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21-2010)

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21-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光明日报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纤维混凝土
  • 混凝土工程
  • 建筑材料
  • 工程规范
  • 施工技术
  • 材料应用
  • 结构工程
  • JGJ/T 221-2010
  • 纤维增强
  • 混凝土性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790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6002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
字数:6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00二~二00三年度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3]104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l总则;2术语;3原材料;4纤维混凝土性能;5配合比设计;6施工;7质量检验和验收;以及相关附录。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原材料
3.1 钢纤维
3.2 合成纤维
3.3 其他原材料

4 纤维混凝土性能
4.1 拌合物性能
4.2 力学性能
4.3 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

5 配合比设计
5.1 一般规定
5.2 配制强度的确定
5.3 配合比计算
5.4 配合比试配、调整与确定

6 施工
6.1 纤维混凝土的制备
6.2 纤维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和养护

7 质量检验和验收
7.1 原材料质量检验
7.2 昆凝土拌合物性能检验
7.3 硬化纤维混凝土性能检验
7.4 混凝土工程验收
附录A 混凝土用钢纤维性能检验方法
附录B 纤维混凝土抗弯韧性(等效抗弯强度)试验方法
附录C 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和初裂强度试验方法
附录D 纤维混凝土抗剪强度试验方法
附录E 钢纤维对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弯拉强度的影响系数
附录F 钢纤维混凝土拌合物中钢纤维体积率检验方法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钢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本书系统阐述了现代钢结构工程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旨在为工程师提供一套全面、实用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指导。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首先介绍了钢结构的优势、发展历史以及在建筑、桥梁、工业设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重点分析了钢结构在提高工程可靠性、缩短工期、适应复杂造型方面的独特价值。同时,也探讨了钢结构设计与施工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如疲劳问题、连接节点的可靠性以及防火、防腐蚀的设计要求。本章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强调了技术规范在确保工程安全与质量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 钢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与材料 本章详细讲解了钢结构设计应遵循的力学平衡、稳定控制和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内容涵盖了极限承载能力设计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两大方面。在材料方面,重点介绍了常用结构钢材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及冶金特性,包括Q235、Q345、Q390等系列钢材的选用标准。深入分析了温度、焊接可焊性等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结构类型和受力环境选择合适的钢材牌号及规格。此外,本章还对钢材的检验标准、储存要求和预处理工艺进行了规范性描述。 第三章 构件强度与稳定性设计 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章细致地阐述了梁、柱等主要承重构件的强度校核方法。内容覆盖了轴心受压、偏心受压和受弯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并着重讨论了屈曲问题。在稳定性设计方面,详细介绍了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如腹板和翼缘的局部失稳)的判别标准和计算公式。针对不同类型的截面(如工字形截面、箱形截面、圆形截面)分别给出了详细的验算流程。同时,本章也涵盖了拉伸、受剪和受扭构件的强度校核。 第四章 钢结构的连接设计 连接是钢结构的关键环节,本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内容主要集中在三种主要连接形式:铆接、焊接和螺栓连接。 焊接连接: 详细介绍了焊缝的类型(如对接焊缝、角焊缝、坡口焊缝)及其承载力计算。重点阐述了对接焊缝的强度评定与焊缝质量等级的确定,并对疲劳荷载下的焊缝设计进行了专门分析。 螺栓连接: 区分了摩擦型螺栓连接和承压型螺栓连接的设计方法。给出了普通螺栓、高强度螺栓的性能参数,并详细说明了螺栓的布置间距、边距要求以及抗滑移承载力的验算步骤。 铆接: 虽然在新建工程中应用减少,但本章仍保留了传统铆接的规范要求,以应对既有结构的维护与加固需求。 此外,本章还涉及了复杂节点(如刚性节点、半刚性节点)的设计概念和简化计算模型。 第五章 钢结构体系与布置 本章侧重于结构体系的选择与优化。介绍了常见的钢结构体系,包括门式刚架、排架结构、网架结构和桁架结构。对不同体系的适用范围、受力特点和经济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在结构布置方面,强调了合理确定柱网、楼层高度、梁格密度的原则,以确保结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实现最优的受力性能和经济效益。内容还包括楼盖体系的设计,如压型钢板组合楼盖的设计构造与计算。 第六章 钢结构的施工技术 施工是实现设计的关键步骤。本章系统地介绍了钢结构工程的施工流程,从原材料的进场验收、预制加工、现场运输到吊装、安装和高精度定位。 预制与加工: 强调了工厂加工的精度要求、防锈处理工艺以及构件编号、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现场安装: 详细阐述了分段和整体吊装方案的制定,高空作业的安全规范,以及连接部位的施工控制,特别是对高强度螺栓的扭矩控制和焊接的现场返修要求。 临时支撑与支撑体系: 讲解了在安装过程中为保证结构稳定性和线位准确性所必须设置的临时支撑系统的设计与拆除时机。 第七章 钢结构的抗震与抗风设计 面对自然灾害,钢结构的抗震和抗风设计至关重要。本章依据抗震设计规范,详细讲解了钢结构在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包括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设置耗能支撑、屈曲约束支撑(BRB)等新型抗震元件来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在抗风设计方面,阐述了风荷载的确定、局部风压的计算,以及结构整体的抗倾覆验算。 第八章 钢结构的防火、防腐与防护 钢材在高温下承载能力急剧下降,因此防火设计是强制性要求。本章介绍了不同耐火极限要求的确定,以及常用的防火保护措施,如超薄型防火涂料、厚型防火涂料、矿物棉保温层和耐火板的选用、施工与验收标准。 防腐蚀方面,分析了钢结构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类型(大气腐蚀、海洋腐蚀等),并系统介绍了涂装体系的选择、涂层厚度的控制、表面处理工艺(喷砂、抛丸)及涂装质量的检测方法,确保结构的长期耐久性。 第九章 钢结构的质量检验与验收 本章聚焦于工程质量的控制与评定。内容涵盖了原材料的检验、加工过程中的尺寸偏差控制、焊缝的无损检测(如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磁粉检测MT),以及高强度螺栓的安装复检。最后,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提出了钢结构工程竣工验收的程序和评定标准,强调了工程文档和质量记录的完整性。 附录 附录收录了设计中常用的结构荷载取值参考表、钢材性能指标速查表,以及关键构件的典型构造详图集,便于设计人员快速查阅和应用。 本书内容专业、图文并茂,是结构工程师、施工管理人员及相关专业学生必备的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绝对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并非那种浅尝辄止的概览性介绍,而是直插核心,对所涉及的各个技术环节都进行了详尽的、近乎苛刻的阐述。尤其是在材料性能测试和施工工艺控制这两个方面,作者团队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不仅列出了规范要求,还辅以大量的工程实例解析,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和指导性。我感觉自己不像是在读一本冷冰冰的条文汇编,倒像是有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工程师在我身边,手把手地讲解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控制要点。其中对于新型掺合料对混凝土微观结构影响的分析,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刷新了我对该领域的一些传统认知。这对于我们团队优化现有配比、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难题,具有立竿见影的指导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处理,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注意到。纸张的选择也透着一股专业劲儿,拿在手里份量十足,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公式,也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反复查阅技术参数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合理的留白,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书脊的装订工艺看起来相当扎实,预感它能经受住高频率翻阅的考验,不会轻易散架。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具书,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关怀。翻开扉页,目录的编排逻辑性极强,层层递进,让人能迅速锁定自己所需查阅的部分,这在应急处理或快速检索时,能节省大量宝贵时间。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这类技术规程,我多少有些抵触情绪,总觉得会是枯燥乏味的术语堆砌。但这本书却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行文风格虽然严谨规范,但在解释复杂概念时,却采用了非常清晰和富有逻辑性的过渡句,使得即便是不太熟悉该领域的初级工程师,也能逐步跟上思路。更让我惊喜的是,在最后的部分,它似乎还预留了一些对未来技术发展的展望性思考,虽然没有形成具体的规范条文,但这些前瞻性的见解无疑激发了我们团队对前沿研究的兴趣。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进行了一次高效的、结构化的专业培训,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该做什么”,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你“系统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一个追求卓越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无可替代的收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是一次知识体系的迭代升级。它所构建的技术框架是如此系统和严密,以至于我开始重新审视过去在项目管理中那些自以为成熟的操作流程。作者在阐述标准时,往往会追溯到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早期的试验数据,这种“溯源”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规范的说服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耐久性设计那一章节,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抗渗等级要求上,而是深入探讨了环境荷载与结构寿命的概率模型,这对于承接海洋工程或寒冷地区项目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至关重要的指导手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行业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它要求从业者必须从‘会做’提升到‘懂得为什么这么做’的层次,强迫我们在每一个环节都追求精益求精。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细节”的偏执关注上。很多行业规范常常在关键的现场操作环节描述得模糊不清,留给施工人员过多的自由裁量空间,从而导致质量隐患。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对于混凝土的运输、浇筑、振捣以及养护等每一个步骤,都给出了极其量化的指标和明确的操作指南,甚至连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温湿度控制曲线都清晰可见。我尝试对照我们最近的一个项目记录,发现书中提出的某些温度梯度控制建议,能够有效避免我们之前遇到的表面微裂缝问题。这本规范的价值,正在于它能将那些难以量化、依赖经验的环节,转化为可以被精确执行的技术手册,极大地降低了人为误差带来的风险,非常适合一线技术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作为日常操作的案头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