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太极内功心法(附DVD)
作 者:解守德 著
I S B N :9787500929420
出 版 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7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07年1月第1次印刷
字 数:274千字
页 数:240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621克
原 价:32元
目录
仰视苍穹——《太极内功心法》简体版序
武学百花园中一奇葩——赵双进先生序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香港《明报》总编辑张健波先生序
同学感言
修炼太极养生也养心——龙炳颐(香港大学教授)
告别二十五年腰患——后藤顺一(旅港日本实业家)
教学有方诲人不倦——李友(退休人士)
找到定、静、安的角落——李志华(律师)
进入老子之“道”的殿堂——梁学濂(执业会计师)
太极助我精神集中——苏庆和(领汇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自序
太极放松真谛
太极松柔五境界
节节松开是基础
对拉拔长皆是意
横向松散练气圈
松沉本是一回事
神舒体静修身心
虚灵不昧见松化
朴老题字禅机深
太极入静妙境
外观万象内察心
动静层次看功夫
太极平字不易找
恬淡虚无真气随
太极桩功浅析
站桩盘拳一回事
心静意专身须柔
火候难言靠体悟
太极修炼重实证
有心练法求无心
意有强弱与节奏
太极妙境难表述
太极内劲奥秘
内气本是生命力
太极内劲由中发
内劲形成四阶段
培养新反射系统
内劲训练重精神
拳到无意是真意
用意强弱有学问
枯禅打坐要避免
太极思维假修真
太极虚实精义
分清虚实第*要
……
太极心法十大“相”
讲座之一:“头顶太极,手捧八卦,脚踩五行”
讲座之二:“一丝不挂”练太极
附录一 香港《明报》刊登文章
附录二 香港《明报》专访文章
后记
内容推荐
这部名为《太极内功心法》的新著,意在指引太极拳炼者、读者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太极拳的关系,理解《易经》之博大精深,道家之浑圆一气,儒家之浩然正气,佛家的中空禅定如何滋养太极拳的生存、发展。按书中的练功要求进行太极拳修炼,既可提高对中华文化的领悟,又可在中华传统哲学、医学、武学指引下体悟太极拳的至高境界。
作者简介
解守德先生是中国武术学会会员,国际知名的武术家。 解守德先生自幼酷爱武术,9岁开始习武,师从多位中国武术名家,通晓多种拳法和长短兵器,尤喜太极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理拳法。解守德刻苦练习内外家拳法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于中华传统文化,潜心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
新近淘到一本关于剑术哲学的书,书名叫《无碍之境:中国佩剑的道与技》。这本书的格调非常高雅,它几乎不谈具体的套路招式,而是将所有的篇幅都放在了“剑道”的阐释上。作者似乎是一位深谙中国古典美学的学者,他将剑术的“平、直、圆、均”与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无为融会贯通。书中大量引用了《庄子》和《道德经》中的段落来比喻剑的运行轨迹——“上善若水”对应着剑势的柔顺与顺势而为,“道法自然”则解释了为何顶级的剑术看起来毫无痕迹。我尤其喜欢他对“气度”的描述,认为剑手的气度比剑本身的锋利更为重要,一个心存杂念的人,即使持有利刃,其剑气也会滞涩不前。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练习武术的初衷,不再执着于招式的胜负,而是追求心境与技法的合一,其文字的韵味和深邃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我最近接触了一本关于少林内功的专著,名为《金刚不坏身:少林硬气功的奥秘》。这本书的风格非常硬核和务实,完全没有花哨的辞藻,直奔主题,探讨如何通过特定的呼吸控制法和意念引导,来增强身体的抗击打能力和内脏功能。作者似乎是位隐居多年的老武师,他分享的功法很多都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家传秘密的色彩,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铁砂掌”的初级阶段训练,包括如何调和药砂的配方比例,以及最关键的“试力”和“发力”的火候把握。最让我震撼的是其中关于“丹田筑基”的篇章,它详细描述了传统吐纳法中对“肾关”的保护与激发,并配有大量的穴位图解,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按摩和特定体位来刺激这些关键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对于那些渴望探寻传统武术中“外炼刚猛、内修金刚”这一境界的修炼者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典。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阳刚之气,让人迫不及待想要付诸实践。
评分最近翻开一本《气韵流转:太极拳的内在修行》,作者是位德高望重的陈氏太极传人,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太极理解的一扇新窗。它并非那种只教你招式套路的“菜谱式”教材,而是深入到太极哲学的核心,探讨“意”与“气”如何在身体中交融。书中对“松沉”的阐述极其精妙,我以前总觉得松就是软塌塌地泄力,但作者用了很多古典文献的注解和现代生理学的观察来佐证,说明真正的松是结构上的放松与内劲的蓄积,如同拉满的弓弦,看似不动,实则蕴含无穷力量。特别是关于“引进落空”的段落,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结合自身的实战体验,将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技巧描绘得活灵活现,读完后我立刻尝试在日常推手中体会那种“无形而有力的卸力”感,感觉以往自己那些僵硬的对抗简直像小儿科。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非同一般,行文间那种沉稳又不失灵动的气韵,仿佛读者就在一位老前辈的指导之下,听他娓娓道来这门古老艺术的精髓,让人心悦诚服,对武术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武术理论的比较研究类书籍,暂且称之为《武学源流考》。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它跨越了南北两大门派,试图梳理出中国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脉络和理论基础的异同。作者采用了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引用了大量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武术谱系资料和民间传说,力图还原一些失传的拳种的可能形态。书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关于“外家与内家”辩证关系的探讨,作者认为这种区分并非绝对的矛盾体,而更像是一种侧重方向的差异,并举例说明了如八卦掌中对“步法”的强调与少林桩功在“定力”上的共通之处。书中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性极强,虽然偶尔会涉及一些晦涩的古代术语,但作者都给予了详细的注释和现代解读,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研究变得引人入胜,它提供了一个俯瞰全局的视角,帮助我跳脱出单一门派的局限性,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咏春拳的一个分支流派,找到了一本地方性出版的教材,名为《洪家拳:实战中的寸劲与连环》。这本书的特点是极其强调实战性,语言风格非常直接,不拐弯抹角,充满了南派武术特有的“硬桥硬马”的作风。全书几乎围绕着“寸劲”的爆发原理展开,用大量的图例展示了不同角度的力线如何瞬间汇聚到一点,形成穿透性的打击力量。书中对“黐手”的训练方法讲解得极为细致,不同于其他流派对黐手的保守态度,这本书鼓励在黐手过程中进行积极的主动试探和控制,并详细列举了十几种在近身缠斗中运用“伏身”和“拗手”来破坏对手平衡的技巧。纸张和印刷质量虽然不算上乘,但内容绝对是干货满满,对于那些希望快速掌握南派近战技巧,追求刚猛、快速制敌效果的习武者来说,这本教材的实用价值是无可替代的,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充满了立即上场的冲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