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上册

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莉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歌曲
  • 中国经典
  • 声乐
  • 音乐
  • 教材
  • 合唱
  • 艺术
  • 文化
  • 音乐教育
  • 中国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51054
商品编码:10543068319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页数:238

具体描述

作  者:汪莉 主编 定  价:65 出 版 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2月01日 页  数:238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3051054 1.问(1922)
2.秋钟(1922)
3.教我如何不想他(1926)
4.听雨(1927)
5.大江东去(1920)
6.我住长江头(1930)
7.雨(1932)
8.渔光曲(1934)
9.我依词(1940)
10.渔父(1942)
11.松花江上(1936)
12.嘉陵江上(1939)
13.湘累(1924)
14.玫瑰三愿(1932)
15.思乡(1932)
16.春思曲(1932)
17.花非花(1933)
18.踏雪寻梅(1933)
19.西风的话(1934)
20.夜半歌声(1937)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国经典艺术歌曲》分为上下两册,共100首艺术歌曲。按照年代划分,上册从1922年至1949年以前,下册从1949年至本世纪初。每首歌曲的歌词均采用汉语、汉语拼音对照的形式,每首歌曲都带有作曲家的背景材料及歌曲创作信息。每首歌曲都带有钢琴伴奏或其他乐器助奏。绝大部分歌曲都配有演唱示范,便于读者学习和欣赏。 汪莉 主编 汪莉,女高音歌唱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德国柏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1986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仲伟教授。毕业后多年接受周美玉教授指导。1993年在沈湘、李晋玮教授声乐大师班学习;1998年赴德国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学院进修访问;2002年在意大利费拉罗靠前声乐大师班学习。
汪莉教授长期专注于艺术歌曲的研究和演唱。从20世纪80年代末,跟随有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张肖虎先生开始研究中国艺术歌曲,并于1993年发表研究成果《我国三四十年代艺术歌曲的探讨》(《中国音乐》1993年04期)。1998年至1999年赴德国访问期间,特别研等

好的,这里有一份针对您提出的“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上册”之外的、内容详尽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西方文艺复兴至浪漫主义时期管弦乐名作赏析》 导言:回响在历史长廊中的交响之声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表达载体,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无数次革新与蜕变。本书《西方文艺复兴至浪漫主义时期管弦乐名作赏析》并非对某一特定国家或民族的声乐传统进行深入挖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西方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从文艺复兴晚期的萌芽,穿越巴洛克时期的辉煌,历经古典主义的严谨平衡,最终抵达浪漫主义的磅礴情感释放。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入的导览,帮助理解在欧洲大陆上,管弦乐队如何从一支松散的、服务于宫廷或教堂的乐团,逐步演化成为能够承载宏大叙事、复杂哲学思想与个人内心激情的艺术实体。我们聚焦于管弦乐的体裁,探讨交响曲、协奏曲、组曲以及序曲等核心形式的结构演变、配器技术的发展,以及不同时代作曲家如何运用这些技术,描绘出他们所处的时代风貌与精神内核。 本书的编写遵循时间轴和风格演变的主线,力求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兼顾文学性和可读性。我们相信,对这些经典管弦乐作品的深入剖析,不仅能提升听众的欣赏水平,更能揭示音乐史中隐藏的文化、社会与技术变迁的深刻关联。 --- 第一篇章:文艺复兴的尾声与巴洛克的曙光(约1550-1730年) 本篇章着眼于管弦乐的“前夜”。文艺复兴晚期,虽然声乐(特别是复调声乐)占据主导地位,但器乐独立性的需求已初露端倪。 1.1 协奏精神的萌芽:从合奏到对位 虽然成熟的协奏曲形式尚未出现,但奏鸣曲(Sonata)和协奏曲(Concerto)的原始形态开始浮现。我们将探讨威尼斯画派作曲家如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对空间性音响(Stereophonic Sound)的开创性运用,这种对不同声部进行“对话”和“呼应”的理念,直接启发了后来的协奏曲“独奏与合奏”的对比模式。 1.2 巴洛克管弦乐的基石: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 巴洛克时期是管弦乐队结构确立的关键时期。本节重点分析大协奏曲的结构,特别是合奏团(Tutti)与独奏组(Concertino)之间的张力与配合。 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与奏鸣曲的规范化: 探讨其对慢-快-慢或快-慢-快等标准曲式和三声部织体(如两个小提琴与大提琴/羽管键)的奠定作用。 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与协奏曲的戏剧化: 深入剖析其标志性的“三乐章协奏曲”结构,以及他如何通过快速的“轮廓性”乐句(Ritornello Form)来统一全曲,并展现出强烈的节奏驱动力。 1.3 乐队的指挥中心:数字低音与羽管键 巴洛克乐队的音响基础——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是理解该时期管弦乐色彩的关键。本节详细解读羽管键(Harpsichord)或管风琴在乐队中扮演的角色,它们如何提供和声骨架,并决定了乐队整体的“亮度”与“厚度”。 --- 第二篇章:古典主义的理性与形式之美(约1730-1820年) 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音乐审美转向清晰、对称与“自然”。管弦乐队经历了历史上最重大的重组,为交响曲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2.1 乐队的重塑:从巴洛克到古典乐团 本部分详细描述古典主义早期(如曼海姆乐派)对乐队配器的贡献。 配器标准化: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的地位被空前强化。 木管乐器的引入与独立: 双簧管、长笛、巴松管开始规律性地以“对”的形式加入,并承担旋律的色彩和对弦乐的补充。 定音鼓的固定化: 定音鼓(Timpani)从单纯的节奏装饰,成为连接乐章、强调重音的有力工具。 2.2 奏鸣曲式:古典主义的建筑蓝图 古典主义的核心在于奏鸣曲式(Sonata Form),它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创作宏大管弦乐作品的思维框架。本章将以大量实例分析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在交响曲首乐章中的具体运用和不同作曲家的个性化处理。 2.3 海顿与交响曲的奠基 “交响曲之父”海顿如何将四乐章结构(快板-慢板-小步舞曲/诙谐曲-回旋曲)固定下来,并赋予每个乐章明确的内在逻辑。我们将分析其作品中蕴含的幽默感和对主题发展的精湛技巧。 2.4 莫扎特与乐队色彩的精致化 莫扎特对配器细腻的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管弦乐作品中,木管乐器不再仅仅是弦乐的补充,而是拥有独立的“对话者”身份。本节将特别关注其歌剧序曲和晚期交响曲中展现的抒情性与结构完美。 2.5 贝多芬的革命:情感的爆发与体裁的拓展 贝多芬彻底解放了交响曲的潜力。他打破了古典主义的平衡克制,将个人意志和英雄主义史诗引入管弦乐。 交响曲的篇幅与精神深度: 分析《第三号“英雄”》和《第五号“命运”》如何将交响曲从娱乐性作品提升至哲学宣言的高度。 配器的革新: 探讨他对铜管(特别是圆号与小号)和木管组的拓展,以及如何运用力度对比来制造戏剧性的冲突。 --- 第三篇章: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叙事(约1820-1900年) 随着个人主义和民族意识的觉醒,管弦乐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不再局限于抽象的结构美,而是成为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强烈情感、甚至讲述文学故事的工具。 3.1 乐队的庞大化与音响的狂热 浪漫主义作曲家们追求更广阔的音域、更丰富的音色和更强大的音量。 新乐器的加入: 探究大号(Tuba)、中音号(Corno Inglese)等铜管乐器的系统化使用,以及如何利用打击乐器(如大鼓、钹)来增强戏剧张力。 配器色彩的魔术: 重点分析柏辽兹(Hector Berlioz)如何将配器本身视为作曲的重要手段,如同色彩画家使用颜料一般。他的《幻想交响曲》是理解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必读之作。 3.2 浪漫主义的核心:标题音乐与交响诗的崛起 李斯特(Franz Liszt)与单乐章交响诗: 本节解析交响诗(Symphonic Poem)这一新体裁,探讨它如何通过“主导动机”(Motto Theme)技术,实现音乐对一个固定文学或哲学主题的连贯叙述。 德彪西前的印象主义先声: 探讨如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等作曲家如何通过管弦乐描绘文学场景(如《唐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实现对自然与人类精神的细致刻画。 3.3 德奥晚期浪漫主义的深度探索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古典的浪漫主义”: 分析勃拉姆斯如何在继承贝多芬严谨结构的同时,注入深沉而内敛的德奥抒情传统,特别是其对乐队织体的复杂运用。 马勒(Gustav Mahler)的宏大宇宙: 探讨马勒如何将交响曲推向史诗般的规模,融合民间音乐元素,并在极端的内心冲突中,表达对生命、死亡与存在的终极拷问。他的配器不仅是庞大,更是对人类情感光谱的全面捕捉。 --- 结论:回望与展望 本书的终点定格在19世纪末,此时管弦乐已达到其在结构、规模和情感表现力上的巅峰。通过对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的系统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管弦乐队的每一次技术飞跃,都对应着人类精神和审美观念的一次重要转向。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永恒杰作的赏析,能激发读者对西方古典音乐文化深厚底蕴的持久兴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每当我感到疲惫或心烦意乱时,就会静下心来,翻阅《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上册》。那些熟悉的旋律,像是温润的溪流,缓缓流淌进我的心田,洗涤掉一切的烦恼。我尤其钟爱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歌曲,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印记,记录着一代人的情感和记忆。比如《白毛女》中的那些唱段,虽然是歌剧选曲,但放在这本书里,依然能感受到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还有《玫瑰三愿》,它的旋律起伏跌宕,歌词又充满了诗意,每一次聆听都仿佛在品味一朵盛开的玫瑰,有娇艳,有芬芳,也有淡淡的忧伤。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音乐的多元化和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学院派的艺术,也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的情感之中。每次我都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谱子,试着去理解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情感表达,并且努力去模仿原唱者的情感处理。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学习。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音乐知识,更滋养了我的心灵,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感悟和热爱。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精神食粮!每次翻开《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上册》,都会被那些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深深打动。我特别喜欢里面收录的一些年代久远的老歌,比如《教我如何不想她》,每次听到这首歌,都能想象出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浪漫情怀,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故土和爱人的眷恋。还有《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先生的这首创作曲,简单却又饱含深情,仿佛能看见辽阔的草原和淳朴的人们。这本书不仅仅是乐谱的集合,更是一本浓缩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画卷。我常常会一边看着歌词,一边想象着歌曲创作时的背景,那些故事和情感仿佛触手可及。更难得的是,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很多歌曲都有详细的背景介绍和演唱提示,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真的非常实用。我经常会跟着书中的提示,尝试着自己去演唱,虽然技巧还很生疏,但那种沉浸在音乐中的快乐是无可比拟的。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那种含蓄、内敛又情感充沛的美,是其他音乐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真的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这些宝贵的音乐遗产。

评分

这本《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上册》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我一直对艺术歌曲情有独钟,但苦于找不到一个系统性的入门途径。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选曲之精良,让我惊喜不已。它收录了许多我曾经听过但不知其名的优秀作品,也让我认识了许多全新的、令人惊艳的旋律。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对歌曲的分类和编排,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不至于感到 overwhelming。那些耳熟能详的《我爱我的祖国》、《我的中国心》等歌曲,在书中以更加严谨的乐谱形式呈现,让我有机会深入理解它们的结构和和声。而一些相对冷门但 equally 动听的歌曲,则像宝藏一样,被发掘出来,带给我全新的听觉体验。我经常会花很多时间来研究乐谱,试着去分析歌曲的和声进行和旋律走向,这对我理解音乐创作的逻辑非常有帮助。每一次的探索,都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体会到中国艺术歌曲的博大精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乐谱,更是一本宝贵的音乐教材,它为我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必须说,《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上册》是一次非常令人愉悦的阅读和音乐体验。我本身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将我喜爱的音乐与中国古典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我非常喜欢书中那些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曲,比如《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等,它们仿佛带着浓郁的地域风情,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魅力的旋律之中。而那些歌颂祖国、赞美人民的歌曲,则让我热血沸腾,充满了民族自豪感。每一次聆听,都像是对祖国深沉的爱的抒发。这本书的纸质和印刷都非常精美,拿在手中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爱不释手。我常常会把它放在书桌上,时不时地翻阅一下,即使不演唱,仅仅是欣赏那些优美的乐谱,也是一种享受。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音乐视野,更让我对中国的艺术歌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它就像一位沉默的朋友,静静地陪伴着我,给予我力量和启迪。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盛宴!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代表中国艺术歌曲巅峰的作品,而《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上册》毫无疑问地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不仅收录了许多经典的、家喻户晓的歌曲,更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但同样精彩的作品。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选曲上的独到之处,它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展现了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脉络和多样性。从早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到后来反映时代变迁、讴歌人民生活的歌曲,本书都一一囊括。我经常会花很多时间去钻研这些歌曲的演唱技巧,试图去理解每一位作曲家和作词家想要传达的情感。每一次的演唱练习,都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乐谱,更是一部生动的音乐史,它让我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国的音乐文化。它让我感到,这些经典的旋律,永远不会过时,它们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