救手册》被翻译成45个国家的文字,在全球发行了上千万册,《摄影全书》、《地球百科》从诞生之日起至今畅销全球。 DK出版公司从成立之初就树立了为国际市场出版图文书的出版理念,他们有着鲜明的主张和目的,就是把每本书卖给10个以上的国家。法国是公司最大的版权贸易市场,其他还包括南美洲、亚洲和中国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DK出版公司先后在美国、法国、德国和澳洲成立了分公司。针对不同国家的需要,DK出版公司专门设立了中、韩、西班牙、葡萄牙等十多个不同语种的销售部。 为开拓中国的图书市场,DK出版公司1997年在北京设立了办事机构,主要加强与中国出版社进行版权贸易和合作出版。《妈妈宝贝》在中国定价168元,已经卖出12万册;《阶梯儿童百科全书》定价350元,在中国销售10万册以上。 DK出版公司1992年开始连续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与中国的出版社进行版权交易。现在,每年有50到100种图书出版到中国。他们根据图书种类的不同,和中国五六十家出版社开展了合作,如浙江少儿出版社、接力出版社、上海少儿出版社、上海科普出版社、希望出版社、明天出版社、《时尚》、《瑞丽》等。 今年9月,DK出版公司的中文网站即将开通,这一做法在英国乃至其他国家的出版界是不多见的。DK出版公司的中文网站将向读者介绍已经在中国出版的图书,方便中国读者了解图书的内容,了解中国哪家出版社出版了DK的图书,还将为中国出版同行提供公司最新资讯,如新书计划、在国外的发行情况。此举无疑拉近了国际著名的出版公司与普通中国读者的距离,与中国出版同行的距离。 “正准备出版全面介绍中国人当代生活的书” 对中国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有关中国的选题开始为国际出版界重视。彭恺羚女士告诉记者,DK出版公司正准备出版一部全面揭示中国人当代生活的书。他们邀请了中国专家和老百姓来谈他们的生活,试图向英国读者来介绍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况。DK出版公司也在利用自身优势,和中国出版社合作,出版适合中国题材的图书,如中国园林方面的园艺设计、园艺栽培等。 彭恺羚本人对中国古代汉语和中国当代小说很感兴趣,她正在等《狼图腾》的英文翻译,希望能对照着来看。她愿意看到更多的反映当代中国的作品。 因为有学习汉语的经历,彭恺羚特别指出中文教材的出版应该请英美专家来翻译,这样文字的表达会更准确。 “更多地考虑外国读者的需要和阅读习惯,图片可能是突破” DK出版公司的两位创建者所创造和追求的彩色图解书,不仅展现了传统图书未曾有的亲和力,也形成出版界无法效仿的独特风格。 DK出版公司二十多年来一直秉承高品质的出版理念,图书内容权威并配有大量珍贵、美观、实用图片,所以他们出版的图书多数能超越语言的障碍,成为版权交易中最受各国买主青睐的对象。对此,彭恺羚女士建议,中国的出版同行应更多地选择适合国外读者需要的选题,图书设计更吻合他们的阅读习惯,比如多些图片、少些文字。“图片不分国界、没有语言障碍,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这可能成为中国图书的突破”。 中国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取之不尽的题材,正在成为世界出版界关注的选题,相信未来的国际图书市场这类中国图书将越来越多,这也是国外越来越多对中国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期待的。
评分看吧!一本知识读物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益处,在这个讲究科学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多学习一些有关科学的知识的话,我们肯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渐渐的遗忘,我们只会一点一点的落后,选择一本好的科普类读物吧,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评分11140167 DK小精灵:漫画人体探奇
评分污染的危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