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中华文化常识全典 第二版 第2版 呈现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图景 上下五千年各门类知识精

包邮 中华文化常识全典 第二版 第2版 呈现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图景 上下五千年各门类知识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春虹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常识
  • 文化典籍
  • 历史
  • 古代生活
  • 传统文化
  • 知识百科
  • 包邮
  • 第二版
  • 上下五千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布克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1413
商品编码:1055529094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7-01
页数:392
字数:450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中华文化常识全典(第二版)
            定价 45.00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版次 2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开本 16开
作者 谭春虹 主编
装帧 平装
页数 392
字数 450000
ISBN编码 9787518021413


内容介绍
《中华文化常识全典(第2版)》浓缩古代各门类知识精华,精彩呈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厚重、独特、百态纷呈的生活景观。全书将各类知识分类编排,分为节日节气、饮食起居、民俗礼仪、称谓文化、地理名胜、宗教神话、哲学思想、政治军事、法律法制、经济贸易、科技发明、交通邮政、建筑园林、医疗卫生、器物工艺、天文历法、教育科学、语言文字、文学典籍、体育艺术等诸多部分,资料丰富,信息量庞大,一册在手,古代万事万物的文化脉络,一睹尽知,是大众了解、认识古代文化面貌的简明读本。

作者介绍
  谭春虹,本名谭春红,1967年生,湖北宜昌某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多年的教学工作之余,广搜博览,积累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趣味语文知识、古今名人趣闻、历史文化典故等资料。出版有《中华文化常识全典》等著作。

目录

第1编 节日节气




春节的由来 001

除夕的由来 002

爆竹贺新春 002

春联的起源 003

春节贴门神 003

春节为何吃年糕 004

“福”字倒贴的由来 005

压岁钱的由来 005

元宵节的缘起 006

元宵节与元宵 007

中和节的起源 007

清明节的起源 007

端午节起源四说 008

端午龙舟竞渡 009

端午节为何吃粽子 009

端午节为何插艾挂蒲 010

七夕乞巧节的传说 010

中元节有什么习俗 011

中秋佳节的由来 011

重阳节的来历 012

重阳节的习俗 012

腊八节的由来与习俗 013

元旦的由来 013

二十四节气如何命名 014

二十四候花信风 014

数九与消寒 015

什么是三伏 015

立春的风俗 015

冬至的风俗 016




第二编 饮食起居




我国的传统菜系 017

涮羊肉的由来 017

饺子的由来 018

包子的由来 018

小话面条 019

汤的历史 019

食粥略谈 020

筷子史话 020

古代的炊具 021

古代的进食具 021

古代的盛食具 022

酿酒小史 022

酒器小话 023

古代的酒令文化 024

茶的起源 024

喝茶为何被称为吃茶 025

古代的制醋法 025

古代的制糖法 026

古代的制盐法 026

古代的家具 027

床的演变 027

火炕起源 028

蚊帐溯源 028

枕头的由来 029

古代的洗涤剂 029

古代的服饰 030

服饰的等级制度 031

古代“衣”“裳”的区别 032

旗袍源流 032

衫子简说 033

裙子史话 034

女性裤装漫话 034

早的雨衣 035

帽子的演变 035

我国的“冠文化” 036

乌纱帽的由来 037

顶戴花翎有讲究 037

鞋的演变 037

古代的袜子 038

熨斗小史 038

古代的眼镜 039

古代香料的使用 039

古代妇女的发式 040

古代妇女如何化妆 040

耳的修饰 041

戒指漫话 042

荷包趣说 042




第三编 民俗礼仪




何谓五礼 043

冠礼与笄礼 043

男左女右的由来 044

磕头习俗的由来 044

跪拜礼 044

“抱拳”和“合十” 045

古代请安的礼节 046

“裹足”史话 046

报生礼习俗趣谈 047

抓周习俗的由来 047

舞龙习俗的来历 048

舞狮习俗的缘起 048

生日为何送寿桃 049

历代的婚龄 049

婚姻中的“六礼” 050

陪嫁溯源 051

媒妁婚与聘娶婚 051

童养婚与指腹为婚 052

赠婚与赐婚 052

选婚与罚婚 053

什么是入赘婚 053

原配和结发夫妻 054

闹洞房习俗的起源 054

“红盖头”来源漫话 055

古代的婆媳之礼 055

传统丧葬礼仪 056

“五服”制简况 057

古代葬法漫谈 057

古代的“人殉制” 058




第四编 称谓文化




三皇五帝指哪些人 059

主要朝代名称的来源 059

姓氏小考 060

名、字、别号的区别 061

历代人名特点 061

古人的自称 062

……



《锦绣中华:古风雅韵生活图录》 引言 穿越千年时光的尘埃,追溯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当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璀璨的文化,是否只能湮没在岁月的深处?《锦绣中华:古风雅韵生活图录》正是为唤醒沉睡的记忆,点亮失落的光辉而诞生的。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史书,也不是一本冰冷的百科,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触摸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温度与情感。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生动立体的古代中国,从帝王将相的朝堂论道,到市井小民的柴米油盐,从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到寻常百姓的节日庆典,全景式地展现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图景。 第一篇:锦绣宫阙——王侯将相的衣食住行与宫廷礼仪 华服美饰,龙章凤姿:古时的服饰,不仅仅是蔽体保暖的工具,更是身份、地位、审美乃至政治的象征。《锦绣中华》将带您领略不同朝代的服饰风貌。从先秦的玄衣黄裳,汉代的曲裾深衣,唐代的襦裙齐胸,宋代的褙子,到明清的袍褂马褂,每一款服饰都承载着时代的烙印。我们将详细解析朝代更迭中服饰的演变,宫廷祭祀、朝会、宴饮等场合的严格礼仪服饰,以及不同等级官员、后宫嫔妃、皇室成员的着装规范。还会深入探讨织造工艺、染料技法,以及饰品(如玉佩、发簪、冠冕)的材质、工艺和象征意义,让您理解“衣冠楚楚”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 琼浆玉液,饕餮盛宴:食,乃民生之本,亦是文化之镜。古代的饮食文化,远不止满足口腹之欲。本书将细致描绘从皇宫御膳到民间食俗的丰富画卷。我们将探究历代皇帝的菜单,了解御膳的烹饪精髓与食材来源;解析宫廷宴饮的等级制度与菜肴规制;描绘文人雅士的清谈宴,品味他们的饮食情趣与精神追求;更会深入市井街巷,呈现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饮食特色,如北方的饺子、南方的米饭、西北的羊肉,以及各种特色小吃、时令节令食品。我们将关注食材的种植、养殖、采集,烹饪方法(如蒸、煮、炒、烤、炖、腌),调味品的使用(如盐、酱、醋、糖、香料),以及餐具的演变,如青铜礼器、瓷器、漆器等,让您感受古代中国人对“吃”的智慧与艺术。 巍峨宫殿,雅致庭院:建筑是历史的凝固,是文化的载体。《锦绣中华》将带领您走进古代的建筑世界。我们将重点呈现宫殿建筑的宏伟壮丽,如紫禁城的布局、太和殿的庄严、乾清宫的神秘,解读其蕴含的等级秩序、风水理念与礼制文化。同时,我们将描绘士大夫阶层的园林建筑,如苏州园林的精巧雅致,欣赏亭台楼阁、假山流水、花草树木如何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将触及民居建筑的多样性,如四合院的规整、窑洞的朴实、江南民居的灵动,以及不同地域气候、地理环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我们将介绍古代建筑的材料(如木、砖、石、瓦)、结构(如梁柱体系、斗拱)、装饰(如雕刻、彩绘)以及建筑与风水、哲学思想的联系。 朝堂内外,礼仪森严: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人际交往的准则。《锦绣中华》将深入剖析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我们将揭示朝堂之上君臣相见的繁复礼节,如跪拜、叩首、拱手、站位等,以及不同祭祀、朝会、宴会的礼仪流程。同时,我们将关注民间社会的日常礼仪,如拜访、婚嫁、丧葬、岁时节令的仪式,以及尊老爱幼、男女有别的社会规范。从“礼”的起源与发展,到“礼”在政治、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本书将展现礼仪如何塑造了古代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与精神风貌。 第二篇:风雅翰墨——文人雅士的诗词曲赋与艺术追求 诗词歌赋,千古绝唱:文学是民族灵魂的镜子,是情感与思想的表达。《锦绣中华》将带领读者重温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辉煌篇章。我们将从《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汉乐府的写实,汉魏风骨的悲壮,唐诗的雄浑与婉约,宋词的细腻与豪放,元曲的俚俗与激情,明清小说的通俗与深刻,一一展现历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我们将解析重要诗人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理解他们的作品如何反映时代风貌与个人情怀。同时,我们还将探讨诗歌的格律、韵律,词的牌调,曲的演唱特点,以及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如口头传唱、刻版印刷等。 笔墨丹青,咫尺之间:书法与绘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锦绣中华》将带领您走进大师的笔下乾坤。我们将欣赏王羲之的行云流水,颜真卿的雄浑刚健,柳公权的骨力遒劲,赵孟頫的秀丽典雅,展现历代书法名家的风采与艺术成就。我们将解析汉字的演变,不同书体的特点(篆、隶、楷、行、草),以及书法创作的工具(笔、墨、纸、砚)与技法。在绘画方面,我们将聚焦山水画的意境深远,人物画的传神写照,花鸟画的生机盎然。我们将介绍顾恺之、吴道子、张择端、范宽、沈周、唐寅等艺术大师的传世之作,探讨绘画的构图、色彩、线条、皴法,以及文人画所追求的“写意”精神。 丝竹管弦,余音绕梁:音乐是情感的语言,是文化的脉搏。《锦绣中华》将为您揭开中国古代音乐的神秘面纱。我们将追溯古琴的悠扬,琵琶的铿锵,二胡的哀婉,笛子的清越,以及各种宫廷燕乐、民间小调、戏曲音乐的独特魅力。我们将介绍古代乐器的种类、形制、演奏技法,以及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如祭祀、宴饮、娱乐、战争等。还将探讨音乐的理论,如五声、十二律,以及音乐与文学、舞蹈、戏曲的融合。 棋琴书画,才艺荟萃: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必备的“四艺”。《锦绣中华》将深入探讨这些才艺的起源、发展与文化内涵。我们将解析围棋的策略深邃,象棋的兵家智慧,古琴的弹奏技巧与琴曲的文化意蕴,书法与绘画的艺术表现力。我们将理解这些才艺如何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彰显品位的重要途径,它们承载着古人对宇宙、人生、哲学的思考。 第三篇:人间烟火——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 农工商贸,生计万千:一个社会的繁荣,离不开各行各业的辛勤耕耘。《锦绣中华》将为您展现古代社会的经济图景。我们将描绘农耕文明的根基,了解不同朝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农具的演变、土地制度,以及农民的辛劳与收获。我们将探究手工业的发展,如丝绸、陶瓷、冶炼、纺织等,了解工匠的技艺与社会地位。我们还将呈现古代商业的繁荣,从集市的喧嚣,到丝绸之路的驼铃,再到漕运的繁忙,以及货币的流通、商人的生活,让您感受古代经济的活力。 婚丧嫁娶,人生大事:人生中有许多重要的节点,都有着丰富的仪式与习俗。《锦绣中华》将细致描绘古代的婚丧嫁娶。我们将了解不同朝代、不同阶层的婚姻习俗,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聘礼、嫁妆,以及婚礼的流程,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我们将探究古代的丧葬文化,如守灵、祭奠、墓葬形式,以及由此衍生的孝道观念。这些仪式不仅仅是形式,更蕴含着古人对生命、家庭、社会关系的理解。 岁时节令,古韵悠长:一年四季的轮回,也带来了丰富的节日庆典。《锦绣中华》将带您体验中国古代的节日文化。我们将从春节的合家团圆,元宵节的灯火阑珊,清明节的缅怀先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七夕节的牛郎织女,中秋节的皓月当空,重阳节的登高望远,一一呈现节日的由来、习俗、传说与美食。我们将关注节日所承载的祈福、团聚、纪念等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如何连接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市井百态,鲜活如初:市井生活是古代社会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锦绣中华》将带您走进热闹非凡的市井街巷。我们将描绘街头小贩的叫卖声,茶馆的说书声,酒肆的喧哗声,市井的各种娱乐活动,如杂耍、戏曲、灯会,以及各种小吃、零食的诱人香气。我们将观察不同人物的形象,如官员、商人、手艺人、市民、乞丐,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感受古代社会的丰富与多元。 结语 《锦绣中华:古风雅韵生活图录》旨在通过详实的内容和生动的笔触,为您呈现一个完整、立体、充满魅力的古代中国。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情感的传递,是文化的传承。希望这本书能激发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寻,让您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体味古人的智慧,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翻开这本书,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走进那段锦绣般的华夏岁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古朴典雅的字体搭配上水墨晕染的背景,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颇感兴趣,想象他们是如何在诗词歌赋中挥洒才情,又如何在饮茶论道中享受闲适。读这本书,我希望能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日常起居、衣食住行,以及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密码。比如,古人是如何用不同材质的丝绸来区分等级的?茶道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讲究?香料在古代的宫廷和民间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细节往往最能展现一个时代的风貌,也最能触动人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而充满魅力的时代,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仅是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更是那些细微之处流淌出的温情与智慧。我希望它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碎片一一拾起,重新点亮,让我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科技成就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这本书的标题中提到了“五千年各门类知识”,这让我觉得它可能触及了我所关心的领域。我非常想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比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治国之道,这些思想是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同时,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也让我惊叹,从四大发明到古代的建筑、天文、医学,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内容,让我能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科技成就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我不希望它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能够讲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如果书中能分享一些有趣的科学小故事,或者对一些古代发明进行详细的图文解析,那就更具吸引力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激发我对中国古代智慧的探索欲,让我能感受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魅力。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书画和戏曲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很多时候,我在欣赏一幅古画或观看一场传统戏曲时,会感到一些知识上的隔阂,比如画面中的人物服饰代表的朝代,或者戏曲中的唱腔、身段所蕴含的特定含义。这本书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似乎涵盖了“各门类知识”,这其中就包括了我非常关注的艺术领域。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中国古代绘画技法、不同流派的特点、著名画家的生平和作品赏析。同时,对于戏曲,我希望能够了解不同剧种的起源、发展,以及京剧、昆曲等经典剧种的表演程式和代表剧目。这些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瑰宝之一,它们不仅展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璀璨的艺术。如果书中能对一些艺术品进行详细的解读,并讲解其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那就更能提升这本书的价值了,让我在“读图”和“听戏”的同时,也能“读懂”背后的文化。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歌赋有着深厚情感的读者。每次读到古人的诗篇,总会感叹他们细腻的情感和精妙的语言。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对诗词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忽略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语境。这本书的介绍,让我感觉它或许能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体裁,比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并对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解释诗词中常出现的典故、意象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例如,为什么古人如此钟爱梅、兰、竹、菊?“落花”、“明月”等意象又常常寄托着怎样的情感?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古代文人生活、交游、创作灵感的细节,那就更能让我感受到那些文字背后的鲜活生命。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自如地欣赏和品味那些流传千古的优美篇章。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和传统节日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系统性地梳理这些知识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我,它似乎承诺了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讲解。我特别想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比如春节的习俗是如何形成的,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意义是什么,中秋节赏月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感。除了节日,我还对古代的婚丧嫁娶、祭祀仪式等社会风俗充满了好奇。这些都是构成一个民族文化根基的重要部分,它们承载着祖辈的智慧和情感,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详实可靠的史料,同时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让我能够真正理解这些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如果能配上一些精美的插图,那就更好了,能让抽象的文字变得更加具象,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本可靠的参考书,让我能更深刻地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