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孟子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孟子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伯峻 著
图书标签:
  • 孟子
  • 先秦诸子
  • 儒家经典
  • 杨伯峻
  • 译注
  • 中华书局
  • 中国古典文学
  • 思想史
  • 文化典籍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千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3970
版次:3
商品编码:1053578230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孟子译注

:38.00元

售价:29.6元,便宜8.4元,折扣77

作者:杨伯峻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101003970

字数:

页码:458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孟子译注》由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提要


目录


导言
例言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凡十四章)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凡十章)
卷七 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
卷八 离娄章句下(凡三十三章)
卷九 万章章句上(凡九章)
卷十 万章章句下(凡九章)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凡三十八章)
孟子词典例言
孟子词典

作者介绍


杨伯峻,(1909—1992)原名杨德崇,湖南长沙人。语言学家,现代学者,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生前为中华书局编审,参加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工作。杨先生博通小学经史,所著《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列子集释》、《春秋左传注》、《文言文法》、《文言虚词》、《古汉语虚词》,以及所编《春秋左传词典》等,得到学术界与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享誉中外。

文摘


版权页: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馒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马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篌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礼法,不祭祀鬼神。汤着人去问:‘为什么不祭祀?’答道:‘没有牛羊做祭品,’汤便给他以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却不用来祭祀。汤又着人去问:‘为什么不祭祀?’答道:‘没有谷米做祭物,’汤便着亳地百姓去替他们耕种,老弱的人给耕田的人去送饭。葛伯却带领着他的百姓拦住那些拿着酒菜好饭的送饭者进行抢夺,不肯交出来的便杀掉他。有一个小孩去送饭和肉,葛伯竟把他杀掉了,抢去他的饭和肉。书上说:‘葛伯仇视送饭者’,正是这个意思。汤就为着这一小孩的被杀来讨伐葛伯,天下的人都说:‘汤不是贪图天下的财富,是为老百姓报仇。’汤的作战,便从葛国开始,出征十一次,没有能抗拒他的。向东方出征,西方的人便不高兴;向南方出征,北方的人便不高兴,说道:‘为什么不先打我们这裹?’老百姓的盼望他,正和大干旱年岁盼望雨水一样。做买卖的不曾停止过,锄地的不曾躲避过,杀掉那暴虐的君主,安慰那可怜的百姓,这也和及时的雨水落下来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昼也说过:‘等待我的王!’。

序言



《孟子》:人性之光,仁政之源 在中国浩瀚的思想长河中,有这样一部著作,它以磅礴的气势、深邃的洞见,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塑造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道德情操。它便是被尊为“亚圣”的孟子所著的《孟子》。《孟子》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历经千年而弥坚,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一、 时代洪流中的哲思巨匠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生活在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动荡年代,社会剧变,思想活跃,各种政治主张、哲学观念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孟子秉承孔子之道,发扬光大,并结合时代的需求,提出了更为系统、更为激进的政治伦理思想。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民生的疾苦,深感政治昏乱、道德沦丧之痛,于是,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探索如何实现“仁政”,如何使天下太平的伟大事业中。 与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不同,孟子更侧重于从人性的根本出发,论证实现理想政治的可能性。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都是仁、义、礼、智的种子,只要加以培养,人便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这一学说,无疑是对当时普遍存在的“性恶论”思潮的有力挑战,也为他的政治哲学奠定了坚实的人性基础。 二、 仁政理想的宏大蓝图 孟子的政治哲学,核心在于“仁政”。他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民心”,在于“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君王若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百姓的福祉为重,推行爱民、恤民、富民的政策。 他所倡导的仁政,并非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有着具体实践纲领。在《孟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王道”和“霸道”的鲜明区分。他斥责以武力征伐、巧言令色的霸道,大力提倡以德服人、以礼治国的王道。他认为,真正能够赢得天下民心的,是那些能够真正做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君主。 孟子设想的仁政,涵盖了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在经济上,他主张“恒产”理论,认为只有保证百姓有稳定的生计,才能使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道德,维护社会秩序。他提出“制民之产”,即通过税收、徭役等方面的合理制度,确保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在政治上,他强调“民贵君轻”的理念,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百姓的认可,如果君主失德,百姓有权推翻他。他对“民之所恶,莫不为恶”的深刻洞察,也促使统治者不得不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民意。 在军事上,他反对不义之战,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主张“仁者无敌”,即以仁德感化天下,而非以武力征服。即使在必要时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是为了“吊民伐罪”,而非扩张领土。 在教育上,孟子同样重视。他认为,仁政的实现,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道德教育的普及。他倡导“教化”,希望通过教育,将儒家的道德伦理内化于民心,从而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三、 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孟子》一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宏大的历史视野,成为了后世治国理政、修身养性的重要经典。其思想的深度,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政治伦理的系统阐述,以及对个体道德责任的强调。 人性论的深远影响: “性善论”不仅是孟子思想的基石,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儒学的发展。它为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了方向。人们普遍相信,人性本善,那么通过良善的教育和引导,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君子,成为有德之人。 政治伦理的永恒价值: “民贵君轻”、“仁政”等思想,超越了时代,成为衡量政治合法性和道德性的重要标尺。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政治理论和实践中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子,尤其是在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等方面。 道德的自觉与担当: 孟子不仅关注政治制度,更强调个体的道德自觉。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追求道德的完善,去践行仁义。他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论述,更是激励了无数人追求精神的独立与高尚。 《孟子》一书的广度,则体现在其对诸多现实问题的关注。从治国方略到民生福祉,从个人修养到社会秩序,孟子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病,如贫富差距、土地兼并、战争频仍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之道。 四、 思想的实践与传承 《孟子》的思想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力求实践。孟子本人就曾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游说,希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他未能在有生之年实现理想,但他的思想却通过弟子和后世的传播,逐渐深入人心。 汉代以后,《孟子》逐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列。其思想被纳入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宋明理学的发展,更是将孟子的思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使在现代社会,《孟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追求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改善、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孟子关于“仁政”的理念,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关于“恒产”的保障,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五、 结语 《孟子》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经典。它以其对人性真挚的信念,对仁政不懈的追求,对道德高尚的呼唤,穿越时空,依然能够激荡人心。阅读《孟子》,我们不仅是在了解一位古代思想家的学说,更是在汲取中华民族的精神养分,感受先贤的智慧光芒。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重温《孟子》的智慧,更能帮助我们明辨是非,坚定信念,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部不朽的经典,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国学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在整理书架时,无意中翻出了这套“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中的一本,虽然手头这本是其他篇目的,但光是从装帧和排版上,就能感受到中华书局一贯的严谨与用心。我特别欣赏这种对传统经典的尊重与现代化阐释的结合。比如,我之前读的另一册,在原文的注释部分,不仅对生僻字词做了详尽解释,更重要的是,它还穿插了大量的古代文献互证和历史背景的补充说明。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地啃古文,而是一次与古人思想的深度对话。译文部分的处理更是见功力,它没有一味追求“信达雅”中的“雅”而牺牲了“信”,在力求准确传达原意的同时,也尽量保留了古典文献特有的韵味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对古代的哲学思辨和文学成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于那些想系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精髓,却又苦于没有专业古文功底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译注本无疑是最好的入门和进阶桥梁。它构建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既是对经典的传承,也是对时代读者的体贴。

评分

这套丛书的整体风格,给人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感觉,非常适合需要静心阅读和思考的场合。我之前在研读同系列中另一本关于古代政治哲学的著作时,就深切体会到这一点。它的排版设计非常克制,字体大小、行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在结构上做到了张弛有度。在原文和译文之间,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不会让两种语言的冲突感过于强烈。在译文和注释之间,也做了清晰的区分,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阅读层次。如果你只是想快速把握大意,可以直接看译文;如果你想深究某一点,注释部分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和背景。这种设计体现了对读者阅读习惯的充分尊重,而不是强行灌输。它不是一本速食读物,而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你按照自己的节奏,逐步深入到浩瀚的古代思想世界中去。

评分

这次翻阅这套书系中的其他卷册,我对译注者的学术态度深感敬佩。他们的工作绝非简单的翻译工作,而是一项近乎考古的发掘与重构工程。以我手边另一本的译注为例,其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常常需要引用数种不同的古代注疏版本进行比对,最终才确定最符合文本原意的解释。这种“百家之言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审慎态度,是当代学术著作中难得一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政治伦理词汇,译者没有简单地套用现代概念,而是细致地解释了它在古代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和引申义。这保证了读者在理解古代思想时,不会因为时代错位而产生误判。可以说,每一页注释背后,都凝聚着译者多年来对相关文献的精深钻研。对于我这样一个追求阅读深度和准确性的读者而言,这种对学术良知的坚守,比任何花哨的包装都来得更有说服力。

评分

读完手头这套丛书里的另一部作品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触类旁通”的巨大价值。我发现,中华书局的这套译注丛书,无论选择哪一部经典作为底本,其编撰理念似乎都是一致的:将碎片化的古代知识系统化、脉络化。以我正在阅读的另一部作品为例,它的注释部分不仅仅是对文本的字面解读,更像是构建了一个小型索引系统。它会不断地引导你回到更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去,比如某一句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社会制度的关联,或者某一种哲学观点在后世思想史上的流变。这种宏观视野的搭建,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特质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零散的论断,却不明白它们是如何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庞大体系的。这套丛书成功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它用现代学术的严谨性,为我们梳理出了古代经典背后那张密不透风的知识网络。读完后,你会觉得脑海中原本松散的概念突然有了清晰的结构,学习效率倍增。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套“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定价。当我对比了市面上其他一些更追求时髦和轻薄的译本后,更能体会到中华书局这套书的厚度和分量。以我手头持有的另一册为例,它对于文本校勘的重视程度,是很多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译注者似乎一直在努力还原一个“最接近可靠性”的古代文本面貌,这对于进行学术研究或严肃学习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如果底本本身存在争议,那么后续的理解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他们不仅仅是译者,更是文本的守护者。这种对文本源流的敬畏之心,使得整套丛书具有了超越一般出版物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对中国文化基因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备份,确保了我们今天所接触的经典,是经过审慎考量后的结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